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资发放形式?兰州公交集团让员工贷款给自己发工资!网友:活久见
日前,一封致“兰州公交集团有限公司职工”的告知书,在网上流传并引发广泛关注。
该告知书中称,“用于解决2022年6月至9月份职工工资的兰州农商银行‘金城E贷’薪易贷(专享)定制贷款,由集团公司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并承担按月结息、到期还本责任。”
简单来说,就是兰州公交集团“发明”了一种新型工资发放形式,那就是让员工自己贷款给自己发工资。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集团回应:网传内容属实,纯属无奈之举
公开资料显示,兰州公交集团始建于1953年元月,经过60多年的发展,兰州公交集团拥有在职8755人,运营线路114条,运营车辆2546台,运营线路总长度3136.6公里,日均客运量达到200万人次,全年客运量达到7亿人次以上,占全市出行分担率的30%,平均每车每日载客量达到800人次以上,主要承担着兰州市区以及近郊四区和兰州新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客运任务。集团下属八个客运公司和职工培训中心、生活服务分公司、IC卡发售中心、印刷分公司、广告公司、公共自行车公司、出租汽车公司共15家基层单位,为国有控股大型社会公益性服务企业。
事实上,作为一家国有控股大型社会公益性服务企业,兰州公交集团近几年的日子并不好过。
相关数据显示,从2020年开始,兰州公交集团收入已经无法覆盖成本,处于亏损的状态。截至2022年8月底,兰州公交集团总负债达39亿,拖欠职工工资及社保约5亿,其中6月至8月拖欠职工工资约9千万元。
针对此事,兰州公交集团相关人士对外回应,网传内容属实,该公司已拖欠员工3个多月工资,让员工贷款发薪目前处于测试阶段,纯属无奈之举。
对此,网友也是议论纷纷——“实现了贷款上班的梦想”“活久见,发工资还能这样搞”“那能咋办啊?工人等工资回家养家糊口呢”“自己贷款自己花”“一个危险的先例”“这不是新闻,我单位都实行好几年了,职工借钱给单位发职工工资”……
兰州公交集团此举是否涉嫌违法?
兰州公交集团本轮发放员工工资的“创新”做法,或许带有不少无奈,然而此举是否涉嫌违法,亦当追问。
对此,《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邢芝凡认为,用人单位及时足额向劳动者发放工资,是我国劳动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强制性要求。用人单位发放工资可以通过现金支付、可以通过银行代付,但是实际上,发放工资的主体都应当是用人单位本身。兰州公交集团的做法违背了我国关于工资支付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该行为是其作为用人单位,将本身应由自己承担的工资支付责任转嫁给劳动者;并且,该行为没有改变其欠付工资的实际情况,不能因其采取了该种方式,就视为其支付了工资。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政律师表示,兰州公交集团通过提供担保,让劳动者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作为支付工资的方式,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是否会给员工个人带来法律风险?
网友的一个疑问是:既然兰州公交集团想出让员工贷款给自己发工资的“妙招”,那为什么兰州公交集团不去申请贷款发放员工工资呢?
对此,兰州公交集团相关人士回应称,集团负债率高,已经无法争取到融资,也无法以集团名义申请贷款,前述举措本质上还是“为了给职工发工资”。
然而,这种贷款模式,是否会对员工个人带来一些法律风险?事实上,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对此,郭政分析,这有可能使得劳动者面临个人征信风险以及被限制高消费的法律风险。如果劳动者最终未能按期偿还贷款,且兰州公交集团未能履行连带担保责任,银行首先要找的就是劳动者,劳动者可能会承担潜在的不良征信风险。而且如果贷款合同违约后进入司法程序,银行会以劳动者作为违约主体,一旦起连带担保责任的兰州公交集团无法连带偿还,劳动者又不能自行清偿,劳动者个人将可能面临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风险。
邢芝凡也认为,虽然兰州公交集团对劳动者的贷款提供担保,但是一旦发生延迟还贷,劳动者作为贷款人承担着对银行还款的首要责任,如果兰州公交集团届时不能及时还款,那么对劳动者就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包括劳动者在归还本金之外还需要额外承担贷款利息,同时也会影响劳动者的征信。
法治网研究院了解到,针对兰州公交集团发不出薪酬的问题,兰州市国资委已经成立了一个“风险化解小组”,目前正在协调资金的问题。
-END-
选题策划|法治网研究院
文|沈若水
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无法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监制|余瀛波
编辑|李兆娣
【版权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法治网微信公众号。
网上帮人还贷赚佣金?都是“升级版”刷单骗局!牢记这些……
7月1日下午,
西山公安分局反诈中心
接到了一个预警信息,
市民杨女士正在
遭受电信诈骗……
女子遭遇电信诈骗已转账
民警争分夺秒止付
西山公安分局反诈中心民警:“喂!你好,我这里是昆明市公安分局西山分局反诈骗中心的,这次给你来电是想提醒你一下,你有没有下载一个A,叫做多米花的?”
市民杨女士:“有啊,我刚刚下载的。”
西山公安分局反诈中心中队长郭健椿:“我们问她有没有操作?她说她在上面填写了一下自己的信息。”
杨女士告诉民警,有"后台工作人员"告诉她,她曾经在"多米花"这个平台进行过贷款,之前贷过4000元钱,如果还不还款就会上报杨女士的不良征信,未来会对杨女士产生影响。
被骗市民杨女士:“我就说我从来没有下载过‘多米花’,但是我刚刚下载进去的时候,为什么就有我的名字?还有贷款贷了4000元的记录?”
西山公安分局反诈中心民警:“那些都是他们后台控制的,他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之后,就会修改那些信息。”
杨女士说,当时她听了骗子的话术就开始操作,已经转了4000元钱进骗子所说的账户。
西山公安分局反诈中心中队长郭健椿:“当时我们在电话里询问清楚这事情后,就赶紧问了她的转账时间,她转账的时间正好是18点54分,正好是在我们打电话给她之前九分钟。”
问清楚对方的帐号、电话、杨女士转账金额等信息,民警迅速开展了止付工作。
西山公安分局反诈中心中队长郭健椿:“最后,我们把这笔钱堵下来了,她的4000元钱没有被转走,4000元钱可以原路返还到她的账户里去。”
民警介绍,这起案件能够成功止付,是因为预警电话打得比较及时,而且被骗市民也比较配合工作。但是在反诈民警的日常工作中,也有一些受骗者不信任真警察的劝阻。那么,市民接到反诈民警的电话,该如何分辨呢?
西山公安分局反诈中心中队长郭健椿:“我们西山反诈中心有四部电话,我们都认证了,你在接到电话的时候,会显示西山区反诈中心,还有一个反诈名片,我们拨打你电话的时候,上边会跳出一个弹窗,会提醒你,这是政府部门的一个反诈骗电话,请注意用心接听。”
民警提醒,市民在接到反诈民警的电话时,一定要第一时间接听,有疑问及时反馈。总而言之,防范电信诈骗,要记住三不一多原则,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市民网上帮人还贷赚佣金
深陷“升级版”刷单骗局
借了贷款或者刷了信用卡,临近还款日却还不出款,于是"代还服务"成了一些人的选择,市民可要注意啦,最近一些骗子盯上了这种服务。
不久前,昆明的杨女士在上班时,接到了一个好友添加信息,对方表示,杨女士只要动动手指,用"代还信用卡兼职"的方式完成刷单任务,就可以轻松赚钱。杨女士一听心动了,根据对方要求下载了一个名为"润成"的A,并开始帮人代还信用卡刷单。对方给的操作步骤也非常简单,只需要向A客服提供的银行卡转账,随后就能收到退还的本金和返利。
西山公安分局反诈中心中队长郭健椿:“大概是百分之五的佣金,杨女士当时确实收到了。”
杨女士简单做了几次任务,每次投入都是一两千元,本金和返利很快就能提现。深信不疑的杨女士决定继续刷单。根据骗子的要求,杨女士又分别投入了两笔七千元到A里,这时骗子提示她,杨女士的帐号出现了异常。
西山公安分局反诈中心中队长郭健椿:“骗子说要两万一千元,她的账户才能解冻,杨女士又听信了他的话,继续往对方账户里转账。”
转了94200元后,杨女士发现仍然无法提现,也联系不上对方了,这时,杨女士才反应过来,自己一步一步落入骗子的圈套了。民警介绍,杨女士遭遇的其实就是典型的"兼职刷单骗局"的"升级版",骗子打着代还信用卡赚佣金的旗号对受害者实施诈骗。这类诈骗能够使受害人被骗金额较大的原因,是骗子利用了"沉没成本"心理。
西山公安分局反诈中心中队长郭健椿:“当我们遭受到第一笔损失的时候,会对下一步操作产生一些风险性的影响,往往会想投入更多的钱去挽回前一笔的损失。”
民警介绍,在骗子的步步诱导下,很多受害人为了能够将之前的投入拿回来,往往会失去理性的分析,盲目相信对方继续多次转账,导致被骗金额越来越大。这种诈骗类型的套路首先是设置诱饵,骗子通过QQ群、微信、微博等渠道发布招聘广告,打着高薪、轻松的旗号吸引目标群体。
西山公安分局反诈中心中队长郭健椿:“吸引到群体添加微信之后,他们就会主动和对方联系,我们现在培训你,工作非常简单,只要在网上接任务,做完之后就可以获得佣金。”
当受害人接受所谓的培训后,骗子会先施以小利,给些甜头,之前几单会按照约定支付本金和佣金,骗得受害人信任后,再让受害人加大投入。而这时,骗子就会以"任务未完成"、"卡单"等各种借口拒绝支付本金和佣金,并不断鼓励受害人继续刷单,利用"沉没成本"心理,一步步引诱受害人进入刷单陷阱,不少人为了拿回钱款,就会越陷越深。
西山公安分局反诈中心中队长郭健椿:“在这里,反诈民警提示,代还信用卡赚佣金,这是刷单返利诈骗的升级版,代还业务本身就是不正当使用信用卡的方式,警方提醒广大市民不要参与信用卡代还业务,以免贪小便宜吃大亏,网上让你先垫付资金的工作都是诈骗,大家一定要记住,凡是刷单,都是诈骗。”
骗子的套路很多,
切记:
不轻信不转账不理睬!
来源:YNTV2都市条形码
青年人为何不愿负债了?
不少青年人觉得贷款变成了套在脖子上的“枷锁”,影响生活质量。本报记者高莹辉摄
“有房有车不算优质男士,有房有车且不负债才算优质男士。”如今,这样的标准在相亲圈里悄然流行。连续相亲多次、也被心仪的女孩拒绝多次的姜先生,在得知新的标准后慨叹道:“看来,我得提前把房贷还清了才能找到对象啊!”
事实上,姜先生最近也在盘算着,准备提前还掉一部分房贷。经过重新计算后,每个月的月供负担能减轻2000多元,利息总共要少付30多万元。和他一样,今年上半年以来,很多青年人在谋划着提前还贷,以减轻生活压力。
近期,金融部门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其中显示,1月至6月我国住户存款增加了10.3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了近3万亿元,这意味着平均每个中国人在今年上半年多存了2000多元。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增加了3.6个百分点。
同期,居民的消费贷款和短期借贷规模在悄然缩小。6月末,我国消费贷款余额近9万亿元,已从2021年11月的高点9.38万亿元下降了4000多亿元;一年以上的消费贷增长则基本停滞。随着银保监会公布新的互联网贷款业务规范,消费贷款仍持续低迷。
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信息显示,青年人正在改变对负债的态度。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把负债买房视为投资升值的渠道,那时候,负债被看做是投资的杠杆,可以以小搏大。然而,随着时间的拉长,很多青年人认识到,每月持续的现金流出,伤害了家庭的生活质量,贷款变成了套在脖子上的“枷锁”,也像背上了一座大山,再也不能自由而洒脱地生活。对待消费贷款和其他互联网贷款也是如此,年轻人“花明天的钱透支消费”,在即时享乐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到最后幡然醒悟;他们认识到,合理消费、不盲目贷款才是未来生活的保障。
负债,从“奋斗动力”到“焦虑源头”
负债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从“美国老太太”的故事说起。20年前,有这样一则故事在市场上流传,一位美国老太太,用首付和月供的形式购买了大房子,从此以后,她每天都可以住在温馨的家里,享受着舒适的生活。而一位中国老太太省吃俭用,想用存下的钱买房子,等到钱存够了,结果身体衰老,买到房子却没有时间享受人生。
美国老太太的故事,在市场上流传,带给普通人的是观念的冲击。也就是说,普通人可以通过负债的形式获得资产,提前买到想要的房子。从此以后,购房使用贷款开始逐渐盛行,各大银行的个人房贷业务在整个贷款业务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2022年4月,居民的家庭杠杆率也一路上行到了72%。
那么,普通人背上房贷之后,过上舒适惬意的生活了吗?
网友“熊沾沾”2017年用贷款买房,房贷100万元,月供5300元,还款期为30年。她的月收入仅为7000元,扣除月供后,每月供自己支配的钱仅有1700元。“我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月生活费就到了1700元。真没想到,自己贷款买房后,我过得还不如以前。”她无奈地说。
自从背上了房贷,她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很多,再也不敢大手大脚花钱了。她把外卖戒掉了,生活里从此没有“外卖”这个词汇,也从不回忆以前大吃大喝的经历了。从来不会逛菜市场的她,把菜市场里的特价菜摸得门儿清。
背上房贷之前,每天晚上她要刷一个小时的购物网站。自从买了房子,她特别害怕信用卡欠钱,因为担心还不上。以往她网购多、快递多,是小区门卫收发室的常客;现在她不常去取包裹了,保安大叔都觉得她眼生了。
娱乐活动方面,她也做到了绝对节俭,再也不购买视频网站的会员,不付费点播影视剧,不再去电影院。对她来说,最大的娱乐活动变成了看书和健身。她的活动范围和生活半径越来越小,不出门聚餐,不出门旅游,变成了宅家一族。
有很多朋友羡慕她,说买房后工作会更有动力,更有拼搏劲儿。然而,在“熊沾沾”看来,房贷现在成了她最大的压力和焦虑的来源,让她几乎喘不过气来。本来期盼房价上涨,覆盖掉自己的债务。可是,几年过去,房价并未如预期那样上涨,她还了5年的房贷,其中大部分是利息,如果此时选择卖掉房子,她甚至要亏几十万元。一想到这里,她就更加焦虑了。
另一位网友“林园”,是2016年买房的。因为孩子上学需要,他在河西区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学区房。首付款为60多万元,贷款90万元,月供将近5000元。当时,他的工资才6000元左右。每个月还完月供,手里就剩下1000元左右了,而他的妻子又是全职太太,没有收入。为了省钱还房贷,“林园”养成了很多节俭的习惯,“这些生活习惯已经不能用节俭来形容了,甚至有些抠门和卑微了。”他这样感慨道。
买房前,他一般中午会选择在公司附近的餐馆里吃饭;而自从买了房,为了省钱,他每天早上都会在家里把午饭做好,从家里带饭去公司。遇到时间紧张的时候,他就只能带两个馒头和咸菜,匆忙赶到公司。吃午饭的时候,他偷偷地找个没人的地方,快速吃完简单的饭菜,生怕慢一点被同事们看到。
为了每月省几百元的燃油费,“林园”放弃了开车,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有一次蹭同事的车上下班,下班的时候,同事有事不能送他到家,就把他放在了离家还有5公里的地方。5公里,本来可以坐公交车回家,但是为了省钱,在异常炎热的夏季,他还是选择步行走回家。
“林园”戒掉了烟、碳酸饮料,退出了视频网站会员,过上了精打细算的生活。他还买了理发的工具,自己给自己理发,一年省下了300多元。除了省钱,“林园”还想从事副业赚钱,为此,他在节假日做过各种兼职,如搬家公司的装卸员、菜鸟驿站的日结工、便利店的理货员。
在他看来,买房没有让生活更舒适自在,反而让他成了“房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所在的行业和公司面临困难,很多同事遭遇降薪、裁员,还有同事主动离职。背着房贷的“林园”,不敢辞职,在公司里忍气吞声,过得唯唯诺诺,感觉又苦又累。
“我并没有享受到快乐,那些背负了房贷的同事们也是如此。在公司里,你看到一个人小心谨慎、卑微而又隐忍,两眼无光,那他一定是背负着房贷。”“林园”无奈地说。
消费贷款,暗藏陷阱让人厌烦
在互联网贷款快速扩张的时代,负债逐步渗透到年轻人的生活中。很多人会接到贷款推销电话,用手机上网会被推送贷款广告。在现实的消费场景里,年轻人租住公寓可以贷款,买车可以贷款,英语培训也可以贷款。任何一项大额消费,如果钱包里没有钱,马上就会有小贷机构和商业机构奉上一份合同,提供贷款供年轻人选择。
本市青年何哲文(化名),近期了解到政府部门出台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他想借此机会购买一辆出行代步的小排量汽车。让他感到意外的是,4S店导购一直劝他贷款买车,他想付全款,结果导购对他很冷淡。咨询一些业内人士,何先生了解到,如果客户贷款买车,导购会有较高的提成,而且,贷款买车会额外收取客户的融资服务费、信息费等,最终,这些都是商家的利润。
他的一位朋友曾经零首付贷款50万元购买了一辆豪华车,用于商业接待。然而,每个月近2万元的月供,让这位朋友颇为吃力。尤其是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位朋友的餐饮和旅游生意一直未有起色,不到一年时间,这位朋友就想着转让手中的豪华车。最后一计算,折旧加上当初付出的服务费、信息费,总共搭进去近30万元。
当这辆背着贷款的豪华车找到接盘者时,何哲文的朋友才长舒了一口气,再也不用借钱度日了。这位朋友劝导何哲文:“买车一定不要攀比,不要因为虚荣心而贷款购买。否则,背上贷款,就很难再像以前潇洒生活了。”
事实上,让何哲文拒绝贷款买车的还有另外一段经历。在刚毕业、工作起步的那两年,他曾经租住过长租公寓,按月付房租。然而,在他签了合约、入住长租公寓仅两个月时,却被房屋主人赶走了。原来,他签订的是一份贷款合约,小贷机构已将全年的租金支付给了公寓运营机构,然而,公寓运营机构因暴雷而跑路,房屋主人也没有收到租金。结果,何哲文只得另找住处,还背上了一笔一年期的贷款。
一边还着贷款,一边还没享受到应得的服务,这样的事让何哲文感觉憋屈。他联合其他受害人一起去维权讨个公道。在维权群里,他发现消费信贷方面的漏洞很多,不少人不仅被长租公寓坑过,还被民营医疗机构、英语培训机构坑过。都是消费者在办理正常业务时被运营人员推销办理了消费贷款,不到两个月时间,商家不再提供服务,而贷款业务却仍在合约期内。
经过多次咨询律师和业内人士,再到金融监管部门、消费维权部门投诉,何哲文和朋友们中止了贷款合同,也追回了部分损失。然而,据他所知,有很多受害者并没有维权成功,有一批英语培训机构暴雷,商家转移了资产,到现在,当初办理了消费贷款的学员们仍在每月还款,却没有接受到购买的培训和服务。
接触过欺诈和误导的案例多了,何哲文在消费中再也不使用贷款了。尤其是大额消费,对那些送上门的贷款服务商,他总是抱有一份警惕之心。“本来,消费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有消费贷款的参与,变成了小贷机构、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三角关系。一旦小贷机构和商家之间有利益输送,那消费者就只能成为受害者了。”何哲文这样评价各种消费贷款。
7月初,当何哲文参加一项考试培训班时,又有贷款服务商前来推销,劝说他办理一项分期付款,以减轻学费压力。这次,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不是贷款服务商的利息不够优惠,而是这种贷款业务模式对消费者是约束和陷阱,培训机构则可以轻松脱身。”
贷款,应回归审慎合理
近期,一条“断供多少天会被起诉”的提问,在网络平台上有15万人期待答案。同样,有关“居民贷款买房后,房产开发商停工致项目烂尾,居民是否应该停贷”的提问,也在网络上引起广泛争论。网友们参与讨论的背后,是当今大部分青年人都背负了贷款,面临着还贷压力的现实情况。其中也有一部分青年人背负了不合理的债务,因近期收入的波动,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自信贷参与居民的生活以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个人改善生活,有利于资金的融通,发挥杠杆效应。然而,一部分贷款机构未尽到审查客户真实收入水平的责任,放松监管,最终使得一些人背上了超出自身负担的债务。在经济扩张的时代,债务可以被增长的收入覆盖,被不断上涨的资产价格覆盖,而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其中的风险正在逐渐暴露,普通人正在承担着痛苦和压力。当个人杠杆率过高、收入又面临下降,不少青年人只能无奈断供,被迫背上“失信人”的污点。
7月1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其中提出,当前商业银行存在履行贷款主体责任不到位,授信审批、贷款发放、资金监测等核心风控环节过度依赖其他机构等问题,与监管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不利于业务持续发展。因此要求,银行发放贷款应审慎合理,避免违约率超出正常范围。
对小贷公司和其他贷款服务机构来说,今年上半年,居民信贷需求的萎缩,意味着消费主义的转向和扩张时代的结束,它们应该提高风控管理,为有需求者发放适度水平的债务。而有贷款需求者也应重视自身收入水平的波动,控制家庭负债率。否则,过高的负债有可能从“杠杆”变为“枷锁”,影响到人们未来生活的质量。
作者:李吉森
来源: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