黎城农商银行“粽”动员,假日服务不停歇
营业不断档
“您好,请您出示您的健康码、行程码并扫描我们的场所码,做好登记,谢谢您的配合。”“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您可以参与一下端午互动有奖小游戏。”“这是给您的小礼物!”端午期间,黎城农商银行各网点柜面人员积极抢抓节日机遇,积极组织开展了各类营销活动,各网点加强厅堂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厅堂营销活动,通过系花绳、赠香囊等假日活动营造厅堂营销氛围,结合一句话营销,重点对存款、信用卡、手机银行、三方绑卡、中间业务等进行营销宣传,充分发挥厅堂服务营销阵地作用。
信贷不打烊
“小刘啊,真的是太感谢你们农商行了,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啊。”电话里头的老赵激动地说着。老赵是从事承揽小型工程项目建设的,因为贷款到期日刚好在端午假期,信贷人员主动上门收集资料,迅速为了其办理了30余万元的展期贷款,解了客户燃眉之急。像老赵这样的端午假期期间,贷款到期的客户还有很多,为了让客户安心,黎城农商银行信贷人员在节前全面梳理了假期到期贷款,对于特殊原因无法完成节前展期的客户,信贷人员加班加点主动给客户打电话,主动上门整理展期手续,顺利为贷款到期客户展期,守护了客户征信。
于此同时,信贷人员按照二季度“强根”部署要求,积极借助端午契机,有目标、有计划地根据客户名录进行“三全”营销走访,通过进重点企业、社区、集贸市场、施工现场等,积极主动向客户介绍车险、理财产品及存、贷款系列产品,讲解信贷金融政策,摸排客户需求,提高新增客户获客率;走访期间,信贷人员对老客户进行了深度回访,了解其在业务使用中的情况,形成营销合力,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和信赖度。
清收不停歇
节日期间,黎城农商银行特殊资产事业部人员充分利用“两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大好时机,细化工作措施机制,及时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并结合工作实际确定上门清收、资产处置等重点事宜,确保端午假期风险资产清收处置工作顺利进行。同时,按日逐户厘清清收计划,持续做到清收工作不下线,紧盯目标不放松,清收力度不断档,清收人员走大街串小巷,积极开展假期不良清收、处置攻坚战,取得了扎实的成效。(孙爱国李云安)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惠如愿·千岗万家”计划助小微企业过安心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就业、保民生的相关工作要求,中国银行以“惠至千岗、惠达万家”为行动目标,推出“惠如愿·千岗万家”普惠金融行动计划,对人民群众的就业需求、过节需求和日常生活需求,通过授信融资、就业撮合、就业咨询培训等综合性普惠金融服务,持续提升中国银行“惠如愿”专属普惠品牌服务温度,竭诚为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等经营主体提供普惠金融支持。
长沙某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模具设计与制作为主,同时兼并非标设备、非标零配件加工的机械制造公司,同时获得了省级小巨人称号。公司经营年限长,技术过硬,下游客户主要为国内知名电器集团客户。目前公司员工数120人,有一批专业性较强的产品研发队伍,技术人员30人。引进院士顾问3人,具有博士学历2人,研究生学历5人,高级工程师3人,中级工程师5人。该公司与中国银行合作多年,在该行信用记录良好。该公司在该行有笔500万元贷款在农历春节假期到期,节后第一个工资日即要还贷款。2021年底,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企业回款较慢,且春节前夕公司要给员工发放工资和年终奖,确保员工安心过年,因此该公司面临的资金压力非常大。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中国银行长沙星沙支行客户经理协助企业申请叙做接力通宝业务,企业无需用自有资金偿还贷款本金,而是通过中国银行发放一笔500万元贷款用于偿还上笔到期贷款本金。中国银行客户经理帮企业在节前准备好了贷款资料,2月7日,成功发放500万元借新还旧贷款。这一方面帮企业降低了资金周转成本,另一方面保障了春节前企业员工工资与福利的发放。企业对中国银行的服务非常满意,企业负责人直夸中国银行是一家既专业又暖心的银行。
中国银行将持续践行国有大行的担当和使命,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六保”政策,提供通用化、特色化的线上和线下授信产品,全力满足小微企业、个人经营主体等用户的不同金融服务需求,将普惠金融服务送达千岗万家,在特殊时期,保障民生消费需求,保障稳岗就业需要,共创美好未来。
两大政策即将到期,面对最后的“盛宴”,你准备去赶这趟末班车吗?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王静胡进
最近的汽车圈有两件大事:一是持续了10多年的新能源车国家财政补贴即将于2022年12月31日到期;二是自今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也将于12月31日到期。
两项优惠政策即将到期,加上年底冲量,车圈那叫一个热闹:有宣布来年涨价,今年“保价”的;也有直接降价的;还有异地补贴的。此起彼伏,令人眼花缭乱。如此多的动作,对品牌来说就一个目标:促进销量,保住业绩;但对看客来说,最重要的是我该什么时候买车,买什么车。
这几天记者走访发现,面对这最后的“盛宴”,各品牌各显神通,我们做了采访梳理,希望对你有用。
明年或将“涨价”
多家车企宣布限时保价
大约从2010年开始,国家为推广新能源汽车,出台了买新能源车享财政补贴的政策,依据不同的车型和车价,一辆车可享受几千到2万元不等的补贴。走过10多年后,按照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今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将不再给予补贴。
接近年底,本就是购车的黄金时期,更因购置税补贴即将到期,4S店客流提升比往年同期更加明显。比亚迪盛世新景越都大厦海洋店的销售顾问兴奋地告诉记者,“月初咨询客流络绎不绝,这两天每天都能成交十几辆。”
11月23日,比亚迪宣布,由于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公司将对王朝、海洋及腾势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2000元-6000元不等,具体车型的调价通知将另行发布,但在2023年1月1日之前付定金签约的客户不受此次调价影响。
这就意味着比亚迪将对月底前的订单进行“保价”。因为按照新能源补贴政策,车企享受的补贴是按照行驶证车辆登记日计算,也就是大家通常认为的上牌时间。如今的新能源汽车“现货”销售的车企并不多,尤其是比亚迪,订车时间往往在一个月以上,如果按照上牌日期,那么现在订车的用户多半无法享受购车补贴,为了保住订单,也为了品牌口碑,比亚迪主动宣布承担了“时间差”期间的补贴金额。
与比亚迪做法类似,11月30日,埃安宣布对旗下相关车型涨价3000元-8000元,涨价自明年1月1日起执行。一则公告释放两条截然不同的信息。一面涨价“威胁”,一面保价“承诺”,双管齐下,催促消费者尽快下单。
与直接宣布涨价的比亚迪和埃安不同,大多数品牌选择分步走,先亮出“保价”政策,涨不涨价“容后再议”。11月底至12月初,已有蔚来、赛力斯、吉利、极氪、小鹏、欧拉、长安深蓝等多个汽车品牌宣布“保价”,即12月31日前下定并锁单,并且订单满足2022年新能源国补申领条件的客户,差额由品牌承担。
“国补”到期
车企直接祭出“杀手锏”
“国补”到期,也有车企直接走起了降价促销的路子。
10月24日,特斯拉宣布对中国大陆地区在售M3和MY车型进行降价,最高降幅分别为1.8万元和3.7万元;两周后,特斯拉又发布保险优惠活动,购车提车可优惠8000元车险;进入12月,车险优惠减半,但仍然吸引了不少意向车主。特斯拉销售顾问告诉记者,目前特斯拉M3提车时间在2周左右,若不想错过“国补”,建议在12月中旬前下定。
11月16日,奔驰新能源也官宣对部分EQ车型进行降价,降幅从5万元到23万元不等,同时还对已购老车主“补差价”,真金白银的降价换来了销量。原本中意蔚来的意向车主陈先生表示:“奔驰EQE这优惠幅度我都心动了。”之信奔驰展厅销售人员表示,降价后迎来了不少从特斯拉、问界、蔚来汽车转订而来的客户。
相对于特斯拉简单、粗暴的降价,更多车企选择了温和的“打法”。日前,零跑汽车宣布对C11、T03、C01(后驱标准续航版除外)三款车型发放购车补贴券,该券限12月4日前缴纳定金,且车辆必须在12月31日前完成上牌。
燃油车商卖力吆喝
多方呼吁延续购置税减半政策
值得关注的是,自今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也将于12月31日到期。
各大车企都严阵以待,有的品牌甚至喊出了“决战时刻”的口号。荣威汽车的4S店工作人员表示,公司要求每天在朋友圈发布倒计时海报。北京现代的小余说:“现在是优惠末班车,周末节假日无法办理贷款、保险上牌等对公业务,留给大家的时间不多了。”一汽大众的展厅里则悬挂着巨幅海报,上面写着:明年购买揽境,您要多花14900元,购买全新探岳,您要多花11500元……每一款车型的可减免金额都被加粗标红,无声地提醒着消费者“时间紧迫,抓紧下手”。
根据购置税减半政策,一辆20万元的车,目前可以省下1万元左右,价值30万元的车,可以省下1.5万元。这一政策实施,也确实给车市带来了“起死回生”的效果。据统计,今年6-10月,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量约652.3万辆,与政策实施前的1-5月份相比,环比增长20.6%。
中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车购税减免政策对燃油车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使得燃油车销售目前还能保持正增长。若没有该政策推动,今年传统燃油车市场的表现会非常惨烈。
面对即将到期的购置税减半政策,崔东树建议以3年为期,引导购置税减征政策平稳退出,即2023年延续车购税减半,2024年征收75%燃油车购置税,2025年恢复购置税征收。此外,还有包括经销商、主机厂、行业协会在内的多方代表都曾公开呼吁,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延缓退出。
11月30日,有坊间传言“新能源补贴政策或将延期”。对此,中汽协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不了解相关情况。”崔东树也表示,政策应该不会这么早出台。
距离补贴到期越来越近,又会有哪些汽车品牌做出相应的走量措施,国家是否会出台延续政策,本报将会持续关注。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