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海立股份股票

本文目录

海立股份二股东拟公开转让股权 控股股东累计增持5%股份继续巩固控制权

9月21日,海立股份(600619,SH)收到公司第二大股东送来的通知书,杭州富生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生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葛明拟以公开征集受让方方式协议转让其所持有的海立股份A股股份96544857股,占海立股份总股本的11谁将接手这部分股权“至为关键”,若海立股份控股股东——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电气总公司)受让上述股权,其控股权地位将得到巩固;若这部分公开受让的股权被海立股份第三大股东格力电器拿下,后者将威胁到电气总公司的控股权地位。为了巩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海立股份同日披露称,收到了电气总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香港)送达的“详式权益变动书”,增持方在过去的3个月累计增持海立股份的股份合计达到5%。上述增持事项完成后,电气总公司合计持股比例将升至25转让方股票刚解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拟转让的海立股份A股股份96544857股中,富生控股拟公开征集转让其持有的海立股份88228885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02015年8月份,海立股份以7交易完成后,富生电器成为了海立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海立股份最终向富生控股发行了88228885股,向葛明发行了33263890股。记者了解到,富生控股、葛明所得股票限售期为36个月,原本预计的上市时间为2018年8月12日,由于这一天为法定休息日,故顺延至2018年8月13日上市流通。那么在富生控股与葛明的股票已经“熬”到上市流通的情况下,前述两位海立股份的股东为何会选择以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转让股权呢?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根据减持新规,减持的约束范围从此前的“大股东”扩展为“股东”。在规范大股东减持行为的基础上,将其他股东减持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行为也纳入了监管。由此似乎也就不难理解此次富生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选择这种套现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海立股份公告披露的信息,此次股份转让的价格尚未确定,最终将由转让方综合考量确定。记者注意到,此次公开征集期间为2018年9月24日起至2018年10月19日止,根据规定,拟受让方可以单独或以两个主体联合方式共同受让(不接受三个及以上主体的联合受让)全部标的股份。控股股东的增持上述事项为海立股份的股权争夺带来了新的迷雾。去年8月29日至9月19日,格力电器买入4332万股海立股份股票,持股比例由0上升至5%;今年7月4日,格力电器又将其持有海立股份的持股比例从5%增至10%,坐稳了海立股份第三大股东的位置。在今年8月末的一次媒体采访中,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董明珠谈到格力电器举牌空调压缩机企业海立股份时表示:不一定是要控股它,但我们可以参与进去,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成了海立的股东,从技术上可以更好地沟通。不过对于上述董明珠的表态,海立股份当前的控股股东——电气总公司对于格力电器的举牌依旧“戒备”。在今年7月,海立股份披露的定增预案中,公司拟向电气总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0亿元(含发行费用),募集资金拟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及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此次非公开发行前,电气总公司持有公司股份17512892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0不难看出,若上述定增预案最终得以实施,电气总公司的控股权地位将得到稳固。而彼时外界对于电气总公司定增目的的解读则是,为了阻击格力通过举牌图谋海立股份的控制权。不过最终上述定增方案未能在海立股份的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投反对票的比例达到46而结合此次富生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公开征集受让方的事项,若前述股权被格力电器拿下,按照7月4日格力电器的持股比例计算,格力电器持有海立股份的持股比例将达到21电气总公司自然也意识到这一潜在的危机,9月21日,海立股份收到了电气总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集团香港出具的“详式权益变动书”,记者了解到,信息披露义务人于2018年7月至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签署日期间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方式增持了公司股份。其中,电气总公司在此期间增持海立股份A股15910501股,集团香港通过交易所集中竞价系统增持海立B股27407225股,两者合计增持比例约5%。由此电气总公司合计持股比例升至25电气总公司称,此举系巩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同时维护上市公司长期战略稳定,保障海立股份作为独立空调压缩机供应商地位。此外,电气总公司与集团香港还表示,在未来12个月内有继续增持海立股份股票的意向。那么电气总公司是否有意愿受让富生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公开转让的股票?其又如何看与格力电器“亦敌亦友”的关系?带着前述问题,9月24日,记者联系了海立股份,但公司内部人员表示,由于节假日,没有工作人员上班。每日经济新闻

连续16个交易日买入 格力电器举牌海立股份

每经记者翟敏每经编辑姚治宇海立股份(600619,SH)最新被格力电器(000651,SZ)举牌。此前,海立股份大股东曾筹划股权转让,后因外界质疑以及中小股东反对而告终。外界因海立股份转让条件对接盘方的设置苛刻,曾有若干猜想。此次格力电器突然举牌引发外界诸多联想。9月20日晚,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公司从8月29日至9月19日,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方式持有海立股份股票约4331海立股份主要经营业务为研发、生产和销售空调等制冷压缩机。对于此次增持的原因,格力电器表示是,“基于对海立股份未来发展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认同”,且在“未来12个月内,格力电器不排除进一步增持海立股份的股份的可能性。”根据海立股份昨日晚间发布的《权益变动报告书》,格力电器本次权益变动“旨在扩充其产业链结构和整合产业优质资源,借助上海国际化地位的人才、信息和创新优势,由此打造产业链更加齐全的国际化企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格力电器此次买入海立股份可谓动作迅速,不计成本。8月29日,此前因筹划股权转让而停牌的海立股份迎来复牌。从格力电器的买入记录来看,复牌当天,格力电器便大手笔买入996随后一直持续到9月19日,期间共16个交易日,每一个交易日格力电器不间断买入海立股份,价格也从最低的11格力电器市场部部长陈自立9月20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此前海立股份大股东谋求股权转让,格力电器也是协议方之一,鉴于后来转让终止,只有从二级市场买。”他称,“海立股份为公司产业链上游企业,此次举牌主要是出于产业融合考虑”。至于增持的最终数量,是谋求大股东地位还是只为取得一定话语权,陈自立表示,“得以公告为准”。(实习生俞瑶对本文亦有贡献)

格力举牌海立股份(SH.600619),只是为了它家的压缩机?

海立股份刚复牌后,空调龙头格力电器便看上了隔壁家的压缩机厂商海立股份,究竟是冲着控制权还是真的如格力所说,仅仅是扩充产业链整合资源。9月20日当晚,格力电器与海立股份同步公告,具体内容为:8月29日至9月19日的16个交易日内,格力电器已共计持有4331而从股本和股价方面计算,格力电器这次的举牌成本超过了5亿元。格力电器还在昨晚的公告中称,“在未来12个月内,格力电器不排除进一步增持海立股份的可能性;本次权益变动未导致海立股份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上交所对于举牌方“留有悬念”的表述,更希望其能更加明确,为了核实问询函中的相关情况,随即便对海立股份下发了问询函,海立股份也从9月21日开盘后起停牌。交易所质疑五大问题上海证券交易所随后便对海立股份下发了问询函,要求其回复五大问题,包括此前公司的控股股东曾筹划转让公司控制权,而此次格力电器的举牌,是否和获取公司控制权相关等。这些问题的核心,无疑是围绕着格力电器是否为了夺取控制权而来。问询函中的首要问题就是:“请格力电器进一步明确本次购买公司(海立股份)股票,是否与获取公司控制权有关。”截至目前,海立股份控股股东为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比例为20从易主未遂到“被举牌”此次并不是海立股份第一次受到市场的关注,之前因为海立股份的控股股东上海电气拟筹划海立股份控制权转让一事而颇受市场关注。海立股份在今年8月4日就接到了电气总公司的通知,控股股东上海电气拟以公开征集受让方式协议转让公司股份,公司于今年8月7日发布《重大事项继续停牌公告》,公司股票自今年8月7日起继续停牌。然而最后这件事却在8月22日宣告流产,上海电气公告称协议转让股份的条件尚不成熟,并在8月22日正式终止转让事宜。之后的事情便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海立股份8月29日开始复牌后,就遭到了格力电器的持续增持,直至9月19日格力电器举牌,海立股份在9月21日再次连续停牌。营收、净利润双增,不想夺控制权?格力电器称,本次权益变动旨在扩充其产业链结构和整合产业优质资源,借助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人才、信息和创新优势,由此打造产业链更加齐全的国际化企业。扩充产业链,似乎带有一丝收购的意图,让人不禁想到格力电器与珠海银隆的“绯闻”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虽然最后二者未直接牵手,但董明珠最终以个人名义入股珠海银隆。这一次的海立股份主要是从事冷转子式压缩机、车用涡旋式压缩机和制冷电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空调压缩机领域公司处于领先地位。除此以外,海立股份还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2016年公司产品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市场份额约为20%,在新能源车乘用车市场份额约为16%,已占据行业领先地位。更有一个细节,海立股份一直以来都是格力电器的供应商。而董明珠对新能源汽车的追捧路人皆知,此番举牌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样会令人产生遐想。根据海立股份的半年报显示,海立股份实现营业收入522017年的冷年再叠加上高温天气等多重利好因素驱动下,我国空调行业产销规模均创下历史新高。而空调销售的井喷,更促使上游压缩机供货紧张,成为企业抢夺的稀缺资源。作为稀缺资源的海立股份不被格力电器抢筹,才更加说不过去。此前的控股股东股权转让失败,也许与这次的格力举牌不谋而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