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警惕不法贷款中介诱导消费者违规转贷的风险提示
近期一些不法中介发掘“商机”,向消费者推介房贷转经营贷,宣称可以“转贷降息”,诱导消费者使用中介过桥资金结清房贷,再到银行办理经营贷归还过桥资金。然而,这种将房贷置换为经营贷的操作隐藏着违约违法隐患、高额收费陷阱、影响个人征信、资金链断裂、侵害信息安全等风险,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8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不法中介诱导,认清违规转贷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风险一:中介违规操作给消费者带来违约违法隐患。根据相关监管规定,经营贷须用于生产经营周转。银行与消费者贷款合同会明确约定贷款用途,但在“转贷”操作下,银行若发现经营贷款资金未按照合同约定使用,最终将由消费者承担违约责任,不但可能被银行要求提前还贷,个人征信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在经营贷办理过程中,不法中介宣称可以提供办理各项证件、材料的服务,“帮助”消费者申请贷款,其实是通过伪造流水、包装空壳公司等手段获得申请经营贷资格,此行为涉嫌骗取银行贷款,消费者甚至可能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风险二:中介垫付“过桥资金”,息费隐藏诸多猫腻。不法中介所谓的“转贷降息”,需要消费者先结清住房按揭贷款,再以房屋作抵押办理经营贷。不法中介为牟取非法利益,往往怂恿消费者使用中介的过桥资金偿还剩余房贷,并从中收取垫资过桥利息、服务费、手续费等各种名目的高额费用,消费者“转贷”后的综合资金成本可能高于房贷正常息费水平。即使最终申请经营贷失败,消费者仍将被中介要求承担上述各项高额费用,同时还将承担高息过桥资金的还款压力。
风险三:“以贷还贷”“转贷”操作有资金链断裂风险。经营贷与住房贷款在贷款条件、利息、资金用途、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比如,经营贷的期限较短,还款要求也很不一样,且本金大多需一次性偿还,借款人若无稳定的资金来源,贷款到期后不能及时偿还本金,可能产生资金链断裂风险。
风险四:“转贷”操作有信息安全权被侵害风险。消费者选择“贷款中介”的“转贷”服务,需要将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家庭成员信息、财产信息等相关重要信息提供给中介。部分中介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为谋取非法利益可能会泄露、出售相关信息,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银行机构要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向消费者充分提示风险,并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中介机构管理和贷款审核,防止房贷违规置换经营贷风险。同时,银保监会消保局也提醒广大消费者,认清转贷操作的不良后果和风险隐患,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是防范不法中介虚假宣传,提高风险识别能力。要警惕不法中介隐瞒不利信息、只谈诱人条件的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所谓的“转贷降息”看似利息更优惠,实际却隐藏违法违约隐患、高额收费陷阱、个人征信受损、资金链断裂、信息泄露等风险。
二是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咨询,警惕不法中介的套路陷阱。要合理评估个人或家庭实际情况,若有提前还贷或者其他金融业务需求,应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咨询了解相关情况。要了解金融常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是认真审核合同内容,按约定使用贷款。金融机构和消费者都应本着公平自愿、诚实守信的原则,金融机构应合规放贷,消费者要理性借贷。申请贷款时,提供真实有效的贷款申请材料;在合同签署时,认真阅读条款,重点关注利率、费用、权利义务、风险提示等重要内容,谨慎对待签字、授权环节;借贷后,注意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避免挪作他用,产生违约责任,影响个人征信。
四是注意个人信息保护,避免造成财产损失。在办理金融业务时,不随意透露身份信息、银行账号、财产情况等个人信息,防止信息泄露的风险;不轻易登录不明机构网站和转发链接;不轻信自称某金融机构的陌生来电,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甚至造成财产损失。
「海口」了解过桥贷款业务的风险
过桥贷款是信贷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这类贷款甚至被比作一些商业银行为减少不良贷款而产生的金融怪胎和金融鸦片。在信贷实践中,过桥贷款业务往往能解决部分企业融资环节的燃眉之急,因此普遍存在。在为融资企业提供便利的同时,这类业务确实存在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稍有不慎,过桥贷款的信用风险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失败。
一、以案说法: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过桥贷款。
不可承受的贷款承诺之轻:H银行非法叙述过桥贷款业务风险案例。
1984年,米兰·昆德拉提出了生命无法承受的光,引发了人们对重量之间生命的质疑。对于银行信贷人来说,贷款承诺书就像银行的不可承受的生命之光。如果你粗心大意,你会击中银行的生命之门,陷入信贷风险管理的漩涡。
K市G企业是H银行的贷款企业客户,主营业务是钢结构金属制品行业。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G企业流动性紧张,很难依靠自身现金流偿还贷款。为协助授信客户G企业成功倒贷,H银行出于资产质量考核压力,非法向企业出具贷款承诺书。基于对贷款承诺书的信任,G企业向小额贷款公司L申请了过桥贷款,以偿还H银行的到期贷款。经上级银行风险线贷款年度审发现客户存在明显的财务指标恶化风险,贷款审批未能有效通过,企业通过桥资金贷款还款后,贷款未能成功审批贷款,企业资本链断裂,导致G企业无法偿还小额贷款公司L桥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信贷企业G企业和过桥公司L小额贷款公司起诉H银行,造成H银行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的巨大损失。
二、过桥贷款业务的风险透视
(一)过桥贷款的科学内涵。
过桥贷款(i),又称搭桥贷款,是信用实践的畸形产物,也是信用风险控制不可逾越的风险。一般而言,过桥贷款是短期贷款(h-),安排提供担保或偿还现有债务。过桥贷款是一种过渡性的短期融资。从内涵上讲,过桥贷款是指贷款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偿还即将到期的商业银行贷款,继续获得从银行贷款的机会,向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筹集短期资金,偿还银行到期贷款的行为。
过桥贷款可以弥补借款人需要融资的时间缺口。针对企业信贷断点的存在,过桥基金是一种过渡性的短期资本需求,其目的不是用于生产,而是仅仅作为财务资本链断点的连接。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过桥融资返还银行贷款是贷款企业的无奈之举,其根源在于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先还后贷管理制度。
一般而言,过桥贷款具有以下特点:
1.期限短
过桥贷款的过渡可以理解为过渡,即此类贷款的短期特征。过桥贷款一般具有融资期短的应急性和短暂性特征。桥梁贷款一般是资金流量不足的贷款企业用于临时偿还即将到期的银行贷款,以弥补企业自身资金不足造成的贷款行为。在这种信用结构中,贷款企业一般可以在偿还银行贷款并维持信用后,通过年度贷款审查程序发放新的贷款。
小额贷款公司和其他机构提供桥梁资金的目的是帮助贷款企业通过桥梁资金的,满足与长期资金对接的条件,然后用长期资金取代桥梁资金,实现自身利润。过桥只是暂时的状态。在信贷实践中,在过桥贷款模式下,贷款企业从偿还到贷款发放的时间较短,从十天半到几个月不等。银行信贷资金发放后,贷款企业通过私人方式获得的过桥资金将及时归还给小额贷款公司、投资担保公司等机构。过桥贷款周转速度快是其主要特点。据统计,过桥贷款使用寿命在30天内的贷款比例高达80%。由此可见,过桥贷款的期限远短于商业银行。
2.成本高
资金短缺企业参与过桥贷款,注定了过桥资金的融资成本普遍高于正规渠道。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抓住了资金短缺的贷款企业急于偿还银行贷款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过桥资金的贷款利息。据统计,企业通过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典当行等机构进行过桥融资,融资成本为月利率2%~6%,更高的达到10%以上。过桥资金的高成本决定了过桥贷款的风险。
根据一项调查数据,在参与过桥贷款的企业中,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获得过桥贷款30次,平均融资成本为36.12%;通过担保公司获得过桥贷款2次,融资成本为42%;通过投资公司获得过桥贷款1次,融资成本为60%;通过民间融资获得过桥贷款70次,平均融资成本为50.12%。可以看出,过桥贷款的高成本已成为此类融资的显著特征。
3.民间性
过桥贷款的桥梁可以理解为过桥资金的提供者。为解决企业临时融资问题,遇水架桥的作用具有信贷层面的紧急情况意义,帮助贷款企业解决信贷续贷环节的断点问题,以架桥的形式填补资金使用的时间漏洞。
从深层次上讲,贷款企业的营业收入收入与银行还款计划之间往往存在时差,往往存在贷款到期但难以筹集资金偿还的情况。不仅不能借新的银行贷款维持经营,还容易造成不良信用记录,甚至威胁企业正常业务的发展。过桥贷款的出现往往可以缓解这个问题。这也是过桥贷款滋养生长的重要原因和背景。具体而言,过桥资金主要来自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典当行等民间融资机构。过桥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企业主依靠私人关系的个人贷款、商会或行业协会之间的商业贷款和影子银行贷款。
4.高占比
过桥贷款的高比例可以解释为,企业通过过桥资金偿还到期银行贷款资金已成为还款资金的重要来源,具有很强的普遍性。目前,贷款企业通过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影子银行机构获得过桥资金更为普遍。过桥贷款所占比例较高,主要表现为过桥贷款企业户数比例高,过桥贷款金额较高。
据统计,在被调查样本企业的银行贷款还款资金来源中,民间过桥资金拆借占70%以上。据某县农村信用社报道,通过过桥贷款偿还银行贷款后续贷的企业数量约占其所有贷款企业的70%,以过桥贷款偿还银行到期贷款的金额约占企业偿还银行贷款总额的69%。可以看出,过桥贷款的高比例显示了企业融资在倒贷环节面临的诸多困境。
警惕不法中介诱导!银保监会提示:房贷转经营贷存四大风险
央广网北京12月20日消息12月20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8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不法中介诱导,认清违规转贷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房贷转经营贷存在四大风险
银保监会表示,近期一些不法中介发掘“商机”,向消费者推介房贷转经营贷,宣称可以“转贷降息”,诱导消费者使用中介过桥资金结清房贷,再到银行办理经营贷归还过桥资金。然而,这种将房贷置换为经营贷的操作隐藏着违约违法隐患、高额收费陷阱、影响个人征信、资金链断裂、侵害信息安全等风险。
具体来看,中介违规操作给消费者带来违约违法隐患。根据相关监管规定,经营贷须用于生产经营周转。银行与消费者贷款合同会明确约定贷款用途,但在“转贷”操作下,银行若发现经营贷款资金未按照合同约定使用,最终将由消费者承担违约责任,不但可能被银行要求提前还贷,个人征信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在经营贷办理过程中,不法中介宣称可以提供办理各项证件、材料的服务,“帮助”消费者申请贷款,其实是通过伪造流水、包装空壳公司等手段获得申请经营贷资格,此行为涉嫌骗取银行贷款,消费者甚至可能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中介垫付“过桥资金”,息费隐藏诸多猫腻。不法中介所谓的“转贷降息”,需要消费者先结清住房按揭贷款,再以房屋作抵押办理经营贷。不法中介为牟取非法利益,往往怂恿消费者使用中介的过桥资金偿还剩余房贷,并从中收取垫资过桥利息、服务费、手续费等各种名目的高额费用,消费者“转贷”后的综合资金成本可能高于房贷正常息费水平。即使最终申请经营贷失败,消费者仍将被中介要求承担上述各项高额费用,同时还将承担高息过桥资金的还款压力。
“以贷还贷”“转贷”操作有资金链断裂风险。经营贷与住房贷款在贷款条件、利息、资金用途、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比如,经营贷的期限较短,还款要求也很不一样,且本金大多需一次性偿还,借款人若无稳定的资金来源,贷款到期后不能及时偿还本金,可能产生资金链断裂风险。
“转贷”操作有信息安全权被侵害风险。消费者选择“贷款中介”的“转贷”服务,需要将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家庭成员信息、财产信息等相关重要信息提供给中介。部分中介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为谋取非法利益可能会泄露、出售相关信息,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银行机构、消费者可从四方面防范风险
银保监会要求,银行机构要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向消费者充分提示风险,并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中介机构管理和贷款审核,防止房贷违规置换经营贷风险。同时,银保监会消保局也提醒广大消费者,认清转贷操作的不良后果和风险隐患,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是防范不法中介虚假宣传,提高风险识别能力。要警惕不法中介隐瞒不利信息、只谈诱人条件的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所谓的“转贷降息”看似利息更优惠,实际却隐藏违法违约隐患、高额收费陷阱、个人征信受损、资金链断裂、信息泄露等风险。
二是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咨询,警惕不法中介的套路陷阱。要合理评估个人或家庭实际情况,若有提前还贷或者其他金融业务需求,应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咨询了解相关情况。要了解金融常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是认真审核合同内容,按约定使用贷款。金融机构和消费者都应本着公平自愿、诚实守信的原则,金融机构应合规放贷,消费者要理性借贷。申请贷款时,提供真实有效的贷款申请材料;在合同签署时,认真阅读条款,重点关注利率、费用、权利义务、风险提示等重要内容,谨慎对待签字、授权环节;借贷后,注意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避免挪作他用,产生违约责任,影响个人征信。
四是注意个人信息保护,避免造成财产损失。在办理金融业务时,不随意透露身份信息、银行账号、财产情况等个人信息,防止信息泄露的风险;不轻易登录不明机构网站和转发链接;不轻信自称某金融机构的陌生来电,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甚至造成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