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抵押、不看征信?网络非法放贷再“抬头”,背后仍是层层陷阱
“400元授信额度,实际到手200元,借款期限为3天,3天后未能全部还款,按照一天100元收取逾期费”……套路贷遭遇多方严打后,这一荒谬的借款操作却仍在瞄准借款人实施收割之举。
12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上海警方近期通报的一起新型网络非法放贷案引起广泛讨论。在无需抵押、不看征信、秒速放款、高额低息等看似“福利”的诱导贷款噱头之下,网络非法放贷骗局近期有了“抬头”迹象。有分析人士直言,临近年关,不少犯罪分子存在“捞一把”的心理,用户在涉及贷款、转账等行为时更应该加强警惕。
50%服务费?“手机贷”暗藏陷阱
通过一款所谓的“手机贷”产品,犯罪团伙在2个月内非法获利近26万元。
根据上海市公安局12月7日通报的信息,2021年8月初,市民吴先生看到网络上发布的小额贷款广告,据平台客服介绍,贷款无需抵押、不看征信,只需要提供自用手机详细参数的贷款产品,按照手机回购价值的20%确定贷款额度。在向平台客服提供了自己手机的信息和登录账号后,吴先生在客服引导下下载安装了一款名为“聚宝盆”的借贷类A。
用户与客服聊天记录
按照约定,吴先生获得400元授信额度,收取200元服务费,实际放款200元,三天后需要全额还款,逾期未归还将收取每日100元的逾期费。最终,平台客服通过微信向吴先生转款200元,后由于吴先生未能在3天期限内还款,其手机被“锁定”无法使用,并遭到客服辱骂催还款。
经警方查证,该非法网络放贷团伙以“手机贷”名义,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吸引客户,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手机控制权,以锁死手机、威胁辱骂等“软暴力”方式逼迫借款人偿还高息贷款。绝大部分借款人每次实际到手金额只有100-400元,且借款人以在校学生等低收入群体为主。其中使用的“聚宝盆”A,伪装成一个贷款软件,实际上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用户信息,进行远程操控。
部分流水信息
该非法网络放贷团伙于2021年9月初接连被抓捕归案。通过这一操作手段,该团伙在近2个月的时间内非法获利超26万元,涉案流水金额超50万元。
而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了解到,这一“手机贷”产品与此前盛行的“ID贷”如出一辙,均是通过向放款方提供手机账户信息进行贷款,借款周期短、利率高。还有部分平台会巧妙地套用“手机回收”等噱头,此类变相现金贷业务在2018年便曾遭监管点名,是典型的网络非法放贷。
在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看来,“手机贷”本质上就是变种而成的违规高利贷,贷款用户提供的账户信息是平台的“风控手段”,由此逼迫用户还款。通过手机,放款方可以掌握用户大量隐私信息,用户信息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甚至还可能出现“骗中骗”情况,额外向用户索要钱财。
远离违规贷款守好钱袋子
2021年逐渐步入尾声,“贷款类”诈骗案件也成为年底高发案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上海警方通报的高利贷案件外,围绕网络贷款兴起的骗局中,还有部分直接上演了“空手套白狼”。
根据江西省新余市反诈中心12月9日通报,辖区居民通过“易信”A贷款,最终客服以输错接收账号、账号被冻结,要其缴纳保证金、诚意金等,最终该用户在转账6.8万元后发现被骗报警。
云南省龙陵县警方也在12月9日发布了网络贷款类诈骗的常见骗术,其中提到辖内居民通过“宜发金融”A贷款后,获得15万元贷款额度,但需要先行充值999元才能提现。在完成充值后,又被告知银行卡错误,最终需要交30%解冻费才能提现,进而造成资金损失4.5万元。
“各类典型网络贷款案件背后,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的诈骗行为,用户只需要提高防范意识,就能够识别风险。”苏筱芮指出,“尤其是临近年关,不少犯罪分子存在‘捞一把’的心理,骗局高发时刻,用户在涉及贷款、转账等行为时更应该加强警惕。”
苏筱芮表示,在前述“手机贷”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发放数百元的小额贷款,“锁”住了用户价值更高的手机,很多受骗用户为了正常使用手机,或是认为受损金额较少,选择忍气吞声,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用户这一心理,肆无忌惮开展违规贷款业务。因此,用户在发现被骗后,要勇于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避免助长歪风邪气。
“而有正常借款需求的用户,一定要到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正规贷款在放贷前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凡是在放款前,以服务费、保证金等名义收取费用的,均属诈骗行为。”苏筱芮强调,用户防止受骗的同时,还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借贷。
北京商报记者岳品瑜廖蒙
无需抵押、不看征信?网络非法放贷再抬头
“400元授信额度,实际到手200元,借款期限为3天,3天后未能全部还款,按照一天100元收取逾期费”……套路贷遭遇多方严打后,这一荒谬的借款操作却仍在瞄准借款人实施收割之举。
不还款“锁死”手机
12月12日,记者注意到,上海警方近期通报的一起新型网络非法放贷案引起广泛讨论。在无需抵押、不看征信、秒速放款、高额低息等看似“福利”的诱导贷款噱头之下,网络非法放贷骗局近期有了抬头迹象。
通过一款所谓的“手机贷”产品,犯罪团伙在两个月内非法获利近26万元。
根据上海市公安局12月7日通报的信息,2021年8月初,市民吴先生看到网络上发布的小额贷款广告,据平台客服介绍,贷款无需抵押、不看征信,只需要提供自用手机详细参数的贷款产品,按照手机回购价值的20%确定贷款额度。在向平台客服提供了自己的手机信息和登录账号后,吴先生在客服引导下下载安装了一款名为“聚宝盆”的借贷类A。
按照约定,吴先生获得400元授信额度,收取200元服务费,实际放款200元,3天后需要全额还款,逾期未归还将收取每日100元的逾期费。最终,平台客服通过微信向吴先生转款200元,后由于吴先生未能在3天期限内还款,其手机被“锁定”无法使用,并遭到客服辱骂催还款。
经警方查证,该非法网络放贷团伙以“手机贷”名义,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吸引客户,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手机控制权,以锁死手机、威胁辱骂等“软暴力”方式逼迫借款人偿还高息贷款。绝大部分借款人每次实际到手金额只有100-400元,且借款人以在校学生等低收入群体为主。其中使用的“聚宝盆”A,伪装成一个贷款软件,实际上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用户信息,进行远程操控。
该非法网络放贷团伙成员于2021年9月初接连被抓捕归案。通过这一操作手段,该团伙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非法获利超26万元,涉案流水金额超50万元。
而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了解到,这一“手机贷”产品与此前盛行的“ID贷”如出一辙,均是通过向放款方提供手机账户信息进行贷款,借款周期短、利率高。还有部分平台会巧妙地套用“手机回收”等噱头,此类变相现金贷业务在2018年便曾遭监管点名,是典型的网络非法放贷。
在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看来,“手机贷”本质上就是变种而成的违规高利贷,贷款用户提供的账户信息是平台的“风控手段”,由此逼迫用户还款。通过手机,放款方可以掌握用户大量隐私信息,用户信息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甚至还可能出现“骗中骗”情况,额外向用户索要钱财。
诈骗换汤不换药
临近年末,网络贷款类诈骗案件频频发生,除了上述上海警方通报的高利贷案件外,围绕网络贷款兴起的骗局中,还有部分直接上演了“空手套白狼”。
根据江西省新余市反诈中心12月9日通报,辖区居民通过“易信”A贷款,最终客服以输错接收账号、账号被冻结,要其缴纳保证金、诚意金等,最终该用户在转账6.8万元后发现被骗报警。
云南省龙陵县警方也在12月9日发布了网络贷款类诈骗的常见骗术,其中提到辖内居民通过“宜发金融”A贷款后,获得15万元贷款额度,但需要先行充值999元才能提现。在完成充值后,又被告知银行卡错误,最终需要交30%解冻费才能提现,进而造成资金损失4.5万元。
“各类典型网络贷款案件背后,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的诈骗行为,用户只需要提高防范意识,就能够识别风险。”苏筱芮指出,“尤其是临近年关,不少犯罪分子存在‘捞一把’的心理,骗局高发时刻,用户在涉及贷款、转账等行为时更应该加强警惕。”
苏筱芮表示,在前述“手机贷”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发放数百元的小额贷款,“锁”住了用户价值更高的手机,很多受骗用户为了正常使用手机,或是认为受损金额较少,选择忍气吞声,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用户这一心理,肆无忌惮地开展违规贷款业务。因此,用户在发现被骗后,要勇于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避免助长歪风邪气。
“而有正常借款需求的用户,一定要到正规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正规贷款在放贷前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凡是在放款前,以服务费、保证金等名义收取费用的,均属诈骗行为。”苏筱芮强调,用户在防止受骗的同时,还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借贷。
(岳品瑜廖蒙)
房子抵押贷款之建设银行不看信用贷负债
贷款额度:3000万
贷款期限:3年期
年化:4.45%。
还款方式:先息后本,随借随还。
年龄准入:借款人18-60,抵押人年18-65岁.
抵押成数:住宅净值7成,别墅6成,商铺、写字楼5成,公寓5成
准入要求:
①借款人及主体要求:注册成立时间必须满1年、借款人需占股为不得低于10%的股东。
②房产证(楼龄原则上不超35年,优质学位优质楼盘可视情况准入)
征信要求:
近1年不超6个1、2年内不能有3,近3年不得有4,近半年贷款审批的查询不超6次(同一机构查询算一次)。
产品总结:
优势:
A:不看信用贷负债,即使你房子价值150万,个人信用贷负债超过200万都没问题,很多高信贷负债的客户优先选择的房子抵押产品。
B:审批速度也是比较快,一般准备资料1周左右就可以出到批复书。
C:刚过户一个营业就可以立即申请。
劣势:
A:对逾期次数和查询次数是硬伤,不符合只能等到符合才能进件。
B:对公放款,很多不在行内人员担心税务问题不敢考虑这个这个产品。
从2017年开始该产品在市场占有率还是比较高,一直都是很稳定,听说逐渐要开放授信10年每3年无本续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