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北京 贷款金融机构

本文目录

22家银行入驻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 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

中新网北京6月7日电(徐婧)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目前已进驻22家银行、3家融资担保机构、1家小额贷款机构、1家商业保理机构、1家融资租赁机构、1家资产评估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更低的融资门槛和更高的融资效率。

记者6日从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获悉,今年,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简称“贷款服务中心”)坚持以提升在京注册经营企业等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在持续完善现场服务的同时,推进获得信贷“一件事”场景建设,在首都之窗开设企业融资入口,助力企业便捷获得贷款。

持续完善现场服务

据介绍,贷款服务中心以“服务前移”为理念,综合窗口全景服务为特色,银行贷款为主导,不动产抵押、合约确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服务为配套,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小额贷款等服务为补充,汇聚企业各类政务数据,提供专属惠企政策,为企业提供综合性融资服务。

目前,贷款服务中心已进驻22家银行、3家融资担保机构、1家小额贷款机构、1家商业保理机构、1家融资租赁机构、1家资产评估机构,形成了可比可选、数据驱动、全景服务、专属政策等特点,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准的政策解读、更全的数据服务、更多的融资选择、更低的融资门槛和更高的融资效率。

兑现首贷贴息政策

贷款服务中心落地了首次贷款贴息和担保费用补助,已向2021年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发放首贷贴息214.16万元,发放担保费用补助435.63万元。

今年5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局、市金融监管局、北京银保监局、市财政局5部门制定了《北京市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贴息及担保费用补助实施细则》,将对符合条件的、在贷款服务中心现场登记的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给予20%的贴息或不高于1%的担保费用补助支持,其中,对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铁路运输等行业中小微企业,2022年贴息比例为40%。

“一件事”场景开拓线上服务

今年,为进一步优化北京营商环境,扎实推进数字政务服务建设,北京市政务服务局、市金融监管局、人行营管部、北京银保监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市国资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等单位,以场景建设为突破口,开拓贷款服务中心线上服务——获得信贷“一件事”集成服务。

获得信贷“一件事”旨在整合贷款服务中心线下首贷、续贷、确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资源,将贷款申请、涉企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创业担保贷款申请人资质认定、知识产权质押、政府采购合同和应收账款确权、不动产抵押登记等事项进行集成化服务,开通企业融资线上服务,实现融资需求和资格认定材料“一口进”,融资结果“一口出”功能,最大程度减跑动、减材料、省时间,便利企业获得贷款。

为企业融资提供一站式服务

北京市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可通过北京市政务服务网“办好一件事”场景专区,进入获得信贷“一件事”统一申请入口,浏览贷款服务中心目前汇聚的22家银行165个融资产品,与贷款服务中心综合窗口人员进行文字、语音或视频沟通,选择贷款场景和意向金融机构,提交信用贷、创业担保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确权贷、不动产抵押贷等多种贷款申请并提交办事材料。

企业提交的资格认定、抵质押登记和确权材料经市人力社保局、市知识产权局、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以及确权主体单位审核或确认后,将直接提交给企业的意向金融机构,由贷款服务中心进驻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企业在获得授信后,可通过获得信贷“一件事”页面查询融资结果。

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将继续完善首贷、续贷、确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通过各部门联动实现业务流程再造,进一步提升政府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同时积极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为企业融资提供一站式服务,助企复工复产、创新发展。(完)

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与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共同破解小微企业首贷难 助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为解决小微企业首贷难问题,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下,北京银保监局联合北京市政务服务局成立了全国首家贷款服务中心——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下文简称“贷款服务中心”)。中信银行北京分行作为首批入驻银行,由普惠金融部牵头配合贷款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派驻有丰富经验的客户经理长期驻点服务,无缝对接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

贷款服务中心坚持以提升在京注册经营企业等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贯彻“服务前移”理念,以综合窗口全景服务为特色,为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和入驻银行提供直接对接平台。中信银行北京分行高度重视首贷企业金融对接服务,积极参加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畅融工程”活动,联合贷款服务中心多次举办“信贷易融”银企对接系列活动,向有融资需求的首贷企业推介我行产品。2022年前三季度,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在贷款服务中心已累计受理贷款554笔,金额近15亿元。

根据北京市经信局等5部门联合下发的《北京市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贴息及担保费用补助实施细则》,政府给予2022年首贷客户20%的利息补贴或贷款金额1%的担保费补贴,特别是对于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铁路运输等5个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贴息比例可达40%。中信银行北京分行积极贯彻首贷客户补贴政策,2022年上半年共为16户客户成功了申请了首贷贴息,为7户担保贷客户申请了担保费补贴。首贷客户通过享受贴息政策,大幅降低了融资成本,保证了企业在疫情期间的正常运转。

接下来,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将会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坚定地履行社会责任,以提升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质效为己任,携手贷款中心共同成长,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发展、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贷款利率下行 前三季度北京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超300亿元

11月3日,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外汇局北京外汇管理部举行“加强金融支持稳经济增长着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央行营管部货币信贷管理处处长余剑在发布会上介绍了金融助力稳定首都经济基本盘的情况。

贷款利率下行北京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307.8亿元

据介绍,北京地区金融总量保持较快增长,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前三季度,北京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加1.04万亿元,同比多664.4亿元。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9.4万亿元,同比增长9.2%,比年初新增7950.7亿元,创历史新高。9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3.24%,同比下降71个基点,创历史新低。1-9月,通过贷款利率下行向实体经济让利307.8亿元,是去年全年的1.5倍。

9月末北京地区再贷款再贴现余额820亿元是疫情前的5.8倍

央行营管部持续加大央行政策性资金投放力度,前三季度,营管部办理再贷款再贴现1162.4亿元,同比增长31.0%,支持市场主体4.2万户,近九成是民营、小微和涉农企业。9月末,北京地区再贷款再贴现余额820亿元,同比增长43.9%,是疫情前的5.8倍。

推动人民银行总行系列稳经济和支持重点领域金融工具在京落地,今年以来,北京地区获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工具支持的贷款超450亿元;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及配套融资,为32个重点基建项目提供融资近500亿元;高效组织开展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融资对接,已签订贷款合同金额超130亿元。

9月末北京市创业担保贷款余额35.9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0倍

北京地区科创、绿色、文化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也在显著提升。央行营管部牵头出台《金融服务北京地区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从建立多部门会商机制、加强专项信贷支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提升跨境业务便利等方面提出15条措施,以政策“组合拳”加力支持科技创新。

前三季度,辖内中资银行向高新技术产业投放贷款4127.4亿元,同比增长59.2%,有贷户数同比增长28.2%。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服务体系,将业务经办银行由北京银行1家扩大至辖内14家主要银行,打造线上申请渠道,启动“创贷拓户专项行动”,扩大政策惠企覆盖面。9月末,北京市创业担保贷款余额35.9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0倍。

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德意志银行(中国)、法国兴业银行(中国)成为首批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范围的外资银行,已获得工具资金3.57亿元,支持其发挥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优势。9月末,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42.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4.3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超1500亿元,发行量居全国首位。

持续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大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金融支持力度。9月末,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企业贷款余额近1600亿元,有贷户数同比增长19.4%。

推动小微企业和涉农贷款持续“量增、面扩”

据介绍,9月末,北京地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7513亿元,同比增长22.9%,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3.7个百分点;支持小微主体户数同比增长41.7%。扎实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重点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及农产品流通领域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9月末,涉农贷款余额4210亿元,同比增长19%,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0.4个百分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491亿元,同比增长21%。

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办理贷款延期金额超90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近4万户

与此同时,央行营管部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包区对接机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政银企对接,推动金融惠企纾困政策直达基层实体。

前三季度,辖内银行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等办理贷款延期金额超90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近4万户。9月末,北京地区地方法人银行交通物流贷款余额14亿元,支持货车司机3800多人,为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程婕

编辑/樊宏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