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下调引发的银行业存贷新战争|钛媒体焦点
“各个银行都在下贷款任务、比着赛的压价格。”
一位股份制银行信贷经理向钛媒体A描述了银行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体现在经营指标上,净息差正在持续收窄——今年上半年,国有六大行中有5家出现了同比下滑。对于以利息收入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银行业而言,净息差哪怕1个基点的变化,都牵动着银行的敏感神经。
事实上,随着中国利率市场进入下行通道,特别是2019年LPR改革以来,银行净息差就呈逐渐收窄趋势,疫情反复更是加剧了这一走势。尤其是在资产端,银行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使得贷款收益率不断降低。
贷款利率走低,居民储蓄意愿却越来越强。
日前,方正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22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新增10.2万亿定期存款,同比多增了4.3万亿。居民部门消费需求减弱,购房需求处于低位,被动储蓄意愿足,并更多转向定期存款。企业投资意愿减弱,也增加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增加拉高了银行存款成本付息率。
工商银行行长廖林在中报业绩发布会上解释了存贷两端的矛盾所在,“贷款端,发放贷款利率逐步下降;存款端,定期化趋势会形成压力,因为付息比较刚性。”
巧合的是,中报季刚过,国有六大行银行官网就集体调整了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整存整取定期存款的各个期限的存款利率均有所下调:三年期定期利率下调15个基点,其他期限利率下调10个基点。继而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宣布跟进“降息”。
存款端利率一调再调、贷款端利息一降再降,银行业的存贷两端现状究竟如何?
大行存款过剩、小行揽储无门事实上,日前的这次“降息”并非是年内首次。4月,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国有银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均于4月下旬下调了其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部分地方法人机构也相应作出下调。
但是利率走低,似乎并未影响居民的储蓄意愿。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相比去年上半年多增加了4.7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
这一趋势仍在延续,今年8月居民存款与企业存款分别新增0.83万亿和0.06万亿元,环比分别多增加1.17万亿和2万亿元,同比分别多增加了0.49万亿和0.39万亿元。其中8月居民存款新增规模继续创历史同期新高、企业存款新增规模仅低于2016年同期。
央行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也显示出了居民对于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心态变动。
2022年第二季度,在消费、储蓄和投资意愿上,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8%,比上季增加0.1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增加3.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7.9%,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
但是居民储蓄向银行业的流动是有倾向性的。
一方面,大行普遍陷入了存款过多的烦恼。国有大行中的中农中建交、以及招行、民生等股份行,上半年的平均存款增速均在8%以上,部分甚至超过10%。招行行长王良透露,“上半年存款整体增长的态势非常好,可以说是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但他们的问题是,成本更低的活期存款在减少,成本更高的定期存款以及大额存单的规模在增加。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上半年新增个人定期存款大幅上涨同时,个人活期存款量较去年末还有所减少。中信建投在近期的研报中指出,截至2022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定期存款占比较年初提升1.9个百分点至52.6%。
因此,银行业普遍在调低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的利率。据了解,目前市场上3年期大额存单的利率普遍在3.5%之内,部分银行甚至已经调到了3%以下,至于年利率4%以上的产品已经难见踪迹。
即使如此,市场上大额存单仍旧供不应求。“要买的话得每天早上定时去抢,但基本很少有人能抢到。”一位股份行人士表示。
相较之下,中小银行则不得不维持高息揽储的局面。
一位农商行工作人员告诉钛媒体,“今年发生的村镇银行雷暴事件很大损害了中小银行的社会公信力,不得不维持高息揽储。”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发行的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均为3.25%。而这家农商行的等5年大额存单利率高至4.05%,有的银行5年定期存款利率也达到了4%。此外,个别银行还通过“非公开”的方式向客户发售利率较高的存款产品。
住房贷规模萎缩,“转贷”出现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集体走低、不良率部分走高
在资产端,住房贷款的萎缩是银行业的共性问题。
刚刚披露完毕的中报显示,6大国有银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合计26.9万亿元,与期初(2022年初,下同)相比,仅新增4479.6亿元,而去年同期的新增额为1.3万亿元,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的新增住房贷款仅为去年上半年的36%。
13家股份行、区域性银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仅新增596亿元,是2021年上半年新增额的1/8左右。
王良则用“失速”来形容招行住房按揭贷款的现状——股份行中个人住房贷款规模最大的招行,今年上半年仅新增135.7亿元,增幅为1%,在过去的5年里,招商银行半年度新增住房贷款多则千亿,少则400亿,今年上半年的增量创下了历史新低。
13家中型上市银行中,5家甚至出现了下降,包括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渤海银行,上半年住房贷款余额分别较期初减少了146.4亿元、126.1亿元、12.4亿元、51亿元和37.1亿元。
住宅销售数据也在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住宅销售面积58057万平米,同比下降26.6%。价格方面,2022年上半年,住宅销售额为57683亿元,同比下降31.8%。
与此同时,房贷利率出现了明显下滑。6月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2%,较年初大幅下降1.01%。远低于存量房贷的利率水平。
在这一情况下,出现了两类情况。一方面,手头资金宽裕的购房者选择提前还贷,减少后续较高的利息开支,越发走低的理财收益也促进了这一选择。但此举并不收到银行的欢迎,“提前还贷既缩减了银行的资产规模,又减少了利息收入,银行一般不会鼓励这项业务。”一位股份行信贷经理表示。
另一方面,处于灰色地带的“转贷”业务开始兴起。所谓转贷,就是购房者提前把利率较高的按揭贷还掉,再转成利率较低的经营抵押贷。本质属于置换贷款套利。
某转贷中介的朋友圈广告截图
资金中介也趁势兴起,帮助缺少资金的个人提供垫资偿还房贷,再通过抵押房产申请房抵经营贷,从中收取费用。
不过,上述信贷经理表示,“如果客户本人确实有实际经营企业,那么此举的合规风险较低。而如果客户实际并没有企业经营,可能涉及到骗贷,甚至会被银行追究相关的责任。从产品形态上,经营贷相比按揭贷的贷款期限短,大都需要在10年内还清,实际融资成本并不算低。”
此外,监管曾三令五申表态严查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行业,“一旦被查可能面临信用受损和贷款收回”。
“比着赛的压贷款价格”“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是目前市场上的高频词汇。
为此,8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迎来第三次下调,1年期LPR为3.65%,较上月下调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3%,较上月大幅下调15个基点。最新的数据是,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4.16%,创下了有统计以来的新低。
王良也在中报业绩发布会上提到,“目前银行业贷款利率是有统计以来最低的时期。”他还提到,由于多重利率的下调,货币政策的宽松,优质资产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利率下调幅度确实比较大。市场上也出现价格扭曲的现象,优质企业贷款利率低于存款利率,票据利率也出现了一些违规的套利现象。
一家位于北京的国有大行对公信贷经理向钛媒体A表示,“眼下各家银行都在下贷款任务,都贷不出去,比着赛的压价格。”
这名信贷经理透露,此前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利率相对较高的小微企业,大企业“并不挣钱”,但是眼下为了争夺小微企业市场,其贷款利率也在逐步下调,小微企业贷款“也不挣钱了”。在他看来,目前企业普遍缺少扩张的动力,资金需求并不旺盛。
“行业内卷、员工躺平。”上述信贷经理如此形容目前的现状。
不过,一家位于江苏的农商行对公信贷经理则向钛媒体描述了并不太一致的行业现状。这位农商行人士表示,虽然有部分小微企业关停,但是整体的企业信贷需求的总量变化不大,其个人的信贷业绩也较为平稳。
该人士也坦言,各家银行的贷款利率之争非常激烈,尤其是资金成本更低的国有大行的企业抵押贷款利率优势明显,部分大行声称可以做到3.65%(一年期LPR等值),冲击了农商行本地的基本盘。
“这明显是一个不可能挣到钱的价格,但其实他们也挣到了钱。”他解释到,“部分大行会通过低利率来吸引客户,再通过中间业务挣钱,让客户购买'黄保基’——黄金、保险、基金等。比如,客户通过该业务员购买了一单100万元的保险,业务员可以拿到数万元的提成,其所在的银行也可以获得十万元乃至更多的收入。“
不过,上述人士也并不认为中小银行只能“躺平”,在他看来,低利率不是客户关心的唯一因素,低利率也不能覆盖最广大的客户。“比如,大行的企业抵押贷合同常常是一年一签,而我们可以延长到三年,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当然,我们一般也不会要求客户购买'黄保基’。”他说道。(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蔡鹏程)
金融行业如何应对下一个不良周期?
金融机构有意愿并长期可持续地支持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监管应该增加贷款市场风险定价灵活度,以使银行拥有正确的贷款收益率,帮助消化周期内的不良贷款。同时也应给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双向浮动留下空间,使银行在经济稳定期能积累资本为下一轮不良消化做准备
徐然文
随着地缘政治风险的升级,各主要经济体都提高了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视程度。中国近年也在不断推动脱虚入实加大对制造业产业链的投入并且成效显著。中国自2020年末以来的监管重置,加上自2016年以来的金融清理,持续的抑制房地产泡沫风险政策,以及税收改革和隐性地方政府债务等某些财政政策的变化已经使中国的金融体系重新向制造业倾斜。比如工业和硬科技行业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已经从2017年的4%反弹至2021年的16%,而且看起来还会进一步上升。
笔者认为制造业的持续升级对居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以及防止贫富过度分化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何有效的可持续地推动金融体系对制造业的支持和投入也是个世界性难题。制造业资本投入大、周期明显、不良率高,需要长期坚持从更长远的角度思考金融信贷政策。从中国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水平看,制造业贷款的不良水平远高于其他类型的贷款,而且制造业贷款的周期波动将会比基础设施贷款和房地产贷款更大。比如中国主要上市银行加权平均制造业的不良贷款比率从2012年的2%上升到2018年的6.1%,从2016年到2021年,累计有24%的贷款被消化为不良贷款。
在前几年的不良消化周期,当时相对合理的息差水平使大部分的全国性银行在消化制造业不良的过程中保持了适度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资本补充能力。这也保证了银行体系能在供给侧改革和制造业不良消化过程中保证合理的信贷增速,避免了经济硬着陆风险。但是近几年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监管加大了对各种贷款利率的指导力度,使银行贷款利率和息差水平有一定下行。而且近年的各种结构化信贷政策导致高风险、强周期的制造业和小微贷款利率明显低于低风险的按揭贷款利率。这不但导致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无法完善,同时也会导致对政策空间的一定误判。比如近几年为了支持小微企业和制造业,银行已经大幅下调了一年期的LPR以及小微和制造业贷款的定价,但五年期LPR和按揭贷款利率则比较稳定。在一定程度上银行是用了个人以及长期基建贷款对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做了补贴。这样虽然看起来5年期LPR还有较大下降空间,但其实一部分空间已经前期透支了。
虽然随着上一轮工业贷款的不良消化接近尾声,银行通过降低信贷成本维持了平稳的ROE和资本补充能力,但是银行消化下一轮制造业和小微贷款的能力还是有所下降。笔者测算,如果现在银行业的不良生成率提升50个基点回到2018年水平左右,会使主要银行的ROE下降平均2个百分点左右,从而明显降低银行的资本补充能力以及对新增贷款,尤其是制造业贷款的支持能力。
工业供应链的持续升级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对工业周期的判断、各个产业链的持续高效合作、环境问题的治理、产业工人的培训、成本的控制和关键技术突破都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这也是制造业贷款不良率高、周期更明显的原因之一。这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也需要更多的安全垫来应对经济和金融周期。中国的政策部门通过引入金融稳定基金、更高的资本要求、更高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要求、存款保险基金以及更严格的流动性比率要求等措施,使金融体系更加稳定。然而,这层层的保护也可能会制造额外的成本,并反映到利率中。
金融机构有意愿并长期可持续地支持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监管应该增加贷款市场风险定价灵活度,也就是将部分贷款定价权归还给银行,以使银行拥有正确的贷款收益率,帮助消化周期内的不良贷款。同时也应给LPR的双向浮动留下空间,使银行在经济稳定期能积累资本为下一轮不良消化做准备。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金融分析师;编辑:袁满
央行答红星新闻问:5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是5.19%,环比又降5个基点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
7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
上半年,在助企纾困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出台了哪些措施?稳经济效果如何?会上,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回答红星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人民银行主动作为、靠前发力,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此外,人民银行还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全力支持稳经济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
一是强化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政策支持。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23条、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餐饮业恢复发展、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等政策措施,通过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等方式,支持受困企业抵御疫情影响。
二是加强多层次政银企对接。强化与发改、工信等部门协调联动,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应用,通过线下主动走访、线上服务平台推送等,畅通银企对接渠道。目前,全国共建立包含64.8万家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名录库,累计发放贷款9.6万亿元。
三是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出台《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尽职免责、不良容忍度、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政策安排,强化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
四是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上半年共发行了2155亿元,有效拓宽了中小银行信贷资金来源。推广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发挥供应链票据平台作用。6月末,累计促成应收账款融资36.5万笔,金额16.7万亿元。
邹澜表示,总体来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普惠小微贷款继续保持“量增、面扩、价降”。5月份,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是5.19%,环比又下降5个基点。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加强与发改、财政、工信等部门合作,继续落实落细已出台政策,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行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纾困发展的支持力度,共同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