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征信的贷款?慎用
有不需要征信的贷款吗?
如今网贷平台因为借款流程比较简单成了大多数人首选的贷款方式,人们在选择贷款平台时通常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贷款平台是否会查征信、上征信”,有没有贷款平台是不需要征信的呢?
一般正规的贷款平台都是会查询借款人的征信情况的,因为贷款平台将借款资金放出是需要承担风险的。
如果平台不查询借款人的个人信用状况,将资金借给了信用较差的借款人,那么对于平台而言,平台需要承担的风险就要大很多,通常正规的贷款平台都不会担这种风险的,因此个人信用记录良好是办理贷款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平台办理借款后是否会上征信,主要看平台是否有对接征信系统,银行贷款平台、消费金融公司的借款都是会上央行征信的,一些网贷平台虽然没有接入央行征信,但是也对接了信联、网络征信平台。例如大家熟悉的蚂蚁借呗就是会上芝麻信用的,拍拍贷、玖富万卡的平台都接入的百行征信。
有哪些不需要征信的贷款
当然在众多的网贷平台中,也存在着少部分不查征信、不上征信的平台,这类网贷平台需要承担的风险较高,因此一般贷款利率也会略高。
虽然目前市面上存在着不用征信就可以贷款的平台,但这并不代表用户借款后就可以不用还款了,只要平台不是高利贷平台,用户在办理贷款后都需要按照规定偿还欠款。
大家千万不要抱着可以不用还款的侥幸心理,即使平台不上征信,平台也会有自己的催收手段,借款人若发生逾期,平台会对逾期用户进行各种催收,同时还会向借款人收取逾期利息、滞纳金等费用,必要的时候平台也会采取法律手段来追回款项。
除花呗以外,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等也接入征信,微信分付将推进相关工作
华夏时报(www.hii..)记者傅碧霄北京报道
近日,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的新闻连连登上热搜。9月22日,花呗正式发布公告,表示正逐步推进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工作。目前在获得用户授权的基础上,部分用户已经能够在自己的征信报告中查询到花呗记录,未来征信服务将逐步覆盖全部用户。
其实,除花呗外,不少互联网公司推出的消费贷、信用支付产品都已接入了央行征信系统,如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国美易卡等。
多家互联网公司产品接入征信
此前,京东白条和腾讯的微粒贷就已经接入央行征信。
京东白条客服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京东白条已正式对接上报征信,上报形式为个人贷款业务。在用户开通京东白条时,京东白条会获得用户的征信授权,用户的白条使用情况将如实上报征信,具体以征信报告显示为准。
京东白条的《征信授权书》也显示,用户需同意重庆京东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将已收集、查询到的相关个人信息(包括个人信贷信息及对其信用状况构成负面影响的信息)传输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等机构。
而腾讯方面,除了微粒贷,其推出的信用支付产品“微信分付”也有接入征信系统的计划。据了解,微信分付可以用于分期付款,现在尚未全面开放。
一位腾讯公司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公司分付业务目前仍处于小范围测试的阶段。公司将会严格按照监管部门要求,遵照网络小额贷款管理有关规定,规划好并推进好相关征信系统的接入工作。”
苏宁、国美、唯品会旗下的金融产品,以及度小满金融也已接入征信。
任性付是苏宁金融旗下的个人消费分期产品,由苏宁小贷和苏宁消费金融及其合作机构提供。
苏宁金融客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苏宁任性付发生逾期后不仅会产生违约金,逾期信息还会上传至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该客服人员表示,苏宁金融是正规持牌金融机构,任性付作为苏宁金融旗下的消费分期产品,依《征信业管理条例》要求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后,如实向央行等监管部门上报征信。目前,任性付采取等同于银行信用卡的月度账单合并报送机制,不展示商品及订单信息。
任性付上报征信是需要经过用户同意的。用户在申请开通任性付时,系统会明确提示用户阅读并签署消费借款额度合同,个人征信与信息使用授权书等协议,协议中对查询报送征信等相关授权条款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以加黑粗体形式提醒客户阅读。按照监管要求,在取得用户同意后任性付才能进行征信查询和报送。
上报征信对用户的影响取决于用户还款情况。若用户使用任性付并按时还款,即证明该用户拥有良好的消费习惯和信用记录,并为个人征信正向加分。反之,若用户出现逾期还款等不良记录,会对个人信用造成不利影响,在将来申请其他贷款时将会更加困难,甚至有可能受到限制。
国美金融旗下的消费分期平台国美易卡也已接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客户的人民银行征信报告会作为平台评估客户身份的依据,所以平台在审批激活申请时会查询用户的征信报告。逾期不还款会影响客户个人征信。
据国美易卡客服介绍,当月还款后,征信在次月月底更新。因个人原因产生的逾期记录是不能更改的。
唯品会APP显示,其金融产品主要有“唯品花消费”和“唯品花取现”。唯品花消费可使用户先消费后还款,当月付下月还,最长50天免息,可在唯品会全场通用。唯品花消费还提供购物分期服务,最长可分24期。而唯品花取现是一款纯线上借款产品。
《华夏时报》记者向唯品会客服了解到,为了客观评估用户的授信额度,在开通唯品花/取现时,唯品会会获得用户的征信授权。同时用户的使用情况会由资方如实上报,具体以征信报告展示为准。
另外,度小满金融的一位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确认,度小满金融已接入央行征信。
不过,也并非所有互联网信用消费产品都会影响个人征信报告。
美团客服就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美团月付的开通、使用均不会查询和影响用户的个人征信。据了解,美团月付是由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与合作金融机构为美团用户提供的授信付款服务。
接入征信影响几何
“花呗接入央行征信,将成为构建信用社会的里程碑事件。互联网巨头的类似信贷服务纳入监管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华夏时报》记者这样讲道。
王蓬博还指出,真实反应个人信用的机制就要求打破信息孤岛,能够对个人用户的征信服务全面客观的反应。央行征信报告覆盖更多场景成为必然。
而花呗等互联网产品接入央行征信代表着个人征信系统的覆盖场景逐渐补全。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小额、高频的互联网信贷数对于央行征信系统意义重大。花呗被纳入征信也让银行有了更多的数据维度和依据。更加充分的信息共享有助于解决“多头借贷”、“以贷养贷”等问题。
无需抵押、不看征信?网络非法放贷再“抬头”,背后仍是层层陷阱
“400元授信额度,实际到手200元,借款期限为3天,3天后未能全部还款,按照一天100元收取逾期费”……套路贷遭遇多方严打后,这一荒谬的借款操作却仍在瞄准借款人实施收割之举。
12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上海警方近期通报的一起新型网络非法放贷案引起广泛讨论。在无需抵押、不看征信、秒速放款、高额低息等看似“福利”的诱导贷款噱头之下,网络非法放贷骗局近期有了“抬头”迹象。有分析人士直言,临近年关,不少犯罪分子存在“捞一把”的心理,用户在涉及贷款、转账等行为时更应该加强警惕。
50%服务费?“手机贷”暗藏陷阱
通过一款所谓的“手机贷”产品,犯罪团伙在2个月内非法获利近26万元。
根据上海市公安局12月7日通报的信息,2021年8月初,市民吴先生看到网络上发布的小额贷款广告,据平台客服介绍,贷款无需抵押、不看征信,只需要提供自用手机详细参数的贷款产品,按照手机回购价值的20%确定贷款额度。在向平台客服提供了自己手机的信息和登录账号后,吴先生在客服引导下下载安装了一款名为“聚宝盆”的借贷类A。
用户与客服聊天记录
按照约定,吴先生获得400元授信额度,收取200元服务费,实际放款200元,三天后需要全额还款,逾期未归还将收取每日100元的逾期费。最终,平台客服通过微信向吴先生转款200元,后由于吴先生未能在3天期限内还款,其手机被“锁定”无法使用,并遭到客服辱骂催还款。
经警方查证,该非法网络放贷团伙以“手机贷”名义,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吸引客户,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手机控制权,以锁死手机、威胁辱骂等“软暴力”方式逼迫借款人偿还高息贷款。绝大部分借款人每次实际到手金额只有100-400元,且借款人以在校学生等低收入群体为主。其中使用的“聚宝盆”A,伪装成一个贷款软件,实际上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用户信息,进行远程操控。
部分流水信息
该非法网络放贷团伙于2021年9月初接连被抓捕归案。通过这一操作手段,该团伙在近2个月的时间内非法获利超26万元,涉案流水金额超50万元。
而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了解到,这一“手机贷”产品与此前盛行的“ID贷”如出一辙,均是通过向放款方提供手机账户信息进行贷款,借款周期短、利率高。还有部分平台会巧妙地套用“手机回收”等噱头,此类变相现金贷业务在2018年便曾遭监管点名,是典型的网络非法放贷。
在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看来,“手机贷”本质上就是变种而成的违规高利贷,贷款用户提供的账户信息是平台的“风控手段”,由此逼迫用户还款。通过手机,放款方可以掌握用户大量隐私信息,用户信息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甚至还可能出现“骗中骗”情况,额外向用户索要钱财。
远离违规贷款守好钱袋子
2021年逐渐步入尾声,“贷款类”诈骗案件也成为年底高发案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上海警方通报的高利贷案件外,围绕网络贷款兴起的骗局中,还有部分直接上演了“空手套白狼”。
根据江西省新余市反诈中心12月9日通报,辖区居民通过“易信”A贷款,最终客服以输错接收账号、账号被冻结,要其缴纳保证金、诚意金等,最终该用户在转账6.8万元后发现被骗报警。
云南省龙陵县警方也在12月9日发布了网络贷款类诈骗的常见骗术,其中提到辖内居民通过“宜发金融”A贷款后,获得15万元贷款额度,但需要先行充值999元才能提现。在完成充值后,又被告知银行卡错误,最终需要交30%解冻费才能提现,进而造成资金损失4.5万元。
“各类典型网络贷款案件背后,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的诈骗行为,用户只需要提高防范意识,就能够识别风险。”苏筱芮指出,“尤其是临近年关,不少犯罪分子存在‘捞一把’的心理,骗局高发时刻,用户在涉及贷款、转账等行为时更应该加强警惕。”
苏筱芮表示,在前述“手机贷”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发放数百元的小额贷款,“锁”住了用户价值更高的手机,很多受骗用户为了正常使用手机,或是认为受损金额较少,选择忍气吞声,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用户这一心理,肆无忌惮开展违规贷款业务。因此,用户在发现被骗后,要勇于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避免助长歪风邪气。
“而有正常借款需求的用户,一定要到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正规贷款在放贷前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凡是在放款前,以服务费、保证金等名义收取费用的,均属诈骗行为。”苏筱芮强调,用户防止受骗的同时,还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借贷。
北京商报记者岳品瑜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