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不看征信贷款平台

本文目录

为啥有些借款产品可以不上征信?

“疫情之下,借款人资金流紧张,逾期压力大,这个时候,发现逾期上征信成了脖子上的枷锁,开始放大征信的负面意义。在一些借款人看来,贷款上征信,不外乎是方便银行做风控罢了,于借款人而言,是额外负担,是一道随时可能勒紧的枷锁。”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告诉生财君,于是,在选择贷款产品时,有的借款人开始带上有色眼镜,把贷款产品区分为“上征信产品”和“不上征信产品”,对于前者,能避则避,对于后者,宛如心头爱。有些借款人,为了不上征信,甚至连送到手的“红包”都不要。

这样的行为到底好不好?更为关键的,为啥有些借款产品可以不上征信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贷款上征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简单来讲,就是借款人在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后,其贷款信息(金额、期限等)及还款记录(是否逾期等)被上报至征信系统,并在以后供其它金融机构合法查询使用。”黄大智表示,广义上的“贷款上征信”是指贷款信息被记录并查询,这种记录不仅包含央行征信系统,还包括百行征信以及其它提供大数据服务的公司。而狭义的“贷款上征信”即是一般所说的贷款信息报送至央行征信系统。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贷款信息上报至央行征信系统是基本的法律要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3号令《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遵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个人信用数据库标准及其有关要求,准确、完整、及时地向个人信用数据库报送个人信用信息。

以及银保监会(原银监会)在2010年发布的《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贷款人应建立和完善借款人信用记录和评价体系。定期跟踪分析评估借款人履行借款合同约定内容的情况,并作为与借款人后续合作的信用评价基础。

“当然,这些办法及规定除了适用于银行外,同样适用于消费金融公司等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专门从事信贷业务的其他金融机构(即持牌机构)。因此,对于正规的持牌机构,从事信贷业务、贷款上征信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黄大智说。

除此之外,信用信息的记录是“用信”的基础,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想要用信,则必须首先有信用信息可用,将信贷信息报送至征信系统,是建立个人信用信息记录的关键一步。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借款产品,有的产品上征信,有的产品可以不上征信呢?对此,黄大智表示,持牌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产品不上征信原因有三:

一是新成立的法人银行没有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系统、数据量、人员等都有较高要求,必须具备一切条件才有可能正式接入。

二是已经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因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被暂停接入。

三是个别信贷产品不在个人信用报告里记录,如公积金贷款,过去曾经有部分该类产品不纳入个人征信中。

“所以,对于正常、合规的机构与产品而言,基本很难出现贷款不上征信的情况。而对于其他的网络借贷、小额贷款等产品,因为不持牌或者资质不够,因此没有接入征信系统。同时,贷款不上征信又相当于增加了贷款平台的风险,相应的贷款产品也会利率更高、额度更小,以减小其发放贷款的风险。”黄大智表示,但不上征信并不意味着借款人的借贷信息就无法查询,事实上,除了央行的征信系统外,百行征信以及各类信贷信息数据库,也是金融机构评判用户信用水平的重要补充手段。

例如,金融机构通过购买网贷平台、小贷公司等平台借贷信息的数据库服务,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借款人在央行征信系统外的信贷情况,综合评定借款人的借款请求。因此,那些认为不上征信的借款就不会影响以后车贷、房贷等银行贷款产品的想法并不可取。(经济日报记者:钱箐旎)

无借款无逾期无不良 征信却“花”,如何抢救征信“硬查询”?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目前征信系统升级优化工作仍在进行当中,并无明确的上线时间表,但“5月将上线新版个人征信报告”的消息仍然引起了全民热议,这无疑表明“个人信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信用意识”正在觉醒。诸多人士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内征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对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什么是征信报告

征信报告分为个人信用报告以及企业信用报告,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出具的记载个人信用信息的记录,用于查询个人或企业的社会信用。

(这里我们接触到最多的就是个人信用报告)

征信报告分为三类,分别是个人基本信息,信用交易信息,其他信息:

一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证件类型及号码、通讯地址、联系方式、婚姻状况、居住信息、职业信息等;

二是信用交易信息,包括信用卡信息、贷款信息、其他信用信息;

三是其他信息,如个人公积金、养老金信息等(包括公共信息和查询信息)

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个人经济数字版身份证。

目前征信报告分为简版跟详版。两个版本在内容上没区别,就是详尽程度不同。比如简版是写你近两年有5次逾期,详版会具体到哪个月,逾期了多久。

如何查询个人征信?

人民银行现在征信中心的报告,个人查询前两次都是不收费的,在网上查简版的个人信用报告也是不收费的。

自从在网上可以自行查询信用报告之后,很多人都会定期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但此前有网友反映,银行拒绝贷款,原因竟然是征信报告查询的次数太多,导致“花征信”。据国是直通车此前报道,对个人征信报告查询的次数确实不宜过多,但也并非是所有的查询记录都会影响贷款。

目前,居民个人查询征信报告的记录,对申请贷款尚且不会产生影响。真正影响个人贷款的是过多的“硬查询”记录。据了解,凡是涉及贷款的业务,例如申请房贷、车贷、申办信用卡、申请商业贷款等,银行及相关机构都会在得到个人授权的情况下,对客户的个人信用进行查询,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查询记录,被称为“硬查询”。

具体来讲,居民在申请信用卡、房贷、车贷时,银行需要查询个人征信记录,如果居民自身信用以及资金状况良好,大部分申请都通过了审批,那么这些查询记录并不会对其造成负面影响。

反之,如果居民的信用以及资金状况较差,那么银行为了慎重考虑对其的融资申请,就会频繁查询居民的个人征信报告,这些查询记录就将会对其的信用造成负面影响。

需要提醒的是,央行目前并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应用程序提供个人征信的查询服务。在央行征信中心网站就挂有提醒:“征信中心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应用程序(APP)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敬请广大用户注意。”

目前想要查询个人征信情况,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现场查询,居民可以前往央行各地的征信分中心或指定分支机构,进行柜台查询或自助查询。

第二种是进行互联网查询,通过官方征信中心提交查询申请,并在第二天可以获得信用报告。

如何避免“硬查询”过多

征信查询中,只有“软查询”(本人查询)不会列入贷款机构参考的因素,除此之外,硬查询过多情况严重者,就像被列入黑名单,拒贷没商量!

管住手:任何的一次查询记录都是有迹可循,主要是因为当月内想申请多家银行的信用卡或是在不同的贷款机构尝试办理贷款所造成的。办理贷款和信用卡并不能带着“试一试”的态度,这是极其影响你的个人征信,防止硬查询过多,应该要管住你的手!

看条例:有些人认为,除了银行申请其他信贷机构是上征信记录的,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征信系统也不断地在完善,在办理小额贷款前,务必要看清楚《用户协议》,向信贷经理再三确认办理贷款是否上征信记录;

沉住气:无论你是主动查询或是被查询,当你需要贷款时,请提前做好准备,千万不要在硬查询较多的月份申请贷款,否则贷款不仅被拒,更会增加一次被查询的记录,进入被拒的死循环。

“零利息”贷款?给身份证能贷?权威专家揭秘网贷陷阱

“近三年来,北京西城法院每年受理互联网信贷类纠纷均在数千件以上。”

互联网信贷引发的纠纷与日俱增

主要有哪些争议点?

消费者申请互联网信贷时

应该注意什么?

来看

北京金融法院司法指导中心

“融小法•呵护碎银双月谈”中

各位专家怎么说

01互联网信贷纠纷三大争议焦点

据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金融街法庭庭长杨成龙法官介绍,司法实践当中此类纠纷的争议焦点往往集中在三大方面:

一是贷款合同是否是本人签署,是否为本人真实意思表示;

二是合同约定的利息、罚息、违约金等与实际履行的情况是否一致;

三是实际利率标准是否超过法定上限的问题,是否存在通过收取保证金、手续费等方式变相收取利息的问题。

此外,欠款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也是一大争议焦点。

北京金融法院审二庭法官李默菡在访谈中表示,互联网信贷的最大优势在于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了数字化,从而使金融机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问题。

“互联网金融涉及到个人信息,都是敏感信息范围,例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这些信息一旦被坏人获取,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个人金融账户不再安全,不法分子可以据此进行精准诈骗。”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朱巍在访谈中提醒金融消费者,要提高保护个人信息的警惕性,不要点击陌生链接,避免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被盗。

02申请贷款先看平台资质

申请互联网信贷时应该注意什么?在李默菡法官看来,最首要的是识别贷款平台的合法性。

李默菡表示,在互联网信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可能会在营销、获取贷款客户、联合贷款、信息科技、逾期催收等多方面与其他机构合作。这些合作机构可能是其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可能是融资担保公司、电子商务公司、贷款催收公司等非金融机构,这就潜藏了一些风险。

例如,一些所谓“零利息”的互联网贷款产品,实际的管理费、信息费等远超利息。有的宣称拿身份证就能办理的平台,实际是在骗取个人信息。

朱巍表示,根据《贷款通则》的规定,从事信用贷款业务必须获得金融许可,并在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还要履行ICP备案等相关手续。实践中,很多网络平台本身不具备相关资质,但他们以信息中介的方式,实际从事信用贷款业务。这种实质信用贷款业务如果得不到规范,极易导致虚假宣传、暴力催收、高额利息、电信诈骗、网络骚扰等情况出现,严重扰乱金融秩序,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费者要注意,不要只看宣传。

首先,要看贷款平台是否有金融资质,是不是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备案。

其次,看贷款平台的营业范围。信用贷款大都是属地经营,营业范围为全国的网贷产品一般存在巨大隐患。

再次,还要看贷款利率。过低的利率是不符合商业逻辑的,很可能存在管理费、中介费等不透明费用。

此外,要坚持正确的消费观,尽量不要超前消费。

03遭遇纠纷注意留存证据

杨成龙法官表示,发生互联网信贷纠纷时要注意保存证据。通常来说,重要的证据有贷款合同、放款记录、还款记录以及与平台客服或贷款机构工作人员沟通过程的微信、邮件等记录,证明发生争议或遇到问题时双方的沟通情况。

“因互联网信贷均在互联网平台办理,证据通常留存于线上平台、网站等,而借款人事后想要调取这些平台证据往往存在困难。建议借款人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提高留存证据的意识,及时通过截屏、录屏、录音录像等方式保存好证据。”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聂国春

编辑/裴莹

监制/何永鹏任震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