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贷款行业的未来

本文目录

银行十年新跨越:200万亿信贷腾挪与近4000家机构风险管理

十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银行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

——总资产规模连续突破200万亿元、300万亿元大关,从2012年初的113.3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6月末的367.68万亿元,增速达224.52%;占金融业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

——贷款增速高于总资产增速,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贷款余额从2012年初的58.2万亿元增加至2022年6月末的206.35万亿,增速达254.55%。

——税后利润翻倍,从2011年的1.25万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2万亿元(净利润),几乎翻倍。受疫情影响,近几年银行业机构净利润增速波动加大,2022年预计将恢复至与经济增速匹配的水平。

——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自2012年起,央行连续11年对银行业开展压力测试,覆盖约400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截至2021年末,评级安全边界内(1-7级)的银行资产规模占银行业总资产的98.9%。截至2022年6月末,全国共有4018家存款保险机构投保。

——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受到严厉惩治。银保监会采取多种形式严厉处罚银行保险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一体推进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腐败惩治;制定和修改法律规章70余部,金融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依法监管能力明显提高。

——补齐金融稳定制度短板。央行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职责,开展金融业综合统计,出台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等制度性文件,统筹金融基础设施监管。

总体来看,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得到较好落实。

信贷规模向上利率向下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近十年来,银行业机构贷款规模不断增长,但从结构看,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62.99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工业中长期贷款、“三农”贷款、房地产贷款余额分别为11.58万亿元、6.34万亿元、14.54万亿元、12.11万亿元,占比为18.39%、10.07%、23.08%、19.23%,合计占比为70.77%。

截至2022年6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06.35万亿元,其中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工业中长期贷款、涉农贷款、房地产贷款余额分别为29.91万亿元、15.25万亿元、47.1万亿元、53.11万亿元,占比为14.49%、7.39%、22.83%、25.74%,合计占比为70.45%。

“2010年以来,伴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推动,我国信贷结构呈现出‘制造业筑底企稳、普惠小微稳步提升、基建高位缓落、房地产冲高趋降’的变化特征,特别是2019年以来信贷结构明显改善。”央行在2022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总结称。

上述数据还显示,近十年来,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比保持稳定,在23%左右。涉农贷款中主要以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为主,截至2022年6月末为39.27万亿元。

在信贷余额不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的同时,贷款利率不断下行,尤其是2019年LPR改革以来,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打破。2022年8月末,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05%,为有统计以来最低值;2012年12月,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8%。

“展望未来,信贷增长将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相适应,更加重视总量稳、结构优。”央行在上述报告中表示,中长期看,绿色投资、“两新一重”等新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信贷增长提供支撑。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为20.9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比上年末高8.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0.7个百分点。而据有关机构测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我国绿色转型投资需求超100万亿元。

重点金融领域风险明显收敛

与2012年1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突出大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不同,2017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经过艰苦努力,重点领域风险由快速发散转为明显收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9月份表示。

宏观杠杆率是指债务总规模与GDP的比值,是衡量金融风险的一大指标之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日前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的宏观杠杆率为273.1%,上半年共上升了9.3个百分点。并预计下半年宏观杠杆率将基本保持稳定,全年呈现出“前高后稳”的态势,宏观杠杆率的企稳给政府吃了定心丸,为政府部门继续发力提供了空间。

“债务总量增长适度,部门债务结构不断优化,较好平衡了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央行调查统计司日前发文表示,政府部门债务占比上升,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住户部门债务占比上升,有力支持居民合理消费;企业部门债务结构优化,有序释放潜在债务风险。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大型企业集团曾威胁金融稳定,金融管理部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对“明天系”“安邦系”“华信系”、海航集团等资产负债规模大的高风险企业集团进行“精准拆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企业部门债务余额188.2万亿元,占总债务的56.8%,比2017年末低6.3个百分点;企业部门银行贷款、债券合计占企业部门总债务的88.0%,处于历史新高值,占比较2017年末高12.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不良资产处置加速进行。2017年至2022年7月末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3.5万亿元,超过之前12年处置额总和。

个别高风险金融机构也一度影响了金融市场稳定运行,金融管理部门果断接管包括包商银行在内的10家“明天系”金融机构,目前均已顺利结束接管;支持配合相关地方政府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总体下降……

相关机构与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处罚也不断加强,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累计处罚银行保险机构1.87万家次,罚没合计140.37亿元,超过之前十几年行政处罚总和。

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敛,截至今年上半年末,高风险的类信贷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9万亿元,蕴含巨大隐患的保本理财退出市场,同业理财较峰值压降99%,同业投资和非标融资大幅减少。截至2022年6月末,资管产品净值化比例为87%,较2018年末提高41个百分点。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包商银行的风险根源于公司治理全面失灵,最突出特点是‘形似而神不至’。从表面上看,包商银行有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的‘三会一层’组织架构健全、职责明确,各项规章制度一应俱全。”2020年8月,相关负责人撰文称,实际上,包商银行有的只是形式上的公司治理框架。“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两大公司治理顽症同时出现,加之地方“监管捕获”、贪腐渎职,导致形式上的公司治理架构和机制基本失灵,给各类违法违规和舞弊行为提供了滋生土壤和宽松环境。

央行金融稳定局今年9月发文表示,自2017年起,央行按季对约4400家机构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工作(分为1-10级和D级),通过对其公司治理、资产管理、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估,科学、合理评价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状况,引导金融机构审慎、稳健经营。

“把完善公司治理作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强化银行保险机构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定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准则。组织开展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连续两年开展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评估,先后向社会公开五批124个违法违规股东。”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日前也介绍。

对于我国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金融部门风险管理更为审慎,普遍加强了信息报送及披露、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要求,制定了系统重要性银行内部管理规定。

完善公司治理只是银行业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

据了解,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还引导各类银行机构聚焦主责主业,明确差异化市场定位,形成特色化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大型银行“头雁”作用,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因地制宜深化中小银行和农信社改革,推动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一行一策”推动中小银行风险处置和改革重组。

在持续化解高风险机构(评级为8-10级和D级)风险的同时,2020年底以来按季度对央行金融机构评级1-7级的银行开展风险监测预警。自2012年起连续11年对银行业开展压力测试,覆盖约400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已逐步建立起适应国内金融形势的压力测试框架,形成了广域覆盖、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的压力测试体系和常态化工作机制。

与之同时,金融监管法治体系继续完善,推进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修订工作以及金融稳定法的立法进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基础框架初步建立,为金融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背后金融力量:贷款余额近60万亿,融资成本稳步下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愿北京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二十大新闻发言人孙业礼也曾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发布会表示,民营经济始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民营经济人士始终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两个“毫不动摇”已经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大政方针,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个方针政策现在没有改变,将来也不会改变。

“改革开放的40年里,我国经济能够快速增长,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突出贡献。从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民营经济的表述来看,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表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解读称。

在我国,民营经济具有“56789”的特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背后,离不开金融力量的支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2022年以来,银保监会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引导金融机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特别是加大对疫情期间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金融服务取得明显改善。截至9月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同比增长28.7%,远远高于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增速;前三季度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年化利率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督促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机制,持续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质效,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监管引导机构优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

为进一步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提高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获得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早在2019年银保监会就印发了《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要求机构从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抓紧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等八个方面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数据显示,近年来民营企业贷款余额不断增长,2021年末达到52.7万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民营企业“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许多银行在年初就明确民营企业服务目标,合理提高业务考核权重,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同时,明确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和免责条件,激发基层机构和工作人员服务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截至9月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到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高于全部贷款余额增速。

在上海,上海银保监局引领上海银行业保险业聚焦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不断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度、强度、深度、温度、广度和厚度。截至三季度末,上海银行业机构民营企业贷款余额2.55万亿元,占全部对公贷款的36.9%,较二季度末提升8.2个百分点,为民营企业注入活力。

在浙江,浙江银保监局引导银行业保险业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持续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质效,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6月末,浙江省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8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达42.8%,较年初增加8020亿元,同比增长17.5%。

在河北,河北银保监局在5月再次出台措施,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持续优化服务民营企业组织架构;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每年年初制定民营企业服务年度目标,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优化风控模型,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加强对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测,做好贷中贷后管理,确保贷款资金真正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

“过去一段时间,监管部门在引导银行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银行机构也做了不少工作,建立专门的部门,比如普惠金融部去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专门的部门、相对独立的审批权限、相应的资源倾斜,在很大程度上能推动金融机构的内生动力。”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

机构升级模式方式加大民企贷款投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银行新发放的企业类贷款中,有一半以上投向了民营企业。这背后,一方面,在经营模式上,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转型,积极开发线上金融产品,大量民营小微企业获得了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在贷款方式上,很多银行根据民营企业经营实际,减少对抵押物的过度依赖,增加信用贷款投放。

与此同时,许多银行专门为民营企业贷款配置了低成本资金,适当降低贷款利率。针对民营企业接续融资需求,推广续贷、循环贷等产品,降低企业贷款周转成本。同时,进一步规范银行信贷、担保、登记等环节的收费行为,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降。

在福建,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在民营企业“爬坡过坎”中,工商银行福建分行推出支持民营企业“八融”措施,围绕民营企业需求设计专属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有力赋能民营企业,比如为某企业提供福建省首笔国家科技重大项目课题研发专项信用贷款及优惠利率。

今年6月,农业银行在前期出台多项助企纾困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贷政策,全力引导分行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质效。大力推广专项支持民营小微企业首贷户的线上信贷产品“首户贷”,完善“链捷贷”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优化“票据融”“订单贷”“应收贷”等线上业务操作规程,并进一步简化民营小微企业开户流程。10月16日,农业银行发布的公告显示,前三季度该行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2.2万亿元,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创企业、民营企业、普惠小微企业等领域。

今年8月,中国银行支持举办首届民营企业共建“一带一路”峰会,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九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近年外部环境变化,民营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也在加大。对此,刘连舸提出要创新产品服务,加快构建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提供集成信贷、投行、保险、租赁、信托和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全方位服务等建议。

“要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加大对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确保实现总量同比多增、结构优、费率降的监管指导目标。”日前,交通银行在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时提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11月新增贷款1.21万亿元 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强劲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2月1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11月份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较10月6152亿元的新增规模显著增加。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同比少增6109亿元。

从信贷结构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强劲,占到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六成。“企业中长期信贷需求连续多增意味着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在稳步回暖,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将持续显现。”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1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表现强劲,主要原因是政策面对基建、制造业、房地产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较大。一方面,11月抵押补充贷款(PSL)显著放量,直接推动银行对基建投资的信贷投放规模。另一方面,两批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投放完毕后,会带动后续配套贷款需求跟进。此外,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支持工具继续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高增势头。

在信贷回暖带动下,M2增速也较上月回升。数据显示,11月M2同比增速为12.4%,为2016年4月以来最高,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对此,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称,在稳增长政策持续加力下,信贷投放和非标融资维持一定景气度,有助于拉动M2增速,同时央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11月财政存款减少3681亿元,环比少增1.51万亿元,也助力M2增速维持在高位。

温彬指出,11月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各项重要会议积极定调,以及稳增长政策加快落地,市场预期快速扭转,有助于在外需回落背景下支撑内需有效修复。后续,在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全社会活力等方面或仍有诸多政策出台,继续推动基建、制造业、房地产、结构性政策支持领域的信用扩张,助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记者向家莹)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