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助学贷款算欠债吗

本文目录

银行公布学生个人隐私!助学贷款忘了还,最少欠款只有3块多

列位欢迎来到照理拍案,前不久江西萍乡银行,向媒体公布了一份名单,什么名单呢?

有141个在这个银行,借助学贷款而产生逾期,没有还款或者没有还利息的高校毕业生的名单,打开这份141个人的名单中,我们发现最多的欠款,也就是一万多块钱,最少的欠款竟然只有三块多钱,名单公布之后有很多人就质疑说,很多高校毕业生就是欠了几块钱,几十块钱几百块钱,有必要银行把他们的名单家庭住址,毕业院校全都公布出来吗?这是不是伤及了借款人本人的个人隐私。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对于银行来讲我把钱借出去了,到了该收钱、收利息的时候,很多的人不还钱那我怎么办,我为了几块钱的欠款,我再耗费人力甚至到法院去打官司,银行似乎觉得也是得不偿失的。

最近这些年来,我们在经济领域对于老赖的打击是非常严厉的,所以人家银行可能也想到,我现在还不可能给你列到老赖名单中,但是我总可以向媒体公布你们欠款这个事实吧!我把这个事情公布于众了,看看你有没有可能主动找我银行来还款。

确实!这份名单公布之后,很多高校毕业生,主动联系银行要求还这个钱,可以说银行公布欠款名单这个事,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长久以来我们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投入是非常大的,马上到9月份了,各大学都有很多新生来入学,不让哪怕一个孩子,因为学费的问题而上不了学。

今天为了让广大贫困大学生能上得起学,我们有两个层面的助学贷款,一个是生源层面的,一个是高校层面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贫困大学生来讲,不论你在自己的家乡,还是在自己所就读的大学,你都可以很轻易的,拿到国家给你的贴息贷款免息贷款。

什么叫做免息贷款?我们特别去查了一下,一个大学生不管你一年的学费是多少,你能从银行贷到的款,绝对是要高于你的学费的,而且在你就读大学的几年间,这个钱是一分都不用还的,而且在你就学的几年期间,这个钱本金不用还利息、也不用还,利息由国家给你贴息免息,在你毕业的头三年,头三年你只要还利息就可以了,从第四年开始才开始还本金。

这个政策已经是很优厚的了,所以我们才看到,萍乡商业银行公布的名单中,有的人竟然只欠银行几块钱,欠这个钱,其实就是一个,非常低的利息而已,然而我们有很多高校毕业生,确实连这个利息都不去还,或者说忘了还。

有的人可能帮这些高校毕生找理由,说他们可能误读了助学贷款的政策,不知道钱是要还的,可能以为这个钱一辈子都不要还了,问题是你都是一个大学毕业生了,难道什么叫贴息贷款,自己欠没欠银行钱,这个钱什么时候该,还要还多少,都不清楚吗?如果你真的不清楚的话,你也可以到银行去问一问嘛!

我们相信这141个大学生,大部分不是有意要赖掉这笔贷款,可能就是种种原因更换了联系方式,银行找不到他了他又不主动联系银行,导致这笔还款被忘掉了,所以我们才更要提醒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借了助学贷款的毕业生,你已经进入到一个信用社会了,在我们这个社会信用是无比珍贵的,因为未来你的信用,勾连着你买车能不能贷款,买房能不能贷款,可不可以合理的申请到信用卡,甚至你未来的就业落户,都跟这个信用有关,所以既然你借过助学贷款,那么你就有责任,随时随地跟银行联系,查询一下自己要不要还钱。

这不只是保护银行,这更多的是保护你自己的信用,这次银行咱说实话的,只是公布了一个名单,如果银行不公布名单,银行到法院起诉你,再给你来个缺席审判,再给你来个缺席上黑名单,你的信用被毁了,这对你来讲难道是个好事吗?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今天我们社会中大多数人,没有借过助学贷款,所以我们对这个事,可能真的不能感同身受,可是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美国就不一样了,因为今天美国大多数人上学,是必须借助学贷款的,学费太贵了,有的美国人甚至要用一生,用十几二十年才能偿还掉,他这个助学贷款,从这个意义上讲咱们这几块、几十块,顶多了成千上万的助学贷款,有能力你还是尽早给它还掉吧!

「长城评论」为催收助学贷款公布学生信息,银行维权也不能任性

●特约评论员凤池(上海)

江西萍乡农商银行的一则催款通知,让自身陷入了舆论漩涡。

据潇湘晨报报道,为催逾期未还助学贷款,这则通知公布了141名大学毕业生的姓名、学校、逾期金额、住址等,逾期金额最低3.47元,最多11890.96元。

虽然该银行有工作人员称,催收通知效果不错,“这两天已有不少毕业生着手还款。”但此事在舆论场上还是造成了撕裂,有人力挺银行的做法,也有人认为银行此举有侵犯当事人隐私之嫌。

坦率而言,欠债还钱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一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借助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不论是从知恩图报的道义上说,还是从诚信品质、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来说,都应该按时足额地偿还助学贷款。不能认为欠款不多,或找各种原因,就欠钱不还。

再者,银行祭出公开学生信息的“大招”,也有可能是在现实困难前的妥协。比如,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更换了手机号、住址等信息,也与大学断了联系,银行想要联系上他们,确实需要费一番周折。

所以,从法、理、情三个方面说,银行在此事中很容易被解读为“受害者”。公众秉着朴素的正义感,支持银行公开学生信息的态度,可以理解。从效果看,出现在名单中的学生,多半会出于“面子”的考虑,尽快还上贷款。如此,事情似乎得到了圆满解决。

前不久,萍乡农商银行就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贷手续及操作流程的优化开展了专题培训,强调不再要求学生提供贫困证明文件,只需出具《申请人书面承诺》;办理续贷不再要求学生和共同借款人全部到场,只需一人即可办理等。图片来源:萍乡农商银行

但问题是,银行自身的做法真的没毛病吗?

最直观的一点,很多网友也注意到了——虽然催款通知中没有公布欠款学生的身份证号这样的核心信息,但公开了详细的家庭住址,有些精确到了几单元几室。这几乎是等于把当事人完全暴露在网络世界中,难逃侵犯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和安全之嫌。同时,这也反过来说明,银行选择公开信息,并非完全出于联系不上欠款学生后的无奈——要是只是为了催收,银行为何不能通过信件等形式,直接寄到学生家中告知呢?

再者,正如律师所言,如果通知中的当事人真的违反了助学贷款的相关合同条文,侵犯了银行的合法利益,银行完全可以通过司法途径维权,而不是在未穷尽其他方法后,就先入为主、越俎代庖地启动公开当事人信息的操作。

据报道,此次被公布的100多名学生中,逾期贷款的金额低于1000元的最多。从常识判断,这个金额即便是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偿还的压力也不大;即便一时囊中羞涩,家长们也多会为其偿还。即便是一些人恶意拖欠,但法律对于“老赖”有足够的惩治办法,“老赖”不仅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信用惩戒,基本的出行都会受到影响,逾期的人群不会不考虑这个后果。真要走到对簿公堂的那一步,银行也有足够的理由让法律为自己撑腰。从这个角度看,银行直接公布他们信息的做法,不仅让自身从受害者变成侵权方,从现实看,似乎没有多大必要。

说白了,借助学贷款的学生需要遵纪守法,按时足额偿还贷款。同样,银行在追讨逾期未还的助学贷款时,也应当依法依规办事,不能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名,做出侵犯他人利益之事,即便对方有错在先。否则,只会让自己合理的维权行为平添污点,陷入被动。结果正义重要,程序正义同样不可忽视。

穷人的孩子还要不要上大学

说一个身边的真实情况吧!一个村有6名村干部,支书初中毕业,剩下的村干部中有2个普通本科毕业、1个大专毕业、2个高中毕业,工资都是3000左右。本(专)科毕业的3人,认识他们5年多来,他们基本上次次参加当地或周边的事业单位、公务员省考、国考,考试的结果基本上都与进入面试分数相关40分左右,但他们依然坚持考,还说当村干部就是找个地方先待着,好好准备考试,但我觉得他们能考上的可能性1%都不到,为什么还要坚持呢?坚持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不是他们想坚持,主要是他们考不上编,离开这个岗位找到一份高薪体面工作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一旦他们放弃了考试,也就放弃了父母和自己心理那一点点仅存的自尊和幻想。

当年,和他们一起长大的没上大学的同龄人,现在在干什么呢?基本上都是农民工,他们从事的职业基本上建筑工、工厂流水线工人,大多数已经结婚生子,有些在农村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不算豪华房子,也有些开上了不算豪车的小车子。但是反观当年这些引以为傲的大学生,除了有一个大学生的身份,还有一笔可观的助学贷款和家里的欠债之外,基本是啥也没有了,没票子、没房子、没车子、没妻子、也没孩子,甚至连小时候就学会的种地技能、吃苦本领、农村人的力气等传统优势都丢了。现在要让他们和农民工一起去打工,首先他们放不下面子,其次他们还没有技术,然后他们还没有力气,竞争力也没有同龄的农民工强,他们的人生道路可能会越走越窄。

当然,我相信,这只是个例,绝对不是全部,也不是绝大多数。但愿只是极少数吧!

不得不承认,现在存在一个现象,一年1000万大学毕业生,能找到好工作的不多,普通大学靠自己找到高薪体面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出现了大学生干不了农民工的活、吃不了农民工的苦、赚不了农民工的钱、还放不下面子来讨生活,搞得不上不下,生存危机,天天以考试为名找父母要钱,考试成绩稳定性的差几十分,上岸可能性基本为零,却还次次考,只为安慰自己、安慰父母,总期盼着能出现奇缘,事实上却是次次考次次倒。让一个困难的家庭,本希望靠大学生改变家庭命运,殊不知,却因为供一个或考几个大学生读书或大学毕业生考试而雪上加霜,负债累累。

穷人的孩子还要不要上大学?肯定要上,因为那是能让穷人的孩子过得好一点的唯一方式了。但,上也只能上一本大学甚至211、985大学,绝不能上那些普通的大学了。如果,考不上好大学,还不如让孩子走传统方式,拜个师傅或者上一个靠谱的技校学一门谋生的手艺,让原本困难的家庭少花点学费、少欠点外债、减轻点负担,让苦命的父母少受点罪。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