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股份制银行行长人选或已落定
12月6日,中国光大集团网站“集团领导”一栏显示,王志恒已出任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党委委员,兼任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书记。按照惯例,待履行完相关程序后,王志恒将正式出任光大银行行长。
来源:中国光大集团官网
简历显示,王志恒,1973年6月生,河北文安人,199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经济师;曾任中国银行公司业务部公司规划处副处长、人力资源部主管,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青海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中国银行党委组织部部长、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中国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12月2日,光大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执行董事、行长付万军因工作调整,于当日向该行董事会提交辞呈,辞去该行执行董事、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委员、普惠金融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委员、战略委员会委员及行长职务。
同日,农业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会议同意聘任付万军为行长,其任职资格自银保监会核准之日起生效。
光大银行2022年三季报显示,该行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172.78亿元,同比增长0.43%;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67.6亿元,同比增加15.2亿元,增长4.3%,比上半年提速0.2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持续向好。截至9月末,光大银行不良贷款率1.24%,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8.61%,较年初上升1.59个百分点,保持“三降一升”的良好态势,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孟扬
编辑:杨晶贻
邮箱:fw@126.
光大银行寻路高质量发展:“长期主义”提升ESG价值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质量发展”成为高频关键词。
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大报告有13次提及“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这一要求投射在银行业中,提升自身的长期金融价值,在业务质效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实现稳步提升,正在成为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以光大银行为例,无论是在有望成为银行业长期增长“雪坡”的财富管理业务,还是在为金融业务实现数字化赋能的科技投入,亦或是重视“客户长期陪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上,该行近年来均在着重发力,促进了各项经营指标在更长周期内的稳步成长。
事实上,光大银行在上述多项“长期主义”领域深挖护城河,与近年来受到海内外市场愈加重视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及经营理念不谋而合,该理念在考察目标主体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其所带来的的社会影响,并将其视为衡量目标主体能否实现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参照。
“ESG本质上是对公司价值的一种长期主义视角,传统上看待公司投资价值,往往看收入利润的增速以及ROE;但结合ESG的意义在于要看公司能否长期且可持续地增长,避免陷入竭泽而渔、短视主义的陷阱。”一家私募机构量化投资人士指出,“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无论是强化风控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和消费者保护力度,都是在构筑长期主义壁垒。”
多维度共筑“长期主义”
在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下,银行业将在“高质量增长”维度掀起更多竞争。
“高质量增长,更多强调的应该是能够提高业务质效、提升资产质量的举措,这可能也是未来银行业比拼的重中之重。”华南一家券商银行业分析师指出,“金融行业更像是一场‘长跑’,短期的快速增长是容易的,难的是长期、稳定且高质量的增长。”
据了解,光大银行正在科技赋能、消费者保护、财富管理等多个具有“长期主义”特征的维度提升业务质效,强化自身“高质量增长”能力。
例如在金融科技渗透率持续提高的背景下,光大银行提出了“数字化经营”路径,并持续加大对科技资源的投入,大力建设科技人才队伍。
2021年和2022年前9月,光大银行在科技领域累计投入分别达57.86亿元和37.29亿元,科技投入增速在持续提高;截至9月末,光大银行科技人员已达3030人,较年初增加669人。
经过持续的科技投入,光大银行在业务端打造了造光付通、光信通、物流通、普惠云、融链等一系列数字化金融产品。
“在金融科技渗透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科技深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业务质效结果。”上述银行业分析师表示,“在业绩层面,科技投入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长期上仍然是对传统金融主业乃至创新业务的重要赋能。”
在具有较强“外部性”的消费者保护层面,光大银行早在两年前就已发布“阳光消保”品牌,并围绕金融消费者八项权益,持续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2022年以来,光大银行累计举办的金融宣传活动已接近万次,触及消费者2.73亿人次;同期完成消费者保护审查4500余项、营销行为监测23.8万笔,受理诉求28万余笔,并实现了97.74%的满意度。
在投资者保护领域,光大银行的北京、西安等地分行陆续开展了“金融知识普及、金融知识进万家、争做理性投资者、争做金融好网民”等活动,进一步实现了投资者教育的普及与下沉。
对金融机构而言,消费者保护、投资者保护等举措不直接带来短期产出的投入,但立足长期主义视角,上述举措在客户及投资者中所积累的信任,将有助于金融机构在财富管理等受托类业务上的长期健康发展。
正是基于消保、投保场景的信任积累,光大银行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的经营理念,确立了“打造一流财富管理银行”的战略愿景,并在足具长期增长性的财富管理业务上取得了更多突破。
2022年前三季度,光大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15.54亿元,其中与财富管理关系密切的理财、代理、托管、结算等绿色中间业务收入91.33亿元,同比增长5.7%。
在业内看来,与财富管理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具有较低的边际风险,能够进一步促进银行向轻资产模式转型,进而夯实中长期维度下的经营能力“护城河”。“有别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尽管占比有限,但脱离了风险资产属性,能够对银行的ROE水平带来中长期的稳步提高。”一位银行资管人士指出,“一方面伴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财富管理业务具有长期的增长潜力;另一方面也体现着来自零售客户对银行的信任,而信任本身就会带动客户数、客单价和复购率的提高。”
提升ESG价值在望
在业内看来,在科技、消保、财富管理等具有长期主义特征的业务或举措上发力,不但有助于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和高质量发展,更与金融机构的ESG等资本目标理念具有一致性。
“金融行业具有明显的涉众性和风险外部性特质,强化财富管理业务、提高数字化能力、加强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都体现了一种更加长期主义的选择,既有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机构自身的业务和资产质量。”北京一家上市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表示,“其实这种高质量发展思路,和当下国际投资市场的ESG理念不谋而合,这种对长期主义理念的坚守最终也会在业绩、资产等具体的财务维度获得更大的收效。”
“ESG实际上是对追求经济效应视角下的一种补充,是追求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能够达成的一种统一与平衡。”上述银行业分析师指出。“对业绩增长的追求不能以牺牲高质量、可持续为代价;反之对高质量、可持续的重视,反而也有助于推动业绩在更长周期下的稳步前进。”
事实证明,对金融服务“高质量”的坚守与业务发展之间不仅并不矛盾,反而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在各项长期主义举措“多线发力”的背景下,光大银行的资产和各项业务规模在更长周期下实现了稳步增长。
据Wi数据计算,2017年至2021年的5年时间里,光大银行的营业收入从918.50亿元增长至1527.5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71%,同期归母公司净利润则从315.45亿元增长至434.0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6.59%。2022年前三季度,光大银行的归母公司净利润更是实现了14.73%的两位数同比增长。
资产维度上,光大银行也在更长周期中呈现了稳健增长态势。从2017年底至2022年三季度末,光大银行总资产从4.09万亿元扩张至6.26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达0.46万亿元。
在不断强调“服务质效”的同时,“资产质量”也在同步得到提升。
从2017年底至2022年三季度末,光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1.59%一路下降至1.24%,累计压降0.35个百分点;同期的拨备覆盖率更是从158.18%提升至188.61%,累计提升30.43个百分点。
事实上,这与光大银行在风控领域实现风险监控贯通、前中台预审会商、完善授信业务风险等多项制度和举措息息相关,而对于当下的银行业机构而言,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下维持业绩、资产以及资产质量的同步提高着实不易。
“金融行业利用杠杆优势‘赚快钱’是容易的,真正难的是可持续的‘赚慢钱’,因为本质是经营风险,所以科技赋能、强化风控、消费者保护这些动作都是金融行业对提质增效和风险管理本源的要求。”上述银行业分析师亦指出。
在业内看来,伴随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要求,包括财富管理业务、金融科技能力、消费者保护等环节将成为未来银行业向轻资产转型的重要加持因素,而这也将成为下一阶段行业竞争的主要赛点。
事实上,在多家国有大行、股份行乃至地方上市银行的2022年中报中,持续提升中间业务收入、提高服务质效也的确成为了经营中的高频词。
“长期主义、高质量增长之所以重要,主要是银行业正在面临下一个大的转型期,所以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看似当下权重不高,但对于未来银行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华南一家股份行人士指出,“同理,客户服务质量、对各类风险的控制、消费者保护乃至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用户体验,都是下一阶段银行业关注的重中之重。”
“这和近年来资本市场越来越重视的ESG理念也是一致的,金融行业本身会影响到各行各业,在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担负着更重要的社会责任,而提高服务质效、提升风控能力这些措施,都是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共同体现。”上述银行业分析师表示。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金融服务质效提升,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光大银行前三季度经营表现稳中向好
2022年前三季度,光大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之以恒推进财富管理银行建设,总体经营情况符合预期、稳中向好。
信贷投放提速增效,金融服务质效提升
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光大银行将金融支持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保市场主体作为稳经济的关键,将信贷稳增多增作为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光大银行聚焦国家重大项目、战略区域、制造业、绿色低碳、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稳经济、进万企”系列服务活动,通过单列重点领域信贷计划、制定重点项目支持机制、实施专项FTP优惠等一揽子措施,加大信贷储备和投放力度。截至9月末,该行对公贷款204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1%;积极开展国家基础设施重大项目配套融资,在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完成首笔“国家基础设施基金重大项目”配套融资投放,累计批复项目21个,批复金额192.1亿元;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重点区域对公人民币贷款1070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3%;制造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8.4%和29.6%;绿色贷款和清洁能源贷款分别比上年末增长46.0%、116.2%,同时,积极支持环保低碳企业直接融资,投资绿色债券规模同比增长79.9%;普惠贷款比上年末增长27.7%,新投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上年末下降39BP,不良率0.59%,完成普惠金融“两增两控”监管目标。
资产负债稳健增长,盈利能力持续向好
截至9月末,光大银行资产总额6264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626亿元,增长6.1%;其中贷款总额3564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73亿元,增长7.8%。负债总额5760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430亿元,增长6.3%;其中客户存款3979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038亿元,增长8.3%。
2022年1-9月,光大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172.8亿元,保持了较强创收能力;其中资管、代理、托管、结算等绿色中间业务收入91.3亿元,同比增长5.7%,实现较快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该行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67.6亿元,同比增加15.2亿元,增长4.3%,比上半年提速0.2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持续向好。
风险指标“三降一升”,资产质量保持平稳
截至9月末,光大银行不良贷款率1.24%,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关注率1.84%,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逾期率1.96%,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8.61%,较年初上升1.59个百分点,保持“三降一升”的良好态势,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光大银行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扎实推动“一流财富管理银行”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党的确定的目标任务贡献光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