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非本人身份证贷款

本文目录

“零利息”贷款?给身份证能贷?权威专家揭秘网贷陷阱

“近三年来,北京西城法院每年受理互联网信贷类纠纷均在数千件以上。”

互联网信贷引发的纠纷与日俱增

主要有哪些争议点?

消费者申请互联网信贷时

应该注意什么?

来看

北京金融法院司法指导中心

“融小法•呵护碎银双月谈”中

各位专家怎么说

01

互联网信贷纠纷三大争议焦点

据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金融街法庭庭长杨成龙法官介绍,司法实践当中此类纠纷的争议焦点往往集中在三大方面:

一是贷款合同是否是本人签署,是否为本人真实意思表示;

二是合同约定的利息、罚息、违约金等与实际履行的情况是否一致;

三是实际利率标准是否超过法定上限的问题,是否存在通过收取保证金、手续费等方式变相收取利息的问题。

此外,欠款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也是一大争议焦点。

北京金融法院审二庭法官李默菡在访谈中表示,互联网信贷的最大优势在于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了数字化,从而使金融机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问题。

“互联网金融涉及到个人信息,都是敏感信息范围,例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这些信息一旦被坏人获取,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个人金融账户不再安全,不法分子可以据此进行精准诈骗。”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朱巍在访谈中提醒金融消费者,要提高保护个人信息的警惕性,不要点击陌生链接,避免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被盗。

02

申请贷款先看平台资质

申请互联网信贷时应该注意什么?在李默菡法官看来,最首要的是识别贷款平台的合法性。

李默菡表示,在互联网信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可能会在营销、获取贷款客户、联合贷款、信息科技、逾期催收等多方面与其他机构合作。这些合作机构可能是其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可能是融资担保公司、电子商务公司、贷款催收公司等非金融机构,这就潜藏了一些风险。

例如,一些所谓“零利息”的互联网贷款产品,实际的管理费、信息费等远超利息。有的宣称拿身份证就能办理的平台,实际是在骗取个人信息。

朱巍表示,根据《贷款通则》的规定,从事信用贷款业务必须获得金融许可,并在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还要履行ICP备案等相关手续。实践中,很多网络平台本身不具备相关资质,但他们以信息中介的方式,实际从事信用贷款业务。这种实质信用贷款业务如果得不到规范,极易导致虚假宣传、暴力催收、高额利息、电信诈骗、网络骚扰等情况出现,严重扰乱金融秩序,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费者要注意,不要只看宣传。

首先,要看贷款平台是否有金融资质,是不是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备案。

其次,看贷款平台的营业范围。信用贷款大都是属地经营,营业范围为全国的网贷产品一般存在巨大隐患。

再次,还要看贷款利率。过低的利率是不符合商业逻辑的,很可能存在管理费、中介费等不透明费用。

此外,要坚持正确的消费观,尽量不要超前消费。

03

遭遇纠纷注意留存证据

杨成龙法官表示,发生互联网信贷纠纷时要注意保存证据。通常来说,重要的证据有贷款合同、放款记录、还款记录以及与平台客服或贷款机构工作人员沟通过程的微信、邮件等记录,证明发生争议或遇到问题时双方的沟通情况。

“因互联网信贷均在互联网平台办理,证据通常留存于线上平台、网站等,而借款人事后想要调取这些平台证据往往存在困难。建议借款人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提高留存证据的意识,及时通过截屏、录屏、录音录像等方式保存好证据。”

记者/聂国春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冒用他人身份贷款,犯法吗?

先说结论,冒用他人身份贷款违法,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

首先,冒用他人身份、盗用他人身份证明的行为,会侵犯他人的姓名权,将承担民事责任。

另外,根据《居民身份证法》规定,还要再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或10日以下拘留。

冒用他人身份贷款还有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和贷款诈骗罪。

关于“骗取贷款罪”——

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不具非法占有的目的,

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就有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

关于“贷款诈骗罪”——

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就可能构成贷款诈骗罪。

希望本期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留言或私信咨询!

作者简介:

庭立方,是一家覆盖全国的刑事律师平台,直接经营六十多家精英刑事团队,汇集了一千余名优秀的刑事律师。

庭立方严选律师和团队,对律师资料的真实性进行统一监督,按严选标准对律师进行认证评级,让每一位客户都能精准地匹配到合适的律师。

你的身份可能被冒用了!警方提醒:赶紧自查

接到推销电话后

你是不是直接挂断不管?

收到催债短信后

你是不是当垃圾短信直接删除?

......

且慢,别不当一回事

这很有可能是

你的个人信息泄露了!

1.身份被冒用,成为200多家公司法人

真实案例:2020年一天,从未经商的小王发现,自己成了200多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但他对此毫不知情。

后果:一旦“被法人”的公司存在购买、出售假发票等情形,该公司法人代表可能被纳入征信黑名单、限制消费。

2.身份被冒用,多名学生被任职

真实案例:某工业大学多名学生反映在官方渠道查询到自己纳税记录异常,明明自己人还在学校上着学,却有记录显示自己在上班。

后果: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之后,父母可以申报子女教育、子女继续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但是如果遇到被任职的情况,其父母可能无法申报专项附加扣除。

3.身份被冒用,莫名背上贷款

真实案例:2018年8月,河南郑先生发现自己莫名欠债26万。而起因在于其2013年4月丢失的一张身份证。

后果:莫名负债后除了需要承担还款责任外,还要对冒名贷款的逾期记录负责,恐无法正常申请贷款,若是买房买车需要贷款那麻烦可就大了。

除了被法人、被任职、被贷款

这3种情况外

还有人碰到

微信、支付宝账号被盗用等情况

不仅遭受经济损失

还可能影响正常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

有没有被冒用呢?

1

查你的身份信息有没有

被别人用来注册公司

在微信搜索

“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

再点右下角

“其他应用”—“投资任职情况查询”

就可以查询到你的情况了

2

查你的身份信息

有没有被冒用入职公司

下载“个人所得税”APP

点开“个人中心”—“任职受雇信息”

就能看到

你到底有多少入职公司

有没有“被入职”的情况

如果有,点击“申诉”

赶紧给它取消了!

3

查你的身份信息

有没有被拿去网贷

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

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个人征信查询系统”

第一次来的记得点击右上角先“注册”

注册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说明你从来没有参与过信用贷款

办过信用年卡或其他贷款服务

可以不用看了,没啥毛病

能注册登录的人

进去看看“个人信用报告”

就能看到你到底

有多少信用卡、贷了多少款

有没有为别人担保贷款等等信息

4

查你的名下绑定了

多少微信支付账户

打开微信

依次点击

“支付”—“钱包”—“帮助中心”

进入支付中心后

再点击

“实名问题”—“查询名下账户”

进行身份验证后

就能查到自己名下

绑了多少微信支付账户

有不想绑定支付的

点击“清除”可以冻结账户

5

查你的名下绑定了

多少支付宝账户

在支付宝APP

搜索“我的客服”—“查询名下账户”

进行刷脸验证后

在查询结果中

就能看到自己名下的支付宝账号

如果有的账号你已不再需要

可以点击右上角的“管理”

进行销户

6

查你的名下

办了多少张手机卡

打开微信

搜索“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在便民服务中点击“更多”

搜索“电话卡”

选中“电话卡一证通查”

按要求填入相关信息

就可以查到

你到底办了多少张电话卡

稍后

查询结果将会通过短信通知你

信息安全问题

已经成为你我关注的焦点之一

预防个人信息被人冒用

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提高警惕

以下6招请收好!

综合:新华网、深圳公安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