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询贷款申请记录?
最近携程金融发现,大家经常会有些记录不知道在哪里查,结清证明不知道在哪开,各种账户信息也不清楚怎么改……
所以,针对这些经常出现的疑问,携程金融今天专门整理了这篇常见问题合集,基本能够解决大多数的操作疑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查看待还账单?01信用贷
方法①(推荐):在信用贷首页左划至还款二屏,就能够快速找到待还账单;
方法②:在信用贷首页点击右上角【我的】,再点击【本期应还】以查看待还账单;
02借钱优选
您可在借钱优选首页点击底部【还款】,再点击【本期应还】以查看待还账单;
03拿去花
您可在拿去花首页点击右下角【我的】,在【全部账单】中查看待还账单。
如何查看借还记录/消费记录?您可以通过携程金融APP【我的】-【专属服务】-【借还记录】查看信用贷、借钱优选、拿去花等服务的借还记录、消费记录。
如何查看我的抵押贷申请记录?您可以在携程金融APP的抵押贷首页,点击右上角“…”图标,选择【申请记录】以查看。
如何查看/开具结清证明?您可以通过携程金融APP右下角【我的】,在【专属服务】中选择【结清证明】以查看已开通业务的结清证明相关服务。
如何查看电子卡?进入财富赚钱首页后,您可以点击左上角的【总资产】,选择【电子卡】,就能够查询、管理您已开通的电子卡啦。
如何管理我的还款银行卡?您可以在携程金融APP【我的】,点击【专属服务】区域中的【还款设置】以管理您已开通服务的还款银行卡,还可以自定义扣款的优先顺序哦~
如何修改账户绑定手机号?您可以通过携程金融APP右下角【我的】,点击右上角的齿轮图标,选择【账号与安全】,点击【登录手机号】以查看、修改当前登录账户的绑定手机号。
你还遇到过哪些常见的操作问题无法解决?欢迎给携程金融留言哦!
如何查询自己的逾期记录?
大家好,我是老詹。
你上一次查询征信报告是什么时候了?
征信报告一年有两次免费的查询机会,可以用来核对自身有无征信黑点。
但是你真的会看征信报告吗?
征信报告中的3个1、2个2、1个3又是什么意思呢?
今天这篇文章,在教大家看征信报告的同时,还会教给大家处理逾期的方法。
话不多说,开车。
01
征信报告应该看哪些部分?
征信报告的组成:个人基本+信贷信息+是否有逾期+信用卡透支记录+非银行信息+查询记录。
看似复杂的报告,其实只用看三个部分:信贷记录、逾期记录、查询记录。
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逾期记录。
在你的贷款记录中会有一些数字,这些数字都是有特殊含义的。
征信报告中,“N”代表用户还款行为正常。
当发生逾期时,逾期天数会以数字的形式标注。
“1”表示:贷款逾期1~30天,未还最低1次;
“2”表示:贷款逾期31~60天,未还最低2次;
“3”表示:贷款逾期61~90天,未还最低3次;
“4”表示:贷款逾期91~120天,未还最低4次;
“5”表示:贷款逾期121~150天,未还最低5次;
“6”表示:贷款逾期151~180天,未还最低6次;
“7”表示:贷款逾期180天以上,未还最低7次以上;
......
数字越大,逾期情况越严重。一般当连续逾期91天以上,也就是征信上标注“4”后,说明银行已经认定你是故意拖欠。不仅会被银行拉进黑名单,是为恶意贷款,还有被法院拉进失信黑名单的风险。
02
有逾期其记录了该怎么办?
有逾期记录第一时间肯定是要去结清的,但对于一些银行贷款来说,即使结清了,逾期记录也会影响贷款。
这其实是银行系统一直被我们诟病的地方,银行会要求24个月内不能出现1次以上的3、2次以上的2和6次以上的1。因为征信记录显示的是5年之内的逾期情况,24个月内的情况是不能单独呈现的。
所以在征信有逾期的情况下,需要尽可能的找门槛低的银行。这类银行可能只看中24个月内的逾期记录,如果近期比较干净,是可以通过审批的。当然这个审批的度,也要根据金额、次数、连续逾期等情况而定的,大多数情况是可以酌情考虑的。
当你征信报告上有了逾期记录,一般有两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逾期不严重,可以打电话直接协商,如果是信用记录出现纰漏,可以打电话直接投诉。不过这种方法大多数情况都是没用的,还是需要亲自跑趟银行。
方法二,在结清逾期后,去办一张信用卡,期间保持正常还款。在执照1年之后再去拉一次征信,用良好的征信记录覆盖之前的记录。
03
查询记录怎么看?
除了征信记录外,还有一项比较重要的数据,叫查询记录。
查询记录通常在征信报告的最后一页纸,可以算是压轴的存在,它已经成了银行审批贷款的柔性指标。
为什么?因为逾期记录反映的是你的还款能力,而查询记录反映的即使你的缺钱程度。短期内查询次数过多,说明的最大问题就是你缺钱。每一次借款,不论是银行还是金融小贷,都会先对你的征信进行查询,累计起来的数字,就是你缺钱的证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银行,把查询次数作为硬性指标。
当然,不是说看重查询的银行就不好,越看重查询的银行,说明他们手中贷款的质量越高。相反,那些不看重查询的银行,贷款的性价比就相对较低。他们会用更高的利率来磨平风险。
没有公司建议首选抵押消费贷,额度一般是够用的。但如果还是坚持想要抵押经营贷,那建议新注册一个公司,同时找一些门槛较低的银行去办理。在目前放水的大环境下还是有不少银行可以做的。
向空壳公司违法放贷2个多亿!徐州淮海农商行一信贷员被判3年缓刑,上诉称自己仅是执行者遭驳回
金融界2月15日消息近日,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则刑事裁定书显示,原淮海农村商业银行苏堤支行职员张某某,在办理贷款过程中,明知贷款人存在虚假贷款主体、虚设贷款用途等情形,仍违反规定,先后经手发放贷款总共两亿余元。
信贷员违规放贷2.18亿
根据法院公布的信息,张某某在2011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曾担任淮海农村商业银行苏堤支行及前身徐州市市郊信用联社苏堤分社的信贷员。
2011年11月末,张某某明知袁某控制申请的连云港连通管业制造有限公司贷款,存在虚设贷款用途、虚构经营状况等情形,仍经手发放流动资金3000万,承兑汇票5000万,共计8000万元贷款。贷款到期之前,又经手以“续贷”形式发放流动资金8000万元贷款。
2013年3月,张某某再次明知故犯,知道袁某控制申请的江苏丽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贷款,存在虚构经营状况、虚假贷款用途等情形,仍经手发放流动资金贷款3000万元。2014年3月,张某某明知上述问题仍然存在,明知追加的抵押房产评估价值虚高,继续经手以“续贷”形式发放流动资金3000万元贷款。
2015年3月,张某某分两次,经手以“续贷”形式违法发放流动资金1200万元、1800万元贷款。2016年3月,对上述两笔贷款予以展期。
2014年4月、5月,张某某无视法律法规,又先后违规两次经手发放流动资金1500万元,共计3000万元贷款。2015年5月,仍继续经手以“续贷”形式发放流动资金3000万元贷款。2016年5月,对上述贷款予以展期。
2016年5月、10月,张某某仍没有收手,明知袁某控制申请的江苏瑞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贷款,存在虚构担保企业经营状况、虚评抵押物价值等情形,仍经手发放流动资金3849万元、3856万元,共计7750万元贷款。
据统计,张某某在担任信贷员期间,通过发放流动资金、承兑汇票、续贷、展期等方式,总共向袁某前后发放21750万元。
2021年2月,江苏省丰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张某某犯违法发放贷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宣判后,张某某不服,提出上诉。上诉理由是其在办理涉案贷款时仅是具体执行者,且已经尽职履行审查义务,原判决量刑过重。
经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查明,事实与原判决认定一致。针对张某某提出的上诉理由,经查认为,张某某身为银行的工作人员,在袁某贷款业务中担任客户经理职责,承担贷前调查、收集审核资料、上报审批、贷后检查等关键性的贷款调查工作。其作为贷款发放审批程序的第一步,是否如实撰写调查报告、是否如实汇报贷款存在的问题,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后续审批流程。
徐州中级人民法院指出,张某某明知袁某在相关贷款、续贷和展期过程中存在主体公司经营状况虚假、贷款用途虚假、评估价格虚高、贷款主体是空壳公司等问题,未能严格履行调查义务,未能如实撰写调查报告。最终,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客户经理、行长曾一同被查
事实上,近年来,淮海农村商业银行被曝出的违法违规乱象并不止这一件。2020年底,徐州泉山区法院披露的一则判决书,将该行一客户经理的诸多违法细节公之于众。
判决书显示,淮海农商银行综合零售业务二部客户经理吴某某,于2006年至2018年,在徐州市郊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淮海农商行任职期间,多次为王某控制的公司、袁某控制经营的公司,以及袁某的妻子孙某办理贷款,利用办理贷款的职务便利,先后多次索取和收受王某、袁某的钱款、物品,折合人民币共计170余万。
2019年4月,吴某某被逮捕。同年年底,扬州市纪委监委披露消息称,淮海农商银行原行长陈尊祥也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从其履历来看,陈尊祥在淮海农商行及前身徐州市郊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任职长达10年之久,2015年从淮海农商行离职。
数据显示,淮海农商银行在2013年到2015年,陈尊祥担任任行长期间,不良持续升高,拨备覆盖率急速下降,三年不良率分别为3.21%、3.98%和4.7%,三年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19.8%、171.97%和143%。2018年7月份,徐州市政府还专门召开了市区农商行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会议。
2020年7月,江苏银保监局核准徐州淮海农商银行与徐州铜山农商银行、徐州彭城农商银行重组合并为徐州农商银行。当年9月份,徐州农商银行正式开业,同时,三家农商银行的债权债务也一并转为徐州农商银行的债权债务。
据最新披露数据,徐州农商银行目前,员工1800余人,支行(分理处)162家,资产总额827.15亿元,存贷款规模1231.35亿元。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