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银行信贷

本文目录

银行放贷暗战正酣!利率挺进“3时代”6月信贷或持续同比多增

6月底是银行传统的揽储时点,往往此时各家银行会使出全身解数将客户的存款拉入自家银行,而信贷员放贷压力并不大。但今年,各家银行信贷部门在年中也开启了“拉力赛”,多位银行信贷人士直言信贷任务“压力山大”。

从今年1月份开始,各家银行的信贷就已经开“卷”,这种压力一直延续至今。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各家银行正在“多管齐下”拉动信贷规模的增长。当前消费贷、个人经营贷等信贷业务的利率已普遍进入了“3时代”,多地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亦已降至4.25%最低水平,均较今年初进一步下行。

“银行不缺钱,今年以来就从没出现过额度不足的情况。”有银行分析人士表示,但从总体来讲,企业、个人按揭房贷等方面的有效需求虽有所恢复但相对疲软,因此消费贷成为重点推广的业务。随着银行普遍信贷力度的持续增加,预计本月新发放贷款规模将保持同比多增的趋势。

暗战消费贷费率低折扣优惠随处可见

时至年中,北京地区某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的信贷专员每天都在忙着电话联系手中的“优质客户”,如果对方没有接通,她会在第二天再度尝试。今年,她所在的银行给这些优质客户的折扣力度大过过往任何一年;但她也明显感觉到压力更大,市面上其他银行和贷款机构也同样加大了费率的打折力度。

“今年我行的信用分期贷产品费率已经降至了最低年化1.8%,相当于打了2折左右。”上述信贷专员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该分期产品最高贷款额度为20万元,可以分为12期、18期、24期、36期,但费率不随期数变化而变,资金实时到账且无须任何抵押,“这样的优惠力度最多持续到6月底”。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分期产品需要每月归还一定比例的本金,实际资金使用的期限较短,因此年化1.8%的消费分期产品的实际资金成本约在年化3.6%左右。“即便如此,这一利率亦是历年来消费信贷产品中较低水平。”

然而抢夺优质个人客户的“参赛者”不在少数。另有家股份制银行采用“拼团”“抽奖”及“定向邀约”等方式,为客户提供贷款利率优惠券等服务。而多家国有大行亦在近期将个人消费贷款利率下调至4%以下。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消费贷期限相对较短,优质个人客户风险可控,更适合银行季末冲量。当前金融监管部门鼓励银行加大贷款力度,并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新市民”等群体的信贷力度,因此今年消费贷成了各家金融机构信贷争夺的“主战场”。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利率下行也成必然趋势。

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受益于信用卡、消费贷受益于银行大幅降价促营销、利息减免支出等政策红利,6月份以来非按揭零售信贷的增长情况较好,新增规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小微企业信贷“不差钱”有效需求仍不足

今年银行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资金十分充裕,“不差钱”是多个一线信贷人士给出的一致感受。

北京地区某股份行信贷人士告诉记者,往年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额度紧张的情况,但在今年一次没有出现过。优质客户早已成为各家银行争抢的“核心资源”,好客户身边围着一堆银行,贷款利率都是比着报价。目前他所在的银行最低可以为优质的小微企业客户申请3.5%的年化利率,这一利率在今年年初是3.8%左右。

“在拉贷款时,经常会遇到其他银行来‘抢生意’。”上述信贷人士表示,一些资金成本较低的大银行会给出更低的价格,客户往往会“货比三家”后才决定贷款银行,“如果利率拼不过其他银行,就只能在服务上拼,毕竟如果后端服务不好也可能造成隐形成本的上升。”

不过,“有效需求”不足,成为银行放贷“难”的主要问题之一。

多位信贷人士直言,尽管当前各行业企业信贷需求有所回暖,但总体客户仍然更加谨慎。其中,受疫情影响较小的行业企业需求相对较多,但总体略显疲软;而如旅游、餐饮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对贷款的态度仍然十分审慎。

央行2022年一季度银行家调查问卷结果亦显示,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72.3%,比上季上升4.6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74.0%,比上季上升3.6个百分点。而一季度企业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为53.3%,比上季下降3.5个百分点。

此外,为了寻找更多的优质客户,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大了与第三方平台机构的合作力度。一位互联网平台人士透露,今年来找其合作引流的银行越来越多,一些此前很少合作的国有银行、大股份行的信贷部门今年也开始频繁合作。

“现在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意愿是过去几年中最高的。”上述互联网平台人士表示,相对于银行自有的客户,互联网平台上的小微客户更加微小,是大型银行原有数据很难触碰到的“长尾”客户群。

6月信贷或保持多增信贷结构已现积极变化

由于消费信贷及部分小微企业贷款的期限相对较短,银行今年以来加大这部分信贷投放力度,虽然有利于新增信贷规模的增长,但信贷结构出现不均衡的问题。相较于短期信贷而言,长期贷款的规模是市场投资情况的体现。

央行数据显示,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3920亿元。但中长期信贷的增长仍有待提高。其中,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1047亿元,同比少增3379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中长期贷款增加5551亿元,同比少增977亿元。而4月份作为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住房贷款首次出现负增长。

“6月份信贷投放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较4月和5月份出现了积极变化,且与去年同期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王一峰表示,根据光大证券监测的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随着重大基建项目的加快落地,目前对公贷款景气度已有所改善,新发放对公贷款力度和节奏明显加快,上半月新增对公贷款规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戴志锋表示,当前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加杠杆为正相关,根据测算,房地产市场供给端的修复是当前中长期贷款的企稳是重要信号。而在5月20日LPR利率下调后,商品房月均成交面积已开始回暖。“若无其他外生变量冲击,预计销售底部基本确认。”

亦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尽管房地产成交面积有所回暖,但总体仍显疲态。若未来房地产复苏效果欠佳,预计未来仍将有更多的支持政策出炉。

此外,市场对6月份银行信贷新增的规模总体保持乐观看法。王一峰预测,随着新发放对公贷款和零售非按揭贷款投放的进一步加速,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或将持续走高,实现“同比多增”较为可期。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家明明亦认为,随着份各地方疫情得到逐步地控制,及金融支持政策的进一步发力,预计6月份的融资数据仍会保持较高增速。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姜樊编辑陈莉校对卢茜

信贷没有塌方|银行与信贷

文/红塔证券李奇霖、孙永乐、杨欣

1月中国金融数据超预期。例如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98万亿元,是单月统计高点,同比多增3944亿元。从总量上看,1月的信贷数据表现十分亮眼。

本文认为,1月金融数据传递了三个信号:一是在基建的带动下,实体融资需求有所回升,叠加银行早投放早受益的诉求,1月信贷总量回升。二是居民加杠杆意愿偏弱,房地产销售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目前的信贷结构依然偏弱,但量的企稳是结构改善的基础。

202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财政货币政策开始加快发力。在降息、降准等政策落地后,央行宽货币的态度已然明确。所以现在市场更关心的就是“宽信用”行情到底何时能够到来。

2021年末,在政府债和企业债的带动下,国内社融同比增速已经开始触底回升。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当时社融同比增速回升更多的是基数原因,比如政府债的错位发行等。从信贷结构上看,去年末银行使用票据冲量、中长期信贷占比偏低等现象明显。同时,央行的调查问卷也显示去年四季度实体融资需求依旧偏弱。

在政府发力诉求明显但是实体融资需求依旧疲软的时候,市场对于今年信贷“开门红”的情况十分关注。

如果信贷数据总量和结构的表现都比较亮眼,那么后续“宽信用”的行情就会比较明确。反之,如果在政策频频强调要提前发力的时候,1月信贷数据依旧低于预期的话,那么可能会证伪市场对稳增长的乐观预期。

那么,1月金融数据到底怎么样呢?从数据上看,1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0.5%(前值为10.3%),增量为6.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842亿元。

其中,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增加4.2万亿元,同比多增3806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6026亿元,同比多3589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5799亿元,同比多1882亿元;表外三项增加4479亿元,同比多328亿元。

1月M2同比增长9.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0.4个百分点;M1同比下降1.9%,剔除春节错时因素影响,M1同比增长约2%。

金融数据各个分项都是超预期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信贷数据。

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98万亿元,是单月统计高点,同比多增3944亿元。从总量上看,1月的信贷数据表现十分亮眼。

分部门来看,1月份人民币信贷规模的扩张主要是由企业部门推动的,1月企业部门新增贷款3.36万亿元,同比多增8100亿元,但是住户贷款增加8430亿元,同比减少了4270亿元。

那么,企业部门的新增信贷为什么会超预期呢?

主要还是因为基建要发力,要稳增长,基建项目的储备叠加银行信贷开门红的诉求带动了融资需求。从数据来看,财政政策在今年年初的表现也十分积极,1月专项债的发行进度明显加快,1月份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发行了4843亿元,较2021年同期大幅增加。

体现在社融数据上就是1月政府债券净融资6026亿元,同比多3589亿元。因为去年2、3月份专项债发行规模明显偏低,我们认为后面几个月专项债的错位发行依旧会对社融形成持续的支撑。

专项债起来,专项债资金向项目划拨速度变快后,基建的项目有了,项目的配套融资和基建的新订单往往会先行改善,除了超预期的信贷数据,我们还能看到1月PMI建筑业新订单指数提升3.3个百分点、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提升4.5个百分点,铁矿石、螺纹钢、建筑建材等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在持续上涨。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到,相比于2021年基建面临的缺项目情况,2022年基建缺项目的情况也有所好转。

一来是因为2022年项目准备时间充分;二来是在准备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已经下发,地方政府能够按照现有标准进行项目审批,这就避免出现项目先上马但在施工阶段发现审验不达标,最终使得专项债资金难以完全下发的情况。

但是在总量扩张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两个结构性问题:

1、企业新增贷款结构表现比较一般;

2、居民部门的信贷数据偏弱。

从企业新增信贷结构来看,1月企业单位短期贷款增加1.01万亿元(同比多增434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万亿元(同比多增60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788亿元(同比多增3193亿元)。

即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是1月企(事)业单位信贷规模同比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为什么企业新增信贷的结构仍然不够理想呢?

因为现在虽然有了基建项目的储备,有了项目储备就有了超预期的金融数据,后续基建也会发力稳经济,但由于房地产、制造业等部门本身的融资需求还是偏弱,资本开支的意愿有限,所以目前企业信贷还是呈现出短期化的特征。

有了基建好转预期,相关企业也可以通过一些短贷来提前补原材料存货,以应对未来的需求扩张,1月PMI数据也显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采购量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均升至扩张区间。只是说,现在信心和真实的需求增长还没有到能推动企业资本开支需求增强的力度。

短期贷款规模的提高也有可能与银行在监管的推动下,减少票据融资并增加短期贷款有关。

1月市场比较关注的一点是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大幅上涨。在去年12月的时候,因为实体融资需求不足加上银行信贷额度充足,银行只能够通过票据来冲量,这使得12月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大幅下行。

这一现象在1月份出现扭转,1月以来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大幅上涨。1月29日3M、6M、1Y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分别达到了3.87%、3.24%和2.90%,创下了2021年3月以来的新高。

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的大幅上涨很大程度上自然是因为1月历来是银行谋求“开门红”,追求早投放早受益的月份。这时候银行准备的信贷项目比较充分,相应的会减少票据融资,将额度腾挪给中长期贷款。

这一点在2021年1月的时候表现得十分明显,当时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万亿,同比多增3800亿元,但是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同比分别减少1944亿元和5001亿元。这体现的就是实体融资需求旺盛,企业减少短期贷款和票据,腾挪额度给中长期信贷项目。

但是今年的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今年虽然信贷总量上去了,但是从同比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依靠企(事)业单位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

换言之,银行并没有将票据额度腾挪给中长期贷款,而是主要通过短期贷款来满足监管要求,票据融资也维持了一定的韧性。

企业的中长期融资需求真正要起来可能还需要等到企业确认在有基建托底之后,房地产、制造业等能够接过接力棒,带动宽信用进一步发力,目前来看这还需要一段时间。

但量的企稳肯定是第一步,有了量,意味着有了基建项目储备,后续基建就有可能会放量。等基建真起来带动经济内生动能修复后,信贷结构自然也就修复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居民的信贷数据。1月住户贷款增加8430亿元(同比减少427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06亿元(同比减少227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424亿元(同比减少2024亿元)。

可见当前居民加杠杆的意愿是很弱的。居民短贷同比回落可能是因为1月份国内疫情反复,居民线下消费意愿不足。

这一点从春节数据上也能够看出来,比如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51亿人次,同比减少2.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期的73.9%;国内旅游收入2891.98亿元,同比减少3.9%,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日同期的56.3%,这两个数据都低于2021年春节的数据。

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减少一来是因为2021年1月是房地产销售的旺季,居民贷款需求比较旺盛,中长期贷款基数较高;二来可能是因为目前居民的购房意愿较弱,积压的按揭贷款释放后,后续增量的按揭需求相对有限,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到1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依旧偏弱。

政策目前在对过去房地产过紧的措施持续纠偏,比如近期我们可以看到多地出台相关政策来满足居民的合理购房需求,另外近期央行发布《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原则,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支持力度。但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政策放松的力度不可能回到过去不严格监管的时候。

简而言之,企业信贷的量上来了,反映出基建项目已经有了一定量的储备,后续在经济数据层面可以看到基建投资扩张。基建投资扩张确定后,实体经济会逐步修复,内生的融资需求有望改善,这会持续推动宽信用并逐步改善信贷结构。

分析完信贷数据,我们再来看其他几项数据。

第一,企业债券。1月企业债券净融资为5799亿元,同比增加1882亿元,对社融继续形成有力支撑。我们认为1月企业债券融资规模的增加可能和目前债券市场配置需求旺盛,企业发债难度和发债成本下滑有关。

受益于此前央行降息,1月国内债券市场迎来了一轮小牛市行情,在市场配置力量充足的时候,企业自然会加大发债力度。另外,因为1月票据利率大幅上行,企业也有可能通过发行短期债券来替代票据。

第二,我们再来看一下表外三项。1月委托贷款增加428亿元,同比多增337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80亿元,同比少减16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4731亿元,同比少增171亿元。

1月表外票据规模较高,但同比减少。规模高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因素,可以看到过去几年1月的表外票据规模都不低。同比减少体现的则是目前实体的融资需求没有那么强。

一般表外票据和表内票据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在实体融资强的时候,银行表内信贷额度有限,于是通过表外票据的方式来发放贷款,反之在实体融资弱,银行又有信贷额度考核的时候,他们就会将表外票据转为表内。1月表内票据同比走高,表外票据同比减少可能与银行增加票据贴现有关。

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同比少减和多增可能是因为在经历过2021年的治理之后,目前压降压力有所缓解。

第三,我们来关注一下M1和M2的走势。

1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下降1.9%,剔除春节错时因素影响,同比增长约2%。

M1同比下滑1.9%,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央行也表示春节前由于企业集中发放薪酬、福利,单位活期存款会向个人存款转移,导致M1减少较多。比如我们能够看到1月住户存款增加5.41万亿元,但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万亿元。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央行剔除春节错时因素影响之后,M1依旧只有2%,相比于12月下滑了1.5个百分点。

M1低于预期大概率是因为1月居民购房意愿依旧偏低,居民存款向企业存款转化渠道不通畅,但由于实体的信用派生已经在加快了,因此M2同比高增,使得M1和M2的增速背离。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1月金融数据传递的几点信号。

第一,在基建的带动下,实体融资需求有所回升,叠加银行早投放早受益的诉求,1月信贷总量回升。体现在金融数据上就是社融总量同比、信贷总量以及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均明显回升。我们认为随着财政持续发力(如提前批专项债)、基建配套资金逐渐跟上等,后续社融有望继续回升。

第二,居民加杠杆意愿偏弱,房地产销售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来看,因为疫情扰动居民线下消费,居民预期偏弱等,居民的短期消费和购房意愿都还偏弱。后续居民消费端的修复可能还需要不少时间。

第三,目前的信贷结构依然偏弱,但量的企稳是结构改善的基础。目前基建发力已经确定,后续实体经济企稳后,实体内生的融资需求修复后,信贷结构自然会趋于改善。

本文编辑:秦婷

银行消费贷利率降至3.2%,居民信贷能否得到改善?

据央行统计,5月居民信贷新增2888亿元,同比少增3344亿元,连续7个月出现同比少增

文《财经》记者唐郡严沁雯

编辑张威袁满

受居民个人房贷增长持续低迷影响,一些年初个贷放款计划尚未完成的商业银行,不得不发力消费贷款以完成放贷指标。

据《财经》记者了解,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行等商业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的消费信贷利率开始进入“3”字头。其中,某国有大行推出的消费分期产品,限时优惠年化利率低至3.53%,低于当前一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即3.7%。

北京地区一位贷款中介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受疫情影响,近期银行消费贷利率总体有所下调,其近期为一位在央企工作的客户提供的贷款年化利率仅为3.2%。

“目前还无法断言银行集体下调消费贷款利率,”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财经》记者,“利率极低的消费贷款通常有严格的限制条件,能够申请到该类贷款的人数比较少。”同时,董希淼认为,近期贷款市场利率整体下行,消费贷款利率自然会跟随下调。

一位国有大行信贷业务的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当前各大银行进行的消费贷促销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一方面,市场利率本身就在下行;另一方面,近一段时间,居民个人房贷增长持续低迷,一些年初个贷放款计划未完成的银行,不得不发力消费贷以完成放贷指标。“估计类似促销活动还会持续。”该负责人表示。

消费贷款利率降价促销背后,是持续低迷的居民信贷。据央行统计,5月居民信贷新增2888亿元,同比少增3344亿元,连续7个月出现同比少增。此外,2月和4月居民信贷不增反降,分别减少3369亿元和2170亿元。

近期,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和招商局集团及招商银行前董事长秦晓共同撰文指出,受劳动力市场前景预期影响,居民部门行为趋于保守,消费和购房需求疲弱,预防性储蓄倾向上升,资产负债表开始收缩。

银行竞夺消费贷

“个人信用贷款利率出现下行趋势。”华北地区某股份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其所在银行近期加大了消费贷营销力度。

《财经》记者从公开渠道了解到,建设银行消费信贷产品“快贷”年化利率低至4%;农业银行“网捷贷”利率低至3.70%;交通银行“惠民贷”推出七折优惠;工商银行推出信用卡账单分期手续费限时六折活动,分期年化利率低至7.88%;招商银行“闪电贷”推出利率7.8折优惠,最低至3.95%。

此外,某国有大行北京分行推出的消费分期产品一年期优惠费率低至3.53%,五年期优惠费率低至3.67%,均低于一年期LPR。不过,该产品仅面向存量房贷客户、代发工资客户、教师等优质客户,且该行近期系列信贷利率优惠截止日均为6月30日。

另一位国有大行客户经理告诉《财经》记者,本月该行推出了消费信贷产品利率“团购”优惠,优质单位有5人以上提款,利率可低至3.85%,而房贷客户的利率为4.32%。

一位上海地区贷款从业者告诉《财经》记者,目前消费贷低至年化3.85%,但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公积金1500元以上,或者上海有房”。前述北京地区贷款中介人士则表示,在月缴存公积金1500元以上,且没有其他负债的情况下,个人信贷年化利率大概是4.8%至7.2%,最低可至3.2%。

“疫情缓和后,前期累积的消费需求以及失业积压的信贷需求都被释放出来,银行为了冲信贷规模,就发力这块市场。负债成本不高的银行,还有战略定位押宝零售的银行,都会采用价格促销。”前述华北地区股份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财经》记者表示,“银行放贷的压力很大,但是企业不愿意或不能借贷,房地产贷款也很难放出去,只能在消费贷上加力,这也符合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但是大家都挤在消费贷上,利率价格竞争激烈。”

“个人消费类(信贷利率下调)应该还是希望通过优惠产品留住高净值客户,挖掘存量客户的综合收益。”某城商行分行副行长对《财经》记者表示,近期银行更多还是鼓励普惠贷款,即1000万元以内的个人经营贷。

居民信贷承压

各大银行消费贷利率打折背后,是低迷的消费和居民信贷数据。

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47亿元,同比下降6.7%,连续三个月出现负增长。2022年1月-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689亿元,同比下降1.5%。

央行最近发布的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城镇储户收入感受指数比上季度下降5.7个百分点,超过五分之一的城镇储户认为二季度收入减少。同时,58.3%的城镇储户倾向于更多储蓄,比上季度增加3.6个百分点,多位宏观经济研究人士表示,居民储蓄倾向创历史新高。

居民信贷方面,2022年2月、4月,国内居民部门贷款两度出现负增长,自2021年11月起,居民部门单月新增贷款规模连续七个月低于上年同期,其中5月居民贷款同比少增3344亿元。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表示,5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1047亿元,同比少增3379亿元,是居民部门贷款少增的主要拖累项,说明5月居民部门的房地产信贷需求仍偏弱。

正如前述国有大行信贷业务负责人所言,“房贷弱”导致部分银行年初个贷放款计划未完成,于是通过消费贷促销增加信贷规模。另外,多位银行业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近期银行发力消费贷业务,也与对公业务放贷压力较大有关。

华南地区某股份行对公客户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当前其所在银行对于各项贷款投放指标都有一定要求,其中普惠贷款有明确的要求,个人的增量任务在1000万元左右。“放贷压力不小。”上述人士直言。

华东地区某银行业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央行要求考核各家银行贷款投放指标,当前银行面临较大的贷款投放压力。另有多名银行业人士表示,为支持企业融资,其所在银行为企业客户提供的贷款利率亦有所下降。“普惠贷款每个银行都有任务,所以客户都是需要抢的,我们会尽量以低利率去吸引客户。”

此外,个人经营贷款利率也在下降。某大型助贷平台销售人员告诉《财经》记者,其平时针对中小企业主的贷款年化利率不会低于20%,近期部分中小企业主的贷款年化利率已低至15%左右。前述上海地区贷款从业者表示,部分抵押经营贷利率可以做到年化3.3%。

银行发力消费贷能否弥补房贷增长乏力的缺口?前述国有大行信贷业务负责人直言:“难!”董希淼亦表示,发展消费金融,特别是降低消费贷款利率等措施,才刚开始实施,对于提振居民信贷能有多大的作用还有待观察。

此外,董希淼指出,提振居民消费的意愿和能力,主要不是依靠金融手段。“首先是疫情防控政策要适当,稳定居民工作和收入,进而稳定其信心和预期;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解决居民在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居民有意愿、有能力扩大消费。”

丁安华、秦晓指出,从政府、企业和家庭三大部门看,现在是“一头热”(政府),“两头冷”(企业和家庭)。他们特别指出,“由于私营经济创造了60%以上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和90%以上的就业岗位,仅靠政府部门和国企加杠杆是无法支撑起中国经济的,最多只能起到引导和撬动作用,关键仍然在于通过综合施策,为私人部门重新扩张资产负债表提供激励。”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家研究机构对6月经济数据给出乐观预期。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认为,6月社会融资规模将迎来总量与结构的双改善,其中居民贷款和企业中长期贷款预计会得到明显修复。该团队特别提到,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的回暖,预示6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有所改善。招商证券廖志明团队撰文指出,5月下旬以来,北京、上海先后解封,重要经济城市解封促进了融资需求边际改善,叠加调增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8000亿元等增量政策发力,预计6月新增贷款同比多增,且个人按揭贷款增长将边际好转。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