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哪里可以借10万慢慢还贴吧

本文目录

29个应用26个能借钱!多个生活类APP植入借贷入口

开通借款功能,就送VIP会员——最近,上班族小时发现,手机中的各种APP,俨然都成了“金融APP”。甚至打开个视频APP,都以“VIP会员”为诱惑,鼓励用户开通借款功能。

不只是视频平台,社交、打车、旅行等生活中的各类APP如今都已植入借款入口,常以小恩小惠引诱用户开通,却忽视其中隐藏的风险,甚至故意宣传“低利率”“下款快”。

测试

29个应用26个能借款

“之前无意间看到了那个广告,我还以为是什么大好事呢。”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小时,最喜欢的放松方式就是刷刷短视频,或是看看网剧。一次,她刚打开爱奇艺APP,突然发现平台弹出了一个广告,“免费送3个月VIP会员”。小时还以为是平台在做活动,一想到能省下几十块钱的会员费,她欣然点了进去。

可之后,小时发现了不对劲。页面上方写着“新用户领30天首期免息券”,中间还有“最高可借额度200000元”的大字,那领会员的按钮在哪呢?仔细一看,原来在“3个月会员”的旁边还有一列小字“首贷即送”。小时并没有急用钱的需求,自然无需借钱,但她一想到平台以送会员为幌子忽悠自己借钱,气就不打一处来。“我本来以为能省点钱,结果平台还想收利息赚我更多的钱。”

“你说看视频和借钱之间有关系吗?是借了钱用来开会员吗?”小时觉得十分好笑。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她随后打开了手机上装的另外5个视频APP,发现其中的4个居然都有借钱功能。这些平台有的会发送弹出广告,套路同样是“借钱送会员”。还有的则没这么明目张胆,而是把借钱功能植入在平台的“钱包”页,当用户在平台充值时才会看到。

既然这么多的视频APP都有借款功能,其他的APP会不会也有呢?记者下载了常用的各类APP,结果在下载的29个APP当中,有26个都能借款,而这些APP的主要功能包含了社交、出行、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

其中,部分APP还把借款功能作为重点进行展示。如用于扫码骑共享单车的哈啰出行APP,其借钱功能按钮就明晃晃地摆在主页的最中央;饿了么外卖点餐APP,接入的借款服务居然有七八种。甚至连360这样的杀毒APP和WPS这样的文档APP都能借钱。这其中,还有不少平台会像视频APP“送会员”一样给出一些小恩小惠,有的是在支付时给用户减免一些费用,还有的则是以发送现金红包为名,引诱用户一步步前去借款。

图片源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漏洞

审核标准太宽松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平台的借款功能都以“实时审批,极速到账”为卖点。记者逐一尝试开通借款功能,发现有些平台的审核颇为宽松。

开通步骤最简单的是支付宝、微信这样的支付类APP,或许是因为平时能掌握到消费数据,这些平台只需点击一下开通键即可开通借款功能,无需其他任何信息。

还有一些APP,就需要提供一些个人数据了。比如美团外卖APP,填写身份证号、刷脸之后,平台几乎是瞬间就完成了“审核”和额度测算,最终给出了18000元的借款额度。

填写身份证号并刷脸,APP瞬间完成审核和额度测算。

另外的一些APP,借款步骤会稍稍繁琐一些,除了上传身份证和刷脸,还需要填写个人工作、住址等信息。但记者发现,即使乱填这些信息,有些平台依然可以审核通过,给出额度。

除此之外,有的APP在首次审核时会告知用户失败,但还会给用户指出“另一条路”,用平台接入的其他借款服务进行借款。有的还会直接让用户下载另外一个借款程序,在上面进行借款。记者试用发现,有的借款程序中虽然只填了一遍信息,但它会为用户直接向三家不同的借款机构进行申请。如果再次失败,还会给用户推送一个“查询为何失败”的“查信用”软件,而这个软件是需要额外收费的。

记者发现,审核成功与否,似乎与手机通讯录中有多少人有关。许多平台在审核时都会要求借款人打开手机上的权限,并会查看通讯录。记者首先使用了一张经常使用、通讯录中人员较多的电话卡,审核都比较顺利。但当换成了另一张没有通讯录好友的新卡时,有好几家APP都显示审核失败。

在26个APP中,有14个最终都审核成功,开通了借款功能。APP给出的额度平均都在两三万,最多的一款直接给到了10万元额度。所有平台的借款额度加起来,足足有30万。

猫腻

广告宣传拿低利息做噱头

在借钱的宣传页面,除了宣称审核快和放款快,还有不少APP会以很低的利率引诱你开通。比如百度贴吧APP,宣称借款额度最高达到20万元,而最低年化利率只有7.2%。但当记者填完各种信息后,平台最终给出的额度只有7500元,而且年化利率一下子涨到了23.4%。

还有一些APP,宣传时往往不会告知年化利率,而是用“日息万三”“日息万五”这样的日化利率代替。还有的干脆不会出现利率百分比,而是采用了举例的方式,比如“10000元借1天利息仅2元”。有的平台为了让利息数字看起来小一些,还会把例子变成“借1000元,利息仅0.16元”等等。

为了混淆利率数字,平台宣传时往往采用举例的形式。

在手机微博当中,借款广告里写最低日息万三,计算后发现,年化利率最低为10.95%。而在审核通过后,借款利率变成了24%。更让人不解的是,当记者填写借款金额时,APP还用小字提示“您正在享受利率6.6折优惠,1000元用1天仅需0.67。”原本记者以为平台已经给出了利率优惠,可一算才发现,用这个数字算出来的年化利率依然是24%,根本不存在6.6折优惠。

明明写着利率优惠,算出来却还是和原利率一样。

除了在利息上玩猫腻,有些平台还会给借款人发起“电话攻势”。在饿了么平台开通借款时,平台将记者导流到了另一个借款APP,记者首先用手机号注册,并上传了身份证信息,但因为当时使用的手机卡是无通讯录好友的新卡,在后续填写个人信息时,无法从通讯录里选取联系人,最终只能作罢。可就在之后的半小时,记者就接到了一通来自该平台客服的电话,言语中不断催促记者继续填写个人信息完成审核。即使记者说明了填写信息中出现的问题,平台还是在之后的两个小时内,又打来了两通电话。

正说

引诱借贷易造成“过度借贷”

对于APP中大量接入借款功能的现象,中国普惠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顾雷认为,这有可能会造成市场的恶性竞争。“平台为了更容易把贷款放出去,可能会互相比较,竞相降低自己的放贷利率,不仅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放贷利率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对国家统一的利率价格产生冲击。”

顾雷提到,今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了一则通知,明确表示“地方法人银行不得离开所属注册地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但在调查中,一些平台依然在联合地方法人银行发放贷款,但记者明显不在该银行的服务范围。对于异地放贷的现象,顾雷认为在实际监管中有比较大的难度,“既然是在网上完成借款,如何认定借款人的所在地?是以手机定位为准还是以手机号注册地为准?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而在互联网经济专家刘兴亮看来,APP里发放的大多是无抵押的消费信贷,对于促进消费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如果平台采用诱导的方式,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力较差的群体就会有过度借贷的可能。“比如一些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普遍没有受到很好的理财教育,平时用这些APP又多,一个不注意,可能就会陷入贷款陷阱,甚至会导致以贷养贷。”

事实上,刘兴亮所担心的现象,已经时有发生。网上部分论坛的信贷专区,早已成为“以贷养贷”的讨论场,“哪家机构审核快下款快”成为最常见的帖子,还有的人则列出了自己的欠债明细,光是一个人就欠着七八家机构的贷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国企挂靠调查:百来万挂靠假央企 掮客助瞒天过海

来源:证券时报

花个百十万,民企变国企,这样真真假假的“挂靠”戏码为何仍在持续上演?

最近两个多月,证券时报记者暗访国企挂靠市场,发现多家大型央企的下属公司被中介机构或掮客明码标价。他们声称,少则七八十万,多则数百万,就可以把一家民营公司的股东背景变为国有性质,以获得更高的市场信用。

冒名的子公司打着国资旗号招摇行事,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央企及其下属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还严重影响国有主体声誉,更是对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公然破坏。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重要任务中,就包括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等内容。尽管随着监管收紧,民企不惜重金挂靠国企乱象已有所收敛,但中长期治理力度与成效仍有待观察。

挂靠掮客“生意经”

如果一家民企老板动了寻求国企股东背景的心思,他可以很容易找到中介信息。

2020年11月以来,证券时报记者以某投资类公司总经理的身份,对央企、国企挂靠市场进行了暗访。在网络上,通过简单检索,就能得到多个提供此类服务的业务员电话。他们多为工商、税务等代理服务机构的员工,在微博、贴吧等平台发布大量相关信息。

“对接优秀民企成为国企、央企旗下子公司,让民企享受央企、国企待遇,提升股东背景,增强谈判优势,获得更高的融资和授信,投标、承接项目更有底气!仅参股,不参与实际经营!”这是他们近乎统一的招揽话术。

在证券时报记者搜集到的10余个中介电话中,至少3个属于华夏启商(北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业务员。在微信沟通过程中,华夏启商的黄某介绍,国企挂靠的费用(本文所说挂靠费用皆指首年费用)是100万元~500万元不等,国企只提供背景,不提供资质,要求拟挂公司有正常经营的业务,并需要将业务情况向国企报备。黄某声称,可以在多家大型央企下挂靠公司,挂靠4级需200万元。

北京市朝阳区的建外SOHO是挂靠掮客的聚集地之一。华夏启商在建外SOHO东区9号楼,证券时报记者联系到的另一家代理机构——北京新思路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则在建外SOHO西区16号楼。北京新思路的张某二在电话中十分热情地推荐了三家大型央企,并提醒称,今年处于整改期,好的资源有限。

还有一家挂靠中介——北京舟航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位于建外SOHO西区10号楼。相较于前两家中介,该公司的王某二就比较谨慎。记者询问具体可以挂在央企下属哪个主体时,王某二表示不方便说,因为之前发生过客户直接打相关央企下属主体座机咨询是否提供对外挂靠,因此在签协议、付款之前不便告知。王某二称某央企集团可挂3级、4级子公司,费用分别为350万元、200万元,而国务院下属非央企类国企挂4级子公司需要150万元。

另外一个挂靠代理机构集中的区域是北京朝阳万达。中海亿涟、中企缘、北京中财聚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办公地点均在此处。

在中海亿涟办公室,该公司的张某一表示,N年前就有人在做国企挂靠这个生意了,当时都是偷偷摸摸的,最近这两年市场价格已经透明了。

中企缘李某及孙某向证券时报记者提供了近20家可挂靠的国企资源,声称表格清单上列的都能做,但也在动态变化中,需根据实际情况来推进。中财聚源的刘某第一时间给记者回了电话进行沟通。他称,国企当前都害怕金融类的公司挂靠,但某委员会下有个投资公司可以接手,费用120万元起。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由于早前具有国企股东背景的互联网金融、私募及投资类公司频繁“爆雷”,使得涉及金融、投资类业务企业的挂靠难度加大。

不过,这个限制也很容易规避,只要先在可挂靠平台下新设实业类公司或无行业公司,再将金融、投资类公司转入即可。因此,多数中介的业务员并没有拒绝记者的要求,而是帮忙出谋划策、见招拆招。

证券时报记者接触的诸多代理机构业务员,也多在朋友圈发布中字头、国字头、投资控股、研究院等等具有特殊指向的壳公司出售信息。在国企挂靠市场,若寻求挂靠方名下没有合适的可挂靠企业,可以选购壳公司,后续再将业务装入,更好地隐藏自身的真实背景。

“央企子公司”变形记

在北京市朝阳区万达广场10栋,张某一向记者推介,可操作将公司挂靠在中粮贸易(深圳)有限公司之下,成为大型央企的4级子公司,报价300万元。

张某一称,中粮贸易深圳公司现在名下的子公司,都是其团队操作挂上去的。

去年12月份的工商资料显示,中粮贸易深圳公司2020年11月5日新增子公司中福(北京)控股有限公司,2020年11月10日新增子公司中贸华夏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均为100%。此前,中粮贸易深圳公司没有任何子公司。张某一所称的挂靠公司,即指中福控股、中贸华夏。

中福控股自身的资料较少,2016年6月成立时由多名自然人持股,通过工商登记电话亦无法与其取得有效联系。中福控股挂靠平台特征明显,即在取得央企股东背景后,又继续在自身名下挂靠子公司,在2020年12月17日及2021年1月5日新增了两家全资子公司。

中贸华夏则略显高调。该公司2020年5月成立,起初亦由自然人持股,同年11月4日股东变更为王晓光,6天后又变更至中粮贸易深圳公司名下。2020年11月25日,王晓光创建了中贸华夏网站“”,对外介绍公司为央企子公司。

该网站称,中贸华夏集团直属粮库45家,总收储能力1080万吨,具备900万吨港口年中转能力和3.45万吨日烘干能力……如此夸大,令人咋舌。

实际上,中福控股、中贸华夏均非中粮贸易深圳公司真实设立的子公司,属于冒名注册。2020年12月30日,证券时报记者实地走访了中粮贸易深圳公司,得到了上述回复。中粮贸易深圳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2020年11月25日已在上级单位官网及《深圳特区报》发布了《关于中粮贸易(深圳)有限公司名称被盗用的严正声明》,目前法务部在推进处理。

中粮贸易深圳公司声明,从未对中贸华夏、中福控股有任何投资行为,提醒侵犯及冒用公司名义进行投资、经营活动的组织及个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撤销不法行为。

或是迫于声明施加压力,或是中粮方面真的采取了实质性动作,在2020年的最后关头,中福控股、中贸华夏将自己的工商登记股东由中粮贸易深圳公司变更为河南中储粮购销公司。记者还发现,除了上述两家企业,河南中储粮购销公司在2020年12月名下还新增了全资子公司厦门沪晟实业有限公司、河北德泓汇康实业有限公司。

2020年最后一天,在接到记者求证电话前,这家位于河南郑州的大型央企下属公司还不知道自己名下多了几家子公司。“我们不可能随随便便设立子公司的,这都是一级审批事项,最终要到国资委的。”该公司工作人员肯定地说,“我们今年(指2020年)没有新设子公司,你说的这几家都不是(我们实际出资设立的)。”

几分钟后,上述工作人员回拨了记者电话,再次确认了新增子公司的名称信息,并表示:“我们完全是‘被股东’,谢谢您告诉我们这个信息,我们尽快去工商部门核实。”

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1月4日),证券时报记者再次与河南中储粮购销公司取得联系,对方表示,近期新增子公司确定都不是公司实际出资设立的企业,公司已经对接工商登记注册机关,正在依法合规推进处理。

不知道这次,中福控股、中贸华夏等虚假央企子公司又要攀附到哪棵大树下?

掮客夸口:

“出了问题,免费平移”

如果挂靠后被国资方发声明或公告澄清关系怎么办?在暗访中,证券时报记者将此问题抛给中介机构或掮客,均得到了类似的承诺:如果不是因为自身原因被国资切割,可以免费平移。相关条款,在《企业股权代持协议》上有所约定。

平移的意思是,在当前央企体系为几级子公司,转移到另外一个央企体系仍为相同级别子公司。通常来说,1级为央企本身,2级为央企直接持股的子公司,3级为央企孙公司,以此类推。

证券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国企、央企挂靠市场已形成较为统一的流程。一般先由代理方匹配可挂靠资源,确定目标之后签署两份协议:与代理机构签署居间协议,以及与挂靠国企签署股权代持协议。另外,需求挂靠方还需要提供两名自然人的资料,一位做新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另一位做监事。

按照中海亿涟提供的协议,首年挂靠总费用300万元,其中居间服务费用70万元:签署《居间服务协议》当日支付20万元,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当日支付剩余50万元。《居间服务协议》约定,乙方(即“中海亿涟”)为甲方(即寻求挂靠的民企)推荐意向标的公司,并促成甲方与标的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达成交易事项并签署协议。

按照张某一的说法,这70万元中也有部分是中海亿涟代收,最终会进相关方个人腰包。张某一表示,挂靠这个事情就是一个灰色地带。签署《居间服务协议》并支付定金后,与国企签署《企业股权代持协议》,中海亿涟会将盖有国企公章的协议拿过来,双方并不需要见面。

通俗来讲,国企仅作为代持方显示为目标公司的股东,目标公司的本质仍为民企,但在工商信息中拥有了国企身份。

《企业股权代持协议》约定,甲方作为实际出资者,对目标公司享有实际股东权利、相应投资收益,以及承担相应风险责任。国企保留了知情权、监督权,不参与实际经营,不承担任何责任。协议还约定,甲方不得从事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的非法融资和非法吸收资金、不得从事P2P互联网金融等国家明令禁止从事的行业和业务。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一条的约束力并不强。

证券时报记者还收到了华夏燕兴有限公司、中企缘(北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亿信达(北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深圳王某一等方发来的股权代持协议,核心条款基本一致:国企仅为代持,不享有股东权利、不参与经营、不承担责任;挂靠方独立运营、自负盈亏,不得损害国企利益。按照代理中介说法,签署代持协议并支付部分费用后,需提供公司资料,快则一周、多则月余就可以办妥。

掮客“玩转”央企资源

从证券时报记者近两个月的暗访来看,不同代理机构或个人提供的挂靠资源重合较多,但也各有重点推荐的项目。他们都宣称自己直接与国企领导有联系,是一手资源,但从同企业且同层级而挂靠报价却差异较大的情况看,必然存在层层转介绍的情况。深圳的王某一颇为自信地说:“你也可以去别的地方问,我这里的报价肯定是最低的,因为你找他们,他们最后也有很大可能找到我这,真正有关系能直接做这个事情的没几个。”

王某一将与记者见面的地方定在了深圳前海某住宅小区里,其称此处为自有房产,比较私密,谈事情比在公司安静、方便。按照市价计算,此处房产价值在1600万元以上。客厅茶桌上,王某一将豪车钥匙随手一放,不时接听着挂靠业务方面的电话。各项细节,都不经意间显露王某一不俗的实力。王某一称,自己的老大就是央企圈子的人,还在职的,不方便出面。商业网点系、中铁系、华宇系等,王某一对于这些假国企聚集案例也是侃侃而谈,看得出来确实在这个行业里浸淫已久。其实王某一还很年轻,1988年生人,不过32岁。

王某一称,与其谈挂靠合作,不需要签署居间协议,只需要和国企签股权代持协议。王某一说,把钱转入国企指定账户就可以了,他们之间再结算。证券时报记者曾试图询问王某一背后老大更多信息,没有收获。

王某一声称,可提供某大型央企5级子公司为挂靠资源,报价100万元,直接和农储粮实业(深圳)集团有限公司签合同。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农储粮于2020年12月4日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按照王某一的说法,农储粮就是他一手注册下来的,他还向记者发来了展示农储粮营业执照、公章及代持协议的视频,以表明可以迅速将挂靠落地。

农储粮工商登记的唯一股东为沈阳华粮第三粮食中转库有限公司。除农储粮外,沈阳华粮还有两家子公司,中科国健控股(深圳)集团有限公司和华粮天成(深圳)进出口有限公司,均为2020年新增。记者梳理工商资料变更记录发现,中科国健亦和王某一有过关联,华粮天成的曾用名“中耀”也和中科国健原股东“中金国耀”相似。这些,或许是王某一声称自己不是中介的底气所在。

在进入国企体系前,中科国健的原股东为深圳市中金国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金国耀当前及历史投资的子公司多为中字头的各行业公司,高度疑似造壳转让的平台。记者发现,2020年12月25日,中金国耀退出投资中恒国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后者最新的股权结构变更为王某功持有80%股权,夏某持有20%股权。

此处的王某功,与前文提及的挂靠掮客王某一同名。此处的夏某,与带领记者认识王某一的夏某同名。继续翻看中恒国泰变更记录可以看出,王某功就是该公司的初始股东之一。因此,王某功与当前处于国资体系的中科国健高度关联。

多家央企子公司

遭明码标价

中介机构及掮客声称可挂靠的大型央企资源多达10余家,可挂3~7级子公司,报价在80万~400万元。

各代理机构对同一挂靠资源的报价各有差异,但基本遵循层级越高、价格越高的原则。综合来看,直接挂靠为央企3级以上子公司已经非常困难,市场上几乎没有报价。业务人士也表示,正常的国企混改需要一级一级开会讨论,最后还要报国务院国资委批准,3级以上管控极严,挂靠几乎不可能。

有一家代理机构声称可挂靠为某央企的3级子公司,报价500万元。但更多的中介表示,该央企已经处于收紧状态,不再有可挂靠资源。因此,前述报价可能仅为该业务人士招揽客源的手段。

综合来看,中介提供的挂靠为央企4级子公司的报价多在150万~300万元之间,5级子公司在100万元以上,6级以下及部分国企的费用可以低至80万元左右,并有进一步商谈空间。除了层级外,央企本身是否“干净”也是影响报价的重要因素。这里的“干净”与否,主要指央企之前所挂靠的企业是否有过“爆雷”情况,是否被央企发声明进行过关系切割。

如何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是假央企、伪国企?一般来说,持股层级越多,国有背景越弱,对于和大型央企主体相隔层级较多的子公司需要保持警惕。挂靠企业一般还具有壳公司特征,由国有主体控股但人员结构极为简单,法定代表人名下仅此一家公司,但该公司旗下子公司众多。

此外,由自然人发起设立,后经股权变更进入国企体系的公司,也需要打一个问号。这类公司往往频繁变更股东,穿透后的实控人在多个国有主体间转变。

种种迹象表明,的确存在多家央企、国企挂靠资源被明码标价倒卖的情况。无疑,这严重扰乱市场,也积累了较大的风险,亟需多部门联合行动,重拳整治。(记者赫德)

【纠错】【责任编辑:李童】

代孕黑色产业:只要花钱,可定制代孕妈妈和胎儿性别

●委托方以金钱购买代孕服务,是将代孕者当作“人类生产的工具”“孵化器”。供卵女孩和代孕妈妈,就像摆放在货架上的商品一样被人随意打量和挑选,身高、体重、年龄、血型、是否双眼皮、户籍地等都可以定制

●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大对代孕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但同时要考虑为因医学原因无法生育的利他型代孕作出规定,区分对待非法代孕行为和生育障碍患者渴望拥有下一代的需求,依法合规发展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方面的辅助生殖技术

本报记者赵丽

本报见习记者张守坤

“目前试管婴儿技术分两种,二代和三代,区别在于三代会有PGS筛查,就是在移植前对每个胚胎的染色体对数和结构进行检查,同时能得知各胚胎性别,从而进行选择性移植和提高一次成功移植的概率。”

这段话来自某代孕机构的客服人员彬彬。其所在的代孕机构主要提供6种试管及代孕模式,“包成功、包风险”,买方甚至可以前往机构挑选“代孕妈妈”。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虽然相关部门对代孕进行了长时间的专项打击,但从非法供精、供卵到代孕生产,现实生活中的代孕产业链依然在黑暗中运转。

代孕机构提供多种套餐

可以定制胎儿性别数量

代孕,俗称“借腹生子”,是指意欲生育者寻找第三方进行妊娠、分娩过程的生育方式,前者被称为意愿父母或委托方,后者被称为孕母。

在我国,代孕既不受道德支持,也不受法律保护,但现实中却有一条黑色产业链。

记者在国内贴吧、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上搜索与代孕产业相关的联系方式无果,却在国外一些社交平台上搜索到数十家国内代孕机构或所谓“助孕博士”的联系方式。这些代孕机构多集中在南方沿海城市,在他们的案例介绍中,需求方五花八门,有无法生育的夫妻,有失独家庭,有单身但是想要孩子的人,还有同性恋群体。

为了深入了解,记者扮作买家、捐卵方、代孕方与他们进行了沟通。

据某代孕机构客服人员彬彬介绍:“包括试管和代孕在内,一共有6种模式:自己的精子、卵子,自己怀;自己的精子,捐卵,自己怀;自己的卵子,捐精,自己怀;自己的精子、卵子,志愿者怀;自己的精子,捐卵,志愿者怀;自己的卵子,捐精,志愿者怀。根据选用技术、是否需要指定性别等,费用在60万元至80万元不等。我们还可以做到同母异父双胞胎,供卵费另算,还可能有双胎补偿费、剖宫产补偿费等费用。”

见记者还有疑惑,彬彬又接着说,包成功、包风险,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以选择终止付款并退费。而且还会当面进行血样、头发取样,然后由买方自己保管。宝宝出生后,他们会包亲子鉴定。“买方还可来公司挑选志愿者。”

彬彬所说的“志愿者”,就是代孕妈妈。

据知情人士透露,代孕分为三种:一是精子、卵子由需求方提供,体外受精后进行胚胎移植,借用代孕妈妈的子宫孕育;二是仅精子来自需求方,卵子由供卵者提供,由代孕妈妈孕育;三是仅卵子由需求方提供,用第三方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后,由代孕妈妈孕育。一些代孕中介也会根据需求提供多种“套餐”服务,明码标价。

其中有一种套餐,男性不需要出国也可以“赴美代孕”。某代孕机构客服人员小初告诉记者:“我们在本地给你找医生,然后采集好你的精子后冷冻寄出国。男性成功率一般为70%左右,女性成功率比较低,全程费用为20万美元至25万美元。这笔费用包括两次代孕,其中有一次试错机会。孩子出生后一个半月到两个半月可以回国,上当地的户口,而且具有美国国籍,等孩子21周岁后,你也可以借此加入美国国籍。”

客服向记者展示了“包成功、包风险”的定义:承诺两年内至少一个孩子出生;包括不限次数地做胚胎,不限次数地移植胚胎,直至孩子成功出生。

记者联系的每一个代孕机构客服人员都提到,他们所经手的案例中,每年通过代孕都会有几十个孩子出生。

据客服人员介绍,不包括供卵费用、宝宝回来的机票、隔离费用等。全程除了精子冷冻环节和给医生的8000元至10000元红包,其余环节都可以开发票。“孩子的性别、血统都可以选择,供卵方甚至可以选择‘藤校’毕业的,不过费用也会高些。保险、律师、接生医院等,我们都有人联系,交了钱直到孩子回国落地,所有的事情都不用您这边操心。”

记者注意到,客服人员小初所在的代孕机构还注册了公司,主营业务是医疗咨询。据小初介绍,“这样客户更放心,他们在处理事情时也更加便利,比如在国内签合同时会签医疗咨询合同等,咨询费用是50万元,这些也包含在先前说的费用里”。

这些代孕机构人员的朋友圈很少做掩饰,有的会直接发代孕注意事项和流程,有的会贴出招收供卵、代孕方的广告,更有甚者会将女性打排卵针的画面放出,并配上“开始启动”字样和开心的表情包。

代孕背后存在多重风险

挑战法律法规社会伦理

“可以选择供卵方式,国内的或是外籍都可以。打个比方,身高165,长相不错,学历大专,这样约为7万元至9万元。”

“如果想要学历比较高的,本科或以上的,可能要超过10万元。之前有客户找了一个学历为研究生的女孩,花了18万元。”

“全国各地的都有,年龄都是19岁至25岁之间,我们肯定会尽量找年轻的,这样女生的身体情况会更好。我这儿有个之前成功的志愿者资料,您先看下,到时候欢迎您来实地观察并挑选志愿者。”

……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供卵女孩和代孕妈妈,就像摆放在货架上的商品一样被人随意打量和挑选,身高、体重、年龄、血型、是否双眼皮、户籍地等都可以定制。

记者以“急需还网贷,家里等着用钱”为由联系了几个客服。某代孕机构客服人员紫藤向记者介绍了具体的流程:女性生理期第二天启动,打针10天至15天后取卵,到时候需要来公司所在地。

当记者提出如何保障安全性时,这些机构的客服人员是这样说的:

“都是正规医生做的,具体什么医院不能告诉你,能够接受视频或者当面进行挑选的话,给你的钱会多些,一般是2万元至8万元,要具体了解才能确定。”“就当来这旅游14天。”“绝对不会有伤害,一支药2000多元,正规国外进口药,客户自己取卵也是打这些药。”“这是去年来找我们做的小姐姐,今年又来找我们了,去年8月份做的,5天后就说没感觉了。很多女孩做过之后都会回头继续找我们。”

供卵和代孕,真如这些客服人员所说的危害不大吗?

据北京市某三级医院妇产科姜医生介绍,正规医院的取卵手术对环境要求高,必须无菌、恒温。而大部分地下代孕,往往寻找非正规诊所取卵,存在消毒不彻底、器械重复使用、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供卵者和代孕妈妈有可能遇到健康风险。

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郑雪倩告诉记者,从社会伦理角度来看,只有真正生下孩子的人才是孩子的母亲。我国对于谁是孩子的母亲,采取的是“分娩说”,谁生下孩子谁就是母亲;从出生证的办理要求来看,也是按照分娩者为母的规则。

“委托方以金钱购买代孕服务,是将代孕者当作‘人类生产的工具’‘孵化器’。那些‘出借’肚子进行代孕的女子,余生也要背负道德和伦理的压力,孩子也会陷入‘我是谁’‘我从哪来’的伦理纠结。”郑雪倩说。

在她看来,代孕者的合法权益也存在被侵犯的风险。代孕者在代孕过程中要受到委托方的诸多限制,比如在代孕之初不能发生性行为,以防止无法分辨分娩之子的血亲;在代孕过程中行动自由也会受到限制,要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定期检查,甚至在饮食等日常生活方面也会受限。并且在代孕过程中,委托方有可能中止协议,此时代孕者如果堕胎,则是对其身心的摧残;如果继续生育,则子女的权益难以保护。

“随意开展代孕行为,容易打乱社会秩序,破坏公序良俗,存在法律和伦理上的风险。”郑雪倩说。

完善立法加大惩处力度

依法发展辅助生殖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委托方和代孕妈妈安心,一些代孕中介称,其根据《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与需求方签署所谓的“代孕协议”。

这种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专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我国禁止任何形式的代孕。”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说,《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胚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各种形式的代孕都是被禁止的,无论是基因型的代孕,还是妊娠型的代孕。

“民法典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行为是一种无效的民事行为;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协议、合同也是无效的。所以代孕协议是没有法律效力的。”郑雪倩说。

实际上,对于打击非法采供精、非法采供卵、代孕等行为,我国相关部门一直在行动。可为何代孕行为仍然屡禁不止?

在中国政法大学卫生法研究中心主任解志勇看来,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法律中没有相关的措施进行惩戒,代孕是一个长链条、多环节的过程,而目前我国只禁止医疗机构提供代孕服务。

根据《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规定,禁止相关医疗机构和技术人员实施代孕,对于违反该办法的医疗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并给予有关责任人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可见国家只处罚医疗机构,对具体有代孕需求的人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这就让一部分人钻了空子,有一些公司就利用这个漏洞,在国内联系好,然后帮需求者代理,最后到国外去做手术。而且代孕是长链条过程,精子卵子用途广泛,不一定都用于代孕。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地下代孕长期猖獗。”解志勇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国家卫健委在官网公布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201号提案答复的函》,国家卫健委在这份《关于禁止地下“商业买卖卵子”的提案》答复函中提到,要建立健全合法捐卵、储卵途径,国家卫健委已启动对辅助生殖技术相关管理办法、基本标准和技术规范等的修订工作。

国家卫健委指出:“将通过推动辅助生殖技术立法,对辅助生殖领域管理作出明确要求,严禁辅助生殖技术滥用,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及时跟进辅助生殖技术研究进展,适时对辅助生殖技术相关管理办法、基本标准和技术规范等进行修订。”

对于如何铲除代孕土壤,受访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大对代孕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但同时要考虑为因医学原因无法生育的利他型代孕作出规定,区分对待非法代孕行为和生育障碍患者渴望拥有下一代的需求,依法合规发展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方面的辅助生殖技术。同时进一步完善收养制度,适当放开收养条件,切实解决一部分家庭的需要。

“法律可以增加补充性规定,并严格限制符合医学指征的情形可以适用代孕技术的条件,通过专门性立法的顶层设计、全过程的行政监管、严格的法律规制与惩处,实现对限定代孕行为的有效保护与管控,符合社会、伦理、法学等多学科、多方面的准则和要求,回应存在特殊情况的群体的切身需求。”郑雪倩说。

此外,郑雪倩还从中介的经营范围提出意见:“必须要求中介公司按照其注册内容进行执业,而代孕的执业内容是不可能通过审核的。”

王岳则建议,不仅要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还要对代孕母亲,包括生物学父母,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来源:法治日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