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银行股 贷款利率

本文目录

LPR下调银行股跑赢大盘个股涨停,存款“降息”预期浓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愿北京报道“目前还没有收到总行层面的通知,依然在按照开门红拟定的计划,即利率上浮到顶吸收存款。”12月21日,一位中部省份的银行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12月20日,央行授权发布的一年期LPR下调,引发市场对于存款利率加点上限可能下调的预期。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郭其伟表示,LPR下调后,后续政策组合值得期待,排在第一位的即是存款降息,“为确保降息的政策效果,有必要通过压缩存款利率点差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

尽管存款降息暂未落地,在多位银行业分析师看来,此次LPR意外下调对银行股并非利空,相反是利好。中信建投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马鲲鹏分析称,当前银行板块估值的核心驱动因素在于资产质量,降息托底经济、有助于改善银行资产质量预期,同时本次降息与前两次降准及存款利率定价机制改革互为组合拳,并不拖累银行息差。“利好资产质量且不利空息差,因此整体而言,本次降息对银行估值的影响非常正面。”

截至12月21日收盘,沪指上涨0.88%,银行板块上涨1.47%,41只银行股中仅2只下跌、11只银行股涨幅超过2%,其中紫金银行涨停。而12月20日,沪指下跌1.07%,银行板块下跌0.36%。

“2022年净息差有望企稳,核心矛盾从资产端转向负债端,改革存款定价方式或将引导存款利率下行,预计将成为未来一年影响银行净息差的核心矛盾。”安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李双指出。

银行或压负债成本事实上,在此次LPR报价之前,有多位分析师从银行角度预测12月下调LPR概率不大。

国泰君安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张宇表示,对于银行而言,今年12月下调的影响明显大于明年,银行大多数贷款将在1月份重定价,且重定价的依据是锚定上一年12月的LPR。如果12月下调LPR,意味着存量贷款和增量贷款的定价一块下降,而如果明年下调,则主要影响当年新投放贷款。因此,银行12月自主调降LPR的意愿并不高。

“对于在12月MLF利率并未出现调整的情况下,一年期LPR依然出现0.05个百分点的下调,分析认为报价行在报价过程中可能考虑了非商业性因素,这种方式也会带来净息差的挤压,从而需要在未来更加强烈的进行负债成本管控。”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也表示。

日前,央行、银保监会在学习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分别指出,要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

王一峰则认为,目前对公贷款利率为4.60%左右,已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部分对公贷款投放已基本不创造经济价值。未来让利实体经济的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负债成本的控制需要通过下调逆回购操作利率,并加强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类活期产品”的限额管理方式,降低银行综合负债成本。

对于今年6月份实施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革,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表示,下一步将巩固好前期贷款利率下行成果,同时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保持金融机构负债端成本基本稳定。

张家港行近期表示,将通过控制高息存款规模,严格控制高利率存款的发行量;优化存款结构,通过产品支撑、考核导向、费用倾斜等多个方面,促进低息存款的增长等方式有效降低存款成本率。

“银行息差仍处于低位,今年7月、12月两次降准对银行业息差压力缓释较小,存款定价自律机制效应释放需要一定时间。”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称。

银行股整体影响小部分利好在存款加点上限下调暂未明确的背景下,多位银行业分析师依然认为,此次LPR意外下调,并未对银行股构成利空,且对部分银行来说还是利好。

广发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倪军认为,现实经济世界是个联动系统,降息利好实体融资的可持续性,从而稳定经济增长降低信用风险。实体回报率的下行如果不及时地反映在贷款利率上,实体债务的可持续性将下降,信用风险暴露带来的冲击将远大于息差冲击,银行估值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就是资产质量。

“厘清这一点就知道,降息对银行可以是利好。事实上,过去多轮银行股价上涨都发生在息差下行的过程中,银行股是总量相关行业,息差的逻辑只是在个体比较中才有意义,而且是在资产质量风险缓和的环境下才有意义。”倪军表示。

据中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肖斐斐测算,一年期LPR下降0.05个百分点对明年全年贷款收益率和净息差的影响分别约为-0.0011、-0.006个百分点。此外,考虑到全面降准落地以及存款定价规范的延续,负债成本对于息差平稳有望发挥抵补作用。对于银行个体而言,中长期限贷款或零售贷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影响相对更小。

林英奇的测算结果显示,一年期LPR下调对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常熟银行、宁波银行、贵阳银行等由于资产端结构因素影响小于同业。

在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保持不变,非住房贷款平均利率、定期存款平均利率下调0.05个百分点的假设下,郭其伟的测算结果也显示,此次一年期LPR下调对于邮储银行、南京银行、成都银行、渝农商行、无锡银行净利润影响正面,包括工商银行、贵阳银行、瑞丰银行等影响较小。

负债成明年息差核心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此次LPR意外下调,较多的分析人士认为,这为明年降息、降准打开了空间。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信用宽松窗口正在开启,后续货币政策在稳健基调下仍有向松调整的空间,央行除了采用MLF、OMO等多种常规工具调节中短期流动性之外,还可能灵活适度地综合利用降准、降息等操作加强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

“明年上半年在经济压力之下,不排除仍然有降息、降准的可能性,但是在海外逐步加息的宏观环境中,我们预计持续降息的时间窗口或许会比较短,所以明年上半年是重要的政策窗口期。”郭其伟则提醒。

在此背景下,银行股2020年投资策略如何布局?李双认为,当前银行股估值与2018年底行情启动前相比略高,但均处于过去5年合理偏低的估值状态,当前时点比较类似2018年底、2019年初的货币信用环境,对银行板块来说机会大于风险。

“2022年净息差有望企稳,核心矛盾从资产端转向负债端。监管层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改革存款定价方式或将引导存款利率下行,预计将成为未来一年影响银行净息差的核心矛盾。”李双指出。

浙商证券研究所所长邱冠华表示,预计2022年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速7.5%,增速中枢回归常态;营业收入同比增速7.9%,节奏上呈前低后高走势。

“看好2022年银行板块的绝对收益,阶段性可能存在相对收益。分子端,宽信用下银行营收端以量补价,成本端不良压力缓解;分母端,经济预期改善带来风险评价改善。”邱冠华称。

华西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刘志平则认为,2022年银行业发展看点将继续向表外要收益,财富管理作为众多银行转型的重点和轻型银行优质赛道,迎来供需多个层面的催化。“个股层面,建议围绕表内外的资产负债表的经营角度,坚守优质个股,建议关注两条投资主线:财富管理业务发力早、基础扎实的银行;区域优势突出、经营稳健的银行。”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3000点保卫战再度打响,贷款利率为何还不降?

本周A股三大指数首个交易日高开高走。截至12月26日收盘,上证指数涨0.65%,比较克制,仅在3060点位上方,深证成指涨1.19%,创业板指涨1.98%。两市成交额0.62万亿,不管是从技术面还是资金面都是对之前大跌的补涨反弹,也在预期之内。盘面上,赛道股全天强势,光伏、储能大爆发,部分消费板块活跃,酒店及餐饮、旅游板块全线走强。两市超过3700只个股上涨,赚钱效应极好。

周内财政部公布1-11月公共预算收入,其中非税收入大幅增长,在支出上卫生健康支出保持两位数增长,符合国情。不过随着疫情确诊人数的持续上涨,医药卫生在国民消费中的比重应该会在12月继续攀升,待明年一季度会有所好转。此外12月20日公布12月LPR,均维持原值保持不变,比较符合市场预期,但为了推动信贷扩张、地产融资,LPR有望在2023年1季度下行。

海外方面并未出现好转。美国三季度GDP远高于预期,核心PCE和个人消费依旧处于高温,此外就业市场的降温幅度也不及预期。日本11月的CPI达到40年来最高,宽松政策难以为继,成为全球资产流动新的不确定性因素。地缘政治方面乌总统访美且美国国务卿承诺援助乌克兰,俄乌冲突前景更不明朗。

11月国民经济全面萎缩,财政收入也受到影响,居民端的消费、企业端的信贷都没有全部打开。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央行在周内连续三天利用逆回购实现净投放合计4770亿元,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此外加大引导资金向房地产行业、平台企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科创等的支援力度,以此增强经济的恢复力度。

本文逻辑:

一、投资展望

二、上周市场回顾

三、市场资金动向

四、市场温度

五、财经日历

六、其他热点事件评述

投资展望

(一)A股市场上周A股三大指数全部回调,且幅度不小,周内均回踩60日均线,其中上证指数重新回到3050点附近,完成补缺,在最后一个交易日有所企稳,不过成交量环比进一步缩减,最低下探至0.57万亿。一来依旧受到疫情的冲击,多项高频数据表现并不好,二来临近跨年,在市场行情走弱下多数投资者更倾向于持币观望,预计年后行情有望恢复。疫情方面,周内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要增加群众用药需求,扩大医疗服务供给,对医疗建设有所帮助。从实际情况来看,截至12月25日周内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达21047例,日增量峰值接近4100例,周环比大增43%左右,并且伴随数量较多的死亡病例,表明随着疫情的进一步调整,数据开始重新回升,严重程度也在加深。

周内国资委提出要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加快布局,而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数字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以及三部门对文旅产业等方面做出部署。具体来看以下三条线可持续可关注:

(1)已确定成为未来发展主线的数字经济,及其相关跨境数字贸易、数字确权、数字货币等。12月19日对外公布的“数据二十条”提出要在数据产权、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数据要素治理等方面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叠加国家积极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数字经济的确定性非常强。在基础设施上可关注大数据交易所/数商/第三方服务商以及相关的硬件厂商,比如交换机、IDC及温控、光纤光缆、光器件等;在软件方面数据处理/加工/安全加密、数据体系运营者等服务提供商也有望受益。

(2)后期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模式改革的职业教育板块,有望完成估值修复。从《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提到“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后,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从资本、人才、产业等领域进一步为职教发展提供支持。在体系改革上,分类登记要求2022年完成,政策风险得到进一步化解;在公司业绩上相关上市民办高教公司收入及业绩持续增长,近5年利润端CAGR在27%-38%,近3个财年ROE普遍稳中有升,成长性及确定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估值上当下民办高教估值板块对应FY23估值仅为5-10倍。在政策、基本面、成长性、价格等的合力推动下,板块估值有望迎来持续修复,同时还可注意教育设备升级、学校数字化建设受益的板块。

(3)政策持续发力、消费复苏刺激下的文旅产业建设,同时带动酒店住宿、景点旅游等产业恢复。政策扶持方面近日文旅部、自然资源部、住建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建设30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资金支持方面根据文化产业评论统计,2022年全国文旅领域的重大项目超3000个、总投额超3.8万亿,据企业预警通统计2022年1-11月地方政府文旅专项债总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而从基本面看,随着疫情管控的放松和经济的复苏,国内居民的文旅出行需求也有望进入复苏通道,在核酸阴性证明、健康码、落地检等均放开甚至免检免查下,旅客出行限制进一步解除。整体看疫情对于线下消费的扰动有望逐步减弱,也会带动出行链、住宿链迎来新一轮复苏。

(二)12月LPR数据点评12月20日,2022年12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品种报3.65%,5年期以上品种报4.3%。1年期品种与5年期品种利率均与上期持平。已连续4个月维持不变。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解读:

首先,国内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和合理充裕。2022年为了提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居民消费信心,中央通过财政政策、准财政政策以及两次降准降低银行负债成本、释放中长期流动性,市场流动性已然不缺。而在今年8月份MLF降息后,政策在货币层面趋于谨慎,也更加珍惜可操作空间;12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会出现“大水漫灌”式的宽松,仅对特定领域实现定向宽松,所以不会出现全局性的降准降息。

其次,出于市场预期引导和资本市场现实因素LPR在12月难降。12月国内降准和美联储加息刚落地,而且MLF利率也维持不变,为避免“双降”操作给市场造成货币超宽松的预期而维持LPR暂时不降。而且年内两次降准带来121亿元的银行降本效果,也并未达到推动LPR调降5BP这一基础步长的程度。此外进入12月消费/地产复苏对信贷需求增加、债市理财赎回承压、中长期流动重回紧张态势等使得同业存单利率持续回升,预示了银行资金面需求较强,也带动银行负债端成本上行,现实条件下LPR无法再度调降。

不过往后看,市场对LPR报价下行的预期依然是符合当前政策逻辑的。一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所以对于房地产或许还有需求侧政策进一步落地以提升商品房销售景气度、稳定房价,而调降LPR对于稳定和促进一般消费也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提振2022年乃至2023年的经济发展信心。二来2023年首月需要确定部分浮动贷款利率,因此银行的存量贷款利率将面临调整,由于参照标准是前一年12月的LPR报价所以影响较大,而以按揭贷款为例,其定价基准5年期LPR在2022年下调35BP,反映在2023年存量贷款中将造成银行损失1000亿元以上的收入,进一步压缩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能力,对2023年信贷扩张形成掣肘。三来当下稳定市场信心以及刺激内需成为重中之重,也是央行降准降息的主逻辑,而在疫情冲击下居民风险承受能力下滑、对经济和市场信心不足,从数据来看居民储蓄存款迅速走高、消费与地产投资跌幅扩大,基本面上内外需共振回落,政策面上12月政治局会议强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与“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而降息与此诉求较为对应。

由上可知明年一季度降息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既能尽早扭转趋势,前端发力促进2023年的稳增长稳经济。那么最先反应的就是MLF利率,之后通过传导机制引导1年期、5年期LPR报价下调。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考虑到明年初银行面临“开门红”任务,在信贷亟待发力的情况下,LPR调降可有效带动实体融资成本下降,推动信贷扩张。同时,金融支持地产“16条”措施出台后,按揭贷款等仍在低位徘徊,也需要信贷政策进一步配合,推动地产销售和投资回升。“因此,明年1季度LPR调降或存在可能,且以能够更好支持实体的5年期以上LPR调降最为必要。”

中信证券认为往后看,预计2023年疫后经济修复目标下货币政策“精准有力”,LPR仍然有下调必要但是需要更多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的工具配合。对债市而言,宽信用、基本面修复斜率回升趋势不变,利率中枢易上难下,但前期理财赎回潮导致利率超调或许在赎回潮告一段落后会迎来阶段性交易机会。

二上周市场回顾(一)A股市场上周A股再次大幅回调,所有重要指数收跌,且跌幅扩大。疫情的扩散对于全国消费信心的重挫还在持续,叠加跨年,资金缺乏追逐主线,或持币观望,待政策、公司业绩披露期到来。科创、微盘股表现弱于价值大盘股,科创50以-5.93%领跌,国证2000和中证500同样跌超5%;其余主要指数跌幅都在4%以内,核心资产方面比较受青睐,且权重股周内有所护盘,所以表现较好,跌幅在3%左右。新能源相关的电池、光伏、汽车依旧萎靡。

从板块来看,周内并无板块实现上涨,环比再次减少5个板块,从每日上涨个股数量来看也处在相对低位,日均仅有28%的个股实现上涨,赚钱效应极差。涨幅靠前的依旧聚集在消费领域,比如美容护理、传媒、社会服务跌幅均未超过1%,食品饮料也仅为-1.07%,其余板块都在-2.5%以上;电力设备、电子领跌,而且电子板块跌幅环比扩大5.46,位居前2;医药生物由涨转跌,且回调力度也不小。

本周首个交易日22个一级板块上涨,环比涨势大幅改善。临近年末,资金寻找低估板块大举入市;此外A股已到达前期低点,迎来支撑位;叠加周末的利好消息共同使市场回暖。

(二)基金市场上周各大基金指数除货币型基金继续上涨外其余基金指数全面收跌,且跌幅扩大。主要原因是权益市场表现非常差,对基金表现形成拖累。债基指数降幅有所收窄,依旧处在震荡中;QDII型基金由于港股、美股、美债表现均比较差,所以表现最差,领跌所有基金;货基变化不大。

上周商品型基金收益率中枢最高,主要在于金价在短期内企稳回升,以及同粮食相关的豆粕涨幅较高;股票型、混合型基金收益再次回吐,且幅度较大,分别位-3.89%、-2.64%,在权益试产整体较差的情况下表现不佳;FOF型、QDII型基金回撤幅度在-1.5%左右,相对来看比较有韧性;债券型基金收益率位居TOP2,也同央行在周内净投放1640亿元有关;货币型基金继续积累收益,周收益率环比并无改善。

上周基金收益率(A/C基金以A类或排名靠前为准,QDII美元/人民币以排名靠前为准)TOP10中1只主动权益型、6只QDII型,剩余3只为债券型。主要在于周内A股表现过差,相对而言外围市场不错,尤其是大宗商品,而债市流动性好转,需要注意的是受政策刺激与教育相关的基金收益率靠前。但资本市场表现较差,所以带动基金整体收益下滑至-1.85%,环比-0.69。从风格上来看,中小型基金领涨。上周博时基金旗下的基金收益最高,达到了11.70%,环比+0.19,收益率小幅回升,其余基金在3.5%以上。

从涨跌幅(A/C基金以A类或排名靠前为准,QDII美元/人民币以排名靠前为准)TOP10来看,QDII型基金占半数,被动指数型、固收+型各占2只,主动权益型1只。整体涨幅再次回落至-2.79%,环比-1.22。最高涨幅回升7.52至14.93%,为博时基金旗下基金,该基金周收益率同样也是最高。

三市场资金动向(一)A股市场主力资金上周大幅净流出1217.28亿元,为连续第3周净卖出,当周净卖出较前周增加367.34亿元,单周净卖出规模创3个月以来最大。从申万一级行业来看,流入行业达12个,资金流入情况环比进一步下滑,近一周净流出120亿元,其中传媒周净流入额均超过30亿元,社会服务、食品饮料超过25亿,其余同消费相关的领域流入额也在1-10亿之间;净流出上,医药生物、非银金融、电子流出量在30亿以上。从同花顺主题概念来看,流出远多于流入,其中POE胶膜、丙烯酸、环氧丙烷等概念呈正流入;在流出上,国企改革、央国企改革、光伏等流出较多,均超过130亿元。

北向资金上周净买入43.53亿元,为连续第7周净买入。主要流入食品饮料、医药生物,在20亿元以上,银行、交运在10亿元以上,电子、电力设备、汽车净卖出较多,在10亿元以上。概念上白酒、券商、电商流入40-80亿元,但在新能源上流出较多,包括锂电池、新能车、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总体在110亿元左右。五粮液、贵州茅台、中国平安、水井坊、以岭药业等居净买额个股前列。

南向资金上周净卖出7.01亿港元。其中沪港通净卖出14.69亿港元,深港通净买入7.68亿港元。腾讯控股、美团-W、海底捞、中国移动、快手-W等居净买额个股前列。

本周首个交易日主力资金大幅流入121.8亿。其实机构(72.9亿)、大户(93.4亿)、散户(62.5亿)资金均在加紧建仓抢筹。主要流向光伏设备、电池、半导体、酒店餐饮、风电设备等,都超过10亿元;但在白酒、重要流出较多,超过10亿元。北向南向资金均处于休市中。

(二)基金市场上周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80.05%,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75.12%,前者环比-3.31,后者环比-4.06,市场整体环比+0.79。主动权益型基金随着权益市场的回踩收缩战线,避免收益被吃掉。

上周开放申购基金79只,涉及博时、博远、创金合信、大成等35家基金公司。合计491.1亿元,环比大幅下降180亿元。周内申购基金包括29只主动权益型基金、30只债券型基金、10只指数型基金、6只FOF型基金、3只货币型基金、1只QDII型基金。整体来看申购数量有所增加,但募资规模大幅缩减。

市场温度

从上市以来分位值来看,上周几大指数估值全部下修,不过除科创50外幅度都不大。主要由于周内权益市场表现较差,市场对其价值下调。不过从长远看A股并没有估值回落的基础,在市场利率、政策均在进一步放宽的情况下,2023年会有估值回归的行情。深证成指的估值依旧相对合理;科创50周内跌幅较大,估值回落幅度也最大;其余极大指数估值分位值均处在10%-20%之间。总体看,A股的投资性价比有所提升。

从上市以来板块分位值来看,截至12月26日收盘,15个板块估值实现上修,且幅度不小,估值分位数平均回升25.9。部分高端制造、信创、消费板块以及地产链比较受市场追捧,建材、传媒环比+64.14、+60.06;传统制造、金融方面比较抗跌,机械设备、银行、电力设备等环比下滑不到5;社服、汽车、农林牧渔、商贸零售等消费相关的板块表现较差,跌幅绝大部分都在60以上。板块估值中位数为轻工制造(13.58%)。

从3年股债性价比来看,截至12月23日,万得全A市盈率倒数与十年期国债(2.84%)的比值为2.13,环比+0.11,而历史均值为1.8,处于近3年的高位,历史分位值位置处于82.64%(即性价比高于82.64%的时间),环比+12.92。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的股债性价比历史分位值分别处于80.08%(环比+7)、84.62%(环比+7.56)、59.83%(环比+10.52)和95.13%(环比+11.12)。较上期来看,整体上投资性价比大幅回升,而债券利率再度下滑0.04%,债券市场进一步好转;中证1000投资性价比已超过95%,重回高位。

财经日历

其他热点事件评述

(一)外围环境美国方面,三季度GDP环比折合年率终值为3.2%,预估为2.9%;核心PCE物价指数年化季率终值为4.7%,预期4.60%;实际个人消费支出季率终值为2.3%,预期1.7%。美国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为21.6万人,预期22.2万人,前值21.1万人。

亚洲方面,日本11月核心CPI年率录得3.7%,创1981年12月以来新高,而且在20日扩大了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目标波动区间,从-0.25%至0.25%扩大至-0.5%至0.5%,导致美元指数下跌,金价短期上行。

12月21日,野村发布了对全球主要经济体和主要市场2023年前景展望分析,指出由于美国和欧洲的长期衰退持续蔓延至亚洲,2023年上半年亚洲将面临种种挑战。野村全球宏观研究主管及全球市场研究部联席主管苏博文预计,美国、欧元区和英国将出现持续六个季度的衰退——三个市场2023年GDP增长率分别为-0.8%、-1.4%和-1.5%。而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韩国三个国家衰退持续时间较短,将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

(二)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政策方面,12月20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推动经济巩固回稳基础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还讨论了以下内容:

确定加强重点商品保供稳价措施,保障群众生活需求。要抓实稳就业保民生。突出保市场主体稳就业,落实助企纾困举措。扎实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帮助农民工节后及时返岗。支持以创业带就业。要做好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及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对因疫困难群众予以临时救助,保障好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要继续抓好生活品保供稳价。尽快解决有的地方物流最后一公里不畅问题。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双节生活品供应充足和物价平稳。切实保障群众防疫物资、用药需求,并加强国际合作,合理进口急需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提振信心、更好发展。支持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落实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和相关16条金融政策。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雒佑

中国人民银行调整LPR,1年期3.7%,5年期以上4.45%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6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为4.45%。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

贷款基础利率从2021年1月份到今天:

2022.06:1年期3.70%,5年期以上4.45%

2022.05:1年期3.70%,5年期以上4.45%

2022.04:1年期3.70%,5年期以上4.60%

2022.03:1年期3.70%,5年期以上4.60%

2022.02:1年期3.70%,5年期以上4.60%

2022.01:1年期3.70%,5年期以上4.60%

2021.12:1年期3.80%,5年期以上4.65%

2021.11:1年期3.85%,5年期以上4.65%

2021.10:1年期3.85%,5年期以上4.65%

2021.09:1年期3.85%,5年期以上4.65%

2021.08:1年期3.85%,5年期以上4.65%

2021.07:1年期3.85%,5年期以上4.65%

2021.06:1年期3.85%,5年期以上4.65%

2021.05:1年期3.85%,5年期以上4.65%

2021.04:1年期3.85%,5年期以上4.65%

2021.03:1年期3.85%,5年期以上4.65%

2021.02:1年期3.85%,5年期以上4.65%

2021.01:1年期3.85%,5年期以上4.65%

贷款基准利率从今年5月份下调开始,与上个月持平。总体趋势是对经济有利的。

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人们的影响如下:

1、贷款:贷款月供有所减少

不过,虽然房贷已经与LPR挂钩,但从目前看,影响有限。LPR的到来并不会让个人住房贷款出现大的波动。中国央行19日再次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2、存款:利息或会减少

适当下调基准存款利率为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提供空间,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存款基准利率的调整留下了空间。不过,是否调降存款利息,各方仍有很多考虑。

3、理财:理财收益降低

基准利率下调,企业会降低贷款成本,生产经营的钱会比较多,提高公司业绩,增加公司净利润,因此可以刺激股票市场价格的上涨。而在利率下跌后,理财、债券等收益率会下降。

4、股市:可能形成实质性利好

这时候,人们就会抛售债券,选择持有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这部分资金会从债市回流到股市,股市就会流动,影响股市涨跌。对股市形成实质性的利好。

贷款基础利率的调整对目前正在还贷的人群来说是个好事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