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一定借到钱的小额贷贴吧

本文目录

支付宝“借呗”变为“信用贷”,你最关心的征信问题有答案了

近两年来,支付宝可谓是“风波不断”。

从去年年末的“花呗上征信记录”、“主动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到今年年初的“花呗调整年轻用户额度”、“花呗借呗推出上限额度管理新功能”,基本上每次支付宝的功能调整都会被冲上社交平台的热搜。作为当下的国民支付软件,支付宝在现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确实拥有很大的关注度。

近日,有网友发现,支付宝的“借呗”已经更新为“信用贷”。根据网友提供的截图显示,目前“信用贷”页面会明确提示用户该产品由银行提供服务,并为用户提供包括日利率、初始年利率、总利息金额等一系列借款详情。除此以外,借款、查账、还款均保持不变。

此消息一经爆出,立刻引发了社交平台上面的激烈讨论,目前相关话题已达百万阅读量。问题来了,目前“蚂蚁借呗”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为什么支付宝要针对“蚂蚁借呗”功能作出这样的改动?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借呗”更名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消失的“借呗”

近些年来,因为各种超前消费理念的兴起,大学生早早背上巨额校园贷,上班族变成“月光族”,最后引发各种人间悲剧的新闻其实并不少见,社会公众对于各种“信用消费服务”的担忧一直存在着。为此,近两年来,支付宝已经针对“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这两项信用消费服务进行了多番调整。

首先是去年年末发生的“花呗调整年轻用户额度”一事,当时支付宝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将很多正在上大学的年轻网友以及刚刚出社会的职场新人的花呗额度全面下调。该做法一度引发大量网友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晒出截图,有的人表示:“没了花呗,这个月到底怎么过”,有的人更是在惊呼:“我的额度哪儿去了?”

当时支付宝方面回应表示:“目前内部正在调整部分年轻用户的额度,希望倡导更理性的消费习惯。年轻用户刚步入社会,需要金融工具来周转日常开销,但花呗也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消费及还款能力,谨慎授信额度。”

到了今年三月,支付宝还给“花呗”、“借呗”上线了额度管理新功能。用户不仅可以在“花呗”、“借呗”页面设置自己的消费额度,还可设置消费提醒,增加消费闹钟功能,设置提醒金额,消费超额后将以通知的方式提醒用户,同时增加调整付款顺序、订阅消费周报等功能。现在,支付宝更是直接把“借呗”更新为“信用贷”,和原本的信用消费功能加以区分。

不过,根据小雷的实际测试,目前“借呗更新”这件事情应该还处于灰度测试阶段。目前用户打开支付宝后有两种情况,一是“借呗”更新为“信用贷”,二是页面继续显示“借呗”字样。

如图所示,小雷的支付宝依然显示着初始的“借呗”字样,点击“借款”按钮,也只会让用户输入对应的借款数额,不会显示出具体的借贷金融机构名称。换句话说,用户会认为自己是在向“支付宝”方面借钱。

作为对比,在“借呗”更新为“信用贷”后,“信用贷”页面会在显著位置展示“由XX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信息。这样用户进行借贷的时候,就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在向谁申请贷款,而支付宝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成为了渠道提供商,而不直接参与借贷过程,非常直截明了。

明确“借贷”定位

不得不说,这一次支付宝的变动,让外界很不理解。因为“蚂蚁借呗”、“蚂蚁花呗”对于支付宝用户而言已经非常熟悉了,为什么要突然改名字呢?更奇怪的是,为什么现在会同时存在“借呗”和“信用贷(原借呗)”两个界面呢?

按照官方的说法,这是“借呗”在启动品牌隔离工作。未来,由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服务会继续显示“借呗”品牌,而由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则会在“信用贷”页面展示,显著标识出金融机构信息,与借呗品牌相区隔。

有的读者可能觉得,这不就是分割概念吗,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事实上,这一点改变非常重要。以往的“蚂蚁借呗”可以说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蚂蚁集团联合运营的小微信贷服务,你从“借呗”借来的钱既有可能是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也有可能是其他中小银行提供的贷款服务,但原先统一标挂了“借呗”品牌。

对于很多用户来讲,他们之所以会选择“蚂蚁借呗”,就是因为比起纷繁复杂、不知出自哪家的“套路贷”,看似有着阿里背书的“蚂蚁借呗”,不仅背景更加靠谱,而且名字上面没有“贷款”这类敏感字样,能够更加令用户放心。然而事实上,“借呗”依然属于小额贷款范畴,在征信上的分类与其他小额贷款公司等同,使用过多可能会让个人征信受到影响。

在“借呗”更名为“信用贷”后,其本身的“小额贷款”显得更加突出,也更加容易被用户所警觉。个人认为,在目前年轻人普遍自制力不够的背景下,这样的更新算是比较合理的。去年广州互联网法院曾公布一组数据:有60%的互联网借贷案件涉案数额小于一万元,借贷群体也以年轻人居多,甚至还有趁着“基金热”,大学生用小贷借钱投资的案例,小微贷款对年轻人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

最重要的是,“借呗”方面之所以会启动隔离工作,其实是因为今年4月金融管理部门对蚂蚁集团提出的重点业务领域的整改要求。当时,央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并公布整改方案,其中第一项内容就是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链接。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国内消费信贷行业发展迅速,目前“花呗”、“借呗”服务用户已经接近5亿,但是其中很多用户并不清楚自己的信贷服务提供者是谁,这也引发了不少相关联的负面事件。品牌隔离举措,确实能让借呗品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形成隔离,方便用户更充分地了解信贷服务提供方的信息,避免产生品牌混同。

总结一下,支付宝改名其实就是为了让用户更清晰地了解借呗功能,同时也更符合金融监管机构的要求。

“借呗”背后的金融风险

对很多读者而言,此刻他们心中最大的疑问一定是:“借呗”还能用吗?

答案是:当然能用。在“借呗”和“信用贷”剥离之后,现在支付宝的“借呗”已经变成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而“信用贷”是与蚂蚁合作的金融机构独立为用户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前者的额度、利率、征信由蚂蚁消费金融审批上传,后者的服务则由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审批上报,用户的征信记录不会因为本次调整受到影响。

不过,小雷并不建议大家频繁使用“花呗”、“借呗”和“白条”这类互联网贷款。尽管这类产品审核简单、放款迅速,但是它们终究属于小额贷款范畴,在征信上的分类与其他小额贷款公司等同,使用过多可能会让个人征信受到影响。如果个人征信报告不好看的话,未来贷款买车、买房其实都会受到影响,毕竟银行在贷款时依旧钟爱那些传统的信用卡用户。

“能用上分期付款的,我绝不用手上的钱。”这正是90后借贷消费大军的心里话。不得不说,信用消费工具确实有其存在意义,它成功实现了“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为超前消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能够满足了我们在特定阶段的消费欲望,也能够解决我们在没有收入时的生活需求。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先消费、后付款”的模式养成了如今年轻人的价值观。在没有持续性收入的情况下,用户的消费欲望却在逐年增长,最终会酿成什么样的苦果不言自明。

根据尼尔森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平均负债率达到41.75%,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零负债。而在豆瓣、贴吧等社区,我们也能看到诸如“戒赌吧”、“负债者联盟”、“努力还债联盟”等群组,其中的不少成员都是沉迷消费的年轻人,因为没有门槛的互联网借贷而误入歧途,用多个网贷“拆东墙补西墙”,最终走向负债。

对于那些真的需要用钱的大学生来说,未来的路又将何去何从?根据今年三月国家出炉的相关规定,各大高校需要满足大学生合理的信贷要求,未来大学生还是可以到正规的银行金融机构去申请风险小、利息低的助学、培训、创业等金融产品。至于这些互联网消费贷款,年轻人最好还是戒了吧。

北京:男子在各大贴吧冒充小额贷款APP客服,诈骗数万元

网上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保护个人信息,需要全方位、时时刻刻当心注意。最近,在贴吧里冒充理财软件客服的套路来了,有不少市民中招。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骗子是怎么作案的。

2021年1月27日,在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的一场线上庭审中,被告人葛某的妈妈泣不成声,面对着检察官的起诉,她告诉儿子一定要认真悔过,自己犯的错自己就得承受。

2020年2月至7月之间,丰台公安分局陆续接到多名事主报案,称自己在网络上被人骗了钱,被骗金额几千至上万元不等。

据了解,这些报案的事主大都是通过一些小额贷款的APP来申请贷款,可在后期操作中,他们发现有时因为一些软件问题,导致无法及时还款,于是他们便在网上搜索其他还款渠道。看到有这些需求,葛某便想出了一条发财之路,就是在各大贴吧里发布自己是APP软件的官方客服,可以帮人办理还款业务。

联系上事主之后,葛某通过话术哄骗对方,让对方提供相应的个人信息,伪造贷款审核的流程,为了吸引对方,甚至告诉对方现在还款还能对还款利息进行相应的减免。

为了掩盖身份,葛某通过赌博平台收取事主的转账金额,随后以办理还款需要几个工作日为借口拖延事主,趁事主还未反应过来时将事主拉黑。

2020年8月27日,葛某在丰台区的暂住地被丰台公安分局云岗派出所民警抓获。

经检察院审查,2020年2月至7月间,被告人葛某在丰台区的暂住地,在网站发帖留言虚构自己是理财软件官方客服的事实,利用QQ聊天软件,以虚构能为人办理延期偿还贷款或申请还款优惠的方式,诈骗何某等人共计人民币45575元。2020年12月18日,丰台检察院向丰台区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葛某提起公诉。

当庭,法官并未做出判决。

检察官提示:我们在申请贷款的时候要严格甄别在什么平台进行贷款,如果在平台贷款之后遇有相应的问题,应该寻求多方验证,核实反馈的客服信息是否真实,避免自己上当受骗。

记者:赵荆威摄像:李昂

来源:法治进行时

315之隐形贷:市民办电信宽带“被橙分期”,遭轰炸式催收

市民黄先生向南都“记者帮”反映,其2019年2月在清远市某电信营业厅办理了为期两年的宽带业务,2020年其工作调动至其他市,该宽带相关手机账户在同年8月欠费停机。今年2月,黄先生开始接到“马上消费金融”发来的催款短信和催款电话,称其贷款逾期,随后发现其办理了橙分期贷款业务,这让黄先生摸不着头脑。办理电信宽带却“被贷款”?春节期间遭“轰炸式”催收黄先生回忆称,当时开通两年宽带业务有一项免费送手机的活动,自己参与了活动,但对贷款不知情,直至今年春节,却突然收到催债短信与电话。“手机套餐当时是给家里老人用的,去年8月已欠费停机了。春节期间莫名其妙有一个金融公司经常打电话来问‘你是不是XX,你欠了钱,赶紧去还钱。’”黄先生表示,经询问对方称是受电信委托,此后还不断用不同的电话号码打过来。黄先生向记者出示的通话记录截图显示,最早7点钟就开始,一天至少有七八个电话。“我是有正常生活的,受不了那种骚扰。”黄先生说。

根据黄先生提供的短信,“马上消费金融”称黄先生贷款已逾期,应还65.42元,但未提及贷款来源。随后黄先生向中国电信在线客服咨询,发现自己被电信营业厅办理开通了“橙分期”业务,可登录中国电信旗下的翼支付APP,在橙分期模块中进行还款,该款项由橙分期的授信方“马上消金”催收。客服称,“橙分期只要您保持不停机不欠费,不更换套餐,电信每个月会给您返利到翼支付账户然后会通过您返利的金额去还款。”

对此黄先生很疑惑,表示自己在办理时和办理后均未收到提醒,“我这算不算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了贷款?”黄先生认为,此举违反商业诚信,与中国电信国企形象不符;其次,春节期间每日的催收电话干扰了其正常的生活,对其形成实质骚扰。记者查询发现,2020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及其委托的第三方催收机构,不得以侮辱、诽谤、骚扰等方式干扰他人正常生活进行债务催收。

南都记者查询发现,橙分期属于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商标,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为该公司大股东。马上消金属于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商标。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参股的两家公司分别参股了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与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橙分期曾多次被投诉不少消费者都是“被办理”记者随后在微博、百度贴吧、抖音、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发现数千条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网友自诉与黄先生有相似的经历,在电信办理业务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橙分期贷款业务。

2020年1月13日,新华社也曾报道称,不少消费者在“被办理”橙分期业务后遭遇催贷。2018年8月底,张女士到电信营业厅买手机。营业员称,只要办理每月99元话费的电信套餐(含三张无限流量卡),买手机就可以直降800元。张女士没有犹豫就办理了业务,售价为999元的手机,她只花了199元。然而,接下来的日子,只要忘交话费,张女士就会经历“爆炸催款”。催款电话和短信中屡次提到如不缴费将“影响征信”。杭州市民陈女士也反映,除“送手机”外,在办理电信业务时,营业员还以送电视、电动自行车、手表、流量以及帮缴物业管理费等名义,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办理了分期贷款。

新华社报道称,自2019年1月到9月底,多名电信客户发帖称,自己在办理电信业务时遇到了此类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因不知道这笔分期贷款的存在,结果出现逾期记录。

对此,中国法学会消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商家在消费者不知情或不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只强调优惠,不提风险进行诱导,明显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消法对此有明确的规定。陈音江表示,因此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橙分期经营者,都应事先告知消费者安全注意事项、限制权利条款等,然后再让消费者自主决定是否购买。

他认为,运营商在开展业务时,要在显著位置公示公布所有收费业务及标准,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有关收费标准、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等,确保每笔收费业务都真正做到全面、准确告知,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橙分期回应:分期告知书在当时未完全覆盖去年2月已有新规范条例3月11日,橙分期产品工作人员则回复南都记者称,橙分期是一款普惠金融产品,帮助用户体验手机终端分期消费服务。用户可在中国电信营业厅通过销售人员的协助办理橙分期业务。办理过程中,需由本人提交真实个人信息进行核验,并且与持牌金融机构签订业务协议、分期业务告知书,同时会收到业务办理流程短信提示,凭短信方可提取终端。但工作人员坦承,分期业务告知书确实在2019年没有做到完全覆盖。

工作人员表示,橙分期已在2020年2月起实行了新的规范管理条例,对业务宣传规范、办理流程规范、信贷业务属性告知、用户回访等环节均进行明确规定。其中,若用户未能成功还款,将会通过人工介入提醒。用户正常还款不会产生不良征信记录,若用户逾期,可能影响用户个人信用记录。

工作人员还称,橙分期要求合作方必须遵守《橙分期催收自律公约》并出具《合规催收承诺函》,确保催收人员应在恰当时间开展债务催收活动,不得频繁致电骚扰债务人及其他人员。用户如不知情办理橙分期业务,可通过中国电信营业厅、10000客服热线、95106客服热线进行咨询或投诉,将针对用户具体诉求妥善解决。

但用户进行上述投诉后,是否有撤销该笔贷款的案例?橙分期工作人员并未答复记者。

黄先生则告诉记者,自己已将所谓的“逾期贷款”缴清,但依然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中国电信作为大型国企,居然出现了这种现象,实在难以体现国企该有的企业良心和担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能善待用户、尊重用户权益,最终毁掉的一定是企业的前途。”

采写:南都记者黎玉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