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58万亿元
来源:人民网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杜燕飞)银保监会15日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58万亿元,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8万亿元,同比增长5%。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稳健增长。截至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373.9万亿元,同比增长10.2%;保险公司总资产2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3%。
银行业和保险业持续加强金融服务,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58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9万亿元,同比增长24.1%;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8万亿元,同比增长5.0%。前三季度,新增保单件数386亿件,同比增长11.8%。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保持总体稳定,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37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6%,较上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增强,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6.1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285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05.54%,较上季度末上升1.75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较上季度末上升。
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42.68%,较上季末下降3.62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61.66%,较上季末下降0.61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56%,较上季末下降0.11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8.65%,较上季末上升0.21个百分点。
在保险业偿付能力方面,截至二季度末,纳入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审议的181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0.8%,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8.1%;42家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115家保险公司被评为B类,15家保险公司被评为C类,9家保险公司被评为D类。
杠杆率已到295%,11月市场主体对信贷资金需求继续减少
内容提要:1、11月份的金融政策在继续宽松,但市场主体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在继续减少;
2、失业率和债务收入比居高不下,居民主动减少借款、控制消费的行为非常明显;
3、流通中的货币继续大幅增加,中美流动性反向变化的差异逐月扩大,货币创富能力越来越低;
4、国际清算银行说我们的宏观经济杠杆率已到295%,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
2022年11月12日,央行公布了2022年11月份的三份金融数据统计数据报告,央行在这三份报告中说,2022年11月末全国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3.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1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同比减少了23.5%。1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7.7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新增人民币存款2.95万亿元,同比多增1.81万亿元,同比增加163.1%。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当月净投放现金1323亿元。
将金融数据和其他经济指标综合比较,我们会发现,11月份的宏观金融政策目标与经济活动结果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11月份的金融政策在继续宽松;但市场主体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在继续减少
尽管11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了10%,环比也增长了0.52%。但11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在10月份同比下降了43.9%之后,继续收缩,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减至1.99万亿元,同比减少了23.5%。
其中,人民币贷款新增1.14万亿元,同比减少1521亿元,下降11.7%;外币贷款减少648亿元,同比多减少514亿元;委托贷款减少88亿元,同比多减123亿元;信托贷款减少365亿元,同比少减了1825亿元;未贴现的承兑汇票增加了190亿元,同比多增加573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596亿元,同比减少3410亿元,大幅减少85.1%;政府债券净融资6520亿元,同比减少1638亿元,下降19.1%;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788亿元,同比减少506亿元,大幅度下降了38.2%。
如果说政府债券11月份同比减少是因为今年的政策安排靠前发行,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额减少,是证监委为了维护股市稳定有意放慢了新股上市和老股再融资节奏,那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债券这些项目的新增融资额大幅减少,发生在央行持续降准、降息、持续宽松的背景下,显然属于央行的货币政策与市场主体的经营与消费策略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冲突,导致央行希望企业、居民多贷款,但企业、居民不买账,货币政策的意图与目标的达成率比较低。
二、失业率和债务收入比居高不下,居民主动减少借款、控制消费的行为非常明显
我们对比2021年与2022年各月的居民新增贷款数据,就会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2022年的居民新增贷款,每个月都比去年少3000-4000亿元。
2022年11月,新增住户贷款2627亿元,同比减少64.2%,其中新增短期贷款525亿元,中长期贷款2103亿元,同比分别减少65.4%和63.9%。
2022年1-11月,居民新增贷款从去年同期的75436亿元减少到36547亿元,减少了38889亿元同比下降了51.6%,超过了腰斩!这是今年第11个月贷款同比减少,平均每个月减少贷款3535亿元。
居民在大幅度减少贷款的同时,还大幅度增加了储蓄存款。11月份居民新增银行存款22500亿元,同比增长207.9%。这是今年第11月居民存款同比增加。
1-11月,居民累计新增存款149516亿元,同比增加了69331亿元,猛增86.5%。平均每个月新增居民存款6303亿元。
1-3季度,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27650元,消费支出17878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1.5%。消费增速比收入增速低3.8个百分点。居民压抑消费的趋势非常明显。
按这个数据推算,1-11月,全国居民可支配总收入约47.65万亿元,消费支出约30.81万亿元,结余16.84万亿元,同比增长13%。减去新增存款14.95万亿元,意味着居民动用了1.89万亿元还贷或者是用于投资。
居民惜贷,压缩消费,增加储蓄,主要原因:
一是今年以来失业率高企,收入不稳。10月份我们的失业率依然维持在5.5%的高位,比周边的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和美国,都要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面临如此长时间的高失业率,除了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之外,其他6亿劳动者都存在收入不稳、收入下降、收入增长趋缓的担忧,这导致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加强。
二是债务率高企,风险处于临界点。2022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杠杆率达到68.4%,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加了3.9个百分点,比美国居民高5.1个百分点。由于我们的劳动力工资在GDP中占比比美国低很多,我们居民的债务收入比达到159.3%,比2019年增加了11.3个百分点,比美国居民高71.7个百分点。居民们从周边的“失信人”和异常增多的房产法拍中,意识到了超高债务的风险,这应该是我国近30年来从未有过的居民主动修复债务的主要原因。
三、流通中的货币继续大幅增加,中美流动性反向变化的差异逐月扩大,货币创富能力越来越低
11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超预期增长12.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3.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7万亿元,同比仅增长4.6%,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97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当月净投放现金1323亿元。
我们可以观察到,M2和M1的增速剪刀差在持续扩大。M2货币代表的是市面上的货币供应总量,货币总量的增长理论上代表投资与消费的增加,M1主要反映消费能力的强弱。今年以来我们的M2与M1的增速剪刀差持续走阔,客观反映了实体经济活跃度持续降低。企业虽然获得了大量资金,但既不敢盲目投资又不敢扩大生产,也怕错失投资机会不敢存为定期,于是形成了资金淤积在活期存款的特殊情况。这种情况持而久之,不仅导致资金效率降低,资金无效投放,还会导致经济衰退。
今年以来,我们独立的货币宽松政策与美元的收缩政策,导致两国流通中的货币走出了完全相反的趋势。美元从2022年3月份加息开始收紧,美联储逐月收回流动性。10月份美元M2已经从3月份高峰期的21.74万亿美元,回落到10月份的21.41万亿,预估11月份将继续回落到21.3万亿左右,8个月收回流动性4400亿美元,M2紧缩了2.02%。
人民币降准降息的货币宽松政策中,流动性大幅增加。11月份人民币M2达到264.7万亿元,折合美元大约为37.81万亿美元。比3月份增加了14.93万亿元,折合美元大约为2.13万亿美元。人民币M2余额比美国多77.5%,新增M2比美国多2.57万亿美元。
增加流动性的目的是什么?刺激投资与消费,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
2022年前三季度,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79万亿美元,同比2021年前三季度的16.9万亿美元增长了11%。M2与GDP的比例为113%,1-11月M2紧缩了0.3%,但1-9月GDP增长了11%。
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GDP为870269亿元,同比增长5.7%(现价,下同)。约合13.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5%。人民币M2余额虽然比美国多77.5%,但GDP比美国少30%。我们的M2与GDP的比例为304%,1-11月M2增加了12.4%,但1-9月GDP仅增长5.7%。
四、国际清算银行说我们的宏观经济杠杆率已到295%,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数据,二季度中国非金融部门贷款总额达到51.87万亿美元,宏观经济杠杆率达到295%,几乎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倍,创下了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
相比之下,俄罗斯第二季度的此类债务占GDP的120%,美国为263.5%,英国为257%,德国为195%。
分部门看,上半年居民和企业债务增加不多,但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都在大幅增加,央行和财政部为了减缓疫情防控对经济的冲击,采取了持续的货币宽松和财政宽松政策来增加投资和基建。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各级政府将通过债务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和支持建筑业,最近几年的经济形势一再告诉我们,由于我们已经完全从短缺经济转型到了供给过剩经济,继续使用适用于增加短缺经济时代产品供给不足的投资与基建发展模式,是完全不可能解决供给过剩经济时代的需求不足矛盾的,相反还因为投资会继续增加供给而加重供给过剩问题。增加负债来进行这样的无效投资,必须尽快终止!
我在年初就提出了“第一疫情防控不能影响经济、第二必须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的建议,详见我发表的《当前货币政策的困境和出路》、《直接发钱刺激消费,真的会被存起来或者引发通胀吗?》、《10月份内需、外需双双下滑,激活内需迫在眉睫》等文章。
我在上述文章中建议,考虑到增加居民收入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有个过程,因此近期可以将大部分用于投资的钱拿出来,改为给每个人普发1万元的疫情补贴。此建议虽然很多人不理解,认为都发钱等于不发钱,认为普发钱容易养懒汉,认为发钱会推升通胀(其实这都是无稽之谈,我之前的多篇文章都解释了这些问题),但在产品供给过剩时代,这是尽快恢复经济增长的最优解。
【作者:徐三郎】
拆解六大行三季报:日赚37.86亿,新增贷款超9.53万亿元|看财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国有六大行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悉数出炉。
在盈利能力表现方面,前三季度,六大行归母净利润合计约1.03万亿元,营业收入合计约2.84万亿元,以273天计算,相当于日赚37.86亿元,其中,工行以2658.22亿元仍居首位,邮储银行盈利增速最快,较上年同期增长14.48%。
在资产端方面,多家国有大行在上半年的信贷增量逆势刷新了历史同期记录,尤其强化了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整体来看,截至三季度末,六大行总资产合计约为162.5万亿元。据银保监会统计,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合计总资产为308.23万亿元,六大行的总资产占比超一半。
但坏消息是,相较于去年同期,六大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有所放缓。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2年前三季度,仅中国银行实现不良“双降”,邮储银行不良则“双升”,其余四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则“一升一降”。
从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净息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除中行外,其他大行净息差同比均有收窄。工行、农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98%、1.96%、2.05%、1.50%、2.23%,同比分别下降13个、16个、7个、5个、14个基点。中行净息差为1.77%,同比上升2个基点。
在大盘震荡下行的背景下,当下银行板块并未走出低估值。从10月18日开始,截至10月28日收盘,银行板块连续下跌了九个交易日。
单季度营收增速明显放缓,非息收入普遍减少从六大行的三季报报中可以发现,尽管业绩仍处于增长态势,但增速已然放缓。
今年前三季度,六大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2.84万亿元,同比增长2.36%,工行实现营业收入7113.92亿元,同比下降0.1%;建行实现营业收入6305.39亿元,同比微增0.98%。交通银行、邮储银行营收体量相对较小,分别为2100.76亿元和2569.31亿元。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双双突破2000亿元的关口,分别达到2658.22亿元和2472.82亿元。农业银行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也逼近2000亿元,达到1975.05亿元。
仅从三季度看,六大行营收增速放缓明显。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8.62%、-6.49%,去年同期增速为12.46%、14.12%;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分别为-1.08%、0.97%、0.93%、3.43%。
净利润增速方面,今年前三季度,邮储银行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达到了14.48%,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和交行的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56%、6.52%、5.78%、5.85%和5.47%,较去年全年10%以上的净利润增速明显下降,但与上半年相比,增速变化比较平稳。
非利息收入对营业收入增长的拖累较为明显。数据显示,多家大行非利息收入同比下滑。前三季度,工行非利息收入1837.94亿元,同比下降8.54%;中行非利息收入同比下降10.88%;建行、交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也分别同比减少了17.36亿元、14.17亿元。
对于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同比下降,交行三季报显示,主要是受国内外资本市场波动、减费让利以及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影响。
此外,农行前三季度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73.55亿元,同比增长2.87%;邮储银行的中收业务则延续了二季度的高增势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超40%至236亿元。邮储银行该行称,主要通过提升综合金融服务和客户经营能力,跑出中间收入跨越“加速度”。
资产质量改善、拨备覆盖率下降在营收增速下滑的不利情况下,净利润增速总体仍保持较高水平。这一反常现象或许与资产质量改善、拨备覆盖率下降有密切关联。
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银行实现不良“双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其不良贷款率为1.31%,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2279.0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91.12亿元;邮储银行不良则“双升”,其不良贷款率为0.83%,较上年末上升0.01%——这一数字仍是国有六大行中最低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88.9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2.14亿元。
其余四家银行出现“一升一降”,其中,交通银行前三季度的不良贷款率最高,为1.41%,但其不良贷款率下降幅度最大,较上年末减少0.07个百分点。
总体对比二季度看,六大行不良率环比保持不变或下降——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不良率分别为1.41%、1.40%、1.41%、1.34%、1.46%、0.83%,三季度下降0.01、0、0.01、0.03、0.05、0个百分点。
从拨备覆盖率看,六大行中的四家拨备覆盖率较二季度环比下降,分别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降幅分别为0.23、0.17、2.26、4.78个百分点;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拨备覆盖率则出现环比提升,分别提升5.42、8.44个百分点,二者拨备覆盖率环比提升主要与不良率环比降幅较大有关。
贷款增量创同期新高从存款端看,六大行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除邮储银行外,存款余额增速均超过10%,工商银行增速最高,达13.80%;四大行贷款余额增速均超过10%,农业银行增速最高,达12.8%。
从贷款端看,今年以来,银行业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在三季报披露之前,10月16日晚间,六家国有大行齐发公告,披露了今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今年前三季度信贷投放情况。公告显示,今年前9个月,六大行共计新增人民币贷款超9.5万亿元。从整体贷款投放结构来看,制造业、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是主要投向,增速较高。
制造业贷款方面,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余额增速分别为37.5%、32%、约18%;绿色贷款方面,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增速分别为34.0%、32%、超20%(余额超2.5万亿,其他渠道披露)、36%、超25%;普惠小微贷款方面,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余额增速分别为37.6%、22%、35%。
三季报中,多家大行表示,前三季度的贷款增量创下同期新高,贷款总额较上年末增幅超10%。
细分来看,与上年末相比,五大行(中行未披露)公司类贷款合计增量约5.86万亿元,其中建行贡献2.17万亿元,截至三季度末该行公司类贷款为11.76万亿元,工、农、建也贡献超1万亿元;另一方面,五大行个人贷款合计新增近1.49万亿元,其中增量最多为农行的4472亿元。
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戴志锋表示,结合社会融资情况看,国有行支撑作用增强,前三季度累计新增贷款贡献52.4%,单季三季度贡献度也提升至55%。在基建托底的大背景下,国有大行参与度逐步提升。预计四季度大行仍是信贷投放主力,配合各类稳增长政策对社融增长起到支撑。(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蔡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