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北京无抵押贷款骗局

本文目录

抄抄材料就能获得无抵押贷款?当心陷入“手抄贷”陷阱

抄抄材料就能获得无抵押贷款?近日,北京三中院就审理了这样一起“手抄贷”诈骗案。诈骗分子在网上发布无抵押贷款的广告,为不具备资质又急需资金的借款人提供身份信息的“包装”服务,甚至声称只需“抄抄材料”就能获得贷款。但事实上,这些诈骗分子根本不会给借款人申请贷款,他们就是为了骗取“包装”费、服务费。

刘先生因个人征信问题不能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2020年6月,刘先生从微信朋友圈看到某公司发布的“快速办理无抵押大额信用贷款,放款快”的宣传广告,便到该公司了解情况。业务经理闫某接待了刘先生,称可以操作办理贷款,但需要将其包装成某汽车销售公司的销售经理,补充收入流水和纳税记录,因此需要缴纳“包装”费和贷款服务费。

刘先生着急用钱,不假思索就申请办理贷款20万元,交纳费用1.3万元,双方签订委托贷款合同,同时附有免责条款,载明如果由于事主原因导致银行拒贷,所交费用不予退还。第二天,闫某向刘先生提供一份材料让其背诵,以“准备面签问答”。又过了两天,该公司业务员带刘先生到“放款公司”面签,“放款公司”问了很多刁钻的问题,比如:事主上班的乘车路线、公司周边建筑等,让刘先生无言以对,最终刘先生没有通过“面签”。业务经理闫某再次劝诱刘先生,如果申请100万额度的贷款,就可以走特殊审批手续,争取现场手抄的模式,但需要再交相关费用4.5万元。刘先生着急用钱,便又同意了。再次“面签”时,刘先生把材料手抄了一遍,但对方公司又称其书写的内容与原件细节不符,还是不能放款。刘先生意识到被骗,遂报案。

一审法院根据案情,区分了主从犯,并考虑了被告人认罪认罚和退赔部分被害人经济损失等情节,判处郑某等二十人一年五个月到十三年不等的刑罚。

一审宣判后,田某等三人以量刑过重为由上诉至北京三中院。北京三中院经审理认为,郑某等二十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钱财,各上诉人及原审被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且系共同犯罪。除原审被告人郑某外,其他上诉人或原审被告人在诈骗过程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均认定为从犯,依法均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原审被告人郑某等人归案后能够如实供述所犯罪行或当庭自愿认罪,均予以从轻处罚。上诉人闫某等退赔部分被害人经济损失,在量刑时酌情考虑。原审法院根据上诉人、原审被告人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所作出的判决,定罪正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应予维持。故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提示,公民个人应当培养健康向上的消费方式,建立良好个人信用记录。当我们需要贷款时,应该通过银行等正规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如果要通过中介贷款,则需要详细审查中介公司的资质以及业务员的从业资质,并在签合同时,注意明确放贷公司是否属于正规金融机构以及贷款利息等重要信息,切记靠“抄抄材料”的方式是不能获得贷款的,否则可能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北京三中院)

揭露“免费鸡蛋”骗局背后的套路

“扫码免费领鸡蛋”“凭传单免费领鸡蛋”“听讲座免费领鸡蛋”……路边遇到这样的“免费鸡蛋”,你会去领吗?正义君在线提醒,千万要警惕!因为“免费送鸡蛋”,常常是养老诈骗的“序章”!6月29日,正义君邀请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孔涵、检察官助理颜景琳,开讲第35期检察官公开课,为大家揭秘“免费鸡蛋”背后的套路!

“免费鸡蛋”有哪些常见套路?

为什么免费的鸡蛋不能随便领?孔涵解释道:“一般来说,‘免费鸡蛋’是骗子用来诱骗老人屡试不爽的套路。”

她分享了一个最常见的“听课领免费鸡蛋”套路。杨某、许某等人以免费领取鸡蛋和礼品为诱饵,吸引老人参加宣讲会,随后推销6000多元一盒(进货价仅为200元)的保健品,共骗得77名老人近40万元。最后杨某、许某等人因犯诈骗罪,均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孔涵补充道:“很多针对老人的保健品和收藏品诈骗往往都是从送免费鸡蛋开始的,骗子先以免费蛋菜、免费礼品、免费旅游吸引老人参加诈骗活动,对老人进行‘洗脑’,再诱骗他们购买高价保健品、收藏品,以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

骗子还常用“免费鸡蛋”吸引老人进行“高息理财投资”。颜景琳分享了一个“阿姨跳广场舞领免费鸡蛋却被骗”的故事。喜欢跳广场舞的张阿姨,在一个广场舞社群A认识了“舞伴”李阿姨,她经常随李阿姨去各处领免费鸡蛋。之后李阿姨向她推荐了一款“高息理财投资”产品,声称投资1万元月利息就有500元,张阿姨签了理财合同,然而不久后不仅利息无法到账,连本金也无法取出,张阿姨这才发现自己被骗。

“广场舞让张阿姨结识新朋友,领免费鸡蛋让张阿姨放松警惕心,高息利诱让张阿姨彻底上当。所以不要认为‘免费鸡蛋不领白不领’,要知道骗子的套路会让你防不胜防。”颜景琳提醒道。

除了上述高价购买保健品、收藏品,“高息投资理财”项目外,骗子还常以“养老产业”为幌,以“免费鸡蛋”为饵,实施集资诈骗。比如某公司负责人张某为诱骗老人参与投资,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等“养老产业”为幌,对老人进行虚假宣传,并许诺给付高额回报。该公司采用免费发放鸡蛋、米、油等生活用品为手段,吸引大量老人参加公司各种活动,6年间吸收了巨额资金,参与集资的人数众多。

孔涵表示:“‘免费鸡蛋’骗局,就是施加小恩小惠来骗取老人的信任,从而诈骗更多钱财。所以千万别轻信‘高息无风险’的理财产品,要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掉,那一定是铁饼。”

专门针对“有钱有闲”老人的诈骗

“骗子还会针对老人‘量身定制’诈骗剧本,比如他们会专门盯着退休、有闲钱的老年群体进行诈骗。”孔涵介绍,“他们将低价的纪念币、邮票等物品渲染成具有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的收藏品,诱骗老年群体高价购买,并承诺一年后会溢价回购。为骗取老人的信任,他们会采取诸多包装手段,一步一步让老人进入陷阱。”

李某等人非法集资案就是这类典型。他们第一步成立公司,租赁、装修经营场所,统一员工着装,并宣传“全国连锁经营品牌,产品合法合规”,伪装成正规经营的假象;第二步频繁组织人员到老人经常聚集的小区、公园、菜市场等场所,以免费分发鸡蛋、洗衣液等方式,配合虚假宣传,获取老人关注并拉近关系;第三步对有购买意愿的老人,组织人员帮他打扫卫生、照顾老伴、陪同聊天,甚至以认“干亲”等方式骗取信任;第四步定期组织老人参加虚假的“拍卖会”“交易会”,自导自演拍卖交易收藏品的骗局,引诱老人高价购买藏品。

针对有养老需求的老人,骗子也会推出“以房养老”的诈骗剧本。颜景琳解释说:“这种诈骗套路就是骗子先忽悠老人将房子抵押贷款换成钱,然后让老人将钱投入所谓的‘以房养老’项目,宣称老人每月可获相应的‘养老金’。当老人把钱打给公司后,骗子就失联跑路。”

孔涵补充道:“这类套路屡屡得手的原因主要是,骗子往往宣称‘以房养老’是政府大力推广的产业,宣称自己是和官方机构合作共建的养老服务大厅,声称有国家基金托底,营造一系列假象迷惑老人。”

对此,颜景琳提醒网友:防范养老诈骗,除了老人自己要擦亮双眼外,年轻人们也要尽量多关心老年家人。不要自己“不尽心”,让他人“起贼心”,让“伪亲情”成为养老诈骗的温床。

老人该如何

防范养老诈骗?如何维权?

不管是高息投资诈骗,收藏品、纪念币诈骗,还是以房养老诈骗,其实都是同一种犯罪类型——非法集资。孔涵表示:“这些骗术归根结底还是换汤不换药,你看上人家的‘高息’,人家看上你的‘本金’。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非法集资人在集资初期,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等到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再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让投资人竹篮打水一场空。而那些所谓的‘收藏品一年后能溢价20%’‘投资回报率8%到36%’等,都是骗子的诱饵,目的就是把本金骗到手。”

面对套路深深的养老骗局,大家应该如何防范?又该如何维权?对此,颜景琳表示,正规的理财是不会向投资对象承诺一定还本付息的。所以只要记住一条:凡是跟你许诺还本付息的,都是骗子。这样就能拒绝绝大多数的非法集资了。

除此之外,孔涵还总结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不轻信各类免费鸡蛋、免费旅游等宣传,以防掉入后续的诈骗陷阱。

第二,不轻信以保本保息、稳赚不赔、高息回报为噱头的理财投资、养老投资等各类虚假宣传,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第三,不轻信没有正规医疗资质和行医资格的把脉开方和和高价灵药,平时加强锻炼,相信正规医院。

第四,不轻易出售、抵押自己的房产。进行重大的财产处分之前,一定要前思后想等一等,要与家人多沟通。

如果发现养老诈骗犯罪线索,大家可以向中央政法委公布的12337平台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12309平台进行举报。如果不幸发现自己或家中老人已经陷入养老诈骗或者非法集资的陷阱,造成了经济损失,建议整理好手上的证据材料,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

(来源:正义网策划:杨柳李梦欣视频:李律杉海报:李春雨)

北京海淀:养老诈骗套路多 权威理财、热心推销、免费旅游可能都是骗局!

随着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在全国启动,一批以“养老”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诈骗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惩处。实践中,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消息闭塞、渴望健康、认知较弱等特点,化身“权威”理财师、“热心”推销员,以免费听课、免费旅游、赠送礼品为诱饵,花样骗取老年人的钱财。下面,网事君邀请海淀法院法官通过三起警示案例,提醒老年人警惕养老诈骗,切实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权威”理财师

“投资返利”设陷阱

退休在家的王大爷热衷炒股,在网上浏览炒股信息时,他被自称“权威”理财师的李老师拉入了一个投资交流群。群里经常分享投资心得,还定期免费授课。

有着十几年炒股经验的王大爷开始时半信半疑,抱着试试的心态跟投了几只股票,没想到真的有所盈利。受李老师鼓动,王大爷在投资网站上开始投资。李老师宣称,网站采用“T+1”投资模式,可参与投资境外上市股票,收益非常可观,投资份额有限,先到先得。王大爷怕错失良机,便通过对方提供的链接下载APP,试投了1万元。15天后他见获得了5000元的收益,且本金还能取出来,就彻底放下戒备。随后,王大爷累计在平台上投入了50万,谁知平台突然关闭,资金全部打了水漂。

法官提示

此类案件中,诈骗团伙通过非法渠道架设虚假平台,利用老年人对互联网消息闭塞的弱点,化身“权威”理财师,通过讲课的方式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并诱导其下载虚假软件,软件上的数字账目均由不法分子随意操控。所谓的“微信群”也成为诈骗团伙搭建的陷阱,几乎所有群友都是犯罪分子制造的虚假账号,通过分享虚假获利信息吸引诈骗对象投资。不法分子通过蓄意引导和虚假平台后台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造成投资亏损假象,把受害人投入的资金据为己有。

法官提示,老年人要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和网站进行投资,不要轻易相信各类打着“金融创新”旗号的投资产品,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鱼龙混杂的“投资建议”,更不要通过他人提供的链接下载投资理财类APP,在投资之前要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进行咨询。

同时,要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打消“用小钱赚大钱”的念头,在支付较大金额钱款时,最好找老伴、孩子或信得过的朋友、邻居多加确认。不要参加陌生人提供的免费讲座等活动,防止陷入诈骗套路,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后,要果断退出,保留好相关证据,及时报案。

“热心”推销员

“以房养老”是骗局

韩阿姨没有子女,退休后一直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一次她在小区遛弯时碰到了自称是保险公司业务员的小刘。在登记了个人信息后,韩阿姨收到了小刘免费赠送的一斤鸡蛋。随后“热心”推销员小刘给她推荐了一款“以房养老”的保险产品,说这是国家针对老年人推出的优惠产品,不需要去银行申请贷款,只要把房子的相关手续拿到公司走流程,就可以享受每年百分之五的利息回报。

随后,小刘又邀请韩阿姨参加了年会、客监会等一系列活动,向她进行了一系列“安全保障展示”,并出示了公司的各项资质认证,这一切让韩阿姨觉得,这是个合理合法且安全的项目。

心动之下,韩阿姨按照小刘要求将房子办理抵押贷款,又签了借款合同,将借来的钱投资到理财项目上。谁知几个月后,韩阿姨没有等来丰厚的养老金,却等来了银行的催款通知。

法官提示

真正的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老人将名下产权房抵押,在保有居住权的同时,定期从保险机构领取养老金。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房屋处置权,处置所得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费用,剩余部分返还老人的继承者。

而不法分子却是以养老投资之名,诱骗老年人进行房屋抵押贷款,将贷到的钱用于购买其推荐的理财产品,而后骗子卷钱跑路,房子也被强制过户,造成人财两空。这种行为符合“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承诺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违法特征,属于“非法集资”。

此类犯罪行为中,不法分子往往化身“热心”推销员,通过电话、短信、发传单等方式,以免费鸡蛋、面条、油、米等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参加活动讲座,博取老人信任,并利用前期建立的信任,忽悠老年人购买相应产品。

老年人平时要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栏,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段,时刻保持警惕,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对于那些主动打招呼、套近乎的陌生人,要保持警戒心理,防止上当受骗。

“靠谱”导游

“免费旅游”不靠谱

潘阿姨退休后喜欢和姐妹们出去旅游,在旅游时结识了导游小王。回国后,小王给潘阿姨表示有一家旅游公司,只要潘阿姨入股,就能成为公司的VIP,不但能定期分红,还能免费旅游。潘阿姨感觉小王挺靠谱,还免费带着她几个姐妹去过海南、西双版纳等地旅游过,就入了股。没想到,打钱没多久,就发现小王已经跑路,公司也注销了。

法官提示

此类案件中,不法分子往往打着“旅游业务”的幌子,用免费旅游、储值投资、消费返利等方式诱骗老年人投资。一般而言,不法分子没有金融许可证,多注册登记成立旅游公司,聘请业务员若干,对外均使用假身份信息,统一印制假身份名片,主要是利用旅游公司的身份,向社会不特定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宣传只要投资入股成为该公司的会员,就可以根据会员等级免费旅游,会员在享受旅游的同时还可以收获高额利息回报,投资到期后可以拿回本金,从而引诱老年人投资该公司。

不切实际的投资收益、天花乱坠的宣传看似美好,但虚假承诺最终无法兑现。在投资时,消费者要选择正规金融机构,提高识别能力。要牢记非法集资特点: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虚假项目、以虚假宣传造势、利用亲情诱骗。那些打着养老、养生的旗号,承诺支付高息回报、免费旅游的行为,可能都是骗局。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供稿:北京海淀法院

作者:陈晨

编辑:常跃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