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中银旗下贷款

本文目录

下滑超七成!中银消费金融VS中邮消费金融,净利骤降的“难兄难弟”

消费金融行业持续洗牌。业绩坐席更迭之下,不经意间冲出的“黑马”引人关注,而掉队的玩家也总能让人唏嘘不已。

2022年上半年出现了两家净利下滑超七成的“难兄难弟”。增收不增利、总资产小幅下滑,成为中银消费金融与中邮消费金融共同的标签。出于合规和风险考虑,两家机构不约而同地调产品、降利率,而迎合用户需求的代价便是利润率的暂时下滑。

同样的国有大行股东背景,同样的起身于线下渠道,两家消费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路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而在消费金融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之下,两家机构也齐齐转换了新思路——线上线下两手抓,并调整产品布局。

而在谋求线上线下融合的转型路上,绕不开的是两家机构缺乏流量入口的现实情况。

超出预期净利下滑超七成

2022年上半年,按照净利润排位,消费金融行业“吸金”排位赛中,前五名又换了座次。

中邮消费金融与中银消费金融在报告期内双双掉队。其中,中邮消费金融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9.43亿元,同比增长18.34%,上年同期为24.87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75.85%至1.91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7.91亿元。

而就在2021年上半年,中邮消费金融还是净利润同比增速最高的消费金融机构。凭借高达1512.2%的同比增速,中邮消费金融净利润在上年同期跻身三甲。

中银消费金融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1.4亿元,相较上年同期的23.48亿元同比增速为33.7%;净利润为1.36亿元,相较上年同期的5.32亿元同比下滑74.5%。

对于两家消费金融机构在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不少消费金融行业从业人士表示净利下降超出了预期。而在近20余家披露了上半年净利润数据的消费金融机构中,中邮消费金融与中银消费金融是为数不多的净利润同比下滑的机构,也为唯二的两家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七成的机构。

两家消费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在报告期内也同样出现下滑。截至2022年6月末,中银消费金融资产总额525.66亿元,较2021年末的543.26亿元下滑3.2%;净资产79.98亿元,上年末为78.62亿元,小幅增长1.73%。

同期,中邮消费金融总资产435.14亿元,净资产51.35亿元,上年末这两项数据分别为444.22亿元、49.45亿元,前者下滑幅度为2.04%,后者则增长了3.84%。

在北京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看来,消费金融隶属于金融业务条线,但业绩发展又得益于消费水平提高。2022年上半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消费的积极性。另外,中邮消费金融与中银消费金融依靠银行股东,线下业务在疫情环境下发展不确定性更强。

针对上半年公司业绩出现下滑的原因,中邮消费金融在采访中未作出正面回应,仅提到公司压降贷款利率,降低客户贷款成本。上半年新发放贷款综合定价同比下降1.41个百分点,持续压降利率;为1.9万名客户提供了专项息费减免、账单平移、信贷支持计划和调解服务等金融纾困政策,减免息费4900余万元。

中银消费金融则回应北京商报记者称,2022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外部形势波动加剧,消费客群的就业收入与还款能力受到冲击。另在报告期内,中银消费金融对受疫情影响的近3万名客户推出息费减免、延期还款、征信保护等纾困解难服务。

调场景降利率压低利润率

过去的几年间,消费金融行业不断涌入新玩家,教育、医美、装修、旅游等多个消费场景中都曾出现过消费金融机构的身影,也在口碑、用户体验方面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图片来源:中银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行业不断变迁,也是从业机构不断调整的过程。9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根据中银消费金融官网,公司目前产品主要有抵押消费贷款、信用消费贷款两大类,前者下设产品“新易贷-乐享贷”,后者下设产品“好客贷”与“新易贷-信用贷”。相关产品利率上限均收至24%以内。

此前中银消费金融主要针对教育场景,设置的“交易分期消费贷款”(包括教育云分期、技能云分期)产品,已经不见踪影。

此外,中银消费金融旗下“新易贷-乐享贷”主打线下房抵贷,贷款年利率区间为15.4%-23%,申请用户需要持有所在地房产方可申请。而在中邮消费金融产品中,也有业主贷这一与房产相关的设置,年化利率定价范围为14.04%-23.76%,申请用户需要有未结清且正常还款的房贷。

图片来源:中邮消费金融

“新易贷-乐享贷”要求用户线下面签,往往需要经历多重资质审核。北京商报记者实测发现,中邮消费金融业主贷可以通过线上渠道申请。中邮消费金融剩余的循环贷、极速贷、加油贷等利率各有不同。

与线上具有小额、高频特点的信用贷款产品相比,线下抵押消费贷款的特性恰好相反。“用户已经开始进行资产抵押了,自然是需要更大额的资金进行周转。”有研究人士指出。

但这也同样意味着更长的账目周期和更高的逾期风险。消费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张琪(化名)坦言称,房抵贷业务注重人力成本,如果出现风险事件,后期房产变现处置的周期流程较长,也需要消费金融机构消耗更多的精力进行后续处置。而“业主贷”这类产品,还是通过还贷水平进行授信。

更早一点,中邮消费金融调整线上线下贷款产品的消息时有传出。而2022年以来,中邮消费金融将重点放在了调整贷款利率和服务客群上,多位受访用户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中邮消费金融近期在产品布局方面未有明显变化。

9月5日,中邮消费金融披露了自营贷款业务定价及收费项目公告,这也是中邮消费金融年内第三次调整贷款利率。信息显示,中邮消费金融循环额度产品的利率调整为7.2%-23.76%,非循环额度产品(一次性额度)的利率调整为7.2%-23.76%,最初两项产品利率下限为14.04%。

图片来源:中邮消费金融官网

“调整产品和贷款利率,不仅仅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更多的还是为了后续的长期发展。对于长期有贷款需求的用户而言,利率是第一考量因素。当前银行在调降个人消费信贷利率,消费金融行业也在压降利率,用户自然会选择利率更低的机构。贷款产品也要根据市场发展进行优化。”张琪介绍道。

对于两家机构调整业务的考量因素和对业绩的影响,北京商报记者也向两家机构进行了解。中银消费金融解释道,为了提高用户体验,优化申请流程,中银消费金融做了产品谱系升级,用新易贷一个产品代替原有相对分散的客群定义产品。交易分期消费贷则是考虑到经济环境、国家相关行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对消费分期的行业与合作机构进行重新调整和规划,目前正处于调整过程中。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也提到,相关机构对于业务的调整,主要是出于合规性和风险性的综合考虑。教培大整顿的背景下,教育分期产品需求下降也是大势所趋。调降贷款产品利率也是为了用户进一步扩大贷款需求。这些举措反应在业绩上,都客观上压低了消费金融机构的利润率。

股东之外,发力外部获客

两家消费金融机构中,中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6月,是全国范围内首批试点的四家消费金融机构之一,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国银行;中邮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11月,是2013年9月原银监会宣布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后,首批获批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之一,公司控股股东为邮储银行。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中银消费金融已设立27家区域中心,线下线上业务覆盖全国约400个城市、900个县域。中邮消费金融也在全国16个省(市)设立省级营销中心,依托母行网点广泛发力。

而在消费金融行业10余年的发展历程里,均起身于线下业务的两家机构,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均未能守住先发优势。

“主要还是竞争实在太激烈了,后续入局消费金融行业的玩家中,带着互联网、产业基因。还有部分城商行,在渠道布局以及扩张方面的确具备突出优势。即便本质上都是下沉的贷款业务,但各机构主打客群也有所不同,在资产质量方面也会形成差异。”张琪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

这也让两家消费金融公司加快了转型步伐。在2022年上半年的财报中,中银消费金融首次对外披露了线上贷款占比。2022年6月末,中银消费金融贷款余额533亿元,同比增幅近40%;线上贷款余额占比达到42%,较上年末提升7个百分点,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

对于取得这一成绩的原因,中银消费金融指出,主要在于加快了增长性与支持性运营、数字化与智能化风控、新一代科技系统的建设,持续提升风控能力,提高获客质量。未来,将稳步推进产品优化和开放获客,通过数字化转型加大信贷投放规模。围绕外部市场形势,加强与优质互联网头部平台的合作,加大消费类信贷投放力度,提高客户消费金融服务覆盖面。

“线上线下联动,线上为主、互联网+线下创新”,是中邮消费金融在发行ABS时指出的发展模式。对于下一步发展规划,中邮消费金融也回应称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加大关于提升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探索。

不过,盘和林直言,线上化融合转型方面,两家机构都缺乏流量入口,这是“硬伤”。通过与互联网巨头展开流量合作带来的流量,缺乏内生性,往往难以长期维系。

“转型的过程一定是稳而慢的。对于两家消费金融机构而言,配置的大行股东资源和管理团队是最重要的优势。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过度依靠股东方是行不通的,外部渠道获客也不容忽视。应该通过更多元化的渠道,及时调整战略和架构,与股东方做好有效衔接。”王鹏如是说道。

北京商报记者廖蒙

中银全年贷款或中单位数增

◆中银的1,029亿元内房企业贷款中,不良余额36亿元,关注类别为8.2亿元,占比有限。资料图片

受惠计入外汇掉期合约的资金收入或成本後的净利息收入及净交易性收益上升等,中银香港(2388)上半年多赚7.1%至134.72亿元,每股盈利1.2742元,派中期息0.447元。管理层出席业绩会时表示,若市场按目前步伐加息,料下半年该行净利息收入和净息差有望保持趋升,全年贷款或录中单位数增长,又指会关注房地产行业变化情况,保证拨备充足。

期内,中银香港提取减值准备前的净经营收入按年升8.7%至272.32亿元,净利息收入跌3.5%至153.81亿元;净服务费及佣金收入跌22.7%至51.44亿元,受投资市场气氛淡静影响;净保费收入则升9.2%至98.46亿元;净交易性收益急升近2.8倍至89.58亿元。

一级资本比率19.55%

上半年贷款及其他账项减值准备净拨备17.26亿元,按年升44.2%。至6月底,特定分类或减值贷款比率0.46%,较去年底升0.19个百分点,由於部分公司客户贷款评级下降。一级资本比率为19.55%,总资本比率为21.88%。

截至6月底,内房企业贷款1,029亿元,较去年底下降2.7%;占集团客户贷款比重6.1%,较去年底下降0.5个百分点;内地房地产企业贷款总拨备比率2.3%。该行指,客户主要以业务在大湾区及内地一、二线沿海城市的全国性布局龙头企业为主,整体财务状况相对稳定。国企客户贷款占比78%,民企客户贷款占比22%。投向中国内地使用贷款占比56%,投向香港使用贷款占比42%。

风险总监蒋昕表示,在1,029亿元的内房企业贷款中,不良余额36亿元,关注类别为8.2亿元,占比有限。她又指,6月底内地房相关客户总拨备率2.3%,远高过集团0.67%的6月底平均水平,後续会关注房地产行业变化情况,评估资产质量和经营情况变动,保证拨备充足。

刘承钢:适时调整利率

展望未来,集团财务总监刘承钢表示,上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继续「放鹰」,令市场预期美国将进一步加息,而香港在联汇制度下,港息亦终将跟随美息向上。至於香港加息时机以及幅度,他认为要视乎银行间市场情况、市场利率走势,以及同业竞争等因素,该行会评估各方面因素,适时调整利率。

该行上半年净息差为1.13%,按年升3个基点,较去年下半年升5个基点,单计第二季度净息差为1.19%,按季上升11个基点。刘承钢提到,目前本港1个月期银行同业拆息(HIBOR)处於1.84厘,而过去几次加息都是当HIBOR升至2厘以上。

对於本港有银行同业已先後上调新造H按锁息上限,副总裁陈文回应指,该行会适时就上调H按锁息上限作出评估,又认为下半年虽然有机会出现疫情反覆、地缘政治和利率上升的风险,但估计本港楼市仍然平稳。对於港息向上会否影响按揭需求,他则认为楼按市场由用家主导,有实质需求支持,加上供应偏紧,预料楼市下半年需求仍然平稳。

中银香港昨收报27.25元,跌0.55%。

中银E贷,贷您过幸福年

春到年味至,佳期盼归年

中银E贷

为您添福添财添好运

愿您新的一年拥有

“鼠”不尽的幸福

团团圆圆过鼠年

中国银行为优质代发薪客户、滨州市缴存公积金客户、理财客户、房贷客户等提供全流程在线信用消费贷款服务。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在线申请、快速获批、实时提款以及灵活还款的便捷与高效。

(1)贷款金额:最高可达30万元

(2)贷款期限:额度有效期为12个月,额度期限内可循环使用额度

(3)贷款用途:“中银E贷”贷款资金仅可用于个人合法合理的消费支出,不得用于生产经营,不得用于购买股票、基金、理财等各类投资产品,不得用于归还个人贷款或信用卡,不得将贷款资金投入包括房地产市场在内的任何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监管禁止银行消费贷款资金流入的领域。

(4)使用方式:授信额度有效期内可循环使用、随借随还。绑定借记卡用款,在线提款后贷款即可发放到该借记卡账户。贷款按照实际用款天数按日计息。

(5)还款方式:单笔用款可以采用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等还款方式,均可提前还款。

(6)担保方式:信用贷款,无需抵押担保。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