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2013中国银行贷款利率

本文目录

想存款吃利息的人,估计要失望了…

▣作者:米筐老A

有存款的人,看过来:这,事关你的利息!

1

最近,《2022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其中事关储户利益的存款利息引发关注,原文如下:

2022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什么意思呢?

就是以后存款的利率,将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数值…后者升、存款利率升,后者降、存款利率降。可无论从长期趋势、还是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后者都是下降的。

10年期国债利率由2020年11月的相对高点近3.4%、下降至最新的2.8%,1年期LPR自2019年8月推出以来就一路下行、由最初的4.25%降至最新的3.7%。

这段话的解读其实就一句:存款利率要下降。

我们知道,银行的利润来自于存贷款的息差…存款利息是成本、贷款利息是收入。

可随着贷款利率(即银行收入)一降再降(表现为LPR数值的下降),存款利率(即银行成本)下降是早晚的事,否则银行不赚钱甚至亏钱、怎么运营下去呢?

可为什么又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呢?

银行账户上每天都会大量闲置的钱,如果把钱存在央行作为超额准备金的话、那利率是很低很低的,所以银行每天都会把多余的钱买入金融产品…比如10年期国债。

如果要用钱怎么办呢?把国债卖出去,这样就不会让钱闲置、能提高收益率。可简单理解为,吸储过来的钱、如果没放贷出去,银行同样能少亏、不亏甚至还微赚。

近几年,政府一直强调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要求金融机构让利实体,结果就是我们大家感受到的“贷款利率越来越低”。

其实低利率的贷款主要来自于央行的直供资金,央行会以极低的利率(最低达1.75%)向银行提供资金、并要求银行以较低的利率放贷给中小微企业,这就是我们这两年看到的经营贷红利来源。

但这种资金数量毕竟有限,因为这是央行印钞,若印钞过多则会造成通胀和资产泡沫。

那怎么能让低利率的贷款能持续下去呢?降低存款利率啊。

这就是一事两面,存款人获得高利息的同时、是贷款人(主要是贷款企业)在承担高成本,借款企业降低了借贷利息、相应的存款人收益就得减少。

2

中国的银行利率一直在积极进行市场化改革,其原则是:随行就市,具体为对于贷款不设最低利率、对于存款不设最高利率。

2013年贷款利率市场化先行启动,不设最低利率…理论上,银行能以任意低的利率给企业放贷,实际上利率不可能任意低、毕竟银行的资金是有成本的,目的是让银行相互竞争、压低企业贷款成本。

2015年存款利率市场化跟随启动,不再设置最高利率…理论上,银行能以任意高的利率吸收存款,目的也是让银行间相互竞争,通过提升管理提升效益、而不仅仅是躺着赚息差。

可市场化的结果,很可能是银行争相抬高贷款利率增加企业成本、同时争相高息揽储,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在2013年成立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

它是由五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多家农商行组成的行业自律组织,会定期开会、就存/贷款利率(主要是存款利率)上限进行约定,几乎所有的银行都会默许执行。所以存款利率虽说不设上限,但其实有行业组织的约束。

考虑到大中小银行揽储能力及经营区域资金多寡的差异,利率自律机制会对不同的银行采取不同的存款利率上限。

比如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存款利率上浮就少些,而其他股份制银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或处于西北、中部等偏远地区的中小银行其利率上浮就高些…最高能上浮同期存款基准利率的50%。

存款利率上浮的一个缺点是具有杠杆效应,因为长期存款的基准利率高,同样上浮比例下、长期存款上浮的绝对值更大。

比如同样上浮50%,三月期存款在基准利率为1.1%的情况下、利率为1.65%,三年期存款在基准利率为2.75%的情况下,利率则为4.125%,二者的差额由1.65%扩大到了2.475%。

2021年6月,存款利率进行了又一次改革…利率上限由上浮改为在基准利率上加点,就是要避免上浮的杠杆效应。

具体为:在基准存款利率基础上,国有大行的活期加点上限是10基点(0.1%)、定期存款是50基点(0.5%)、大额存单是60基点(0.6%),其他银行对应的加点上限则是0.2%、0.75%和0.8%。

但以上只是解决了揽储的利率上限,但无法确保必要的息差,而随着贷款利率越降越低、银行息差在日益缩小,甚至影响到了银行的生存,所以新一轮的存款利率改革又来了——存款利率跟随10年期国债收益和1年期LPR数值的变动而变动。

3

行文至此,或许有些人会问:存款利息每年还不到5%,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如此痴迷于存款呢?

首先有些人天生保守、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而存款是最能保证本金安全和收益确定的理财了…也许利息少些,但本金绝对安全啊。

其次是一些群体确实有存款的需求,比如老年人、低收入者、金融知识匮乏者,他们几乎不能承担任何的本金波动。还有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躺赢不干、白赚净拿”的心理,而只有存款能满足这种心理。

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本金一分不亏、而收益越高越好,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但抵不住有人就是想要啊。

所以满足这种需求的庞氏投资屡见不鲜、并坑了一大批人…如P2P理财、信托理财、民间借贷、房产理财、甚至金融传销等等。

等被一个又一个较高收益的金融理财套路后,才发现还是被严格监管的银行存款最安全,所以很多保守型投资者、喜爱固收的人又纷纷转身成了存款人。

既然存款最安全,那如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利息更高一些呢?

其实上文也说了,大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上限是不一样的、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会高一些,所以可把存款存入小银行以获得较高的利息。

有人接着问:银行倒闭了怎么办?

这里就得说到2015年出台的《存款保险条例》了,其中明文规定在银行倒闭后,单人储户五十万以内的本息由存款保险100%兑付…所以不管在哪家银行存款,只要存款低于50万就是绝对安全的。

但是要谨记小银行会存在流动性风险。

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县级农信社等资金实力弱,呆坏账多、管理较差且有一些漏洞,若遇到储户集中提款会存在流动性风险,显示个人账户上有钱、但提取不出来。

另外,存款保险基金是在银行倒闭后介入理赔,当银行处于破产边缘、或一直在筹划破产时,保险基金就无法介入理赔、而这会影响到储户提取现金使用。

其实除了存款之外,国债、大额存款、4%收益的年金险、以及一些证券公司推出的“用于补充运营资金”收益凭证等,都是本金安全、而收益较高(收益普遍在3.5%以上)的理财产品。

我知道很多人的梦想就是“存款躺赢吃利息”,可在市场平均收益率越来越低时、这只会越来越难,无异于一种奢望。

对不起,本文让那些梦想存款吃利息的人…失望了。

我们还能靠存款吃利息吗?

近日,《2022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其中与存款人利益相关的存款利息备受关注。原文如下:

202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引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是指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这意味着什么?

即未来的存款利率将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值……后者上升,存款利率上升,后者下降,存款利率减少。但从近几年的长期趋势和实践来看,后者有所下降。

10年期国债利率从2020年11月的近3.4%的相对高位回落至最新的2.8%,1年期LPR自2019年8月推出以来一直在下降,从最初的4.25%降至最新的3.7%%

这段话的解释其实就是一句话:存款利率应该下降。

我们知道,银行的利润来源于存贷款的利息差……存款利息是成本,贷款利息是收入。

但随着贷款利率(即银行的收入)一再下降(以LPR价值下降的形式),存款利率(即银行的成本)下降只是时间问题。降低。否则银行不赚钱,甚至赔钱,怎么能继续经营呢?

但为什么要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呢?

银行账户里每天都有大量闲钱。如果把钱作为超额准备金存入央行,利率很低,所以银行每天都会购买超额的钱。金融产品……例如10年期国债。

如果你需要钱怎么办?卖掉国债,不让钱闲置,提高收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如果把钱吸收了,不借出去,银行也可以少亏,不亏,甚至微利。

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强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必要性,并要求金融机构将利润让给实体。结果就是我们都觉得“贷款利率越来越低”。

事实上,低息贷款主要来自央行提供的直接资金。央行将以极低的利率(最低1.75%)向银行提供资金,并要求银行以较低的利率向中小微企业放贷。两年内看到的经营贷款分红的来源。

但这样的资金量毕竟是有限的,因为是央行印钱,印太多钱会造成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那么低息贷款如何继续下去呢?降低存款利率。

这是同一个故事的两个方面。在存款人获得高额利息的同时,贷款人(主要是贷款公司)承担了高额成本。当借款公司减少贷款利息时,相应的存款人的收入也不得不减少。

中国银行利率一直在积极进行市场化改革。原则是:随市场行,具体而言,贷款没有最低利率,存款没有最高利率。

2013年率先推出贷款利率市场化,没有最低利率……理论上银行可以任意低利率向企业放贷,但实际上不能任意低利率。竞争,压低企业贷款成本。

2015年存款利率市场化启动,不再设定最高利率……理论上银行可以任意高利率吸收存款。不同之处。

由于市场化,银行很可能在争先恐后地提高贷款利率以增加企业成本,同时也争先恐后地以高利率吸引储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2013年建立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

是由五家主要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多家农村商业银行组成的行业自律组织。定期召开会议,商定存贷款利率上限(主要是存款利率)。几乎所有银行都会默认实施。因此,虽然存款利率没有上限,但实际上存在行业组织强加的软约束。

考虑到大中小银行吸纳存款能力和经营区域资金数额的差异,利率自律机制将对不同银行采取不同的存款利率上限。

比如建农四大银行的存款利率会更低,而其他股份制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或中小银行的利率会更低。西北、中部等偏远地区的银行会更高。同期基准存款利率的50%。

存款利率上调的一个缺点是具有杠杆效应,因为长期存款的基准利率较高,同样的上升率越低,长期存款上升的绝对值越大。

例如,如果基准利率为1.1%,则三个月期存款利率为1.65%,基准利率为2.75%时,三年期存款利率为4.125%。1.65%扩大到2.475%。

2021年6月,存款利率再次改革……利率上限由浮动改为在基准利率上加一个点,以避免浮动的杠杆效应。

具体来说:在基准存款利率的基础上,大型国有银行的活期需求点上限为10个基点(0.1%),定期存款为50个基点(0.5%),大额存单存款为60个基点(0.6%),其他银行对应的红利点上限为0.2%、0.75%和0.8%。

但是,以上只是解决了储蓄利率的上限,并不能保证必要的息差。随着贷款利率越来越低,银行的息差不断缩小,甚至影响到银行的生存。因此,新一轮的存款利率改革又来了——存款利率随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值而动。

首先,有些人天生保守,不愿承担任何风险,而存款是最能保证本金安全和收益确定性的理财方式……也许利息少,但本金绝对安全的。

二是有些群体确实有储蓄需求,比如老年人、低收入、经济文盲,他们几乎承受不起任何本金的波动。另外,每个人都有一种“躺赢不做,不劳而获”的心态,只有存款才能满足这种心态。

几乎所有人都希望本金不丢,收入越高越好。虽然这种可能性在大多数情况下非常小,但也无法被一心想要的人所抗拒。

因此,满足这种需求的庞氏投资并不少见,吸引了大量的人……比如P2P理财、信托理财、民间借贷、房地产理财,甚至金融传销。

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收益理财套路后,发现严格监管的银行存款是最安全的。因此,许多保守的投资者和喜欢固定收益的人都变成了储户。

既然存款是最安全的,那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高利息呢?

其实如前所述,大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上限是不同的,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会更高一些,所以可以在小银行存入存款以获得更高的利息.

那么有人会问:银行破产了怎么办?

这里不得不说2015年出台的《存款保险条例》,其中明确规定,银行倒闭后,单个存款人50万元以内的本息,100%由存款保险支付……所以没有不管你存入哪家银行,只要存入50万以下是绝对安全的。

但请记住,小型银行存在流动性风险。

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县级农村信用社等资金实力薄弱,呆坏账多,管理不善,漏洞百出。如果存款人集中提现,会有流动性风险,说明个人账户有钱,但提现不出来。

此外,银行倒闭后,存款保险基金也参与理赔。当银行濒临破产,或已计划破产时,保险基金无法干预理赔,影响存款人使用现金。

事实上,除了存款,国债、大额存款、4%回报的年金保险、部分券商推出的“用来补充流动资金”的收入证明,都是本金安全、回报高的(收入一般在3.5%以上)理财产品。

我知道很多人的梦想是“存钱赚利息”,但是当市场平均收益率越来越低的时候,这只会越来越难,无异于奢望。

利率市场化改革蹄疾步稳 如何应对改革“深水区”挑战

作为金融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利率市场化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课题。2004年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放开,2013年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取消,2015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取消,2019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启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

目前,利率市场化进展如何?LPR改革下金融机构面临哪些新挑战,又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加以应对?围绕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和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

《金融时报》记者:今年以来,央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利率水平?

连平:过去两年,我国市场实际利率水平呈稳中略降的趋势。纵向来看,我国实际利率水平,比如,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经是历史上最低水平,这也与当前中国经济增速等各方面相匹配;横向比较,目前,我国利率水平虽比主要发达经济体略高一些,但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相对较低。而且从向企业发放贷款的实际利率水平看,中美两国主要商业银行基本相当。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美国四家主要商业银行(花旗、美银、富国、摩根大通)贷款平均利率约为4.03%;我国四家主要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贷款平均利率约为4.04%。但值得关注的是,从政策导向来看,中美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美国实行的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趋近于零的水平,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基本保持稳健。

《金融时报》记者:实际利率水平下行离不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自2019年LPR改革启动以来,取得了哪些进展?

程实:近两年来,LPR形成机制改革已经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是通过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引导LPR市场利率下行,有效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在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市场中,贷款利率的下行可以带动存款利率下降。这一点在LPR机制成效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具体来说,政府通过MLF引导LPR下行降低了市场贷款利率,而贷款利率下降则促使银行高息揽储的动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引导存款利率下行。

二是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有效打破。过去一些银行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设定隐性下限,使得政策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不畅。而2020年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1年期以内新发放贷款低于原贷款基准利率0.9倍下限的占比分别为33.85%、17.08%、33.27%和20.31%,意味着贷款隐性下限完全被打破。

三是LPR改革优化了信贷资源结构性配置。LPR改革打破了贷款利率隐性下限后,我们发现一些银行将信贷资源向中小企业配置的倾斜性提升了。

四是LPR与市场资金供求相关性明显增强,充分体现了市场资金供求变化。

《金融时报》记者:LPR改革后,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连平:LPR改革后,银行息差开始收窄,盈利能力压力增大。为了应对LPR改革带来的影响,金融机构的应变体现在:一是积极调整负债端业务。一些银行会通过优化负债结构、约束大额存单规模或下调存款挂牌利率,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二是实施差异化定价策略。在LPR改革后,部分银行开始强调成本精细化管理,逐一与客户进行差异化定价;三是重视应用金融科技等手段来精准定价和加强风控;四是更加重视提升自身对市场利率的研究。货币政策正在引导银行把LPR对接到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上,目前来看,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完成了对接,而一些中小银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

《金融时报》记者:推进利率市场化当前还面临哪些挑战?下一步的重点是什么?

连平:整体上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我们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很早就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目前,银行体系的利率市场化也在稳步推进中,贷款利率也已基本市场化。我认为,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是在进一步完善政策利率体系的基础上深化和优化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一方面,需要持续推进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建设,最终形成政策利率主导下的市场利率的框架体系;另一方面,要在进一步完善“利率走廊”机制的同时,健全市场化利率传导机制,实现从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的有效传导。

未来的利率体系要兼顾国家调控功能与市场自主调节。一方面,要推进利率市场化,就是要实现市场根据供求关系实现利率水平的自主调节;另一方面,从宏观调控角度上看,国家需要通过利率政策使得金融体系、经济体系更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市场利率应对政策利率的变动高度敏感。完善相应的调控框架和机制将是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

程实: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想目标是,央行通过调节政策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最终使实体经济主体行为做出相应调整。目前尚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

一是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的无套利均衡暂难以实现。受到人口老龄化、居民储蓄习惯以及资本市场开放性的影响,存款利率对市场利率的反应比较刚性。尽管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机制,但存款利率的市场定价模式和基准仍需进一步改革。

二是提高贷款定价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我国大部分贷款均已实现市场化定价。但由于地方银行在资金管理和考核机制方面仍存在漏洞和盲目性,导致部分地区对银行基层业务人员的考核仍过分强调市场份额,从而可能违背利率政策导向。

三是利率传导机制诸多环节仍有一定障碍。比如,金融监管对城投债、房地产金融以及非标融资短期内的集中约束一定程度会影响利率传导的效果。财政、监管与货币三者如何更好相互协调补充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本文源自金融时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