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银行2019年经营业绩解读
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全面增强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工行管理层解读2019年经营业绩
记者孟扬
“受到疫情影响,今年银行资产质量管理压力肯定有所增大,但是对工行的稳健经营具有信心。一是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经济本身具有韧性,经济长期向好态势没有改变;二是从银行角度看,近年来工行财务状况健康,不良贷款消化处置能力较强,风险防控能力持续提升。”3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谷澍在以电话会议形式举办的工行2019年度业绩发布上表示。
年报数据显示,工行去年实现净利润3134亿元,同比增长4.9%;反映经营成长性的拨备前利润5707亿元,同比增长6.9%。如何看待去年的盈利状况?新冠肺炎疫情对银行经营有何影响?发布会上,工行管理层对上述市场关心的热点问题,一一作出解答。
大力支持疫情防控企业
谷澍表示,工行对疫情防控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超1500亿元,向央行名单内的重点企业发放贷款超过300亿元,在债券融资方面,工行主承销抗疫相关债券40支,主承销金额达990亿元。
同时,疫情期间,工行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落实好延期还本还息政策。工行已对1.86万户企业办理贷款展期或者续贷,其中小微企业客户共计1.72万户。
“我们对一些中小企业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延期还本付息,日期最长可以到6月30日。提出申请延本延息的小微企业,大约占贷款户的5%左右,从数额来看,并不是太多。企业有申请,一般都会同意延期。”谷澍介绍说。
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19年末,工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至1.43%;拨备覆盖率提升23.56个百分点,至199.32%;资本充足率提升1.38个百分点,至16.77%。
去年以来,工行统筹把好新增准入、存量管控、不良处置“三道关口”,实现资产质量逐季改善。不良率连续12个季度下降。存量贷款移位再贷超过2万亿元,收回再贷资金持续向优质行业、重点领域、优质客户迁徙。通过各种方式清收处置不良贷款近1900亿元。
持续深化小微和民营金融服务
工行副行长王景武表示,2019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工行各项贷款比上年末增加1.34万亿元,增长8.7%,其中境内人民币贷款增加1.33万亿元,增长9.8%。
在普惠金融方面,工行健全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依托金融科技加快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覆盖面和便利性。
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比上年末增加1614亿元,增长52%,客户增加15.3万户;当年累放贷款平均利率4.52%,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
王景武表示,去年工行健全民营企业专项资金规模、专门信贷授权、专业服务团队“三大保障体系”,民营企业贷款增加1754亿元,增长10%。同时,根据实体经济需求,合理加大投融资服务力度,综合利用“贷款+债券+股权+代理+租赁+投资顾问”全方位服务实体经济。
据王景武介绍,去年,工行主动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优先满足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比上年末增加2375亿元,增长12.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贷款比上年末增加1403亿元,增长18.2%。积极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原不良处置后贷款增加近1200亿元,余额达到1.45万亿元,保持市场第一;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余额占比分别升至33%和37%。
对于2020年的信贷投放,王景武表示,工行将加大对疫情防控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提升对物联网、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支持,强化对未来经济增长核心动能的支持,主动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优先满足重大项目资金需求,不断优化对制造业的服务,持续提升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助力打赢扶贫攻坚战。
金融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谷澍在发布会上介绍,去年工行发布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1.0),从生态、场景、架构、技术、体制等多端发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开启了“智慧银行”建设的新篇章。其中,通过开放平台API和金融生态云,将1000多项金融服务开放给合作伙伴,服务上亿用户。率先在雄安新区设立工银科技有限公司,加快市场化机制建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组建金融科技研究院,设立5G、区块链等多个实验室,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
在个人金融服务方面,去年工行推进“打造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打造更加智慧化的个人金融业务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个人客户净增4329万户,创近年最好水平。依托坚实客户基础和持续服务创新,个人客户存款增加1.04万亿元,增长11.0%,时点和日均增量保持市场“双第一”,余额突破10万亿元。全面升级手机银行服务,手机银行“融行”客户达3.61亿户,客户规模、客户粘性和活跃程度持续领先市场。全年网络金融交易额633万亿元,业务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至98.1%。
工行执行委员宋建华表示,未来,工行个人金融业务将围绕市场竞争力,价值创造力,客户满意度等目标,从产品创新等多维度全面发力,推进“打造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在全行落地生根。
在国际化布局方面,2019年,工行奥地利子行、希腊代表处开业,境外机构达到428家,覆盖48个国家和地区;同时,通过战略投资南非标准银行,间接覆盖非洲20个国家。加强对“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服务,在“一带一路”沿线2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29家境外分支机构。
中国银行实现税后利润2018.91亿元
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资产总量保持稳健增长
记者李岚
中国银行3月27日公布2019年经营业绩:实现税后利润2,018.91亿元、本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874.0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91%、4.06%。
2019年,中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全球一流银行的战略目标,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着力防范化解风险,锐意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敏捷反应、重点突破,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坚持高质量发展经营业绩稳中有升
经营业绩表现良好。中行持续推动战略实施向纵深发展,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资产总量保持稳健增长,截至2019年12月末,集团资产总额为22.7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06%,集团贷款和债券投资余额在资产中的占比较上年末分别提升1.8和0.2个百分点。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500亿元,同比增长9.17%。
财务指标保持稳定。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为0.92%,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1.45%。净息差为1.84%,非利息收入占比为31.96%,成本收入比(中国内地监管口径)为28.00%,经营效率进一步提升。
品牌价值持续提升。标准普尔上调中国银行个体信用评级和优先股评级,惠誉上调短期发行人违约评级,三大国际评级公司各项评级保持中资可比同业最高水平。在英国《银行家》“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4位。连续31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在美国《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中排名第8位,较上年上升1位。获评《欧洲货币》2019年度“全球新兴市场最佳银行”。
履行大行责任担当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全力服务重点领域。中行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截至2019年12月末,境内人民币贷款新增1050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7%。中长期制造业贷款、高技术制造业贷款稳健增长。
积极落实普惠金融,支持民营企业。中行加大对普惠金融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普惠金融贷款比上年末增长38%,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全年累计发放民营企业贷款1.96万亿元,占发放对公贷款的36.78%,比上年提升2.1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增速高于公司贷款余额整体增速。
巩固市场优势,坚持主动担当。中行大力支持对外经贸合作,境内国际结算业务保持同业第一,外汇交易币种保持中资同业第一。积极推进债转股工作,市场化债转股落地金额再创新高。贯彻打赢脱贫攻坚战部署要求,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1.8亿元,助力咸阳“北四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作为第二届进博会唯一战略合作伙伴,圆满完成招商招展、供需对接会等服务任务。
发挥特色优势业务发展实现新突破
全球化水平持续领先。中行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结合自身优势,抢抓市场机遇,持续推进海内外一体化发展。继续完善全球服务网络,新设孟买、雅典、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分行,海外机构覆盖61个国家和地区。积极服务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跨境人民币结算量、清算量保持全球第一。日本人民币清算行开业,并获任菲律宾人民币清算行,在全球27家人民币清算行中占有13席,继续保持同业第一。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认真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业务布局,着力打造区域一体化金融服务。率先发布《长三角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粤港澳大湾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等服务方案,首批设立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分行,首推“大湾区开户易”服务,获得香港首批虚拟银行牌照,大湾区市场份额保持领先。积极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冬奥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创新,截至2019年末,累计跟进沿线重大项目超过600个,提供授信超过1600亿美元。
持续优化综合经营布局。设立综合化经营协调委员会,优化综合经营管理组织架构。推进建设跨境跨界生态圈,构建功能齐全、协同顺畅、竞争有力的综合服务体系。在区域市场,推进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综合化经营协调机制,深化商业银行与综合经营公司的双向协同。获准在雄安新区筹建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中银富登作为国内最大村镇银行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中银金融科技、中银理财子公司相继设立,综合金融服务覆盖领域同业领先。
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全面布局金融科技领域。中行主动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全面布局金融科技领域,扎实开展体制机制创新。2019年,全行信息科技投入116.54亿元,同比增长15.15%。加快推进跨境、教育、体育、银发四个战略级场景建设,增强获客与活客能力,努力实现客户拓展和业务发展新突破。
积极推动实施多项改革。实施个人金融条线组织架构改革,推进个人金融业务前中后台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实施数据治理体系改革,投产上线大数据平台,建立自上而下、协同一致、职责清晰的数据治理架构。
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大力拓展线上渠道,电子渠道对网点业务的替代率达到93.93%。手机银行持续迭代升级,月活跃客户数、交易量保持快速增长,境外覆盖面不断扩大,客户体验持续提升。稳步推进开放银行建设。完善三级创新管理体系,在重点区域布局创新研发基地。投产环球交易银行平台一期,提升公司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快网点数字化赋能,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逐步成型。加强新技术研究运用,智能客服、智能风控、量化交易等项目持续优化,推出境内首个区块链债券发行系统。
严守风险底线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坚定不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信用风险指标持续向好,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截至2019年12月末,集团不良贷款余额1,782亿元,不良贷款率1.37%,比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关注类、逾期类贷款实现“双降”,集团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为负156亿元。
稳步推进不良资产清收。重点不良项目化解取得突破,全年境内分行化解不良资产1,531亿元。截至2019年12月末,集团拨备覆盖率为182.86%,比上年末上升0.89个百分点。
加快推进外部资本补充。持续完善资本管理体系,加大资本工具创新力度,发行国内首单永续债。全年补充外部资本2100亿元,年末资本充足率为15.59%,比上年末提升0.62个百分点,资本基础进一步夯实。
扎实提升风险治理水平。深入研究外部形势变化和金融市场波动,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关工作机制。持续完善市场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严守合规底线,完善反洗钱政策制度。开展内控案防治理,强化操作风险管理及业务连续性管理。持续完善合规风险治理机制和管理流程,培育合规文化,保障集团稳健发展。
2020年,中行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按照“激发活力、敏捷反应、重点突破”的总体要求,围绕“强化执行年”的定位,坚决克服疫情影响,深化战略执行,狠抓重点领域突破,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建设新时代全球一流银行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光大银行:营收增幅连续两年超20%
一流财富管理银行建设迈上新台阶
记者周萃
3月27日晚,光大银行发布2019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光大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328.12亿元,同比增长20.47%,创下近六年最大增幅;净利润374.41亿元,同比增长11.03%,创下近五年最大增幅;截至2019年末,光大银行资产总额达47334.3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63%;不良贷款率1.56%,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
2019年是光大银行的“价值创造年”,也是打造一流财富管理银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攻坚之年。这一年,光大银行紧紧围绕价值创造的核心,全力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推进财富E-SBU建设,强化金融科技驱动,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经营业绩再攀新高,价值创造成绩亮眼,“一流财富管理银行”建设迈上新台阶。
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双重驱动,营收连续两年增幅超20%
整体经营稳健发展。2019年,光大银行不断加强资产负债定价管理和结构优化,促进利差息差改善,净息差2.31%,同比提升34BP,带动利息净收入增长30.39%;狠抓重点中间业务发展,信用卡、贸易金融、代理等中收增长较快,整体手续费净收入增长17.17%。
在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双重驱动下,2019年,光大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328.12亿元,同比增长20.47%,创下近六年来的最大增幅,并连续两年增幅超20%。
支出保持合理水平,净利创近五年最大增幅
费用管控较为有效,支出保持合理水平。2019年,光大银行营业费用同比增长14.12%,成本收入比27.27%,同比改善1.52个百分点。执行审慎的风险政策,拨备计提力度不断加大,同比增幅达37.73%。
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19年,光大银行实现净利润374.41亿元,同比增长11.03%,创下近五年来的最大增幅。利润的较快增长带动收益率指标提升,平均总资产收益率0.82%,同比提升0.02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77%,同比提升0.22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存款规模突破3万亿元
在新的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下,光大银行顺势而为,合理安排增长计划,资产总量保持稳步增长,资产总额达47334.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3%;积极稳妥推进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扎实发展基础性存贷款业务,贷款本金在总资产中占比57.30%,较上年末上升1.73个百分点,存款在总负债中占比69.42%,较上年末上升5.68个百分点;狠抓存款增长,存款规模30178.88亿元,突破3万亿大关,较上年末增长17.34%,快于贷款12.01%的增幅。
市场拓展取得新成效,零售客户数突破1亿户
客户和用户规模不断壮大,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19年,光大银行对公有效客户24.30万户,比上年增加6.71万户,增长38.15%。零售客户数首次突破1亿户,达到10087.9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040.85万户,增长11.50%;其中,月日均资产在50万元及以上的中高端客户比上年末增长16.26%,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零售用户数突破4亿户。手机银行、“阳光惠生活”与“云缴费”三大APP累计用户8080.3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41.41%,其中,月活跃用户(MAU)2155.3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9.82%。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17057.5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95%。
资产质量总体可控,不良率下降0.03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持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统一授信管理,优化授信政策架构,加强预警能力建设,推进构建智能大数据风控体系,不断夯实风险管理基础。2019年,该行不良贷款率1.56%,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1.62%,较上年末上升5.46个百分点,风险抵御能力继续增强。
科技创新积聚新动能,名品擦亮财富管理银行品牌
2019年,光大银行不断强化科技核心能力,全力构建“数字光大”。将原电子银行部更名升级为数字金融部,成为业界率先成立数字金融部的银行;实施“科技投入倍增计划”,全年科技投入34.04亿元,比上年增加10.52亿元,增长44.73%;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一批硬核科技陆续应用到实际业务中,先后开展了普惠金融云和贸易金融云、网贷系统、手机银行6.0、供应链基础服务平台、新一代客服平台、智能盈利分析平台、云缴费、5G光大超市、新一代财富管理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数字型银行加速形成。
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光大银行大力推进名品建设,赋能“一流财富管理银行”。云缴费继续保持中国最大的开放缴费平台领先优势,截至2019年末,累计接入项目7203项,增长78.25%,缴费用户3.78亿户,比上年增长49.41%,缴费笔数16.45亿笔,比上年增长49.59%,缴费金额3673.15亿元,比上年增长78.07%;“云支付”整体交易金额达10.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16%;通过“随心贷”为客户提供全线上普惠贷款,依托大数据推进智能风控,“随心贷”余额779.4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5.92亿元;聚焦区块链创新应用,打造“阳光区块链”,推出“区块链支付”“区块链托管”“区块链代发”等金融产品。
社会责任体现新担当,价值创造内涵更加丰富
光大银行在专注经营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金融国家队社会责任。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光大银行紧随国家战略部署,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区域表内外授信余额增长21.86%。雄安分行挂牌开业,是第一家进驻雄安新区的股份制银行二级分行。落实“四个一视同仁”和“三个提倡”的工作要求,2019年,全行累计为民营企业提供超万亿元信贷支持,民营企业对公授信客户占比全行对公授信客户已超七成。同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加快普惠生态链发展,丰富“光大快贷”产品体系,投产上线83个普惠生态链项目。全面完成“两增两控”监管指标,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53.9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24%;客户数37.2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36万户。在改善民生方面,深耕便民缴费业务,“云缴费事业中心”升格为“云生活事业部”,全力构建“金融+生活+服务”的普惠便民生态系统;健全精准扶贫制度,从“输血”到“造血”,利用购精彩平台,为扶贫县商户拓宽销售渠道,精准扶贫销售额2050.54万元,同比增长291.73%。
战略导向清晰明确、经营业绩稳健增长,助推光大银行品牌价值也大幅提升。近日,英国品牌评估机构BFi发布了2020年度“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排行榜”,光大银行品牌排名位列第28位,较2019年大幅提升12个位次;品牌价值96.89亿美元,较2019年增加20.34亿美元,增幅26.6%。排名上升位次和品牌价值增长幅度均位列国内14家主要商业银行首位。
2020年,光大银行将继续坚持价值创造,推进“敏捷、科技、生态”转型,实现财富E-SBU建设和数字银行转型新突破,加大科技驱动,严守风险底线,在“打造一流财富管理银行”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跑出好成绩。
中信银行坚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
2019年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增幅超50%
记者孟扬
3月27日,中信银行以电话会议形式召开2019年业绩发布会。报告期内,中信银行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净利润480.15亿元,较上年增长7.87%。实现营业净收入1875.84亿元,较上年增长13.79%。不良贷款率1.65%,较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175.25%,较上年末上升17.27个百分点;总资产达6750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837亿元,增幅11.27%。
2019年,中信银行经营实力稳步提高,资产质量显著提高,资产保持合理增长。能够取得上述成绩,与中信银行坚持回归本源,积极践行国家战略,大力服务实体经济,全面提升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水平密不可分。
积极落实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中信银行管理层介绍,2019年,该行坚决贯彻中央对金融工作的要求,积极践行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对民营企业、制造业等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实现自身发展。
区域层面,中信银行坚定落实国家区域战略,重点支持京津冀、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自贸区等国家战略重点区域。通过实施差异化区域策略,优化全行授信业务区域布局,优先支持国家重点战略区域分行,提升其授信规模占比和利润贡献。2019年,中信银行与阿尔金银行首次联合举办中哈高新技术企业论坛,促成中哈企业客户签订合作协议,首批哈萨克斯坦进口牛肉已于去年底进入北京新发地市场。
行业层面,中信银行坚持有进有退、有扶有控的分层策略。支持符合国家战略导向,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信贷投放。关注政府融资、基础设施补短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污染防治等领域业务机会,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对公贷款(不含贴现)余额17746.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9.50亿元,增幅5.84%;存量对公贷款平均利率(不含贴现、逾期)5.54%。
据介绍,2019年,中信银行高度重视债转股工作,通过成立债转股领导小组、制定修订管理办法、组织项目实施落地等一系列举措,有序推动债转股工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已实现约39.90亿元经国家相关机构或法院组织的债转股项目落地。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缓解小微融资难题
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该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积极落实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政策要求,在加大普惠金融贷款投放力度的同时,切实做好业务风险防控工作。
秉承“有情怀、有使命、有温度、有仁爱”的发展理念,2019年,中信银行持续完善普惠金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价值普惠”体系,加快机构网点建设,在20家重点分行成立普惠金融部。在总行实现普惠金融“制度、流程、产品、系统、风险、品牌”六统一,在分行实现“审查、审批、放款及贷后”四集中,组建客户经理等专业队伍。
根据小微企业特点,中信银行不断完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基于真实场景和真实用途,开发一系列标准化产品,并依托大客户优势,构建“核心企业+上下游+生态圈”的经营模式,构建线上化客户服务渠道体系,依托金融科技支撑,业内首创“物流贷”,从申请到放款仅5分钟。
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按照银保监会考核口径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042.5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79.02亿元;有贷款余额客户数11.3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12万户;不良余额和不良率“双降”,不良率低于全行总体不良率;贷款利率实现“稳中有降”。中信银行符合人民银行定向降准口径的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252.7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63.21亿元,增幅超过50%,占全行新增贷款的20%,满足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基准档基础上下调1.5个百分点”的考核条件,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取得了积极成效。
坚持以合规促发展全面强化风险管理
2019年是国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中信银行全面制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行动方案,以建立“促发展有力、控风险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为目标,持续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培育风险合规文化,全力提升风险管理专业水平,风险防控科学有效。
2019年,中信银行通过综合施策加强风险主动管理。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健全风险管理各项政策制度,积极践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引导授信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有序推动统一授信政策落地实施,强化并表子公司授信业务风险管控。推动建立经营主责任人制、管理主责任人制、专职审批人制,修订不良资产责任认定办法。持续夯实资产质量,全面摸排问题资产,分类施策,加快消化存量问题资产。围绕重点分行和重点项目,加大不良处置力度,深化问题资产经营。加快IT系统优化升级,加强风险管理干部员工队伍建设,夯实风险管理基础。
报告期内,中信银行坚持以合规促发展,从加强制度建设、落实问题整改、强化违规问责、从严监督检查等多方面推动“413合规行动”,从制度体系建设、员工行为管理、巩固乱象治理成果以及屡查屡犯问题治理等方面,强化合规经营和稳健发展,全面提升银行内控合规管理水平。
2019年,中信银行行业首创内控合规5C标准化管理,针对性提升基层合规管理能力,制订并印发5C标准化管理指引,从文化、控制、合规、检查、纠偏五个方面标化、分解20项内控合规工作流程,结合总分行业务条线、合规条线以及支行网点职能定位和特点,开发上线内控合规5C平台系统,有效提升了基层合规管理人员履职能力。此外,中信银行持续对整治市场乱象相关问题开展检查和治理,以风险为导向,组织开展巩固治乱象、内控管理风险自查,对重点业务的关键流程进行重检,提高全行内控有效性和制度执行力。
作为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中信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监管部门监管要求,以金融活水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努力建设成为“有担当、有温度、有特色、有尊严”的最佳综合金融服务企业。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孟扬、李岚、周萃
编辑:杨晶贻
邮箱:fw@126.
民生银行温州分行帮扶企业 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2018-01-1811:16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王艳琼
行长徐文华在民生银行系统内风险处置会议上做交流发言
从“风险先发”到“率先突围”,在温州金改近五年的时间里,民生银行作为一家以民间资本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温州后,立足当地实际,不断提升自身风险防控能力,打赢了一场转型突围战。
在当地银监部门的指导下,民生银行温州分行风险形势整体平稳,自2013年以来,累计处置不良贷款96.73亿元。截至2017年末,分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71%、逾期贷款率降至2.87%,两者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一户一策”帮扶助企升级
2013年,随着金融风波的持续发酵,温州多家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社会信用环境渐现崩塌态势。对此,5月份,民生银行温州分行迅速启动“提前做好客户续授信,主动服务温州实体经济”专题活动,对存量客户实行“一户一策”,逐一确定提前续授信方案:对于主营业务稳定的中小企业,按合理需求适当增加授信额度;对过度授信、产能落后、深陷担保链的企业,采取逐步调整或增加担保措施;对陷入经营困难但生存意愿强烈的企业,创新担保方式,在温州地区率先接受集体房产、合同期房、通用机器设备等难以办理抵押手续的非标准抵押资产。
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全行员工不分昼夜地对全行1300余户公司客户和1200余户零售客户完成了提前续授信,续授信金额超230亿元。温州某中型电气企业曾一度对民生银行“一户一策”活动感到不解,但在该行客户经理的耐心劝说下提前完成了续授信,在银行给予的1000万元贷款下渡过了难关。
进入2015年以后,民生银行温州分行进一步加大分类帮扶的力度,坚持与温州经济风雨同舟:针对企业临时资金困难,采取借用转贷资金还贷,共累计办理166笔、18.96亿元;针对企业难以一次性归还贷款,采取重新签订借据调整日期、分期还款等措施,共累计办理重组(重整)贷款1250笔、金额131.22亿元;针对企业负担过重,给予调整结息方式、下降利率、减免息等措施,共累计减免利息216笔、7175万元……
化解担保链风险助企转型
面对纷繁复杂的金融局面,不同企业遭遇不同的困境,民生银行温州分行为帮扶企业,还探索了不少担保链风险的化解模式。
据介绍,有一个由5家客户组成的联保体,于2015年起相继出现了倒闭停产、企业萎缩现象,这些企业涉及服饰类、鞋类、家具制造业等。面对积极开展自救的企业,民生银行温州分行通过增加不同额度的授信金进行经济帮扶;后期,有的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无法归还贷款问题,该行同意联保体其他成员在还清自身贷款并部分代偿后给予脱保,并优先处置抵押物,帮助企业突破担保链。如此,已有三家企业走出危机,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合理处置金融风险,是真正为企业谋福利。”民生银行温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多种方式化解担保链风险,不仅避免了“一刀切”的诉讼方式,还能为部分有“存活意愿”的企业寻求转机。
明确定位,扶持实体
——专访中国民生银行温州分行行长徐文华
问:在温州实现风险突围的过程中,民生银行温州分行是如何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的?
徐文华:作为总行直管的一级分行,民生银行在这一轮风波中发挥体制机制优势,积极向总行争取政策倾斜,输血温州实体经济。一是创新推出了分期还款、调整结息、调整贷款期限、处置非核心资产等方式,帮助出险企业开展自救工作、与企业共渡难关。二是主动向总行汇报区域经济特点,提振总行对温州经济发展的信心,给予温州分行信贷资源倾斜,为温州实现赶超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近两年,新增贷款超120亿元。三是做好存量贷款移位再贷,淘汰落后产能。近年来,我分行开展多轮结构调整,累计腾挪贷款达43.32亿元,腾挪额度全部用于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问:面对温州银行业现状,民生银行温州分行今后将作出哪些探索?
徐文华:一是为上市、拟上市企业提供全套金融服务,主动对接拟上市企业,创新“上市直通车”一揽子服务,通过积极运用股权质押、定增、投联贷等产品,帮助企业实现整合、并购、兼并。二是创新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分行将抓紧金改的政策契机,进一步明确服务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积极向总行申请在温州开展中小企业授信试点,在温州经济逐步脱虚向实的过程中做好信贷支持。三是为地方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信贷保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大拆大整、大建大美”号召,加大对城中村及农房改造、旧市场整治的支持力度。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华网南昌8月17日电2016年伊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受关注的词汇。银行业如何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发挥其对经济的引领作用,既是银行业本身突围的需要,也成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进程中的关键一环。这种背景下,银行业如何应对和发挥供给侧的作用也受到关注。
今年以来,在经济新常态下,交通银行江西省分行坚决贯彻中央经济金融政策,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各项战略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通过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助力供给侧改革,支持经济转型、绿色发展,与地方经济“合拍共舞”,融入江西发展大局,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注入正能量和新动力。
突出支持重点产业,适应供给侧改革需求
交行江西分行积极顺应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突出加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服务,不断优化信贷增量,盘活信贷存量,加大各项贷款移位再贷力度,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向实体经济中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产品升级改造和薄弱环节,突出加强对实体经济发展重点产业、重要领域的金融服务,助推实体经济稳健有序发展。
——支持赣南苏区基础设施项目,给予吉安国家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5亿元贷款;
——给予吉安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区标准厂房建设项目2亿元贷款,支持老区现代农业建设;
——给予景德镇市陶瓷文化创意新区基础配套设施工程项目建设5亿元贷款,有效支持景德镇市陶瓷文化建设;
——给予新余高铁新城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8亿元贷款,有效提升新余市地下管廊建设和高铁新城基础设施建设;
……
结合省委、省政府“十三五”规划和经济工作中的改革和发展战略,提出重点投放导向,促进行业内结构调整。通过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医药、教育和养老等产业的支持力度,打造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增长新动力;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交通能源和建筑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基础产业市场支撑作用;通过进一步加大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探索适应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现代农业金融服务新模式。截至6月末,该行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约48.83亿元,占比13.27%,余额较年初增长14.45亿元,增幅为42%。预计未来几年该行在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新市场还将增加贷款投放50亿。
突出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本着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扶优限劣、存量移位”,稳步压缩部分高过剩、高库存、高杠杆行业融资,竭力防控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统筹配置存量融资到期收回及增量资源,加快行业信贷结构调整。通过信贷流量调控、结构调整,为经济转型和结构性改革提供金融动力,促进江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加大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退出力度,积极支持化解过剩产能。对钢铁、煤炭行业,实行压缩融资总量、单户限额管理的政策,原则上不再营销新的客户和项目,存量融资逐年下达压降计划、逐步压缩;对平板玻璃、船舶行业,原则上不再进入;对水泥行业,实行支优限劣,名单制管理的政策。至今年上半年,该行8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1.07亿元。支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
另一方面,加强资源优化配置,调整产品结构,支持企业经营。对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并未简单地以压缩贷款来化解风险,而是“一企一策”,调整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压降风险融资,结合钢企实际,将萍钢集团部分流贷额度转为信用证额度,调整其信贷业务结构,压降全敞口风险。
赣锋锂业是一家集科、工、贸于一体的民营性质的上市公司,专业从事锂及衍生物系列产品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基础锂、金属锂、有机锂、锂合金系列等完整锂产品链,产品广泛应用于橡胶、制药、电池、精细化工、冶金等领域。在国家相关政策号召下,我行加大了授信支持力度,授信额度自2009年的1.05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7亿元,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突出绿色信贷支撑,助力“美丽江西”建设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引导作用,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和利用,大力支持“美丽江西”建设。信贷投向绿色经济领域贷款增速高于同期公司类贷款增速;环境友好、环保合格企业贷款余额与客户数占全部境内法人客户贷款余额与客户数的比重均保持在95%以上。
2016年,交行江西省分行把履行社会责任、推进绿色信贷发展工作,提升到与可持续发展同等重要的层面。
在政策上,明确“绿色信贷”的政策要求和市场准入标准,新制定了《交通银行江西省分行行业绿色信贷管理指引》。
在流程上,将绿色信贷执行标准嵌入到贷前尽职调查、授信方案制定、项目评估、授信审批、贷后管理等信贷业务管理环节,通过加强培训、切实提高绿色信贷执行能力,全流程控制淘汰落后产能信贷风险。信贷投向重点围绕江西支柱产业、重点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产业升级、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绿色经济等领域。同时,不断强化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产品创新,拓宽信贷领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金融支持。
在管理上,建立名单制管理,一户一策细化措施,分解落实到位。由省分行授信部梳理全辖存量产能过剩行业客户清单。各经营单位对辖内授信客户开展全面排查、逐户甄别。
近年来,该行积极支持工业转型企业,大力支持江西省能源集团走“煤电气一体,产融贸融合”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该集团所属八景光伏发电站已于2016年1月实现并网发电,预计今年全年能实现光伏发电量约2200万度;加强对建筑节能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泰豪集团向智能建筑电气业务转型发展,该公司已实施了人民大会堂智能化节能改造、国家博物馆智能化改造、国家会议中心智能节能工程等一大批重大项目。
交通银行江西省分行的“绿色金融”正逐步释放江西工业的“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