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住房贷款收紧

本文目录

大温楼市回调,现在该下手买房吗?加息后银行收紧贷款了吗?

加拿大两个最昂贵的房地产市场的放缓趋势在6月份继续,新的数据显示,多伦多和温哥华的房屋销售数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平均成交价已经连续几个月下降。

很显然,央行加息对市场的影响几乎是立竿见影的,随着销售量和新房源上市数量的放缓,曾经司空见惯的竞购战开始消失,买家也逐步变得更加挑剔。

在温哥华,6月的房屋销量较去年下降了35%,但房价较去年同期仍涨12%,目前大温哥华地区的房屋基准价为$123.59万,虽然在过去三个月里下跌了逾2%。

温哥华知名房地产经纪人SvSk表示,自2月份以来,情况发生了“相当显著的变化”,利率上升已经开始对过热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但重要的是要记住,房价下跌只是从不可持续的峰值回落。

为了让大家了解当下的楼市行情,以及房产投资者后市该如何操作,上周五晚上,JOHOME温房网推出了线上讲座《温哥华房产会一直萧条吗?加息后银行收紧贷款了吗?》。

这次主讲的嘉宾是新趋势地产王牌队长、大温地产金牌经纪HhS和资深贷款经纪RW。他们从自己多年来的从业经验出发,为大家带来了最真实的市场观察和最新贷款政策。

大温房市在当下通货膨胀和央行加息的双重夹击下何去何从,是目前大多数人非常关心的话题,所以此次讲座吸引了50名观众。

错过了本期讲座的朋友也不用遗憾,可以在Y视频中回顾精彩内容:高标签]

HhS首先指出在过去一年中,无论是自住型还是投资型买家,想要在当时疯狂的市场中找到节奏和方向都并不容易。但如今市场上盘量重回到了“相对正常”的状态,买家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理性判定,这对于买家而言,反而是更有利的。

同时,虽然目前的市场销售比正在不断下降,但我们并不能单单和去年的极端现象相比较。如果按照往年的数据来看,夏季的上盘量通常都比较大,成交速度也会放缓,因为许多人都会外出度假,这同样也给在当下真正有需求的买家带来了更多机会。

对此,HhS还表示更希望看到目前的状态能维持在1年或1年半的时间里,毕竟加息政策上的打压,一定是有效果的,而在这个缓和的周期里,现在买家也是时候该认真考虑下

在面对如何在最合适的时间点买房上,HhS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点。首先就是加息政策,比如何时停止加息或者何时又会再降息都会给市场带来不同的信号。其次就是要关注就业率,就业率上涨意味着才人才辈出、因此工资也会上涨,而工资也是影响贷款首付的关键。

在银行房贷方面,RW表示,相较疫情时期而言,如今的银行在审批贷款的程序上和贷款政策上,其实完全没有变化。但由于利息在上涨,大家的借款能力下降,也因此导致大家无法从银行贷出和之前一样多的钱,造成了一种“间接的方式”使银行“收紧了贷款”。

讲座期间,观众们十分踊跃参与,纷纷在留言区提问、讨论,尽管问题五花八门,有零有整,两位嘉宾都非常耐心地一一解答,收获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请大家持续关注Jh温房为大家带来的线上房地产讲座!

LPR罕见“双降息”,房贷月供变少!买房更容易了?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财经1月21日电(石睿宫宏宇左宇坤)又降息了!一个月的时间里,“央妈”连续两次下调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共降了15个基点,5年期LPR更是20个月来首次下调,此轮降息将对经济、楼市、股市等带来什么影响?

传递稳增长信号

1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本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7%,比上月下降1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6%,比上月下降5个基点。其中,1年期LPR创下连续两个月下行的纪录,5年期以上LPR则是结束了连续20个月的“按兵不动”。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中新财经表示,本月LPR非对称下降,基本符合预期。

“第一,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利率下降推动LPR下降。第二,银行资金成本降低推动银行减少加点。去年以来央行两次实施全面降准,并加大对存款利率监管,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有效地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使得银行有空间减少加点。”

董希淼分析称,本月LPR非对称下降,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进一步传递出稳增长的信号。“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近期货币政策持续调整产生叠加效应,有助于恢复市场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激发市场投资需求,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第二,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市场主体信贷成本。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双双下降,新增的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利率都有望进一步下行,直接利好实体企业。

第三,有助于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去年11、12月,银行信贷投放增速有所下降,1月“开门红”情况并不理想,部分银行甚至出现“资产荒”。如果信贷萎缩的局面得不到扭转,银行体系的风险也将加大。

“从时机选择看,在美国加快收紧货币政策之前,本月LPR下行的时间窗口较为适宜,为我国赢得应对发达经济体金融政策外溢风险的主动空间。”董希淼称。

“刚需”购房可省钱

2021年下半年,个别房地产企业风险显性化,受此影响,房地产各类主体避险情绪上升,金融机构出现了短期的应激反应,购房信贷环境相对收紧,部分“刚需”群体申请住房贷款周期拉长。

LPR罕见“双降息”后,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次央行降息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总结来说,有助于提振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度。

“从房企角度看,中长期贷款资金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进而鼓励房企愿贷敢贷,较好激活房企2022年的投资和新开工意愿。”严跃进说,“从购房者来说,房贷利率成本进一步下调,将进一步激活合理住房消费需求,活跃交易行情。”

“103个重点城市的平均房贷利率已连续4个月回调且下降空间较上月扩大,放款周期进一步缩短。”据贝壳研究院数据,1月,其监测的103个重点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5.56%,二套利率为5.84%,均较上月回落8个基点;本月平均放款周期为50天,较上月缩短7天。

其中,59个城市房贷主流利率环比下调,较上月增加19个,其中广州、深圳、杭州、南京、苏州等重点城市房贷利率均下调。放款周期方面,64个城市放款周期较上个月缩短,4个一线城市银行放款均加快,广州较上月缩短40天以上,北京平均缩短12天至70天以内,合肥、武汉、杭州、南京、厦门、成都等二线城市平均放款周期均缩短20天以上。

严跃进认为,此次央行降息,将进一步传导到房贷市场中,以100万元贷款金额、30年期等额本息还款的按揭贷款为例,在利率调整前,5年期LPR为4.65%,月供为5156元。此次利率调整后,LPR为4.60%,月供额为5126元。如此计算,月供额减少约30元。

“若考虑到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后续更加充裕、利率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那么减负效应将更为明显。”(完)

楼市迎利好!央行、银保监会推出16条政策措施,多家国有大行给房企大额授信…什么信号?专家火线解读

点蓝字关注,不迷路~

房地产金融支持政策加速落地。

11月23日,多家国有大行与多家房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中国银行将为万科提供不超过1000亿元或等值外币的意向性授信额度,交通银行将为万科提供1000亿元意向性综合授信额度,交通银行还将为美的置业提供不超过200亿元意向性授信额。另外,农业银行与中海发展、华润置地、万科、龙湖、金地5家房企举行银企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同日,中债增进公司在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政策框架下,出具对龙湖集团、美的置业、金辉集团3家民营房企发债信用增进函,拟首批分别支持3家企业发行20亿元、15亿元、12亿元中期票据,后续将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持续增信发债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在不断推出的利好政策支持下,房企的融资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尤其是民营房企的生存环境也将迎来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同日晚间,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从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积极配合做好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阶段性调整部分金融管理政策、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等六方面提出16条政策措施。该通知就是此前市场热议的“地产金融16条”。

多家国有大行给房企大额授信

11月23日,中国银行与万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为万科提供不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意向性授信额度,在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债券承销与投资、个人住房贷款、保函、供应链融资等业务领域深化全方位业务合作。

同日,交通银行也与万科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交行将为万科提供人民币1000亿元意向性综合授信额度,并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并购贷款、保函、供应链融资、债券投资等。

另外,交通银行还与美的置业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线上签约仪式,并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银企合作关系。根据协议,交行将为美的置业提供不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意向性授信额度,额度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房地产开发贷款、债券投资、并购贷款、保函、供应链融资等。

美的置业表示,本次签约,不仅代表美的置业过往的稳健经营和财务表现得到了监管机构及主流银行的充分认可和信赖,同时也是积极落实人民银行、银保监会254号文关于“融资16条政策”的具体举措。

此外,农业银行与中海发展、华润置地、万科、龙湖、金地5家房企举行银企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银企各方将围绕商品房、保障房、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在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并购贷款、债券承销与投资等业务方面,进一步加深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龙头房企万科除了获得中行、交行共2000亿银行授信额度外,还在11月21日晚发布公告称将新增不超过人民币500亿元的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包括但不限于境内外市场的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绿色票据、永续类债券、资产支持类债券、企业债券等,或者上述品种的组合。此外,万科还向交易商协会表达了280亿元储架式注册发行意向。

“第二支箭”扩容首批民营房企落地

11月23日,证券时报记者从交易商协会了解到,中债增进公司在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政策框架下,出具对龙湖集团、美的置业、金辉集团3家民营房企发债信用增进函,拟首批分别支持3家企业发行20亿元、15亿元、12亿元中期票据,后续将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持续增信发债服务。

据了解,前期,交易商协会组织中债增进公司,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展增信支持民营房企发债工作,完成增信项目十多单,在已出险房企和相对健康房企之间建立风险防火墙,促进改善市场预期,取得积极成效。“第二支箭”延期并扩容政策实施后,中债增进公司增信民营房企发债工作纳入“第二支箭”统筹推进。截至目前,中债增进公司已通过公开业务邮箱收到近百家民营房企增信业务意向,正在按照相关机制积极推进业务开展。

交易商协会表示,本次对龙湖集团等3家民营房企出具信用增进函,是“第二支箭”延期并扩容政策实施后首批信用增进业务,标志着政策框架下增信项目的快速扎实落地。后续,在人民银行指导下,交易商协会将组织中债增进公司继续积极推进“第二支箭”实施,保持房企债券融资稳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1月22日,证券时报记者从交易商协会了解到,近日,万科向交易商协会表达了280亿元储架式注册发行意向,待履行内部股东大会决策程序后正式报送;同时,金地也向交易商协会递交了150亿元储架式注册发行申请。这是继龙湖等三家民营房企开展储架式注册发行工作后,混合所有制房企首次提出储架式注册发行意向,表明近期“第二支箭”政策框架下增信发债、储架式注册发行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取得了良好政策效果。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自11月8日交易商协会发布“第二支箭”延期并扩容政策后,交易商协会一周内已经受理了龙湖、美的置业、新城控股3家民营房企的合计500亿元储架式注册发行。此前,交易商协会预计可支持约2500亿元民营企业债券融资。

优质民企融资环境改善

11月23日晚间,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从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积极配合做好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阶段性调整部分金融管理政策、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等六方面提出16条政策措施。该通知就是此前市场热议的“地产金融16条”。

其中,在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方面,通知提出,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国有、民营等各类房地产企业一视同仁;稳定建筑企业信贷投放;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保持债券融资基本稳定,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推动专业信用增进机构为财务总体健康、面临短期困难的房地产企业债券发行提供增信支持;保持信托等资管产品融资稳定,鼓励信托等资管产品支持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

11月21日,证监会、央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均对金融支持房地产做出明确表态,同时,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座谈会贯彻落实“地产金融16条”。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当前,要密切关注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困难挑战,支持实施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继续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债券融资需求,支持涉房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支持有一定比例涉房业务的企业开展股权融资。

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稳定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建筑企业贷款投放,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在保证债权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展期。用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完善保交楼专项借款新增配套融资的法律保障、监管政策支持等,推动“保交楼”工作加快落实,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执行院长丁祖昱表示,今年三季度以来,政策端加大了对优质民企的支持力度,进入11月,监管层对民营房企的融资支持力度明显有所强化。根据CRIC不完全统计,自8月以来,融资端直接支持房地产资金规模已超万亿,但优质民企发债速度明显加快还是在10月底至11月来到转折点。

丁祖昱认为,近期密集性表态以及利好政策出台,可以看出监管层对此前大部分金融紧缩政策的调整意愿,对稳定房地产市场主体信心和市场预期有着积极的作用。流动性支持政策的核心仍在于“稳地产”。在不断推出的利好政策支持下,房企的融资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尤其是民营房企的生存环境也将迎来转变。

责编:朱雨蒙

校对:杨立林

版权声明

王锦程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iiTi

END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