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人民银行贷款卡年审

本文目录

人民银行福州中支以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为支点 撬动普惠小微贷款增量182亿元

2022年来,人民银行福州中支主动作为、多点发力,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在福建落地,积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内嵌的激励机制,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合理续贷和拓展新客户,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全力做好稳企纾困工作。首批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累计为84家地方法人机构提供激励资金1.8亿元,撬动一季度普惠小微贷款增加182亿元。

开展专项行动全力保市场主体

人民银行福州中支高效实施“一县一品贷动‘闽’生”专项行动,引导省内59家人民银行县(市、区)分支机构结合当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等优势,充分发挥金融、财政、产业合力,打造支持县域市场主体的金融工作品牌,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扩大县域贷款投放、优化县域信贷结构,着力实现2022年福建省内各项贷款余额实现稳中有增、贷款利率稳中有降等目标。

南平市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科技特派员挂点支持企业,今年初被列入“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因扩大种植规模急需融资支持。该公司在光泽县政银企信息平台了解到“一县一品带动‘闽’生”专项行动项下的“林下贷”后,第一时间向人民银行光泽县支行咨询。该行立即指导光泽县农信联社运用“科特贷-林下经济”专属信贷产品,对接公司融资需求,并在3日内发放贷款300万元、利率4.7%,较当期各项贷款加权利率低150个基点。

创新信贷产品满足多元融资需求

人民银行福州中支深度融合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小微贷款投放机制,持续推出各类特色信贷产品,如宁德农商银行依托丰富的渔业资源创新推出“网渔贷”,支持海洋渔业发展;尤溪农村信用社结合当地林业资源禀赋推出“竹益贷”,针对性支持竹木加工小微企业发展;平和县农村信用社创新推广“福稻贷”,支持水稻等粮食立体种植。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对生产经营正常的小微企业办理续贷业务,创新“战疫·无缝贷”“无间贷”“新贷通”等续贷产品,积极推广无还本续贷模式。

厦门市某资讯公司主营系统研究开发,主要为用户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该企业在厦门银行一笔100万元的科技信用贷于今年1月到期,受疫情影响,项目回款不及时,无法按时还款。厦门银行了解相关情况后,主动联系企业为其办理无还本续贷业务。因该企业属于科技型普惠小微企业,不仅可享受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政策支持,而且还可以享受厦门市科技局30%的利息补贴,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仅3.514%,既解决了企业续贷的压力,又降低了融资成本。

加强部门联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人民银行福州中支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部署,落实落细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23条金融措施,加大“几家抬”工作力度,加快实施和推广福建省中小微企业纾困贷、创业担保贷款、企业技改贷、科技贷、乡村振兴贷、制造业小微企业贴息贷等福建特色信贷模式;联合福建省财政厅、金融监管局召开“金融支持泉州复工复产”专项政银企对接会,统筹各类金融资源,加大再贷款再贴现倾斜支持、加快省级政策性优惠利率贷款投放、鼓励拓展债券市场融资,为复工复产“送政策、送资金、送服务”。

泉州某彩印有限公司是当地知名印刷企业,拥有多条先进彩印生产线。受疫情影响,企业面临物流不畅、销售回款难等困境,流动资金缺口大。晋江农商银行驻村金融助理通过摸排辖内企业得知上述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企业负责人并指导其办理“年审制4.0”无还本续贷产品。贷款到期当日,该企业就成功办理1450万元的无还本续贷产品,为企业节省各项费用近5万元。“多亏了晋江农商银行的这款产品,公司才能继续周转得开,真是太感谢了!”晋江市汇鑫彩印有限公司负责人由衷地感叹道。

按照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人民银行总行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进一步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下阶段,人民银行福州中支将积极总结经验做法,发挥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不需要抵押品、直接提供激励资金工具的积极作用,鼓励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力度,为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助力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

量身定做“年审制”贷款产品 华夏银行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

为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增长势头,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近期专门针对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出台若干政策。

作为国有金融机构,华夏银行积极研究内外部政策,抢抓资产业务投放的窗口期,认真学习领会今年年初以来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在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方面发出的明确信号,在一季度信贷投放的“窗口时期”,加快投放节奏,落实总行2022年信贷与投融资政策及行业授信审批指引,在传统行业寻找技术升级改造、绿色环保的机遇,在新动能行业中抓住国家和当地政府扩大有效投资的有利时机。

同时,华夏银行统筹推进“商行+投行”转型,加快集团内部协同机制建设,制定营销策略和产品策略,重点支持领域就包括中长期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其中,华夏银行强化对先进制造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根据制造业的中长期金融需求量身定制“专用”产品。据悉,为响应国家服务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相关号召,落实监管机构鼓励针对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开展“无还本续贷”类金融产品的要求,华夏银行推出专用于制造行业公司客户的“年审制”贷款产品,通过贷款多次年审的方式向具备真实、持续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优质实体经济企业提供可不还本循环使用的中长期信贷资金。

近期,上述年审制贷款在北京地区率先实现投放,驰援首都抗疫一线企业,为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1亿元的融资支持,主要用于新冠核酸检测、无创DNA检测等医疗设备的加工制造,支持首都疫情防控工作。企业用款过程中,多次年审通过后无还本循环使用资金最长期限可达3年,有效降低还款资金筹措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据了解,在总行指导下,华夏银行各地分行高度重视制造业客户营销开发。以武汉为例,根据总行“行业+客户”营销指引和当地政府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内容,华夏银行对湖北省重点关注的制造业企业中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光谷及开发区瞪羚、科技小巨人等企业开展了系统性营销,并取得积极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未来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指引。报告提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下一步,华夏银行将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持续关注有中长期流动资金需求的制造业客户,加大年审制贷款营销投放力度,精准、高效支持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集群,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与实体经济继续开展一场“双向奔赴”,为巩固工业经济增长势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和稳定经济大盘贡献更多金融的力量。

以案说法:银行须确保“刷脸”安全

近年来,“刷脸”被运用到银行业务工作中,要清楚的是,银行“刷脸”业务办理不同于其他行业,涉及的是资金业务,一旦出现问题,不但给客户造成损失,也会给银行带来声誉风险。因此,银行要特别重视“刷脸”的安全性。

“刷脸”业务存在风险

案例一:人脸信息丢失导致“被贷款”

2021年,广州客户王兰(化名)在遗失身份证后,被人冒用身份信息,通过银行的“人脸识别”功能贷款,导致王兰因“逾期贷款”被告上了法庭。广州互联网法院判定此案属“刷脸”引发的借款纠纷,最终经司法笔迹鉴定,认为涉案客户签名并非本人签署,手机号码亦未曾登记在客户名下,由此驳回银行上诉。

类似“刷脸”贷款案,四川警方查处了一个上百人的诈骗团伙。该团伙购买大量人脸视频,借助“僵尸企业”“空壳公司”,为6000多人包装公积金信息,然后向多家银行申请公积金贷款,最终带来10亿多元的坏账。

案例二:异地盗“刷”,存款不翼而飞

不久前,一篇“储户近200万元巨款不翼而飞,人脸识别漏洞成骗子作案工具”的报道,引起不小的震动。

因为存款被“刷脸”转走,马某起诉某银行。起因是:一年前,他妻子刚把50万元存进刚开的某银行卡中,不久账户中的资金就不翼而飞。报警、联系银行,马某很快得知,存款被盗刷。相关银行不承认存在过失,拒绝承担任何责任,被马某告上法庭。不久,马某的起诉被法院驳回。法院判定,此案对于银行来说,未见存在明显的过错和过失。马某认为,法院回避了某银行人脸识别漏洞问题,表示会坚持上诉。

从多起银行用户被盗刷数百万元存款案例的共同点来看,都是被犯罪分子利用个人信息作为辅助,在“人脸识别”上做文章,采取诱骗客户将钱存入某银行,通过银行“人脸识别”这一方法实施转账。

“刷脸”风险剖析

银行“刷脸”业务导致客户资金被盗或者是“被贷款”,从表面上看银行没有过错,但从实际操作中可以看到,“刷脸”成为登录、确认、申请、修改等银行业务环节中重要的验证技术,一旦人脸识别被伪造、网络受攻击,会给银行、储户带来严重的资金损失。事实证明,有些银行“刷脸”业务技术缺乏严谨性,也是金融科技应用中的漏洞。

对于“被贷款”事件,暴露了银行在贷款“三查”制度上的短板,对“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其经营场地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税务等管理机关的相关报表、纳税记录、营业执照年审等信息记录中,一定会有明显的特征。比如,一段时间没有经营收入、没有纳税、营业执照没有进行年审等记录,就能清楚了解所涉企业是否正常经营。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在贷款管理方面,银行工作的严谨性需要提高。

“刷脸”导致客户“被贷款”或者是资金被盗,原因是,不法分子冒用客户身份,通过银行的“人脸识别”功能,实施犯罪。主要技术是通过把静态照片变成动态照片、利用视频植入、远端视频验证等手段,攻破人脸识别和活体检测算法;或者是通过与客户取得联系,用视频聊天方式采集客户的人脸识别重要信息:如张嘴、摇头、眨眼等人脸关键性特征信息等,获得人脸识别的条件,获取盗刷客户资金或者是“被贷款”“人脸识别”功能的关键要素。

还有些不法分子,为达到获取客户信息的目的,以公检法等人员身份,以保护客户权益、身份信息验证等所谓名正言顺的理由,让客户下载登录诈骗软件、提供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账户和交易密码等信息,达到诈骗的目的。

多措并举,为客户提供安全的金融科技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郭锐认为,在法律上,即便是由于技术本身无法实现百分之百的精确,对于造成的损失,银行也应该承担责任,不能以用户信息泄漏的说法逃避责任,除非能够证明用户和犯罪分子互相配合,导致了损失。为此,对于银行“刷脸”业务,无论从保护银行自身信誉,还是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考虑,银行都应该为客户提供安全的金融科技服务。重点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建立金融科技安全体系。金融科技部门应本着安全的角度去研发使用“刷脸”金融业务技术,可以与相关计算机网络科研部门、相关大专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开展技术合作,研发成熟可用、安全可靠的“刷脸”金融业务应用系统,没有安全保证、没有过硬防盗刷脸能力的科技软件不可盲目上马,避免由于系统漏洞给银行、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

二是做好银行“刷脸”业务风险知识宣传。通过网络、微信群、媒体、线下宣传等方式,让金融消费者认识到人脸识别采集生物特征信息的重要性,每个人要像保护身份证一样保护好自己的生物特征信息。消费者如果遇到外来任何方式(线上和线下)所谓“拍照”场景,如摇头、张嘴、眨眼等特殊动作信息采集要求的情况,要提高警惕,在没有弄清事情缘由前,应终止信息采集(特别是对于陌生人或者是通过网络方式的上述信息采集)。同时,在办理金融业务时,在使用银行、保险等金融相关APP时,要下载官方APP,不要随意下载不明来源的APP,不要将手机轻易交给他人操作,更不要将办理业务的验证码、账户支付密码泄露给他人。

三是银行要推广使用安全成熟的业务运用系统。各商业银行在投入和更新“刷脸”业务系统前,要通过专业人员,制造多种假想盗刷脸业务场景进行测试验证,查找不足,弥补短板,增加多层次防范盗刷脸风险的防护网。同时,要细化人脸识别系统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增加信息验证:如指纹验证、实行登录设备备案制、登录地点备案制等多种制约方法,保护好消费者的资金不受损失。为更进一步明确责任,应增加预留签字验证功能,作为本人操作的依据,也是杜绝防盗刷存款、防盗刷脸贷款明确责任的重要手段。

四是防范客户信息泄露。银行保险业、电信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涉及受理客户个人信息的单位,要做好客户信息保护工作,严防信息泄露,避免不法分子使用获得的个人信息,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客户联系,获得客户的关键信息,从而实施犯罪活动。

五是严格执行内控制度。要严格落实贷前调查制度,了解个人或者企业贷款用途的真实性、借款企业的运营情况,杜绝“刷脸”业务引发的“被贷款”事件发生。对于企业贷款,可以运用大数据,实现税务、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信息共享,查阅贷款申请单位的营业执照年检和最新纳税情况,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可以掌握企业的经营和真实存在情况,防止以“空壳公司”“僵尸企业”为名贷款,有效防范“被贷款”风险。

(作者单位:山东巨野农商银行)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