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制造业贷款

本文目录

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7月11日电(记者欧阳洁)银保监会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银行机构要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重点支持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围绕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增加信用贷、首贷投放力度。

通知要求银行优化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加大对传统产业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发展等方面的中长期资金支持。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保险资金要在风险可控、商业自愿前提下,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通知指出,银行机构要聚焦制造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用好用足现有金融扶持政策,积极帮扶前期信用良好、因疫情暂时遇困的企业,避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向制造业企业合理让利。精准有效开展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做到一视同仁。

通知强调,银行保险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内控合规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银行机构要做实贷款“三查”,严格制造业贷款分类,做好信贷资金用途管理和真实性查验,防止通过票据虚增贷款规模、资金空转。保险机构要提高偿付能力风险管理水平,健全审慎稳健资金运作机制。《人民日报》(2022年07月12日02版)

银保监会“放大招”:银行加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 侧重高科技初创企业首贷信用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植上海报道

为了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银保监会再出新政。

近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指出,银行机构要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重点支持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高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知》还强调,银行机构还围绕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增加信用贷、首贷投放力度;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广知识产权质押、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等融资模式,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精准有效开展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做到一视同仁。

在多位银行业内人士看来,《通知》的出台,标志着金融监管部门正积极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准确把握国家制造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策取向,确保高质量完成《政府工作报告》“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目标任务,在落实落细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等文件要求同时,将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执行到位。

一位股份制银行华东分支机构对公业务部门主管向记者透露,在《通知》出台后,银行内部迅速举行了会议,要求各地分支机构加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首贷与信用贷投放力度。

“目前,我们已与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对接,梳理一批具有高成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重点首贷对象。”他告诉记者。

一位地方城商行产品创新部门人士告诉记者,为了扩大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投放覆盖面,他们更打算与地方知识产权确权交易平台合作,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基于知识产权质押的中长期贷款服务。

不过,这些举措能否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信贷投放规模增长,还需迈过风控这道关。

记者多方了解到,受国际形势变化与疫情反复影响,如今银行风控部门的贷款审核门槛较以往更严,目前不少银行正积极优化内部信贷坏账考核机制,若风控部门做到勤勉尽责,则不对新增坏账风险做出额外的“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还要求保险机构在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新的作用。

《通知》指出,保险机构要提升制造业企业风险保障水平,完善科技保险服务,加大知识产权、科研物资设备和科研成果质量的保障力度,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此外,保险资金要在风险可控、商业自愿前提下,通过投资股权、债券、私募基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多种形式,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一家财险公司业务创新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已着手研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目前风控部门正在开展大量风险识别调研与风险定价精算,力争早日推出这款产品,助力高新技术制造业更好发展。

寻找“宽信贷”与“紧风控”的平衡点

上述股份制银行华东分支机构对公业务部门主管向记者透露,在《通知》出台后,他们内部已迅速梳理出一批高新技术制造业大型企业名单,作为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的重要对象。

“尤其是这些企业若有产能扩张项目,银行高层要求我们务必拿到一定比例的信贷支持额度。”他告诉记者。

这位对公业务部门主管承认,由于银行争相放贷,目前不少高新技术制造业大型企业的授信额度相当宽裕,未必会优先使用他们的授信额。因此他所在的银行正考虑为这些高新技术制造业大型企业提供新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与贸易融资,以此拓宽信贷服务覆盖面,再逐步加大中长期信贷投放。

记者多方了解到,尽管众多银行业务部门不遗余力地向高新技术制造业大型企业加大中长期授信贷款投放力度,但这能否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贷款额增长,还得看风控部门的“脸色”。

具体而言,受国际形势变化与疫情反复影响,如今银行风控部门的信贷审核门槛以往更严——以往,不少高新技术制造业大型企业可以凭借业务流水与经营业绩,相对轻松地获取相应信贷支持,但疫情反复令风控部门担心这些企业业务发展状况可能遭遇不小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额外追加新的抵押物作为增信措施。

此外,在俄乌冲突、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物流运力紧张等因素影响下,风控部门会综合分析高新技术制造出口企业的订单稳定状况、抵御原材料涨价的能力与货物运输交付状况,作为审核贷款发放的新依据。

“这也令部分企业开始抱怨贷款发放流程较以往更慢,贷款审核难度更大。”前述对公业务部门主管告诉记者。在《通知》出台后,他们所在部门主管也要求风控部门能否加快信贷审核流程,但风控部门强调《通知》要求“银行机构要做实贷款三查,严格制造业贷款分类,真实反映风险情况”,对现有贷款审核仍采取极其谨慎的策略。

一位城商行IT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正借助科技赋能,令风控部门能够全面及时掌握高新技术制造业大型企业的订单恢复状况、生产运营最新进展与技术研发优势,以便后者能通过不同维度看到企业成长空间,相应加快中长期贷款审核效率与降低贷款利率。

“目前,我们正尝试依托高新技术制造领域产业链核心企业,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加强数据和信息共享,运用应收账款、存货与仓单质押融资等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以此让风控部门能全面掌握整个产业链发展状况,撬动更大的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他指出。

多管齐下拓展高科技初创企业首贷、信用贷“覆盖面”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扶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通知》要求银行机构需加大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贷、首贷投放力度。

这也令部分中小银行颇感压力。

前述地方城商行产品创新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尽管银行内部多次提出要向高科技中小企业倾斜更多信贷资源,持续提升信用贷与首贷比例,但在实际操作环节,由于业务部门与风控部门对众多高科技产业发展趋势与市场价值不够了解,导致一些高科技初创企业首次申请贷款时就吃了闭门羹。

在他看来,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银行无法通过数字化手段,将高科技初创企业的知识产权与科研成果转化成“信用资产”,导致银行出现“不会贷不敢贷”的状况。

“在《通知》出台后,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这位地方城商行产品创新部门人士直言。本周以来,他开始加快与第三方金融科技机构的沟通磋商,希望借助后者的科技赋能,将众多高科技初创企业的知识产权与科研成果进行市场化“定价”,作为银行发放首贷或信用贷的新依据。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第三方金融科技机构一面尝试通过IT设备手环等新科技产品,全面采集高科技初创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从而令银行更全面地掌握科研成果产品化与商业化前景,一面则尝试使用数字化手段,构筑以知识产权价值、产能扩张、科研成果竞争力、订单增速为框架的企业信用资产,以便银行向高科技初创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有效扩大首贷、信用贷的覆盖面。

“更重要的是,若银行更全面地了解高科技初创企业生产经营最新数据与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就能实现信贷投放风控机制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令自身信贷服务扩展到更多高科技初创企业,带动首贷、信用贷规模的双双增加。”一位第三方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直言。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银行加大制造业支持力度 业内预计:中长期贷款投放将持续提速

银行业正在加大制造业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在银行三季报中,“支持制造业”成热词。多家银行今年以来制造业信贷增长均达到双位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制造业贷款增速均达到了30%以上;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亦均达到20%以上的增长。

另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自9月末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推送了首批“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客户清单”之后,多家银行已开始加快了该领域的贷款投放。

10月26日召开的国常会亦指出,要加快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投放,同等支持采购国内外设备,扩大制造业需求并引导预期。

有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基本维持在20%以上,在所有对公领域里处于领先地位,且明显高于各项贷款11%左右的增速。四季度制造业领域新增贷款增长或将持续加快。

多家银行制造业贷款增速达30%以上

根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已披露的制造业信贷数据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至少有8家银行前三季度制造业贷款增速较去年末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制造业贷款增速均达到了30%以上;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亦均达到20%以上的增长。

兴业银行亦在三季报中指出,该行制造业贷款较上年末增加1159.98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789.50亿元,制造业贷款占对公贷款比重较上年末上升2.41个百分点至22.09%。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更加注重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长。浦发银行数据显示,该行助力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持续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支持,报告期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年初增长32.6%。

光大银行指出,制造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8.40%和29.60%。该行还通过CRMW(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支持实体经济债券发行超70亿元,为多家细分市场龙头制造业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方案。

平安银行表示,截至9月末,该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3.0%,高于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增幅15.2个百分点。该行持续推进金融创新和科技赋能,实现制造业企业服务模式突破。

这与日前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发布的数据基本吻合。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

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戴志锋认为,制造业、绿色和普惠贷款较年初增速明显超过了总贷款增速,体现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他预计,今年的基建和制造业强省的制造业投放的规模确定性会更强。

设备更新专项贷款效力显现

央行在9月末发布公告称,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支持制造业等领域设备更新改造,以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现实需求、提振市场信心。据新京报贝壳记者了解,在该专项贷款设立之后的一个月中,已有多家银行使用了这一结构性工具,并成功为制造业企业发放信贷。

据悉,央行向金融机构推送了首批“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客户清单”,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实训基地、充电桩、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等10个领域的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均可使用该专项再贷款。

“工商银行近日完成多笔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投放。”工商银行表示,该行已在厦门、大连、贵州、安徽、新疆、陕西、武汉等地均已有制造业设备更新的专项贷款落地,部分项目已在国庆节期间实现信贷投放。

股份制银行亦在设备更新相关领域持续加码。

光大银行表示,截至10月16日,光大银行累计批复设备更新改造专项贷款项目27个、金额55亿元,实现贷款投放1.5亿元。光大银行出台了扩大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等配套措施,建立“一事一议”机制,针对具体项目给予定制化期限和利率优惠政策,切实打通贷款落地过程中的难点堵点。

浙商银行亦指出,浙商银行已投放央行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清单内项目10个,投放金额12.20亿元;已投放国家发改委推送制造业中长期清单内项目12个,投放金额12.45亿元。截至10月中旬,浙商银行制造业中长期余额743.07亿元,较年初增长了34.56%。

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在三季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该行计划在四季度进一步加大公司类贷款的投放,其中包括并购融资、制造业的贷款等,如一些设备更新贷款投放等。

此外,一些发达地区设备更新的信贷金额亦快速增长。如深圳人行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深圳设备更新改造贷款签约金额合计1.48亿元,已发放贷款金额合计1.05亿元,涉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卫生健康等领域,总投资额达13.6亿元。

中银研究认为,落实好对于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提供2.5个百分点的中央财政贴息、提供100%专项再贷款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可以推动制造业投资增长,将对我国经济复苏起到一定的托底作用。

制造业等领域信贷或仍将持续高升

10月26日召开的国常会进一步指出,加快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投放,同等支持采购国内外设备,扩大制造业需求并引导预期。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制造业领域的信贷增长仍将保持较高增速。

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制造业贷款维持较高景气度,预计四季度新增1万亿以上。他预测,全年度制造业贷款新增规模将达到5万亿以上,余额增速进一步提升至22%以上,同比多增超过2万亿。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有望新增超过3.2万亿,增速或达到35%左右,增量占比超过60%。四季度单季,制造业贷款新增1万亿以上,同比多增超过6000亿。

而对于更新改造专项贷款,王一峰表示,专项再贷款设立后,相关金融机构加班审批中长期项目,推动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尽快落地。他预计,在“稳信贷”诉求下,当前各省项目签约节奏较快,10月底前2000亿贷款额度有望实现全面签约。结合人民银行对专项再贷款规模表述为“2000亿以上”来看,王一峰认为,最终投放规模超2000亿概率较大,不排除超预期可能,将对4Q信贷投放形成一定支撑。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政策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领域的设备更新,短期内亦将起到推高相关领域投资增速的作用,长期看则有助于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近10年来,技术改造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持续稳定在40%以上,是提振制造业投资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姜樊

编辑陈莉校对刘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