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时没有养老金,有20万银行存款,能安稳养老吗?你怎么看
对很多人来说,养老问题是需要提前准备的,因为如果选择养儿防老,要在适龄时间成立家庭,抚育孩子;如果选择以房养老,在背上几十年房贷之前,便要考虑好哪里的房子能升值,哪里的房子比较方便租出去赚取租金;如果选择养老金养老,要考虑好在哪个城市发展,在哪交什么档次的社保,交多少年;如果选择存款养老,以多数人的赚钱能力,可能要存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才能存够养老本……
就有人想知道,如果不交社保,不领养老金,在60岁时攒下20万银行存款,能安稳养老吗?对此,你怎么看呢?
有人可以
人与人的寿数是不尽相同的。虽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不过也不可否认,有些个体的寿数并没有那么长。去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916元,城镇居民30307元。如果按照这个数据,20万元或许够一个普通消费水平的农村居民生活到72岁,够一个普通消费水平的城镇居民生活到66岁左右。
所以,我们不能武断地说,一个人绝对不能靠20万银行存款养老。
有人不能
不过,谁也不知道自己寿数能有多久,人们在考虑养老问题时,不要赌绝对活不到多少岁,要尽量往富余了准备。
若一个人能活到80岁,需要靠着这20万元存款度过20年的老年生活,平均每年才1万元。可能有人会说,勒紧裤腰带,生活在农村,还是有可能一年只花1万元的。是,现在是这样可20年后,1万元的购买力还能有多少呢?不妨想一想20年前的1万元购买力如何,如今的1万元购买力又是怎样。当时的一元钱能买几个包子,现在能买几个。
除了通货膨胀的问题之外,还要考虑医药的问题。这3年,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很多老年人在面对感染时,是弱势群体,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衰老,不少老年人有着基础病,有些人甚至会有多项基础病缠身。
暂且不说如今的手术费怎样,光说医药费。近期不少人也去囤药了,一盒普普通通的连花清瘟颗粒多少钱?有些人只是稍微囤了几盒药以防不测,便花了一两百元。更别提有些老人是要常年吃药,以维持正常的生理生化指标的,药根本就不能断,这又是一大笔支出。如果一个老人体弱多病,需要常年吃药,想要靠1万元覆盖所有支出,太难了。
怎么做
所以对多数人来说,在60岁时没有养老金,只有20万银行存款,是难以安稳养老的。因此,一个人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便多准备几条养老途径,比如结合养儿防老、养老金养老、存款养老等。
同时,由于子女有了小家之后不一定能给老人多少赡养费,老人也要在有能力的时候,尽量多攒钱。同时,为了防止存款的购买力随着时间流逝,要尽力进行保值和增值处理。可将多数资金存在银行存款或者储蓄国债等保本方式中,降低整体性风险。同时也可适当引入一些稳妥的增值方式,比如余额宝、零钱通、结构性存款等。也可以借助政策强力支持的外贸经济平台的代销,20万每月得2000元利润,安全无风险。
总之,对一些人来说,可以靠20万银行存款安稳养老。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如果没有其余养老支撑,仅靠20万存款,是难以做到安稳养老的,不是吗?你怎么看?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坚守主业做强实体经济
◆2019年3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参加审议。有一位代表讲述了福建民营企业传承“晋江经验”、推动创新发展的情况,表示“晋江经验”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坚守实业。听了他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做实体经济,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一个主业,这是本分。
◆20年来,晋江先后承担43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包括农村土地改革、新型城镇化、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其中多项改革涉及做强实体经济。
◆提质量、创品牌、拓产品,晋江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升级,聚合起搬不走的产业集群,持续探索新时代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8年,晋江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28亿余元。2021年,这一数字达到57亿元,年均增长26.3%。
◆晋江有7000多亿元的工业底盘,超26万的市场主体,拥有海量数据资源,推进数字化转型,有基础有优势,以数字转型推进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正当其时。
◆晋江龙头企业发展“一骑绝尘”,同时与一些中小企业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关系,产业链条充实有后劲,链上各类企业协同配合,共同抵御风险,筑牢竞争优势。
◆“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是晋江党委、政府服务实体经济的承诺。
◆20年来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晋江经济年均增速11.4%,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近3000亿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21年保持全国前十,2018年以来稳居全国前五。
备受马拉松选手青睐的碳板跑鞋,单只重量仅160克;采用“百叶窗”仿生材料的T恤,接触汗水后面料自动形成通风孔;将“雨屏”科技应用在鞋面上,做到“下雨不湿鞋”……这些满载“黑科技”价值的“新国货”,有着同一个标识——晋江制造。
2019年3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参加审议。有一位代表讲述了福建民营企业传承“晋江经验”、推动创新发展的情况,表示“晋江经验”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坚守实业。听了他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做实体经济,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一个主业,这是本分。
对于晋江,习近平总书记再熟悉不过。下基层、进企业、访农村……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和福建省省长的六年时间里,他曾七次到晋江调研。2002年8月20日和10月4日,习近平分别在《人民日报》和《福建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系统总结晋江发展成就和实践探索。
从地方到中央,坚守主业做强实体经济,始终是习近平坚持倡导的发展思路。
坚守主业,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坚持不懈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是“晋江经验”的鲜明特色。20年来,晋江先后承担43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包括农村土地改革、新型城镇化、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其中多项改革涉及做强实体经济。
2019年10月,晋江市被福建省委、省政府确立为全省首批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今年8月,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支持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的意见》,支持晋江围绕鞋服、纺织、建材、食品、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打造全国一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从动能转换、创新发展、数字赋能等方面扶持实体经济。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家庭作坊起步,晋江人心无旁骛坚守在纺织、鞋服、食品、建材等市场竞争激烈的传统行业,为“一双鞋”“一张纸”“一块面包”赋予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发展内涵……提质量、创品牌、拓产品,晋江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升级,聚合起搬不走的产业集群,持续探索新时代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视频加载中...
视频《坚守主业做强实体经济》
【“中国鞋”走出中国路】
改革开放之初,晋江的发展始于“一双鞋”。
位于晋江入海口的陈埭镇,面积不足40平方公里。1978年,全镇人均年收入仅50余元。上世纪80年代初,得东南沿海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发挥侨乡优势,从利用闲房、闲资、闲散劳动力起步,陈埭的制鞋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2001年4月2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出席了第三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在安踏展馆,习近平对企业发展提出了三点要求:“把好质量关,创出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创新产品。”
牢记嘱托,20年来,晋江坚持用“中国鞋”走出中国路。
把好质量关,20年做好一双鞋。这双鞋,从模仿海外鞋款起步。为提高产品质量,晋江本地代工厂从引进国际运动鞋服品牌生产线开始,悉心学习企业流程管理,逐步发展为自主建立生产线,不断完善上下游配套。
如今,晋江鞋企普遍建立了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少企业建立起自己的创新实验室,一些企业开始在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引领国际标准。晋江鞋,锚定“高品质、专业化、科技力”,持续提升质量。
在特步集团的运动科学实验室,记者看到,跑鞋上搭载3D动作捕捉器,用于收集脚部受力、触地时间等信息。
“做出一双好的运动鞋并不容易,生产流程涉及数十道工序,260多个检测指标。晋江鞋的发展,就是不断提升一双鞋的质量、品质、科技含量的过程。”晋江市科技局局长蒋家兴说。
强化运营,创出中国品牌。2000年前后,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东南沿海鞋业产业链逐渐完善,代工外销鞋企竞争激烈,原有模式利润微薄。同时,国内市场消费逐渐升温,内销潜力巨大。
晋江恒盛玩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2022年2月8日摄)晋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2002年,晋江市提出了品牌运营和资本运营“双翼计划”,引导扶持企业打造自主品牌,重点拓展国内市场。同时,晋江推动企业改变家庭作坊、家族企业式的管理模式短板,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升级。
开专卖店、请明星代言、推进上市战略……安踏、特步、三六一度等国产品牌在国内市场闯出一片天地,带动了晋江产业升级。
这一升级过程持续不息,使来自晋江的鞋服品牌市场占有率始终位居国内市场前列。“中国消费者对于体育用品呈现出更多个性化、多元化需求。面对新形势,安踏明确提出‘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战略转型,全链条创新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告诉记者。
聚力研发,一心一意谋创新。作为北京冬奥会官方赞助商,福建盼盼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提供了32个品类、3000万份产品。其中,采用宇航冻干技术制作的方便面,在零下37摄氏度低温下将浓缩的面汤、西红柿和面条冷却冻干,保持原汁原味。来自国际的一流食品专家团队研发的干蛋糕等多款产品成为“网红”,被多国运动员在社交平台点赞,带动了消费热潮。
“做好‘一块面包’,原料、设备、工艺、管理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支撑。”盼盼食品创始人蔡金垵介绍,盼盼建立了全球采购网络,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7个生产基地,拥有上百人的研发团队,每年投入研发费用上亿元。盼盼与全球多个国家顶尖食品专业团队、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在产品研发、检验检测、工艺创新等方面不断创新,每年推出上百款创新产品。
在三六一度公司的创新实验室,研创中心主任魏书涛向记者展示了公司新近推出的“百叶窗仿生材料”T恤。这种仿生材料接触汗水后,会自动形成通风孔,实现快速通风透气。
研发这款产品历时3年多。在魏书涛看来,当前“国货热”背后是消费升级需求,企业只有不断研发创新,推出更多高品质、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晋江传统产业创新的态势起来了。无论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越来越频繁,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蒋家兴说。
2018年,晋江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28亿余元。2021年,这一数字达到57亿元,年均增长26.3%。企业在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发力创新,不断推出市场热销产品。
在晋江市茂泰鞋材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机械臂在进行花园鞋自动打孔作业(2022年5月12日摄)周义摄/本刊
【数字化“化”入寻常企业】
做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
记者在晋江采访了解到,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多重难题。晋江党委、政府以推动企业数字转型为抓手破解难题,加强扶持引导,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今年初,晋江在全市启动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7月,晋江出台《支持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十二条措施》,从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样板、推动企业数字化普及应用、夯实数字化转型平台支撑、拓展数字化转型公益服务、支持数字化技术人才培育、加强数字化转型金融支持等方面,扶持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22家标杆企业全流程示范引导。走进卡尔美体育用品生产车间,一条条垂悬的智能悬挂系统整齐排列。服装裁片经过全自动切割机精准切出后,锁边、压线、上领口、整烫……十几道工序高效流转,工人与智能系统有序配合。从开始裁片到制作完成,出品一件成衣平均只需要一两分钟。
生产车间内,大屏幕实时更新着订单总数、完成率、下单时间等大数据。该公司总经理柯永祥介绍,数字化系统自动衔接着生产的各个环节,自动采集所有环节数据,周转效率大幅提升。智能悬挂系统有效减少了工厂的半成品堆积,产能提升了20%。
卡尔美是晋江首批推行数字转型的22家标杆企业之一。去年以来,在晋江党委、政府引导下,安踏、卡尔美、信泰、盼盼等企业“试水”数字化转型,通过打造数字产线、无人车间、智慧工厂、灯塔工厂等,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仓储物流、市场推广、资金结算、售后服务等环节,推动全流程数字化,实现降本增效。
晋江市市长王明元介绍,数字化转型运行一年多来,晋江试点企业平均用工减少60%,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发周期缩短50%,生产效率提升40%。
赋能中小企业“环节突破”。记者走访晋江纺织鞋服、食品、机械制造等多家企业发现,龙头企业在无人工厂、智能化生产线等方面示范先行的同时,晋江还在推动点多面广的中小企业根据各自情况,在研发设计、车间管理、物流等单一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由政府联合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撑。
“我们根据各企业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各环节面临的具体问题,在智能运维、智能调度、智能物流、智能管网及算法软件优化等方面提供精准指导,帮助企业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科研机构,该中心去年以来已为晋江200多家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服务,其中不少是中小企业。
数字化转型从研发、生产、管理、供应链等环节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利益——研发上,提升设计协同能力,缩短产品研制周期;生产上,通过设备互联,实现实时监控生产现况,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管理上,通过信息化系统集成,实现管理全流程透明可视,提升运营效率;供应链上,数字化技术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
50亿元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合力。今年7月,由晋江市政府主导,国有企业出资设立,总规模达50亿元的晋江市产业发展母基金正式成立。基金的设立旨在发挥市场放大作用,力争撬动200亿元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领域。
对于纺织、鞋服、食品、建材、机械、医疗器械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标杆样板企业,晋江市政府按照不超过其软件系统、硬件设备投入金额20%的标准给予补助;鼓励在园区标准化建设中打造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对示范项目补助比例为25%;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系统服务商研发推出共性、通用、低成本系统解决方案的,既奖励应用企业,也奖励平台商,根据其所服务的中小企业数量,最高可获30万元奖励。
“拿出‘真金白银’补贴转型企业,效果明显。”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介绍,“晋江有7000多亿元的工业底盘,超26万的市场主体,拥有海量数据资源,推进数字化转型,有基础有优势,以数字转型推进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正当其时。”
游客在福建泉州晋江古石桥安平桥上游览(2021年7月8日摄)姜克红摄/本刊
【催化集群发展优势】
食品、纺织、鞋服、建材……一镇一品,是晋江产业发展的一大特征。
历经市场淘洗,晋江如今拥有超26万家市场主体,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00多家,上市企业50家;形成了纺织、鞋服2个超千亿元,建材、食品2个超500亿元,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疗健康3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也涌现出安踏、三六一度、盼盼、恒安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同向发力,是近年来晋江稳住实体经济大盘的重要秘诀。
上下游协同,产业链安全可控。记者走访了解到,晋江行业龙头企业的周边,活跃着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提供配套服务。这些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晋江、泉州、莆田等地,辐射半径在50公里以内。龙头企业能够快捷便利地找到配套商,降低成本;中小企业专注于产业链条某一环节的研发生产设计,不愁没有市场。
今年前三季度,安踏、三六一度、特步等运动鞋服企业营收均实现大幅增长。它们的逆势增长,也带动了周边中小企业稳生产、保利润。三六一度公司副总裁侯朝辉告诉记者,从鞋服材料、鞋带、纸箱到标识、模具,产业链上下游500多家做配套的中小企业,全部保持满负荷生产。
占地不足30平方公里的晋江英林镇,分布着大大小小230多家泳装企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其中98%左右出口海外。由于近年来国际市场不稳,英林泳装企业不同程度出现利润下降、海外市场萎缩。
晋江市、英林镇党委政府牵线“以大带小”,推动安踏、特步、三六一度等龙头企业通过合资经营、品牌授权、代工等方式,打通英林泳装转向国内市场之路,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稳定了上下游5万多个就业岗位。
“大”“小”相济,共筑竞争优势。在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发力,“小物件”也能做成“大生意”。
从一家小作坊做起,专注于做好一根拉链,福建浔兴拉链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持续多年保持国内行业销量领先。今年以来,公司海内外订单保持逆势增长。
“小小的拉链,连接了纺织、染整、组装、冲压等六七个行业,涉及数十个学科。”公司副总裁张田告诉记者,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等10多所科研院所合作,在原材料、工艺、流程、智能化车间等方面持续创新,产品品质、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记者调研发现,在坚守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晋江注重激发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各自的长处。晋江龙头企业发展“一骑绝尘”,同时与一些中小企业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关系,产业链条充实有后劲,链上各类企业协同配合,共同抵御风险,筑牢竞争优势。
危中寻机,抢占价值链中高端。近年来,由于东南亚国家在出口关税、劳动力成本、用地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一些国内鞋服厂转移到东南亚。但记者走访发现,这些企业,仍把面料、鞋材乃至智能车间等占据价值链中高端的资源留在国内。
信泰集团是一家纺织面料、纺织机械生产企业,客户包括国内外知名鞋服品牌,海外订单占集团营收的60%左右。为配合海外客户需求,公司于2016年在越南设立工厂。
信泰集团总裁蔡清来告诉记者,东南亚国家企业生产一双运动鞋所需的高端面料、纱线、鞋底材料等,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内出口。在东南亚国家建设智能车间、数字化生产线,离不开来自国内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
记者在晋江多家企业工厂车间看到,纱线、面料、鞋底、鞋面、机械设备等,正源源不断装箱、发货、出海。
一些受访企业家提出,东南亚国家纺织鞋服产业的发展,给晋江企业带来新的订单,这对于晋江等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也是机遇。关键在于,以创新激发产业集群优势,赢得更多发展机会。
“要抢占价值链中高端,就得在精细化工、中高端面料、智能装备、高端设备、示范工厂等方面发力。制定行业标准,引领发展方向,做强产业集群优势。”华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劲煌表示。
在晋江市信泰集团的工厂,工人在忙碌(2022年4月12日摄)周义摄/本刊
【有为政府:引路人、推车手、服务员】
晋江是民营经济重镇,民营企业占到98%以上。20年来,晋江不断根据企业需求塑造政府职能,当好企业的“引路人、推车手、服务员”,促进有为政府充分助力有效市场。
当好引路人,服务企业提升格局。“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服务”,这是“晋江经验”的重要内容。
早在2001年,晋江市就成立了企业上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助力安踏、特步等鞋服集团进入资本市场,为其发展壮大提供“资本燃料”。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晋江着力引导企业聚焦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插上“科技翅膀”。
蒋家兴告诉记者,晋江搭建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平台,推动本地企业与国内十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导216家企业与80多所高校长期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合作,两年为企业创新、转型提供财政补贴30亿元,并在税收、融资等方面予以支持。
企业不仅是市场主体,也要承担好社会责任,将做强实体经济的理念持续传承下去。2002年12月,在晋江党委政府促动下,全国首个县级民间慈善机构——晋江慈善总会成立,时任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许连捷任会长。
“企业捐出来的钱,用于帮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资助乡里修桥铺路等。”许连捷告诉记者,做慈善培育了企业家的家国情怀,也给后代树立了榜样,告诉他们要传承父辈艰苦创业、坚守实业的传统。
当好推车手,勇于担当作为。“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晋江经验”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晋江市各级政府部门坚持在企业发展遇到困难瓶颈时,及时帮一把、扶一把、推一把,做到政策精准滴灌、氛围宽松和谐。
2022年3月中旬,福建泉州暴发本土疫情。晋江也出现多例确诊病例,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英林镇多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3~4月正是赶订单生产旺季,不少企业已经提前交付了海运集装箱定金。如果不能按时交付,将承受巨额违约责任,一批企业面临倒闭。
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当地党委政府帮助规上企业闭环生产、闭环运输,点对点运送至厦门港出海,保障生产、按时交货,挽救了一批企业。
晋江对实体经济的帮扶几十年坚持不懈,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今年1至9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94亿元,增长3.5%,20多万个市场主体保持稳定,上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以内。
当好服务员,转变角色推动发展。“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是晋江党委、政府服务实体经济的承诺。
2021年12月,胜科纳米福建有限公司面积6000平方米的半导体芯片分析测试实验室正式运行。选址建厂、场地装修、设备安装……这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高科技企业,从决定在晋江设立公司开始到正式运营,仅用了半年时间。
公司总经理乔胜明告诉记者,晋江党委、政府的服务效率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党委、政府建立专班,靠前服务,各项审批手续一个窗口完成,人才补贴当年兑现,员工租房、联系食堂等也迅速协调解决。只要企业有需求,随时给政府部门打电话,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和解决。
“良好的政企互动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晋江经验’的内涵之一。晋江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亲而有度、清而有为,不介入企业具体经营,把更多精力放在搭建平台、优化服务、维护生态上,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张文贤说。
20年来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晋江经济年均增速11.4%,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近3000亿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21年保持全国前十,2018年以来稳居全国前五。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心无旁骛坚守实业,一心一意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依然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宝。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晋江经验”必将谱写新的精彩篇章。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郑良庞梦霞
刊于《瞭望》2022年第51期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权威解读当前经济热点问题!这篇文章信息量很大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作深入解读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系统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接受新华社等媒体记者提问,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明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问:如何看待明年我国经济走势?
答: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从国际看,乌克兰危机延宕发酵,全球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粮食和能源安全问题突出,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胀局面;从国内看,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
同时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综合研判,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滑,而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一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给经济恢复带来重大积极影响,预计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加速释放。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今年已经出台实施的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结构优化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政策效应将在明年持续显现。明年还要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新政策、新措施。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发力,将积极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三是基数效应。今年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客观上造成今年经济基数相对较低,明年只要经济恢复正常增长,基数效应将对明年经济数据形成一定支撑。
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风雨如晦的外部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但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必须付出艰苦努力。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问: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将在哪些方面发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答:明年的宏观政策框架可概括为五大政策加六个统筹。
五大政策就是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对财政政策的要求是加力提效,明年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的力度,提高政策效能,更好发挥财政撬动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对货币政策的要求是精准有力,货币政策力度要够,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投向结构要精准,尤其要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总的看,财政加力、货币有力,就是要确保社会总需求得到有效支撑,从而使得社会总供求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和质量上取得平衡,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当然,产业、科技、社会政策都非常重要,要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1+1>2”的效果,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六个统筹具有很强的年度针对性和问题导向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很多两难多难问题,要在多重约束下求得最优解,必须强化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其中关于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党中央决定优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实施,预计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会加快恢复,这将释放出巨大的活力,促进经济循环起来、运转起来,加快向潜在增长速度靠拢。
问:随着优化防疫二十条、新十条落地,各地感染数量在不断上升,如何应对感染数量增多对经济的负面冲击?
答: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我们用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有效应对了全球五波疫情冲击,有效处置了国内100多起聚集性疫情,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效守护。过去三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4.5%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抗疫和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过去,在重症率、致死率高的情况下,我们严格防疫是必要的、正确的、负责任的。当前,病毒传染性强,但重症率、致死率显著降低,疫情防控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而且我们利用这几年时间加强疫苗和药物研发应用,提高疫苗接种和医疗保障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审时度势,科学优化防疫措施也是必要的、正确的、负责任的,都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平稳转段既是对公共卫生提出要求,也是对经济运行提出要求。实现平稳转段必须做好过渡期管理。为应对短期内感染数量增多造成的冲击扰动,当前关键是做好三件事:一是更好保障群众的就医用药,不出现大范围的医疗资源挤兑。二是保障产业稳定运行,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不能中断。三是要做好药品、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不能出现断供或价格大幅上涨。总之,困难是现实的、暂时的、难免的,要精心做好过渡期管理,曙光就在前面。
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
问:如何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找到二者结合点?
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穿经济工作全过程的主线。同时,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现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都是为了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和长期增长潜力。当前形势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应该有利于扩大总需求,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同时,扩大内需的政策举措应该有利于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的长期发展潜力,从而实现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
当前经济工作中有很多领域,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结合点,既能够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又有利于扩大当期需求。比如,我们迫切需要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这就需要加大制造业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加大新领域新赛道的投入。这些投入既是当期需求,未来产生高质量供给后,又会进一步创造有效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就是典型成功案例。再如,今年不少南方省份由于干旱高热出现缺电现象,而在东北、华北、西北一些地方又有大量风电光电无法消纳,加大在电源布局、跨区域电力输送、智能电网等方面投入,既扩大当期需求,又提高能源体系效率,为未来的需求增长和能源转型创造条件。可以说,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结合点。只要我们创造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采取适当的政策引导,就能够使这些结合点变成经济的增长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问:当前,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消费,如何有效稳定消费增长?
答:针对这几年受疫情影响,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存钱避险倾向上升的情况,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采取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适当增加消费信贷。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针对住房、汽车、服务性消费等领域存在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完善消费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如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提振市场信心
问:当前不少企业感到信心不足,如何提振市场信心?如何为民营企业尤其中小微企业创造更良好、更安心的发展环境?
答:当前,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会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强调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我国是否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各种不正确的议论,给社会信心和发展前景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对此,中央坚决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一方面,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比如,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国企、民企、外企都要依法依规经营。
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要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的重要作用。比如,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重要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2021年,民营经济税收贡献已达59.6%,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96%,比重进一步提高。可以说,民营经济已成为保障民生、促进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要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让广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增强长远发展的信心。
问: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如何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
答: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难度加大,尤其是青年失业率有所上升,这将会是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会议部署,明年要突出抓好稳就业工作。
一方面,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一揽子政策。财税、金融、投资、产业等政策实施都要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疫情期间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该延长的就延长,该优化的就优化。另一方面,要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企业。不断壮大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宽准入、优化政策,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支持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通过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政策支持灵活就业发展。此外,明年高校毕业生将超过115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重点做好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加强就业培训,着力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就业人员与产业结构适配度。
总之,要让产业优化升级中产生的各类就业机会充分释放出来,要让更多市场主体和新就业形态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能够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能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问:疫情加速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答:近几年,受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保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遇到很大挑战。这次会议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
一要坚定战略自信,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关键是要以守正创新方式办好自己的事。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这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强保障和最大底气。我们要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个根本,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抓紧补短板、锻长板,努力做到更好生存、持续发展。
二要聚焦自立自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夯实基础、加强储备三件大事。要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要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多渠道确保供应安全。
三要实现升级发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对于传统制造业,关键是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竞争力,使得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更加坚实。制造业高端化不是都去搞芯片,服装家具都可以高端化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加快前沿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开辟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对于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关键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重视发挥市场力量,大力支持全产业链发展。
四要加强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全球供应链调整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欧洲、韩国、日本对华投资增长快,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中国兴趣大,其中很多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际技术+中国生产+世界市场是很好的模式。要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要拓展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空间,努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引进用好高端创新人才,吸引更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
问:面对世界经济衰退、保护主义盛行,我国如何更好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和利用外资?
答:外资企业普遍关心自身在中国双循环、自主创新战略中的作用,这也决定其在华经营的长期信心。这次会议对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扩准入。会议强调,国企、民企、外企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扩大开放。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和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已宣布的外资准入政策要抓紧落地见效。
二是优环境。会议要求,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主动对照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三是强服务。会议强调,要针对性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加强同外商沟通交流,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同时,也要推动经贸人员常态化走出去招商引资。
四是抓重点。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发展,保障各类口岸物流运输畅通,多渠道扩大先进技术及设备、能源资源产品和短缺农产品等进口。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加大对重点国别和制造业等引资力度。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守牢风险底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问: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一些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答: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重要思路,是做大经济实力这个分母,稀释风险这个分子。从中期看,我国最大的底气在于城镇化、工业化仍处于深入发展阶段,经济需求潜力大、发展韧性强、新的竞争优势不断形成;从近期看,最有力的依托在于保持经济合理增速,推动高质量发展,明年推动我国经济整体好转有很好的条件和基础。下一步,按照会议部署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底线思维,标本兼治,短长结合,统筹好化险和改革,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是关于房地产业风险。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明显走弱,近几个月来出现加速下滑,成为影响经济运行中一个重大风险因素。下一步要立足我国巨大需求空间支撑,持续优化需求侧管理,加大对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金融支持力度。中期要研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改革完善房地产相关土地、财税、金融等基础性制度,多渠道增加市场化长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推动房地产企业转型发展,有序构建房地产健康发展新模式。
二是关于金融市场和机构风险。从市场看,受美联储及多国央行高频次加息、市场预期不稳等影响,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股市下行、资本流出、汇率贬值等压力增大。党中央高度重视各类市场联动下行风险,在国务院金融委统筹指挥下,抓住主要矛盾,精准施策,近来我国股市、汇率、债市总体保持稳定运行。从机构看,我国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的基础较为坚实,但个别中小银行、村镇银行、信托公司等较为脆弱。下一步要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推动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严格高管、主要股东资质审核和行为监管,有效隔离产业资本和金融风险,引导金融机构找准定位,专注主业,不断夯实金融健康发展的微观基础。
三是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近年来,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增速总体放缓,但规模仍然较大,特别是部分地方债务压力不断增大,县市级地方政府债务尤为突出。我们坚持“开正门、堵旁门、化存量、控增量”,坚决禁止变相举债、虚假化债行为,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加大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下一步要标本兼治,深化省以下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地方税体系,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我们相信,随着明年中国经济整体好转,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信心得到提振,各类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会在发展中得到有效化解,重大风险处置能力会在发展中得到不断增强,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一定可以守住,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
问:明年房地产政策的侧重点是什么?如何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答:这次会议对房地产行业风险化解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会议认为,各部门、各地方只要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持续抓好,房地产风险可以化解,市场可以实现平稳发展。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房地产链条长、涉及面广,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左右,加上建筑业则占到14%;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占地方综合财力接近一半,占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的6成,房地产贷款加上以房地产作押品的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9%,对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是外溢性较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行业。
二是要做好应对工作,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在前期已出台多项政策基础上,会议从供给端、预期和需求端,以及促行业新模式转型等方面作出部署。
供给端方面。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扛起责任,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继续给行业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并购重组;完善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及制度。2022年已出台的政策要持续抓好,2023年还将出台新举措,侧重研究解决改善房企资产负债状况等。
预期和需求端方面。要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比如,在住房消费等领域还存在一些妨碍消费需求释放的限制性政策,这些消费潜力要予以释放;结合落实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解决好新老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鼓励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发展长租房市场;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等消费。
三是要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要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人口变化、城镇化格局,包括城市群都市圈、城市更新、再城市化等,研究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摆脱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
总之,要高度重视当前房地产行业的问题和风险挑战,同时要看到,我国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很大。近期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将逐步见效,各项政策措施还将继续完善。
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