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农信:和联合收割机“联合”,有乡助平台相助
对于“80后”来说,网购并不陌生,小到日用百货,大到手机电脑,基本都会通过网络进行采购。今年8月,辽宁开原的赵大哥“一掷千金”,通过乡助A网购了一台价值15万元的玉米收割机。
38岁的赵大哥,平时很少上网买东西,是什么让他有了网购十几万“大件”的勇气呢?
“方便、实惠,重要的是我很信任齐芳。”朴实的赵大哥直接给出了答案。
齐芳是赵大哥的老朋友。故事还要从8月初说起。
今年,开原雨水丰沛,玉米田时常泥泞,作为玉米种植大户,赵大哥凭经验就知道,家里旧收割机已经收不了这样的“泥地”了,肯定要买新的收割机。“现在一台新机器得十五六万的样子,我手头倒是有钱,但是如果都拿来买机器,之后雇工人钱就不够了,不买又不行……”丰收将至,赵大哥却因为一台收割机犯了难。
齐芳知道了赵大哥的难处,主动邀请他下载了乡助A,在上面看型号和价格,如果有中意的,能带着他先下去看机器,还能推荐四期免息的资金服务,解决收获季节资金短缺的问题。
赵大哥(左一)与客户经理齐芳(右一)在新收割机前合影留念
从选定机型、实体店体验、手机下单到最后贷款完成,收割机开进家,总共也就两三天时间。“15万块钱的收割机,我出5万,10万办贷款,手头流动资金可以支付收玉米的人工费,等粮食卖完回款,免息期还没结束……太合适了!齐芳家也养着农机呢,她推荐的我也放心。”对于这次网购经历,赵大哥赞不绝口。
和赵大哥经历相似,辽宁昌图,同样是80后的彭武大哥8月份也在乡助买了一台全新的沃得收割机。
彭武大哥算是专业“养机人”,买过不少农机具,而且对于“养机”他有着独特的心得,那就是年年用新机器。“新机器故障率低,效果好,所以我基本每年都买新机器,用完了直接二手处理掉,折旧损失比维修保养合适。”彭武介绍道。
即便是农机市场的“老炮”,彭武今年也毫不犹豫的在乡助A下单买了收割机,因为经过他的计算,在这里下单性价比最高。不但可以享受4期免息的贷款服务,销售总价更是比市场价格要低个一两千块!
彭武(右一)与客户经理谭鑫(左一)在新买的收割机前合影留念
赵大哥和彭武都赶在收获季之前买到了价格合适,应心趁手的好农机,最终喜获丰收,这背后离不开一个A——乡助。
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包括深化农产品电商发展、培育发展乡村新业态、强化农村数字金融服务、加强农村资源要素信息化管理。作为中和农信三农综合服务线上入口,乡助平台实现了A、H5、小程序三端运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截至目前,通过乡助A售出农机具3200台,总成交金额1.47亿元。入驻商家和购物者中许多都是首次接触电商的“互联网小白”。
商家可以通过乡助平台培训,在实际交易中积累的运营经验,目前也已经有很多商户拓展出了电商新思路,多平台经营,线上线下齐开花,持续发展,稳步增收。农户则可以通过A方便快捷的选购实用农机,多方比价,赢得实惠。
未来,乡助平台将秉持“服务农村最后一百米”的使命,结合县域居民需求,不断拓展农村服务场景,丰富服务内涵,成为农村生产、生活以及生态服务的资源与信息链接器,打造一座跨越城乡、数字鸿沟,联结优质服务与农户真实需求的的桥梁,与合作伙伴一道,助力农业社会化水平提升,为乡村振兴的宏图贡献力量。
中和农信入驻会宁 致力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百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公司要发展壮大、团队要保持活力就要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近日,甘肃省中和农信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在会宁县设立营业部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进一步拓宽公司用人渠道,加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更好服务三农。
中和农信一直以打造“山水间的百姓银行”为己任,致力于中国小额信贷事业与农村金融发展。凭借着政策性优势、国际化视野,开创性精神和专业化团队,逐步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基层金融发展道路,为广大基层客户提供专注、专心和专业的金融服务,同时也为有志于从事小额信贷事业的人士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平台和职业生涯。前来应聘分支督导岗位的赵晓东表示,作为有一定从业经验的他,渴望能够在中和农信的公司平台上,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应聘者赵晓东:此次招聘我是通过会宁融媒体发布的公告知道的,随后我就报名参加了此次招聘活动。之前我带过团队,有相同的工作经历,招聘期间公司主管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使我了解到这个公司是服务三农的,此外,公司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有信心能够干好本职工作。
现场招聘会经常有,但招聘会现场有笔试环节的却不多见。为了更好的践行“公平、公开、择优”的招聘原则,此次招聘会上,中和农信特别添加了现场笔试环节,旨在更全面、多方位的考察应聘者的综合实力,为“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百米”选拔最专业的行业人才。
应聘者魏立婷:之前我也有参加过类似的面试,但是招聘公司面试会有笔试部分,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的,但是对于笔试方面,就是今天参加完了之后我也非常认可,因为它也在全方位考验你的综合能力,这些仅仅通过面试这方面是达不到的,那么对于今天的这个笔试结果,我也是非常有信心的。
中和农信是中国扶贫基金会下属社会企业,专业负责小额信贷项目运营,自1996年创设以来一直致力于解决地方百姓发展融资难题,助力微型创业者实现梦想。当前,公司依托20多年来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实践与经验,通过积极推进数字化提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准入门槛等方式,使金融服务真正落实到山水之间、百姓之间,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方便、快捷的全方位金融服务。至今为止,中和农信已经在全国设立了356家分公司,在职员工5400余人,小额信贷业务累计放款368.6万笔、166万户、622.6亿元,超过600万农民从中受益,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小微金融服务机构.
中和农信兰州事业部片区经理戴浩天:此次在会宁县秉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招聘工作人员,也希望本次招聘成功的工作人员,能够扎根农村,让会宁的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中和农信方便快捷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会宁融媒记者逯玉洁)
中和农信荣获“中融普惠”年度案例特别奖
近日,中国金融出版社公布了其主办的“第四届(2021)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结果,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和农信)报送的案例从本届大赛参选的230家金融机构、423个案例中脱颖而出,经过大赛专家评委会的初评、复评以及终评,最终斩获“中融普惠”年度案例特别奖。
中和农信小额信贷业务源自于国务院扶贫办于1996年实施的“世界银行贷款秦巴山区扶贫项目”,项目的服务群体是那些不能充分享受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县域内中低收入农户,在二十余年发展过程中,服务人群及服务理念从未发生偏移。信贷产品的设计上,中和农信更侧重于考察他们的未来现金流量及还款意愿,而非完全依赖担保人资质和是否有合适抵押物,让有意愿发展的农户可以更方便快捷获取资金。
截至2021年11月,中和农信小额信贷项目累计放款542万笔,共963亿元,当年贷款余额146亿元,户均贷款余额3.5万元,这些钱对于富裕人家来说可能不值一提,但对于在困境中谋求发展的乡村“守望者”来说,这就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福建霞浦的“连家船民”欧新寿就是小额信贷的“受益者”。90年代,他响应国家号召,从船里搬到岸上生活,可习惯了过去打渔、“讨小海”为生,搬到岸上后生机一时没了着落。他想搞养殖,想发展,可苦于没有资金,像他这样没有固定资产,也没有正经工作的征信“白户”,借钱之路处处碰壁。一筹莫展之际,中和农信为他提供了2000元的小额贷款,这笔钱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欧新寿从投入低的龙须菜开始养起,每年赚了钱还清贷款,再继续贷款发展,几年间就奋斗出15海亩海水养殖场,资产也突破百万。
在中和农信发展历程中,欧新寿这样的客户案例比比皆是。
二十余载深耕农村市场,履及全国20省420余县,北至中国“冷极”,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大兴安岭北麓雪原南达岛上少数民族聚集的海南万宁无垠碧波东临东海之滨福建霞浦落日滩涂西抵中蒙边境,内蒙古阿拉善的连天沙海。这些地方是诗人眼中浪漫之所,但在身处其中的百姓眼里,这些“美好”都意味着交通不便、出行困难、制约发展。
中和农信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奉行着“一个电话上门服务”的理念,只要有农户存在发展需要,雪原里我们可以坐3小时火车行驶147公里“送钱上门”高山上,我们可以驱车盘山4个小时,爬升700多米,无视车边万丈悬崖海岛上,我们可以坐船2个小时每天往返,既送贷款也送物资沙漠里,我们可以往返奔袭1000公里,只为当初一句“上门服务”的承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坚持看起来有些“笨拙”,但科技浪潮来临,总有一些“掉队”的人需要有人来拉一把,中和农信就愿意做这样的“人”。
“笨拙”坚守的背后,是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在时代浪潮中掉队的人都应该被“拉一把”。
普惠金融,不是一个冰冷的词语,是一双温暖的手,拉住每一个为了过上好日子不断努力的人。
扎根乡土二十余载,如今,中和农信除了普惠金融,也在助农服务的其他领域发力,力求成为一座“架设”在山水之间的桥,帮助大家穿破城市与乡村的壁垒,填平性别的偏见,逾越数字鸿沟,跨过贫穷和富裕的天堑。
服务农村最后一百米,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