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金融贷款前景

本文目录

2022年,银行业盈利、信贷、拨备如何演化?

作者丨杨志锦

编辑丨曾芳

图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摘选自21世纪经济报道即将发布的《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报告(2022)》。

经济与金融共荣共生,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经济好则金融强。作为规模最大的金融子行业,银行业与实体经济互动尤为重要。

2022年,国内疫情仍多点散发,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随着三季报的出炉,疫情冲击、支持实体的影响下,银行业经营呈现以下特点:

——银行业继续让利实体,息差收窄导致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回落,但是银行业“以量补价”使得营收仍保持一定增长。

——银行加大信贷投放,但信贷结构改变。在房地产贷款需求下降之后,基建、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制造业四大领域贷款保持高速增长,使得信贷保持了稳定增长。

——受益于资产质量的稳定,上市银行拨备计提有所减少,进而对盈利增长形成贡献,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

营收增速放缓

Wi数据显示,42家A股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4.5万亿,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8%。营收增速仍在增长,但相比去年同期放缓约5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今年银行业继续让利实体经济,息差有所收窄。

受疫情冲击,3月末实体经济走弱。4月13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针对当前形势变化,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这在2020年即有先例:2020年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

从结果看,当年引导贷款利率下降让利5900亿,占比近四成。此外,银行减少收费、支持企业重组和债转股,设立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债券利率下行,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分别让利4200亿、3800亿、1200亿、460亿。

今年引导贷款利率下降仍是最重要的让利措施。央行在1月、8月两度下调政策利率,带动1年期LPR、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20BP、35BP,推动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近期企业贷款利率为4.05%,较2018年初下降126个基点,处于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

单家银行来看,前三季度有7家上市银行营收下降。“宇宙行”工行也在营收增速下降的银行之列。前三季度工商银行营收规模为7114亿元,同比小幅下降0.1%。其中,利息净收入增长3.2%,相比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

“今年净息差有下行的压力,但是工商银行资产端、负债端有了比较成熟的运作,使净息差能够管控在合理的区间内。工行作为国有大行,通过合理让利促进实体经济加快恢复发展,是必要的、合理的。”工行行长廖林在该行业绩会上表示,“对我们而言,减费让利是履行国有大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也是保持商业可持续的必然选择。”

“上半年我们主动加大让利实体经济的力度,新发放贷款的利率降幅是大于LPR下调幅度的,对实体经济让利力度是比较大的。但是通过以量补价、挖掘需求潜力,我们营业收入的话同比增长了5.9%。”农行董事长谷澍在该行业绩会上表示。

财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农行实现营收5646亿,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6%,但相比上半年放缓1.7个百分点,相比去年同期放缓5.8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存款成本上升也是银行净息差收窄的原因之一。“上半年资本市场不好,客户购买股票、基金的投资减少。此外,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波动加大,客户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愿望有所减弱,很多客户喜欢到银行存定期存款,三年期定期存款最受欢迎。面临这种情况,我们适度投放一些大额的定期存款产品,存款成本有所上升。”招行行长王良在该行业绩会上表示。

不过,9月中旬以来,五大行存款利率出现下调。其中,活期利率下调5BP;三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下调15BP,其余期限利率下调10BP。邮储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存款利率也出现下调,下半年银行息差压力有所缓解。

信贷结构的改变

所谓“以量补价”,指在息差下降的背景下,银行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最终使营收保持相对平稳。而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中,银行贷款是实体经济融资的主要渠道。

Wi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42家上市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余额为139万亿,相比上年增长14.4万亿,同比多增1.3万亿。横向对比看,42家上市银行新增信贷约占全国新增信贷规模的八成。

“银行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银行本身就有缓释风险、维护宏观经济系统稳定的作用。如果经济下行时,银行简单地收缩贷款,宏观经济最后没搞好,银行自身的微观审慎实际上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结果。”谷澍在该行中期业绩会上直言。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六大国有银行新增信贷规模9.6万亿,占全国新增信贷规模的51%。毫无疑问,六大行是信贷投放的主力,而其机构遍及全国,其信贷投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由于三季度季报并未披露贷款具体投向,故以上半年数据进行分析。

总体看,六大行房地产贷款(包含住房按揭贷款及房地产对公贷款)余额相比去年末仅增长2.2%,远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其占贷款余额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在房地产贷款降下去之后,基建、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制造业四大领域贷款保持高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口”,使得信贷保持了稳定增长。

具体看,今年上半年六大行房地产贷款(包含住房按揭贷款和房地产业贷款)占比均出现下降,其中农行降幅最大,其占比由去年末的35.4%下降至6月末的33%。

这意味着六大行房地产贷款增速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增速低于各项贷款增速。记者统计显示,6月末六大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合计为30.6万亿,相比去年末仅增长2.2%,显示房地产贷款增长需求十分乏力。其主要原因包括居民收入预期转弱、烂尾楼冲击等。

“受多种因素叠加的影响,去年下半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深度调整期,少数困难较大的房地产开发商部分楼盘出现停工、烂尾的情况,存在房屋交付的风险。这种情况下,部分地区的房贷客户出现了一定的停贷现象。”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在该行业绩会上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末建行、邮储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略高于红线(32.5%),分别为34%、33.6%。但住房按揭贷款增速放缓以后,今年6也末建行、邮储银行该项指标回落至警戒线以内,分别为31.8%、31.9%。

在回应如何填补房地产信贷缺口时,谷澍以农行为例指出几大领域:县域、基础设施、普惠小微、制造业、绿色信贷。而据记者梳理,从六大行看,制造业、绿色、普惠、基础设施四个重点领域贷款增速均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是支撑信贷平稳增长的主要力量。

数据显示,上半年六大行制造业贷款平均增速为15%,高出贷款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同期六大行绿色贷款增速几乎都高于20%,增长非常强劲。

普惠小微贷款方面,上半年六大行普惠小微贷款新增1.36万亿,已完成目标任务的85%。从增速看,上半年六大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在20%左右,相比以前年度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增速。究其原因,一是此前几年高增长后推高了基数,二是今年小微企业经营受到疫情影响。

基础设施贷款方面,年报并无相关信息披露,但可通过部分银行数据管窥一斑。建设银行副行长崔勇在该行中期业绩会上介绍,截至6月末,建行基础设施贷款余额约5.5万亿,占对公贷款比例将近52%。下一步,要在行内加大政策支持,明确加强基础设施贷款的投向和导向。在财务资源、信贷政策等方面对基础设施领域给予差别化政策安排,全力保障基础设施贷款加快投放。

农行董事长谷澍在该行中期业绩会上表示,下半年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项目信贷投放,主动对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信贷投放。谷澍披露,截至8月25号,在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已经准入项目清单内,农行审批通过的金额已经超过了1100亿元,其中已经实现了25个项目、51亿元的配套融资投放。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起源于今年6月。6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8月24日的国常会表示,增加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即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规模达到6000亿以上。截至10月中旬,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已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7300多亿元。

拨备计提减少

Wi数据显示,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1.6万亿,相比去年同期增长8%。该增速相比去年同期放缓5.6个百分点,但高出营收增速5.2个百分点。

从数量统计看,今年前三季度有7家上市银行营收下降,但净利润下降的仅3家;营收增速超过10%的16家,净利润增速超过10%的则有20家。

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在于拨备计提减少。按照会计准则,计提拨备将计入资产减值损失或信用减值损失,冲减当期利润。前三季度拨备计提的减少,相应对利润增长形成正贡献。记者根据Wi数据统计发现,36家有连续数据的上市银行今年前三季度共计提拨备9336亿,相比去年同期下降6%。平安证券的一份研报测算称,净利增长最主要的正贡献因素为拨备计提。

中国银行业拨备计提并不会跟随资产质量周期变动而出现较大波动,反而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即在经济扩张期反而会增加拨备计提力度,为未来业绩增长提供充足的安全垫,所谓“以丰补歉”。今年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商业银行在上年及以前年度大规模计提拨备的基础上减少计提,一方面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使净利润保持适度增长。

“前两年我们不断加强资产严格分类,加大拨备计提,保持了非常高的拨备覆盖率、非常强的风险抵补能力。在这一轮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的影响下,由于资产质量特别实,拨备特别足,我行盈利没有受到大的影响。”招行行长王良在该行业绩会上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招行实现归母净利润增长14.2%,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增速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今年前三季度招行信用减值损失规模为501亿,相比去年同期减少10.9%。显然,拨备计提的减少,对招行利润增长形成了积极贡献。

分类别看,招行贷款类信用减值损失计提还在增加,但其他类别资产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289.10亿元,原因有三:一是买入返售业务规模比上年末大幅减少,信用损失准备相应冲回;二是个别金融机构经营向好,按照其实际风险情况冲回部分信用损失准备;三是表外或有和信贷承诺类在前期已前瞻审慎计提信用损失准备,报告期内按照其实际风险情况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

据记者统计,36家有连续数据的上市银行中,今年前三季度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的有22家,其中民生银行降幅最大。财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民生银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346.81亿,相比去年同期减少38.6%,这使得民生银行净利润增速(-5.1%)高于营收增速(-16.8%)。

六家国有大行中,除农行外,其他五家大行信用减值损失都出现下降,相应也对净利带来正向影响。如工行前三季度资产减值损失为1693亿,相比去年同期下降5.6%。这使得工行在前三季度营收微弱负增长的情况下归母净利润增长5.6%。

此外,资产质量保持平稳甚至略有下降也是银行减少拨备计提的重要原因。在41家有相关数据披露的上市银行中,仅有7家银行不良率相比去年三季度末出现上升,余下34家相比去年同期均出现下降或持平,占比高达83%。上市银行不良率保持稳中有降,一方面在于不良生成额增速慢于贷款增速,另一方面则是近几年银行业不良处置力度加大,资产质量处于较好水平。

银行拨备政策其实包含两类,一类是新增拨备,今年上市银行计提规模总体出现下降,另一类是存量拨备。今年4月13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撑的措施之一即是,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银行增强信贷投放能力。

“我们会根据逆周期管理的需要,合理地释放存量拨备,既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使投资者的回报能够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综合判断的话,拨备覆盖率应该会处于有序下降的过程,但是下降到什么水平、持续时间多长,还要看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谷澍在该行业绩会上表示。

Wi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农行拨备覆盖率为302.6%,相比今年一季度末下降了4.9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工行、建行、邮储银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06.8%、244%、404.5%,分别较今年一季度末下降了3.1、2.4、9.1个百分点。而交行、中行在180%左右的较低水平,二者拨备覆盖率还在上升。

END

本期编辑刘雪莹实习生吴梓楹

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稳步增长

来源:经济日报

12月13日,在江西省樟树市奥德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银行宜春樟树支行工作人员上门向企业负责人(中)宣传金融惠企政策。为进一步普及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政策知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樟树市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政策普及宣传活动,全力推广小微企业贷款,持续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陈晗摄(中经视觉)

中国人民银行12月12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_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初步统计,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

实体部门信贷需求回暖

对于M_2增速维持高位运行,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一方面,稳增长政策持续加力下,信贷投放和非标融资维持一定景气度,有助于拉动M_2增速;另一方面,稳增长基调下,央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11月份财政存款减少3681亿元,环比少增1.51万亿元,助力M_2增速维持在高位。

“受货币端与信用端政策发力支持,11月份信贷与社融数据环比均有所改善,实体部门信贷需求有所回暖,但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疫情给经济复苏和信贷结构改善趋势带来暂时扰动,实体部门内生信贷需求仍需政策呵护。

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11月份M_2维持较快增长速度,表明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状态,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较大。狭义货币(M_1)增速环比有所放缓,反映出受疫情等影响,企业经营和投资活动仍受抑制。同时,11月份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均呈现环比多增、同比少增,表明随着前期稳增长政策逐步落地实施,市场信心和预期有所恢复,但恢复态势并不稳固,有效融资需求仍显不足。

企业贷款依然是新增信贷的重要支撑。从信贷结构上看,仍然是企业贷款增长较好,住户贷款增长缓慢。11月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837亿元,同比增加3158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新增7367亿元,同比多增4320亿元。特别是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已连续4个月同比多增。“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及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落地发力,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等领域支持,持续推动企业中长期贷款稳步增长。这表明,企业对未来的信心逐步恢复,预期相对积极。”董希淼说。

中长期贷款投放加码

“商业银行在宽信用政策组合下继续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稳地产新政加码下信贷助力房地产市场预期、信心、情绪筑底,叠加10月末以来专项债的紧凑发行节奏和强劲发行力度给基建和重大项目融资的支持,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的主要原因。”庞溟认为,住户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受宏观复苏态势和社会有效需求恢复效果影响,增长相对乏力。

实际上,住户贷款环比显著改善,但住户中长期贷款同比收缩幅度仍然较大。11月份住户贷款增加2627亿元,同比减少4710亿元,环比增加280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5亿元,同比减少992亿元,环比增加1037亿元。“11月份疫情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生产和消费均受较大扰动,影响实体内生融资需求。11月份服务业PMI商务活动指数进一步走低,环比回落1.9个百分点至45.1%,带动居民短期贷款同比继续走低。”温彬表示,但疫情防控政策加速优化,居民短贷环比好转。居民中长贷增加2103亿元,较上月明显改善。11月份地产销售未见明显好转,一系列稳地产举措效用的发挥还将集中体现在供给端,购房者观望情绪仍浓,11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幅度仍大,但稳地产政策实质转变下,政策效果有一定显现。

社融方面,政府债券发行仍是重要支持因素,但由于近期推动债券市场利率下行的条件不足,拖累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11月份中下旬债市大幅调整,基准利率快速上行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企业债券取消发行较多,企业直接融资同比大幅下滑3410亿元。”温彬说。

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有力

展望后市,温彬表示,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疫情反复和预期不稳对宽信用形成持续扰动,需要稳增长政策不断加力以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并带动信贷和社融平稳扩张。庞溟认为,应高度重视疫情散发多发对经济恢复节奏和政策接续发力的外在冲击,预计下一阶段的经济工作将针对社会有效需求偏弱的矛盾,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为支持,稳定市场主体信心和居民部门预期,重点着眼于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复苏,增强经济内生动能。

“下一步,为有效激发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政策面或将在几个方面发力。”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一是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有效传导,重点是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二是督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尽快落实新增8000亿元信贷规模,引导银行加大基建项目贷款投放,支持基建投资提速。三是充分挖掘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潜力,加快相关贷款投放,推动信贷总量增长。四是监管层会加大对银行考核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

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精准有力?专家认为,后续货币政策将继续兼顾短期和长期并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的关系,兼顾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并处理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防范通胀升温潜在可能的关系,兼顾内外部均衡并处理好投资、消费、就业、汇率等宏观政策权衡维度的关系。

庞溟表示,预计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状态,保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进一步引导政策利率下行,努力通过压降金融机构资金成本、降低存量贷款中的普惠小微贷款和成本相对较高的按揭贷款利率,带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企业贷款利率、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步下行,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力争经济运行实现更好结果。

专家建议,首先,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更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市场主体和居民部门;其次,未来信贷支持应继续重视和关注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强调对实体经济特别是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影响严重的行业的支持务求实效,金融服务必须具备普惠性、可得性、市场主体导向,协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最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依然是维持宽信用、支持经济修复、圆满完成稳增长任务的基本前提,也有利于为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与呵护力度提供保证。(经济日报记者姚进)

11月贷款规模大幅回升至1.21万亿 专家:M2反弹或受理财产品赎回影响

央广网北京12月13日消息(记者金龙)12日,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增加2627亿元,11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837亿元,数据均好于10月。

多位专家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11月新增信贷有所改善,表明金融支持经济力度加大,预计在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全社会活力等方面或仍有诸多政策出台,继续推动基建、制造业、房地产、结构性政策支持领域的信用扩张,助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11月贷款规模大幅回升

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与10月新增的6152亿元人民币贷款相比,多出5948亿元,增长超96%,并且同比少增金额有所收窄。1-11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9.91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

分部门看,11月住户贷款增加26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03亿元。与10月相比,各项数据改善明显,总量、短期、中长期贷款分别多增2807亿元、1037亿元、1771亿元。

“在疫情防控政策加速优化下,居民短贷环比好转,中长贷较上月明显改善。11月地产销售未见明显好转,一系列稳地产举措效用的发挥还将集中体现在供给端,购房者观望情绪仍浓,1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幅度仍大,但稳地产政策实质转变下,政策效果有一定显现。”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数据显示,11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83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36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49亿元。同样地,相较10月,总量、短期、中长期贷款分别多增(少减)4211亿元、1602亿元、2744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11月为季节性信贷大月,且10月信贷表现较弱,部分受到此前9月季末冲量透支所致,而11月透支效应影响退去,因此,11月新增贷款环比大幅回升符合预期。此外,当前政策面对基建、制造业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大,11月支持房地产融资的措施也密集出台,对当月信贷投放,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有较强带动作用。

M2增速反弹或受理财产品赎回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11月末M2增速大幅反弹至12.4%,较上月末加快0.6个百分点。

“M2同比增速维持在高位,说明国内货币环境较为宽松,反映出今年以来为应对短期因素扰动,金融政策在助企纾困、稳增长等方面力度明显加大。”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说。

王青认为,M2增速意外回升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上年同期基数走低,二是当月受理财产品赎回等因素影响,新增居民存款规模达到2.25万亿,同比多增1.81万亿。我们认为,受前期市场利率较快上升、债市波动影响,11月理财产品出现较大规模赎回,带动居民存款规模超季节性上扬。

“M2增速维持高位,主要是稳增长背景下广义流动性水平保持合理充裕,信贷投放加快,叠加财政支出步伐加快,财政性存款减少3681亿元,有助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但疫情多发散发、房地产销售仍在寻底企稳,导致M1增速有较大幅度回落。”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指出。

专家:稳增长政策需加力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

“疫情反复和预期不稳对宽信用形成持续扰动,需要稳增长政策不断加力以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并带动信贷和社融平稳扩张。”温彬表示,后续,在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全社会活力等方面或仍有诸多政策出台,继续推动基建、制造业、房地产、结构性政策支持领域的信用扩张,助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王青认为,下一步为有效激发实体经济贷款需求,政策面或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有效传导,重点是引导LPR报价下调,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二是督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尽快落实新增8000亿元信贷规模,引导银行加大基建项目贷款投放,支持基建投资提速。三是充分挖掘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潜力,加快相关贷款投放,推动信贷总量增长。四是监管层会加大对银行年末考核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

庞溟表示,未来信贷支持应继续重视和关注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强调对实体经济特别是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的支持必须务求实效、毕尽全功,金融服务必须具备普惠性、可得性、市场主体导向,协力合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