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贷款流动性

本文目录

中信证券明明:当前流动性淤积,实际贷款利率仍有下行空间

文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核心观点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金融政策方面,主要围绕信贷加大支持力度。除了本次国常会进一步发力外,近期再贷款工具落地、LPR下调等,都在不断刺激信贷需求的释放。我们认为,预计5月信贷缓慢复苏,但难现大幅好转,6月市场或将有明显提振。配置策略上,融资需求逐步修复或将抬升利率中枢,长期来看权益资产配置性价比会逐步显现。

国常会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面临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国常会强调稳住经济基本盘,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决定实施6方面33项措施,其中在金融政策方面,主要围绕信贷进行部署,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使用力度,对于部分贷款实施年内延期还本付息。可见当前信贷疲弱的问题已经得到极大关注,也成为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流动性淤积,资金利率低位震荡。自4月以来,信贷需求较弱,大量流动性淤积在银行间市场,导致短端资金利率明显低于政策利率。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货币与财政配合,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另一方面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信贷投放受阻,导致资金淤积在银行间市场。由此可见,若想改善目前资金淤积的问题,必须要激发实体融资需求、提高信贷的投放力度。

票据利率暗示5月信贷压力仍存。5月中旬票据转贴利率再次探底,贴现承兑比行至高位,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与信贷投放考核要求的矛盾,5月的信贷数据可能依然难见明显起色。不过票据利率大幅下滑以1M票据表现最为明显,说明市场无意大量收购过长期限的票据,市场对后续信贷“放量”仍有期待。

LPR下调将促进信贷“量增质优”。5月20日,2022年5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品种利率与上期持平,5年期品种利率下调15。一方面,LPR的“非对称下调”显示出传递了稳增长的政策意图,体现央行主动作为、呵护经济的决心,为市场注入强心剂;另一方面,4月中长贷整体表现较弱,是拉低信贷同比变化的主要原因,中长贷需求不佳,因此也需要通过长端LPR利率下调予以刺激。回顾历史,当疫情等因素成为经济主要矛盾时,LPR的刺激效果相对减弱。然而本轮LPR下调不同于年初,一方面下调的幅度更大,另一方面,目前上海等主要城市的新冠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复工复产逐步推进,因此本轮LPR下调将会对信贷需求产生较好的刺激效果。

实际贷款利率仍有下行空间。局部疫情反复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增长目标产生阻力,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也引起了关注,近期政府出台一系列房地产相关政策以提振市场,预计房贷未来实际利率仍有下行空间。在本次报价后,5年与1年LPR之间的利差降为了75,后续压降空间收窄,且观察政策效果期间接连调整LPR可能性不大;但是对标2019年,LPR期限利差仍可压缩,配合银行负债端成本控制,长期来看,5YLPR还有压降空间。

信用展望与债市策略:预计5月信贷缓慢复苏,但难现大幅好转,6月市场或将有明显提振,二季度末社融同比增速或将上行至10.6%,全年社融高点或将出现在三季度,最高值有望突破11%。配置策略上,融资需求逐步修复或将抬升利率中枢,长期来看权益资产配置性价比会逐步显现。

风险提示:疫情控制不及预期,经济恢复不及预期。

正文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报道,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金融政策方面,主要围绕信贷加大支持力度。事实上,从4月以来,银行间资金便出现了“淤积”的问题,其背后的原因便是信贷需求不足。除了本次国常会进一步发力外,近期再贷款工具落地、LPR下调等,都在不断刺激信贷需求的释放。那么,当前的资金“堰塞湖”能够成功转化为信贷增长呢?

国常会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

面临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国常会强调稳住经济基本盘,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许多市场主体十分困难。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定信心,果断应对,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并加大实施力度,按照总体思路和政策取向采取一揽子针对性强、有力有效的区间调控举措,稳住经济基本盘。

会议决定实施6方面33项措施,其中在金融政策方面,主要围绕信贷进行部署,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使用力度,对于部分贷款实施年内延期还本付息。会议提及的措施主要有六大方面:财政及相关政策、金融政策、稳产业链供应链、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保能源安全、做好失业保障低保和困难群众救助等工作。其中关于金融政策,会议决定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此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汽车央企发放的900亿元货车贷款,要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不难看出,所有金融政策相关措施,全部都是围绕信贷,可见当前信贷疲弱的问题已经得到极大关注,也成为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流动性淤积,资金利率低位震荡

自4月以来,信贷需求较弱,大量流动性淤积在银行间市场,导致短端资金利率明显低于政策利率。3月结束跨季后,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持续走低,4月8日开始,R007与DR007便始终保持位于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之下,4月22日,银行间1M以内的资金加权平均利率、交易所7天以内的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全部跌破2%。在极低的资金利率背景下,质押式回购成交量也持续走高,看出目前市场加杠杆的情绪较为高涨。

资金利率持续维持低位主要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探析原因。一方面,货币与财政配合,为市场提供流动性:①央行上缴结存利润,增加基础货币,截至5月10日,已累计上缴结存利润8000亿元,相当于降准0.4个百分点,此外,4月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②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向市场提供了大量流动性,预计4月银行间超储率可能上升、逼近2.0%。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面临资产荒问题: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信贷投放受阻,资金导致资金淤积在银行间市场。②4月地方债发行节奏放缓,政府债缴款压力减轻。

由此可见,若想改善目前资金淤积的问题,银行的钱就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去处”,换言之,必须要激发实体融资需求、提高信贷的投放力度,那么目前信贷市场修复的进度如何呢?

票据利率暗示5月信贷压力仍存

5月中旬票据转贴利率再次探底,贴现承兑比行至高位,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与信贷投放考核要求的矛盾。结束跨月后,5月月初票据转贴利率出现小幅上行趋势,1Y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一度上升至1.67%。但随后,银行开始新一轮票据冲量,对票据需求大幅上升,票据利率迅速下行。2022年5月10日,1M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跌至0.02%,与4月末最低点仅相差15。截至5月20日,3M、6M、1Y国股银票别较月初高点下滑7、10、13。近期票据利率的大幅下行一方面是银行收票意愿强烈所致,另一方面也与企业开票意愿不强有关。根据央行披露的金融数据,开年以来票据融资一直是拉动贷款同比多增的主力,而这一情况似乎在5月仍将体现:截止5月20号,本月票据贴现发生额共计10187.69亿元,票据承兑发生额却只有9684.55亿元,贴现承兑比再次行至高位。银行“以票充贷”,票据利率大幅下降,贴现承兑比行至高位,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与信贷投放考核要求的矛盾,5月的信贷数据可能依然难见明显起色。

票据利率大幅下滑以1M票据表现最为明显,说明市场无意大量收购过长期限的票据,市场对后续信贷“放量”仍有期待。此次票据利率大幅下滑以1M票据表现最为明显,5月20日,1M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跌至0.26%,相较于月内最高值1.32%,跌幅达到106BP,但是3M及以上的票据利率变化幅度反而较小,说明银行无意大量收购过长期限的票据。避免出现信贷额度被票据资产长期占用、进而丧失灵活空间的问题,因此本轮配置主要以短期品种为主,才导致出现了1M票据利率的超低水平。这一现象反映出在“宽信用”的政策组合下,市场对后续信贷“放量”仍有较高期待。

LPR下调将促进信贷“量增质优”

5月20日,2022年5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品种报3.70%,5年期以上品种报4.45%。1年期品种利率与上期持平,5年期品种利率下调15。

一方面,LPR的“非对称下调”显示出传递了稳增长的政策意图,体现央行主动作为、呵护经济的决心,为市场注入强心剂。一般来说,负债成本降低对于长短端资产收益率都应释放压降空间,但本次LPR出现了“非对称调降”,背后也有一定的政策力量在引导。此次1年期LPR不变,5年期下调,银行更多向中长期贷款让利,传递出明确的“稳增长”意图。在中长期贷款需求疲软的局面下,压降长端利率将有效降低居民和企业的融资成本,改善其加杠杆的意愿。本次LPR下调配合各地房地产“因城施策”、接下来的专项债发行高峰以及逐步推进的复工复产,将有效促进房地产、基建以及制造业融资需求的恢复。此外,中美国债利差自从4月下旬以来持续倒挂,存在人民币汇率贬值以及外资流出等问题。本次下调从倒挂相对较轻的长端利率入手,也减轻了LPR降息对于中美政策逆周期下不良影响的加剧。

另一方面,4月中长贷整体表现较弱,是拉低信贷同比变化的主要原因,中长贷需求不佳,因此也需要通过长端LPR利率下调予以刺激。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454亿元,同比少增8231亿元,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观察其结构,居民中长贷同比少增6231.72亿元,企业中长贷同比少增3953亿元,成为拉低新增信贷同比数据的主要因素。因此,从供需角度,长端LPR也有必要下调。同时,拉动按揭贷款和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量释放也有助于改善信贷结构,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稳健经营。

回顾历史,企业信贷增速受到LPR下调影响较为明显,但当疫情等因素成为经济主要矛盾时,LPR的刺激效果相对减弱;随着近期疫情逐渐结束,本轮LPR下调将会对贷款有较好的拉动作用。2019年四季度央行逐步下调1年期LPR至4.15%,下调5年期LPR至4.8%,11月企业短期贷同比多增达到1783亿元,企业中长贷同比多增值在12月达到2000亿元,体现出一定的刺激效果。然而当疫情等其他因素对经济干扰较大时,例如今年开年以来,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多方面阻力,即便长端LPR下调,但对于信贷的刺激依然偏弱。然而本轮LPR下调不同于年初,一方面下调的幅度更大,另一方面,目前上海等主要城市的新冠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复工复产逐步推进,因此本轮LPR下调将会对信贷需求产生较好的刺激效果。

实际贷款利率仍有下行空间

局部疫情反复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增长目标产生阻力,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也引起了关注,近期政府出台一系列房地产相关政策以提振房地产市场发展,作为贷款中重要一项的房贷,预计其未来实际利率仍有下行空间。近期房地产政策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以期引导和推动房地产行业实现“三稳”目标。尤其是在需求端给予了充分支持,各地因城施策,呵护合理的住房需求。自今年1月份5年期LPR从4.65%降至4.6%,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便波动下降,3月末降低17个基点至5.42%。当前虽然地产行业景气度较为低迷,但随着密集的政策落地帮助稳定需求,房贷实际利率可能会继续下行。

LPR未来仍存压降空间,但短期还需观察政策效果。在本次报价后,5年与1年LPR之间的利差降为了75,回归AAA-级中短票的期限利差均值附近,后续1年与5年LPR压降空间收窄;此外,考虑到LPR刚刚下调,目前还需要观察基准利率下修的刺激效果,短期内接连调整LPR可能性不大。但是,对标2019年LPR期限利差,长端仍存下降空间,配合银行负债端持续的成本控制,长期来看,5YLPR还有压降空间。

信用展望与债市策略

预计5月信贷缓慢复苏,但难现大幅好转,6月市场或将有明显提振,二季度末社融同比增速或将上行至10.6%。从票据近期情况看,短期内信贷投放恢复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即便5月最后一周银行信贷投放冲量,预计结构仍将较差;但是6月份作为上半年收官月,银行将会集中发力,配合政策支持引导,信贷数据料将明显提振。考虑到目前地方债发行节奏前置,也会进一步拉动上半年的社融增速。我们预计,5月社融增速缓步回升至10.4%,而6月社融增速将抬升至10.6%,全年社融高点或将出现在三季度,最高值有望突破11%。

配置策略上,融资需求逐步修复或将抬升利率中枢,长期来看权益资产配置性价比会逐步显现。对债市而言,虽然刺激实体的政策发挥效果仍需时间,“资产荒”问题短期仍将存在,但是市场对此反应可能有所钝化,未来融资需求逐步修复以及二季度末金融数据的反弹或将抬升利率中枢。在基建发力和信用宽松的背景下,城投和地产债等领域的机会也会显现。随着国常会提及的6方面33措施落实到位,后续“稳增长”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权益资产将展现更强的配置性价比,建议关注地产产业链,同时围绕低估值及基本面处于低位的品种布局。

风险提示

疫情控制不及预期,经济恢复不及预期。

本文源自金融界

王永利:银行贷款创造存款与货币,但增加不了流动性

银行发放贷款等借出货币成为信用货币投放最重要的方式或渠道,这使得信用货币可以根据全社会的货币需求充分供应,避免了实物货币很容易因供应不足而严重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信用货币体系又使货币超发更加容易,必须有效加以控制。

银行发放贷款,可以直接转化为借款人的存款,成为借款人可以对外支付的货币(广义货币),成为信用货币投放非常重要的渠道。

有人由此认为,银行贷款不是建立在存款基础之上的,相反,银行存款是依赖贷款产生的,如果没有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限制,银行可以无限扩大贷款投放,并因此创造出无限大的货币总量。这种看法充分肯定了银行贷款创造存款与货币的作用,但却又过于偏激、并不准确,银行发放贷款并不是无条件的,因为贷款只能增加银行存款,但却不能增加银行流动性,而银行必须确保足够的流动性。

信用货币需要新的投放方式

当今世界,各国货币均已从实物货币、金银本位制纸币转化成为信用货币。但对为什么实物货币必然要转化为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如何投放出来以及是如何运行的,并未得到理论上的充分解释和足够的社会认知。

实物货币是指以一定社会范围内最受人们(特别是主流阶层)追崇、流动性较强、能够分成不同价值档次、品质比较稳定、易于携带和保管的特殊物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即货币。包括自然实物货币(不需要多少加工的特殊贝壳、骨头、羽毛等)与规制化金属货币(需要按照一定标准进行铸造加工的统一规范的金币、银币、铜币等)。

实物货币的供应受制于充当货币的实物或原材料的供应,很难与社会可交易财富的增长相适应,很容易因货币供应不足而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货币短缺与价格走低又会影响到人们扩大生产和交换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金属本位制纸币出现后,货币流通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大大提升,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人们也发现,在纸币得到认可并广泛流通后,真正拿纸币兑换金属货币的比例越来越低,只要能满足社会上用纸币兑换金属货币的需求,即使超出金属货币储备多投放一些纸币,也不会产生问题,反而有利于扩大货币供应,满足社会货币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就使货币供应的灵活性明显增强,而且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保持货币总量与全社会可交易财富的规模相对应,才能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充分发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交换媒介的核心功能定位;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可以不再是实实在在的贵重物品,而完全可以是一种价值表征物或符号,不再高度依赖其本身的物理价值,而是越来越多地依赖到发行人的信用。

由此,货币最终彻底脱离财富实物,转变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努力使一国货币总量与该国主权范围内、法律可以保护的可交易财富的规模相对应,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原来充当货币的实物,如黄金、白银等,就必须从货币舞台退出,回归其作为社会财富的本源,其价值也需要用新的货币进行标示。

信用货币与实物彻底脱离,不再与任何单一物品的价值锚定,成为纯粹的价值单位或符号,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完全是基于人们对货币投放机构的信任,根本上是因为一国货币总量代表的是整个国家财富的价值,属于国家信用,受到国家主权和法律保护(所以,信用货币也叫做“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信用货币是国家信用,而不是中央银行自身的信用(或负债),也不是政府机构或财政部门自身的信用(或负债)。

货币从实物货币转化为信用货币(金属本位制纸币成为中间过渡阶段),实现了货币发展史上的深刻裂变与质的升华,是货币发展的必然方向与重大成果。现在还在探索“货币寻锚”的想法都是背离信用货币本质、违背货币发展方向与发展逻辑的;再设想退回到实物货币,或者比照黄金原理设计出总量和阶段性新增量都严格限定不可调节的加密货币,都是货币理念上的倒退。

脱离实物后,信用货币投放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信用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或方式

完全脱离财富实物的信用货币是如何投放出来的呢?

这主要包括渠道或方式:

1.货币投放机构购买价值储备物

主要是购买原来充当货币的黄金、白银,以及作为国际硬通货的外汇等作为货币的价值储备物,据以确定货币币值、增强货币信誉,并保持货币传承性。由此投放的货币属于最严格意义上的“基础货币”,是整个货币体系的重要基础,非常重要,但又不是越多越好,否则,货币就会倒退回金本位制纸币或实物货币体系了。

2.货币投放机构借出货币

即在社会主体需要货币时,以其已经拥有或将会拥有的可交易财富作为担保(能够变现并偿还借款本息)向货币投放机构借取货币。货币投放机构则主要通过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等方式借出货币。

这样就将社会主体引入,与货币投放机构一道,共同对可交易社会财富的价值规模进行评估,根据全社会的有效货币需求投放货币,从而保证货币充分供应以及货币总量与财富规模相对应,从根本上避免因货币不足而造成严重通货紧缩。

这样,货币投放机构借出货币就成为信用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成为信用货币投放最突出的特色以及信用货币充分供应的根本保障。

理论上,信用货币既能增强货币供应的灵活性,充分满足全社会的货币需求,又能保持货币总量与财富规模相对应,维护货币币值的稳定,是非常理想的货币体系。

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要保持货币总量与财富规模相对应却又很难做到,很容易使货币总量的增长超过社会财富的增长形成货币越来越严重的超发(见本人公众号文章“货币超发为何日趋严重”)并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等新的问题。

如果说实物货币体系下货币供应不足成为货币管理的主要挑战,那么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超发就成为货币管理的主要挑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抑制货币超发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货币投放机构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等借出货币后,如果借款人不能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坏账损失,就意味着货币投放超出了财富的实际价值而形成超发。

为保证货币质量,就需要严格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审查,严格控制资产的重复抵押贷款以及借款人的总体负债比率;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债务人资不抵债的,应及时进行重组或破产清理,不应依靠政策扶持维持大量的“僵尸企业”或“失信个人”,否则将造成社会资源配置失误与严重浪费。货币投放机构对其借出货币产生的坏账损失,应该及时足额予以确认与核销,由此造成资不抵债的,同样应该及时进行重组或破产清理,不能因维持金融稳定而一味予以支持,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货币超发并损害货币整体质量,造成更大金融风险与社会危害。建立货币投放机构退出机制,推动不达标机构有序退出,对维护货币质量至关重要。

为此,需要对货币投放机构划分成中央银行(央行)与商业银行(银行)进行分类管理。其中,央行主要负责货币现金、基础货币的供应和管理,以及货币币值(通货膨胀率)的监测与货币总量调控(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主要面向银行提供集中清算与必要的资金融通(最后贷款人),但不面向社会公众(包括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借出货币);面向社会公众的金融服务交给商业银行负责,银行之间平等竞争并要接受央行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央行不得直接坐支其印制出来的现金,银行也不得给自己发放贷款直接使用。这样,中央银行基本上不存在倒闭风险,但商业银行则不同,资不抵债的,也同样要实施重组或破产清理。

银行存款与银行流动性并不相同

划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形成货币投放与回笼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社会公众”的“双层(二元)结构”,就可以从组织体系上避免所有金融业务,特别是存贷款业务全部集中到一家银行办理,所有的支付转账都在银行内部处理,容易因没有流动性约束而造成贷款及其派生存款(货币)无序扩张或严重失控的风险。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与资金成本调控其贷款投放的意愿和能力,商业银行则通过扩大或收缩贷款调节社会货币总量。

对银行而言,其发放贷款可以增加存款与货币总量,但借款人增加贷款,并不是为了增加存款并承担存贷款利差损失,而是为了对外支付。如果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储备或在央行的存款,客户存款的跨行支付就会出现问题。而一旦客户存款出现支付问题,就意味着银行出现流动性短缺,就会严重影响银行的信用,就可能引发存款挤提而造成银行破产倒闭。这样,就推动“银行存款”、“货币总量”与“流动性”成为不同概念,“流动性”主要指银行资产实际变现和对外支付转让的灵活性。

从贷款投放看,可以增加银行存款,扩大货币总量,但不能增加银行流动性(支付能力)。正是因为存在流动性约束,就使商业银行不能无条件扩大贷款投放,而只能在保持充足流动性的基础上扩大贷款投放。央行如果无条件扩大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支持,一味地维护商业银行刚性兑付,就会使商业银行蜕变成隐形中央银行,损害全社会的风险与信用意识。

对央行而言,其扩大或收缩对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主要是扩大或收缩银行的流动性,并不一定能推动银行扩大或收缩贷款,相应扩大或收缩货币总量,这就表现为货币政策的传递与有效性。正因如此,基于央行大幅扩大资产负债表规模就认为货币总量必然会同比例或成倍(货币乘数效应)地扩张是不准确的,特别是央行可以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扩大或收缩面向银行发放的央行票据等产品时更是如此(由此造成的央行扩表是收缩流动性,缩表才是扩大流动性)。

综上,银行发放贷款等借出货币成为信用货币投放最重要的方式或渠道,这使得信用货币可以根据全社会的货币需求充分供应,避免了实物货币很容易因供应不足而严重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信用货币体系又使货币超发更加容易,必须有效加以控制。其中,区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由此就带来银行存款、货币总量与流动性的分离,流动性约束成为抑制银行过度贷款、超发货币的重要机制。这都是信用货币体系需要准确认知和有效把握的重要内容。

(王永利系中国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穆迪:中国区域性银行的资本水平和流动性因贷款高增长依然承受压力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表示,尽管中国区域性银行的资产增速放缓,不良贷款确认情况处于改善之中,但贷款高增长继续影响此类银行的资本水平和流动性。

穆迪助理副总裁/分析师万颖称,对影子银行和同业活动的监管趋严已显著减缓了银行的资产增长,区域性银行的资产增速降至与银行业更为一致的水平。

“然而,虽然监管要求收紧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不良贷款的认定,但区域性银行披露的资产质量指标仍然没有完全体现其资产质量问题,使其落后于整体银行体系。”万颖补充称。

与资产增速下降的情况不同的是,穆迪表示2018年上半年上市区域性银行和整体银行业的贷款增长依然强劲,原因是银行继续回归传统贷款业务,并缩减影子银行活动。

数据显示,在2017年贷款增长较高的背景下,区域性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比率缓慢下降,但资本充足率得到改善,反映了资产增速放缓和发行资本工具的影响。在贷款增长加速的同时,2018年上半年上市区域性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比率继续下降。

2018年上半年上市区域性银行的净息差进一步收窄,但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有所改善,这表明上市区域性银行的资金成本仍在上升。

此外,区域性银行的流动性压力犹存,但随着监管机构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上述压力将会缓解。

2018年上半年,上市区域性银行的贷存比增速也超过银行业整体水平。虽然区域性银行的流动性资源高于市场资金,但近年来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断缩小,反映了存款的竞争加剧以及贷款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农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城市商业银行更加稳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j..)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