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银行贷款融资案例

本文目录

南财集团副总编辑邓红辉揭秘“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名单出炉始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婧北京报道

11月17日,以“融普惠新金融”为主题的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在线上举行。此次峰会由南财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21金融研究院,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中国财务公司协会联合主办,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峰会揭晓了“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入围名单,并就将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集锦(2022)》进行了预发布。

在欢迎辞中,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21世纪报系党委书记、总编辑邓红辉揭秘了“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名单的出炉始末。

邓红辉介绍,在40天时间内,21世纪经济报道的系统后台收到了来自各地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银行、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共计834家单位提交的1206份案例,这些案例覆盖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有2家单位的4个案例由于不符合评审原则被剔除,832家单位的1202个案例正式进入网络投票环节。网络投票开放的10天内,后台收到总票数高达347万多票。本次案例征集活动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此后,各协会根据本行业的案例资料,并参考了网络投票数据,分别给出相应行业的入围案例名单,其中银行案例100个,融资担保案例18个,小额贷款公司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案例各8个。

对于无协会对应的54个案例,由21金融研究院和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推荐,经其他专家评委评定其中的7个案例入围。因此,今年共有141个案例最终入围“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将收入《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集锦(2022)》一书并于明年初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

邓红辉表示,接下来,21世纪经济报道将发挥媒体优势,持续、深入、多形式地对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推广。一是利用21世纪经济报道各传播终端对典型案例进行全媒体宣传报道;二是组织专家、记者进行实地调研采访,撰写调研报告;三是继续撰写并发布普惠金融与养老金融方面的系列轻报告。欢迎社会各方关注和从事普惠金融工作和研究的单位和我们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同推动普惠金融工作健康发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送“贷”上门!海淀这家小微企业仅用5天,拿到了50万救急款

“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一直是金融领域的工作重点。在此背景下,北京海淀科技金融资本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科金集团”)旗下的北京海淀科技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简称“海科担”)作为海淀区国有控股的一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一直紧跟市、区两级政府政策导向,立足自己的行业优势,以更新思路、更实举措、更强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以海淀区为主,北京市范围内高新、文创类中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助力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送“贷”上门服务

“前段时间,海淀区有一家专注于常规气象与航空气象产品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与气象大数据分析产品的企业,在申请担保创业担保贷之前,正处于资金周转紧张的的困境。”记者从海科担有关负责人了解到,当时,企业的新产品正处于研发阶段,急需资金投入,同时企业也急需招聘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推进订单执行。

海科担在了解到企业的融资需求后,立刻安排了企业专职工作人员当天“上门服务”,进行“下户调查”。“基于这家公司没有贷款经验,我司工作人员就在现场指导企业法人准备贷款材料,并详细的讲解贷款流程。在海科担与北京银行的共同配合下,向企业发放了50万元的贷款支持。整个贷款周期仅用了5个工作日,切实落实了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解决驻区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海科担有关负责人讲述了他们如何在短时间内帮助企业顺利融资的全过程。

据悉,该企业取得贷款支持后,将资金全部投入到科研人员招聘及新产品研发中。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新产品已初见雏形,为企业后续市场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像这类“应急融资”的案例还有很多,正是海科担“上门服务+下户调查”等这种多渠道、全方位的手段,以及精准有效的专业对口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以金融力量助力小微企业提升活力。

多产品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不仅仅是小额融资担保服务,海科担在给相关企业提供千万以上的融资担保服务时,还切实推出了“长+短”的金融服务产品,帮助企业因下游回款缓慢出现临时资金需求的时刻提供短期贷款支持。

近年来,海科担持续加大科创企业服务力度,迭代升级科创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淀科创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担保服务方案。“我们围绕辖区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融资难点、堵点,建立了以创业担保贷、税保通、科创小额担、科创保、人才贷等为主的科创产品谱系。”海科担有关负责人特意向记者介绍了他们重磅推出的普惠金融“拳头”产品——“创业担保贷”。“该产品信用额度最高不超过5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3年,贷款利率为2.35%,推出这款产品就是为帮助海淀区创业企业解决初创期融资困难,帮助企业成长进而稳定就业的融资担保产品。”

下一步,海科金集团将继续引领旗下海科担等金融服务平台,持续开展“创贷政策进园区”活动,不断普及、解读创业担保贷款相关政策,助力小微企业成长,为他们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营造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将普惠金融政策推广到底,落实到位。同时,深化“一企一策”制定专属服务方案,简化申请贷款手续,以多渠道多产品“快、准、稳”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全力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复工复产。

记者:阚丽丽

编辑:罗雨涵

证监会恢复上市房企再融资,允许用来还债!第三支箭射出,影响有多大

11月28日,证监会发布消息称,决定在房地产企业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项措施,并自即日起施行。政策涉及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调整完善房地产企业境外市场上市政策;进一步发挥REIT盘活房企存量资产作用;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用。

澎湃新闻采访了多位房企人士和业内专家,解析政策对房地产整体作用,并逐条解读每条政策影响。

一、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实施重组上市,重组对象须为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允许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购买涉房资产;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时,可以募集配套资金;募集资金用于存量涉房项目和支付交易对价、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等,不能用于拿地拍地、开发新楼盘等。建筑等与房地产紧密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参照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政策执行,支持“同行业、上下游”整合。

中信建投证券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竺劲称,允许借壳上市与再融资,助力央国企做大做强,同时有助于减轻民营企业的流动性压力。自2016年至今无房企成功借壳上市,本次政策恢复涉房房企重组上市,再次打开闸门,有利于在上市公司体系外拥有存量房地产资产的企业,将体外资产注入,做大上市公司净资产和规模,盘活存量资产。同时,恢复房企再融资,募集资金可以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有助于进一步减轻当前房企资金压力,促进其健康发展。此外,通过股权融资募集资金,也有助于“保交楼”政策的落地。

平安证券地产团队称,新政允许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实施重组上市,允许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购买涉房资产并配套融资;一方面利于集团控股母公司拥有土地资源的房企做大做强,盘活集团未上市土储;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优质企业并购积极性,在负债可控的基础上通过再融资收购优质资产,同时补充扩充资本金实现规模快速突破。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表示,政策表示,允许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实施重组上市,重组对象须为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将加快出险上市房企重组,加快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快房地产风险出清。建筑企业也将得到支持,同时将加快房地产企业与上下游建筑企业、装饰等企业整合。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处明确了对房企重组上市落实了宽松政策,尤其是提及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购买涉房资产。其对于目前暴雷企业和优质房企都有较好的优势。其中爆雷企业可以借此类重组上市工作理顺债务关系,而对于优质房企来说,则有收购或控制此类企业的机会。

二、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允许上市房企非公开方式再融资,引导募集资金用于政策支持的房地产业务,包括与“保交楼、保民生”相关的房地产项目,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或旧城改造拆迁安置住房建设,以及符合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要求的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等。允许其他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要求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主业。

严跃进分析称,再融资属于上市公司IPO后的重要融资方式,后续不排除会导入国企等资金进行持股,增强房企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泓表示,过去两年时间,几乎难有股权融资案例出现,此次政策调整可能意味着未来一个阶段,作为直接融资工具之一的股权融资重新恢复功能,预计房企资金来源状况将持续向好。

三、调整完善房地产企业境外市场上市政策。与境内A股政策保持一致,恢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H股上市公司再融资;恢复主业非房地产业务的其他涉房H股上市公司再融资。

针对此条,刘水表示,表明监管部门支持H股上市房企再融资,促进房企融资恢复,缓解房企流动性紧张局面,防范房企风险继续扩大。

四、进一步发挥REIT盘活房企存量资产作用。会同有关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常态化发行,努力打造REIT市场的“保租房板块”。鼓励优质房地产企业依托符合条件的仓储物流、产业园区等资产发行基础设施REIT,或作为已上市基础设施REIT的扩募资产。

竺劲表示,强化REIT与私募基金作用,盘活房企存量资产。本次政策着重强调要推动保租房REIT和基础设施REIT的发展,再次强调已上市REIT的扩募。此外,提出要发展不动产私募基金,除了可以投资基础设施之外,还可以投资存量住宅地产、商业地产,该政策有助于为当前住宅与商业地产引入新的资金,盘活房企存量经营性不动产,助力行业的健康发展。

严跃进分析称,未来一些房企的项目盘活,如何借REIT方式来盘活,同时充当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房源,这是各地需要研究的。至少目前部分城市在收购房企存量房屋资产方面,是希望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功能。相关REIT金融政策也需要加快导入。

马泓称,此前央行已经明确,住房租赁信贷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考核指标。二十大提出“租购并举”,意味着未来金融机构将加大诸如住房租赁贷款、房地产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等金融工具的使用,更好地发挥创新金融工具对房地产市场的长期支持。

五、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用。开展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设立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引入机构资金,投资存量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基础设施,促进房地产企业盘活经营性不动产并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第三方机构LP智库点评称,从海外PE(PivEi,私募机构)机构的发展路径来看,由单一管理股权投资基金,向多元化的另类资产管理机构转变是重要趋势。不动产私募基金就是另类资产中重要的资产类别。例如黑石管理的万亿美元另类资产中,有四分之一属于不动产私募基金,也是黑石历史业绩回报相对稳健的资产类别。这类不动产私募基金对于存量住宅、商业地产、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等发挥积极融资功能和价值发现功能。期待证监会开展不动产私募基金试点,将开启中国本土私募不动产基金的良性有序发展时代。

11月28日,中国证券报从接近监管人士处获悉,证监会正在与基金业协会研究起草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备案细则,将尽快推出,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届时可申请试点。

马泓认为,积极发挥私募股权基金的作用,开展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这可能表明国内部分私募股权基金可能会参照成熟的国内外资产管理公司(AMC)的运作方式,开发掘金存量地产项目,促进房地产企业盘活经营性不动产,夯实相关房企现金流。

“第三支箭已经射出”

有房企财务条线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我理解,这就是第三支箭”。严跃进也表示,此次政策明确了“支持房地产企业股权融资”,本质上就是第三支箭已经射出。

竺劲表示,“第三支箭”落地,金融支持房地产力度加码。继11月21日易会满主席表示支持涉房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支持有一定比例涉房业务的企业开展股权融资之后,今日房地产股权融资正式放开。一个月内“三支箭”相继落地,金融支持房地产力度持续加码,有助于促进行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亿翰智库表示,此次证监会的表态,恢复境内和境外股权融资渠道,正是市场期待已久的“第三支箭”,并且发言人还明确了资金不仅允许用于“保交楼”,还可投向主业,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并购重组等,可以说一直紧绷的民营房企在年底迎来了“喘息期”,尤其是相较上一轮股权融资打开时期,房地产板块的估值已接近“腰斩”,这无疑会提升行业的吸引力,也有助于防止房企爆雷风险的进一步蔓延。但股权融资本就是更为市场化的行为,对于已经爆雷违约的企业,当前市场环境下资本是否认可,这个仍有待观察。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同样表示,面对不确定性不断增多的外部环境,以及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持续存在的环境,房企的“第二支箭”在本月已密集落地,但单靠债权融资对房地产行业来说依然难言可快速渡过难关,因此“第三支箭”的推进将加速,证监会决定在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项措施,对房企的意义重大,通过股权融资的发力,将有力推动房企解决资金问题,给行业以关键的“喘息”机会,积蓄能量穿越困境。

张波分析称,从具体执行层面来看,允许上市房企的非公开方式融资,这一做法表现得更为灵活,对于融资金融的用途也表述较为广泛,主要涉及项目的开工建设,并可用于债务偿还,这一做法对缓解房企的债务压力也将非常直接。同时对于涉房上市的再融资,则明确要求投向主业,这相对存在一定限制,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对此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相对较小。

房地产政策接近“历史最宽松时期”,市场有望在2023年初逐渐企稳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调,房地产各种政策已经接近历史最宽松时期,恢复房地产上市企业再融资是重要的政策宽松。

今年1到10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25480亿元,同比下降24.7%。其中,国内贷款14786亿元,下降26.6%;利用外资62亿元,下降13.5%;自筹资金44856亿元,下降14.8%;定金及预收款41041亿元,下降33.8%;个人按揭贷款20150亿元,下降24.5%。

张大伟称,整体看,房地产行业缺血严重,最近房地产各种宽松政策越来越多,相比之前宽松的主要方向是倾斜购房者,降低购房者入市压力,最近很多政策都开始宽松房企,稳定房企的现金流,政策开始救助房企的资金链。

张大伟表示,整体看,房地产市场当下的问题是购房者支付能力、对后市的信心等,最近的政策的确会对市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预计市场见底依然需要一段时间。在11月一系列重磅政策的影响下,市场有望在2023年初逐渐企稳。

亿翰智库则表示,回顾11月,供给端政策接连出台,融资能解短期之急,但资金危机化解、企业恢复信心的根本还是回款,后续需求端的调整将更值得关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