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本文目录

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资产质量“历史包袱”已基本卸下 未来资产质量向好趋势可持续、更稳固

中证网讯(记者薛瑾)中信股份副总经理、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8月30日在中信股份2022年半年度业绩发布暨投资者简报会上表示,上半年中信银行资产质量各项指标全面向好。在外部风险挑战加大的背景下,中信银行在资产质量方面已经度过了最难的时期,资产质量向好的可持续性得以体现。

从当前看,中信银行已跨过资产质量转折点。不良贷款连续7个季度“逐季双降”,新发生不良率1.56%,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风险抵御能力指标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双升”。表内外问题资产处置540亿元,表内外现金清收118亿元。多个大额处置项目取得突破,通过创新处置方式,充分借力集团协同,实现“多方共赢”。

从未来看,资产质量向好趋势可持续、更稳固。一是资产质量的底气越来越足,“历史包袱”已基本卸下,回表风险资产、表外风险资产减值计提到位,拨备总额、拨备覆盖率水平反映出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不良前期指标趋稳向好,逾期贷款大幅“双降”,正常、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指标均同比下降。三是存量资产结构相对较好,授信结构抗风险能力较强,风险偏好更趋稳健,行业授信分布更均衡,客户集中度持续下降,客户选择标准更注重杠杆及现金流稳健。四是风控体系日臻完善,统一授信管控实现全机构、全产品穿透管理,实施业务+管理两个主责任人制,从严问责,强化集中度管控,深化行业研究引领,实现信贷投放精准进退。

“从下半年来看,当前稳经济政策持续加码,经济指标趋稳,市场信心逐步恢复;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客户还款能力也在逐步恢复。我行已基本出清‘历史包袱’,成功经受疫情考验,管理基础不断夯实,管理体系持续完善,管理水平有效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增强,风险化解处置有序,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资产质量向好趋势。”方合英表示。

A股21家银行不良贷款大起底 疫情冲击留重痕

随着国内经济复苏,加上不少银行在去年加大了不良暴露和处置力度,进一步夯实了资产质量,今年不良预期普遍转向乐观

四月维夏,A股上市银行2020年业绩情况陆续出炉,银行的资产质量图谱也随之呈现。

面对疫情大考,大部分A股上市银行在资产质量方面均交出了不错的答卷。在外部经济环境剧变叠加不良资产认定继续趋严的双重背景下,2020年末A股上市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不良贷款率较年中明显回落企稳。

但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冲击仍有所显现。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银行业关注类贷款下迁比例较疫情前明显提高,并且在去年业内普遍加大不良处置力度的情况下,21家A股上市银行中,仅有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4家银行实现不良贷款量、率“双降”;有9家银行出现不良“双升”,其中包括6家国有行、2家股份行和1家农商行。

展望2021年,业内普遍认为,疫情冲击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影响还将继续释放。诚如交通银行副行长殷久勇在业绩发布会上的感叹,疫情影响尚未消退,加上风险分类新规颁布的进程可能加快,银行未来管控的压力仍然很大。

资产质量明显受冲击

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冲击毋庸置疑。尽管多家银行均强调,去年的不良处置力度乃是“前所未有”,但截至年末,仅有4家银行实现不良贷款量、率的“双降”;另外,有9家银行出现不良“双升”;其余8家银行则是不良贷款余额增长、不良贷款率较上年实现下降或持平。

同时,在已发布的21家A股上市银行年报中,以几家国有行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为典型的A股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出现明显增长。在业内人士看来,大中型银行普遍出现更多的关注类贷款向下迁移,反映出银行资产质量在疫情后确实发生劣化。

聚焦上年的不良贷款余额情况,有17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占比超八成;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的4家银行均为股份行,分别是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同时这4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较上年实现下降。

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和交通银行五大行不良贷款余额位列前茅,分别是2939.8亿元、2607.3亿元、2371.1亿元、2072.7亿元和977.0亿元,较上年增长幅度均达百亿级别以上。

不良贷款率方面,得益于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的大幅提高,去年年末,21家上市银行中有10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上年实现下降,占比近半;常熟银行和重庆银行2家银行不良率较上年持平;剩余9家银行不良率上升,其中包括6家国有行。不良贷款率最低的仍是邮储银行,尽管较上年微升0.02个百分点,但继续保持在0.88%的低位;不良率高于2%的仅有郑州银行,为2.08%。

从变动幅度来看,民生银行、交通银行不良率抬头最为显著,年末不良率分别为1.82%、1.67%,较2019末分别增加0.26、0.20个百分点;不良率压降幅度最大的为平安银行,较上年末下降0.47个百分点,为1.18%。

不良呈现结构性差异

证券时报记者进一步梳理年报发现,上市银行之间的不良情况有所分化。

6家国有行均出现关注类贷款下迁幅度明显增加,不良贷款量、率双升,股份行则普遍实现不良率下降。方正证券研报指出,国有大行普遍保持拨贷比持平,主动暴露使不良率上升,使得拨备覆盖率被动下降;股份行则基本保持拨备覆盖率持平,大量核销使不良率下降,消耗存量拨备,使得拨贷比明显下降。

9家股份行的资产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余额与关注类贷款占比均实现压降,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也维持在疫情前的水平,不良情况好转;民生银行前述四项指标则均较疫情前出现上升,不良压力仍然较大。

业务特点的区别也使得不同银行的资产质量变化呈现结构性差异。中国银行年报披露,去年其海外不良资产显著增长,2020年末,该行香港、澳门、台湾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机构减值贷款总额172.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0.04亿元,同比增长108.69%。

股份行普遍出现了信用卡不良风险高发的情况。光大银行副行长姚仲友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从全年来看,该行零售贷款里面信用卡跟消费信贷业务受疫情影响的程度最深,不良生成率同比有明显的上升;对公贷款的资产质量负向迁移水平则在短期上升后较快回落,不良生成率同比下降。

民生银行零售不良余额增长也主要集中在信用卡上。“因疫情原因,部分信用卡客户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下降。”该行董事长高迎欣表示,剔除信用卡业务后,其余零售业务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1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资产质量的稳定向好。

国有行零售资产质量则较为稳健。例如,工商银行2020年末的信用卡不良率较上年末减少了0.32个百分点。建设银行也表示,从去年表现来看,以信用卡为代表的零售业务质量稳定,但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主要体现在政府平台基础设施客户受非标业务整改影响、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重出现风险暴露。

较为一致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餐饮、住宿等受疫情影响较深的行业,成为银行对公不良增长的主要来源。

不良认定标准趋严

银行对于不良资产余额增长、关注类贷款下迁比例提高的另一个解释,是去年资产认定标准的严格程度有所提高。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去年银行主动加大关注类贷款风险暴露和不良贷款处置力度,“这就很大程度上导致关注类贷款占比普遍下降、关注类迁徙率上升”。

利用90天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的比值测算出的不良贷款偏离度,是判断银行资产认定严格程度的重要指标,该比值越低,说明认定标准越严格。从已披露年报的21家A股上市银行业绩情况来看,银行对不良资产的认定确实趋严,国有行的不良贷款偏离度更是显著低于其他上市银行。

2020年末,6家国有大行加权平均不良贷款偏离度为55.4%,较2019年减少9.8个百分点,其中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仅为49%。这意味着国有大行的不良贷款中有近半数逾期未满90天。目前已披露年报的股份行该项指标为76%,较2019年减少2.6个百分点。

几家上市银行高管也在自家业绩发布会上有不同程度的表态,要严格落实监管分类要求。例如,交通银行副行长殷久勇就表示,在年内已经将逾期60天以上的公司类全部贷款纳入不良,逾期90天以上的所有贷款全部纳入了不良。

中信银行业绩发布会上,该行行长方合英也表示,已把逾期60天以上的信用卡和个人贷款全部降级为不良,“我们逾期90天的比例约70%,逾期60天的比例约80%,这些指标都有很大改善。”方合英坦言,去年是第一年感觉到暴露不良的时候有主动性,“前几年是被动为主,去年有一个主动性的转变。”

资产质量大考仍在继续

随着国内经济复苏,加上不少银行在去年加大了不良暴露和处置力度,进一步夯实了资产质量,今年的不良预期普遍转向乐观。光大银行副行长姚仲友在业绩发布会上表达了对该行2021年资产质量继续保持平稳的信心。

“这种信心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复苏、基本面长期向好,疫情期间,中国是所有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二是对过去几年在资产质量管理方面做的工作有信心,风险抵御能力和资产质量基础都得到了加强。”他表示。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尚难说已到达拐点,疫情造成的冲击还未完全释放,贷款延期和宏观政策等对冲效应也进一步延缓了存量不良的暴露。“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依然存在,银行资产质量管控仍将面临挑战。”招商银行也在年报中称。

招商银行副行长王良认为,今年信用卡风险仍然会处于相对高位。“我们对信用卡客户准入、信用卡贷款增速都会做相应调整。”他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去年由于信用卡风险上升比较大,该行对信用卡的优质客户和优质信用卡资产采取降息的方式,适当降低定价和贷款利率。

兴业银行风险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也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在2020年风险充分暴露的基础上,预计2021年新发生不良贷款将趋于缓和,潜在风险暴露压力主要是延期还贷和信用卡。据兴业银行方面透露,该行表内非信贷资产主要关注企业信用债。“考虑到部分资质一般的企业资金链较为紧张,其发行的债券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将重点关注并主动优化债券投资组合。”该负责人同时表示。

许多银行高管也在自家业绩发布会中透露了相关资产质量的压降计划。比如,交行方面表示,将动态优化授信政策,调整和优化客户信贷结构;综合运用各类风险处置手段,加快存量市场风险出清;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也表示,今年继续加大现金回收、不良贷款转让、核销力度,尽快出清问题资产,2021年该行还计划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多做工作。

来源:证券时报

银行业绩的韧性来自哪里?

最近几个月银行板块的走势不佳,很多人对银行的业绩产生了担忧,地产暴雷,断供潮,资产荒。总之,但凡有点风吹草动都是银行业的利空。但是,实际上已经发布中报业绩快报的区域性银行增速预测都不错至少是两位数起步,甚至有的银行达到了30%。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银行当前的处境?银行的业绩韧性来自哪里?

正好张家港行第一个发布了中期报告,今天我就以张家港行的中报为范本谈一下银行的业绩韧性来自哪里。先上营收数据和规模增长数据,如下表1和表2所示:

表1营收数据

表2规模数据

营业外收入捡到宝

看完表1,我的第一反应是,营收增速并不好,虽然减值损失基本持平能够略微提高净利润增速,但是绝对不可能提高到27.75%这么高。所以,一定有什么我们平时忽略的东西。我去翻查了附录的损益表,找到了原因。原来,张家港行今年有营业外收入有较大变化。它家的营业利润7.046亿,但是营业外收支相抵后净收入0.947亿,这相当于税前利润的11.85%。那么这块营业外收入来自于哪里呢?在附录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如下图1所示:

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营业外收入的大头来自于张家港行今年对于一家农商行的投资。个人理解就是入股价比照账面净资产打折了,会计处理的时候长期投资按照权益法核算,购买价和净资产之间的差价记为营业外收入。所以,今年张家港行看扣非净利润增长比较合理,中报扣非净利润增速15.17%。

净利息收入以量补价

回过头,我们再看表1内净利息收入增长只有6.51%,而同比规模增长高达13.9%。这说明张家港行的净息差跌了。2022年中报净息差2.24%,2021年中报净息差2.41%。净息差同比下降了17。

在资产端贷款收益率同比下降18,债券投资同比下降33。这里值得关注的是债券投资的收益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贷款。我能想到的原因就是贷款的重定价周期可能长于债券。在负债端成本同比上升了5,其中存款成本上升了14。

上面是同比数据,如果看环比数据,其实张家港行今年上半年的负债成本相对于去年下半年是下降的,存款和同业负债成本都有所下降。但是资产端收益率下降得更多。这种表现符合目前流动性充裕下资产荒的表现。而且债券投资收益率下降幅度高于贷款是否从一个侧面说明经过前期持续2年让利,贷款利率继续下降的空间不大了。而过多的流动性造成利率债收益率下降对于债券生息资产占比较多的银行是利空。

张家港行依靠规模增长抵消了净息差下降的影响。净利息收入表现中规中矩,特别是第二季度的净息差环比第一季度还涨了一些。这也说明银行的资产负债配置能力还是有一定韧性的。

利润调节靠拨备

前面说到营业外收入,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这块收入在一季报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二季报的营收环比负增长,为啥净利润增速还能维持住较高的增速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张家港行在一季度拉高了减值损失,部分吸收了一次性营业外收入带来的增益。到了中报又少提了一些减值损失,使得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大幅增长改为基本持平。

至于张家港行的减值是否合理,我现在听到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不良率下降了,适当少提信用减值是合理的,而且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还在提升。另一种认为正常贷款和关注贷款的迁徙率都在上升,资产质量恶化,应该增加减值损失计提。

个人认为这两方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都不全面。首先,张家港行的资产质量到底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个人认为是变差了,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考察主要应该看新生成不良率。因为报表不良率是可以通过核销压住的,如下图2所示:

图2

从图2可以看出上半年张家港行核销或转让影响的准备金已经接近去年全年了。这说明目前张家港行的不良率下降主要是处置力度增大的功劳,资产质量并未显著变好。当然,从目前的正常贷款迁徙率看,虽有变差但是并不严重。而且,张家港行对于贷款的减值力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的,图二中可以看到半年贷款减值计提10.21亿,去年全年15.64亿。

可能有人会不理解了,前面说信用减值同比持平,怎么贷款减值还大幅增加了?其实,这是因为多数人不知道在信用减值内部也可以进行调节。信用减值分为信贷减值和非信贷减值两部分。银行不仅可以依靠信用减值的力度来调节净利润增速,也可以依靠信用减值内部的调节来优化贷款资产质量相关的指标,当然前提是银行在非信贷减值的池子里有存量。

比较图2和表1会发现贷款减值的金额高于信用减值,这说明上半年非信用减值不但没有计提,反而是在回冲,如下图3所示。除了贷款减值在增加外,其他所有的资产减值都在回冲,包括同业资产,债权投资,甚至连表外减值也回冲了。可以感受到张家港行为了作今年的报表可谓是“劳心劳力”。

图3

通过上面对张家港行中报的分析,可以看出银行业绩是有一定韧性的,可以通过以量补价,减值内外部调节等多种手段合情合理地保持利润稳步增长。但是也要看到这些手段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副作用和限制,比如:以量补价会消耗较多的资本金,减值内外部调节要看过去几年的存粮是否充足。

今年短期经济恢复遇阻,所有银行都面临着资产质量走弱和资产收益率走弱的压力,但是很多银行经过前几年的调整对于短期困难都有一定的消化能力。估计,这次中报多数银行可以运用多种手段保持净利润稳定增长,只要经济承压的时间持续不长,不会对银行的业绩造成持续的困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