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贷款缺口

本文目录

新加坡媒体:新冠疫情导致信贷紧缩,亚洲家庭和小企业贷款难

来源:环球时报

新加坡《海峡时报》6月18日文章,原题: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信贷紧缩:亚洲家庭和小企业贷款难在巴厘岛米姆平简易别墅酒店,两年的封锁已经造成损失。一间小屋的天花板因白蚁侵袭而部分坍塌。由于这里距离海滩只需步行3分钟,许多小木屋的门锁被腐蚀性的海洋空气弄生锈了。游泳池变成了翠绿色,里面放养着几十条鲶鱼,以控制蚊子的数量。

苏帕特拉的家族1980年向游客开放这里第一个房间。如今,梅德·苏帕特拉说,要让整个酒店恢复原样,修缮费用将达到10亿印尼盾(约合50万元人民币)。这位从十几岁开始就参与推动巴厘岛旅游业发展的老人考虑出售酒店,然后退休。他说,银行不会贷款给他,因为他已经多年没盈利了。

在亚洲各地,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和小企业,包括酒店、餐馆和农场以及其他企业,经过几年的封锁和旅行限制后,变得收入很少或干脆没有收入。在通胀和工资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数千万人渴望获得贷款,以支付维修、库存以及日益上涨的食品和能源成本。

可以肯定的是,印尼、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国的银行正在增加信贷,为经济的快速复苏提供资金。但是,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银行业倾向将贷款限制在最安全、规模最大的借款人身上,小人物越来越多地被抛在一边。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在疫情暴发最初几个月公布的一项研究称,东南亚超过2/5的小微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商业贷款,缺口达3000亿美元。印尼金融监管机构称,仅该国资金缺口就达到1650亿美元,而且缺口还在扩大。

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协会会长丁宏星(音)说,虽然更多老牌企业已经开始贷到款,但餐馆等微型企业难以获得运营资金,以应对食品和劳动力等投入成本的上升。疫情期间,许多外来劳工被迫返乡,马来西亚面临100万劳动力短缺。“微型企业面临现金流问题,”丁先生表示,“食品更贵的同时,他们还找不到干活的人。”

不过,随着银行减少借贷,专门为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互联网初创企业正越来越多地介入。与大多数银行在发放信贷前会要求企业数年的盈利能力不同,金融科技贷款机构会根据短至几个月的记录来评估借款人,发放从几百美元到200万美元不等的贷款。但这种灵活性是有代价的。批评人士认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承受每月高达2%的利率。(作者杰佛里·哈顿,任重译)

成效如何?新市民金融需求与服务仍存在缺口,或撬动近万亿信贷投放

继“后浪”“小镇做题家”之后,有一个规模多达3亿的群体有了自己的称呼,那就是“新市民”。

从到城市找工作、到租房买房,再到结婚生子、教育医疗,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金融支持。但市场公认的是,新市民享有的金融服务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

新市民需求引发关注

30年前,21岁的陈慧芬(化名)从河北来到了北京。每天,她骑着三轮车,从通州区租住的房子一路北上,冬春季节北京风沙大,尽管捂得严严实实,她的手还是被划出一道道口子。白天到晚上,她辗转在白领聚集的地方叫卖西瓜、石榴、橘子……各种时令水果。

平均每天,她仅休息三四个小时,默默地为生计打拼。在北京,有800多万像陈慧芬这样没有当地户口,或者刚刚拿到北京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被称为“新市民”,约占北京常住人口的四成。

新市民,指的是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全国约有3亿人。今年4月,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做好辖内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新市民的需求再次引发各界关注。

2015年,新市民曾被作为房地产去库存的重要抓手,包括放宽落户、扩大公积金缴存范围、扩大保障房范围、实施购房补贴、信贷优惠等。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新市民的住房困难问题。

陈慧芬的房子租在北京市通州区一个小村,位置偏远,外来流动人口多,房租价格相对便宜。陈慧芬一家三口蜗居在不到十平米的地方,因为面积太小,冬天没有暖气,卫浴设施也不全。

“受疫情影响,大家消费减少了,小年轻也不愿意花钱买水果,这几年没有攒下什么钱,留在北京越来越难了。”陈慧芬说。

今年3月,银保监会联合央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后,各银行针对新市民的金融政策纷纷出台。今年4月6日,国常会要求研究采取金融支持消费和有效投资的举措,提升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水平。其中,住房金融服务是需要银行支持的一个重要场景。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缓解住房困难。今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

银行与政府携手改造

在蔚蓝的天空下,希腊式的白色平房在一众灰土墙中格外显眼。这里是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刘村,一个地图上有些偏僻的地方,在经过政府和建设银行的携手改造后,这里已成为新市民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排头兵。

27个院落总计300余个房间组成“小哥之家”,其中60多间已经有“小哥”入住。入住的外卖小哥李磊(化名)表示,辛苦一天,晚上回家能洗个热水澡就感觉特舒服。即便要求不高,李磊之前住的村子里,能让租客随时洗上热水澡的院子并不多。“之前的屋子就一张床一个柜子,洗澡去公共浴室,上厕所得跑去公厕”。

根据中国平安的新市民金融服务白皮书,新市民中88%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而他们在工作、生活和经济上都经受着较大的压力,房租房贷和小孩教育是最大的经济压力来源。

在距离刘村7公里的地方是CCB建融家园,这是北京首批集体建设用地,用于租赁性住房建设的项目——创业之家项目。位于大兴区西红门镇,周边流动人口超过10万人,是京南地区年轻新市民主要的工作创业聚集地,高性价比租赁住房的需求十分迫切。

这是建行北京市分行着力为新市民打造的品牌社区,可满足1000余人居住需求,目前已有263名新市民入住。相比刘村的居民,这里的租住人口更加年轻化,大多是学生或毕业后留京工作的人员。此前,建行北京市分行与北京市住建委签署《保障性租赁住房合作协议》,一直在探索集体土地租赁住房建设、宅基地改造、商(工)改租等方式,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银行的金融支持逐渐开花结果。今年以来,支持新市民金融需求的必要性为何更加突显?

今年,房地产和消费环节需求收缩压力更突出,释放和激发消费潜力更有效。而此前,“新市民”金融资源可得性差,处于金融服务的边缘地带,其生活品质需要提升,仍有释放消费需求的潜力。“新市民住房金融支持有利于‘稳增长、防风险和惠民生’三赢,短期缓解房企资金压力、支持保障性住房投资,长期鼓励房企转向租购并举的新发展模式。”华泰证券固收团队研报表示。

但解决之路还很长。今年4月入住“创业之家”的小黄(化名)对记者表示,他和女朋友一起住在27平米的房子,每天花一小时通勤时间去亦庄上班,月租金2700元左右,性价比不高。考虑到周围都是工厂,没有配套的生活设施,而且还在施工的小区不时出现停电、停水等现象,他们已经在考虑搬到性价比更高的地方。

也有外卖小哥对记者表示,一天工作12到15个小时,才能赚到几百元,“我住在刘村,自己租的房子每月只要650元,如果入住改造后的外卖小哥之家,房租要翻上近一倍。”

从租金收入比而言,租客多在可负担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住房条件,不少新市民会在住房条件上做出妥协。既能够提升新市民居住条件,又能够满足新市民群体收入需求的房屋租赁项目亟待开发。在刘村,还有更多的村内闲置民房正在被装修开发成“小哥之家”,但是“每月租金一千块钱有点贵。”有外卖小哥对记者坦言。

“建议针对低收入人群提供单位/政府住房政策支持,重点关注年收入10万元以内的租赁家庭,对提供宿舍/租赁补贴的企业提供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宅与社区研究所和贝壳研究院的联合报告指出。

新市民住房保障成“蓝海”

住房问题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在这一点上,各地在加快帮助新市民扎根。

9月,天津银保监局下发通知,聚焦新市民“租房”和“买房”两个重点,助力新市民在天津“扎得下根”。天津银保监局联合天津市住建委印发专项通知,指导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定位特点,支持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运营。做好青年公寓、人才公寓和蓝白领公寓等建设资金保障,支持建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租房融资服务。

官方匡算新市民约3亿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超过20%。据测算,2021年我国人均贷款增量约9000元。若3亿新市民人均贷款多增3000元,就可多带动近万亿信贷投放。

“在住房保障方面,还是需要住房供给质量,满足新市民多元化的住(租)房需求,加快完善公租房、长租房,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商品房等多元化供给体系,这就离不开金融、财税、土地等政策协同配合。”光大银行宏观金融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

这为银行也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比如,华夏银行北京分行推出了最高金额100万元、最长10年的个人住房租赁贷款,适用于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两限房等多类住房,最大限度满足新市民在京住房需求。齐鲁银行推出“新市民公积金租房贷”,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并对高校毕业生等特定群体进行利率优惠。兴业银行子公司兴业消金锚定新市民进入职场初期的租房需求,推出“立业计划”,为应届毕业生等提供前6个月免还本安居租房贷款,力争实现新市民的“职住平衡”。

“2022年1月,近20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了年度保障性租赁住房筹建计划,多地计划新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规模是去年的2-5倍,保障性租赁住房已成为重点民生项目,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郑忱阳表示。

在金融支持方面,监管政策也在积极鼓励银行和各类机构为保障性租赁住房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央行、银保监会已经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为银行信贷支持打开空间。

以“住房租赁”为三大战略之一的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22年6月末,住房租赁贷款余额达1806.1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71.56亿元,增幅为35.33%。

建行北京市分行信贷支持租赁住房建设超4万套,并协同建信住房北京公司通过收持改造闲置房源,提供租赁房屋逾6万套,帮助3万多新市民、青年人解决住房困难。为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资金支持力度,该行建立了分行保租房项目库,全名单制管理和推进,推出解决保租房新建、改建、购置、装修改造、运营全周期的产品。

政策方面,银行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政策迎来小幅松绑,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支持力度。2月8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根据《关于银行保险机构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开行要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商业银行要积极对接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发建设、购买、装修改造、运营管理、交易结算等服务需求。

“从供给端而言,鼓励银行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对住房租赁企业给予金融支持,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华泰证券固收团队指出,在需求端,执行差异化房贷政策,满足新市民购房信贷需求,并疏通公积金交存渠道;满足新市民地产后周期消费的信贷需求。

从找工作到租房买房,再到结婚生子、教育医疗,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金融支持。但市场公认的是,新市民享有的金融服务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缺口。

“主要是新市民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存在一定距离,金融机构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有效满足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周茂华表示。

在服务新市民方面,银行存在一些痛点,包括银行体系严监管、银行内部严风控等环节,“银行信用下沉的机制仍未疏通,优化风控模型与问责机制也非一日之功,各地方研发新产品能否做到信用下沉值得关注,此外,4月13日国常会提及降低拨备覆盖率,提高银行不良贷款容忍度,但仍需观察银保监会落实细则。”华泰固收表示,未来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在消费类、经营类、住房类三大场景进行金融支持。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

4000亿缺口,拖欠六年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有望补齐了

记者席菁华马悦然

编辑

困扰可再生能源行业六年之久的补贴拖欠难题,有望获得解决。

据《中国证券报》3月27日报道,主管部门正在就可再生能源补贴欠款事项进行系统性清查,3月底前将完成企业自查。主管部门清查完毕后,国家将一次性发放历史拖欠补贴。

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向界面新闻证实,国家相关部门正在推动一次性解决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问题。

3月24日,财政部网站发布《202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显示,今年“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中的“中央本级支出”达4528亿元,较去年增加3600亿元,增幅达3.88倍。

一位不愿具名的新能源行业权威人士对界面新闻称,增长的中央支出,部分或用来解决新能源补贴拖欠问题,具体的金额需看最终审核结果。

“补贴发放需要在欠款清查后。”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对界面新闻称,预计发放没有那么快,需要一定的核查时间。

日前,内蒙古已发布文件称,拟对已批复新能源项目有关情况开展全面排查工作,排查在建、待建的有补贴及无补贴新能源项目。

“这对新能源开发商形成重大利好”,一位风电整机商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意味着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目录的项目补贴资金,将全部回笼。

风光项目投资额度大,开发商的投资收益率基于电价补贴测算。“很多带补贴的存量项目贷款建设。补贴不兑现,使得民企开发商生存艰难。”该风电整机商表示。

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是陈年顽疾。

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国内开始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实行基于固定电价的补贴政策。

2011年底,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设立,用于可再生能源补贴。金额来源主要为国家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以及向电力用户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

进入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目录的新能源项目,有资格申请补贴,按时全容量并网后,补贴由电网企业进行转付。

2015年前,可再生能源行业处于发展初期,补贴发放紧张有序。

2016年以来,新能源行业发展进入爆发阶段,电价附加标准虽进行过提升,但难以赶上新增装机速度,所获资金低于补贴实际需求。

此外,电价附加费全部征收的难度较大,自备电厂、地方电网用电等常年征收率不足85%,造成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不断扩大。

2017年-2019年,补贴缺口分别达1500亿元、2331亿元、3000亿元以上。

2020年“抢装潮”后的大量补贴兑现,给财政资金带来更大压力,当年年底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突破3000亿元。

据风能专委会综合各项因素测算,截至2021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拖欠累计约4000亿元,预计2028年电价补贴缺口达到峰值。

因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部分新能源开发商背负大量应收账款,影响现金流,严重导致资金链断裂,出现金融违约风险。

发电企业、设备企业、零部件企业间的三角债现象也屡见不鲜,影响企业正常经营,且抬升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

3月10日,风能专委会发布的《一次性解决可再生能源补贴历史缺口问题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文章称,一次性解决补贴拖欠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按照有关规定,自2021年起,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和光伏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国家不再补贴;2022年起,新核准海上风电项目国家不再补贴。

此外,单个项目补贴资金也采取了收口办法。

根据《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依法依规纳入补贴目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按国家发改委制定电价政策时依据的“合理利用小时数”核定中央财政补贴额度,同时明确了总补贴资金额度是“合理利用小时数”乘以运行年限20年。

这意味着,每年需要的补贴资金和未来项目寿命周期内所需要的全部补贴资金量基本明确,不再存在所谓的“无底洞”。

今年以来,各部门多次提及解决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

2021年2月,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提出了补贴确权贷款、足额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等政策措施,共同解决补贴拖欠问题。

3月5日,《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指出,促进优化能源结构,完善清洁能源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同时推动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资金缺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