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吉宝宝贷款

本文目录

在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岛上,这名医生待了34年……

吉钓岛,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地处福建福清、长乐、平潭三地交界,这里没有道路或桥梁与大陆相连,岛内居民进出全靠渡船。天气恶劣时,风急浪大,渡船只能停运。57岁的王锦萍是岛上唯一一名医生,已经在这里坚守了34年。

将卫生所搬回家她的一人诊所24小时接诊

王锦萍是土生土长的吉钓岛人,1985年,她毕业于当时的福清卫生学校,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的中专生,王锦萍本可以选择在城镇医院工作。王锦萍的叔叔是镇上卫生院的医生,休息时经常回岛上给居民看病。他的一句话,让王锦萍留在了吉钓岛。

“我叔叔说这岛上不能没有医生,你还是回到岛上来。”

当时的吉钓岛常住人口大约1000人左右,当王锦萍作为医生回到岛上时,岛上终于有了一名常驻医生。大家不需要再像过去那样,需要医生时,只能渡海出岛。

王锦萍看诊,不分白天黑夜。在吉钓岛没有通电的那些年,王锦萍晚上看诊,都是在煤油灯、蜡烛的微光下进行的。王锦萍遇到的麻烦,不止这些。最初,诊所的房子是租的,房东一有需要就把房子收回。焦头烂额之下,王锦萍干脆把卫生所搬回了家。

“那时候孩子还小,每天晚上人家来敲门,我们全家人都醒了,感觉太苦了。”

冬天蹚水去挑药她落下了风湿的毛病

卫生所只有王锦萍一个人,除了看病,其他的事情也要她自己打理,比如取药。医药公司只负责将王锦萍订购的药品送上船,到达吉钓岛后,她需要用扁担把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重的药品挑回卫生所。海岛路陡,挑着担走路非常吃力。以前没有码头,退潮时,船无法靠岸,王锦萍就挽起裤腿,蹚着水到船上拿药。冬天海水寒冷刺骨,王锦萍落下了风湿的毛病。

小岛上的接生员迎接200多个新生儿降生

作为岛上唯一一名医生,王锦萍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疾病,内科、外科都要看,创伤性的缝合也是她亲自上手。回到吉钓岛后不久,她发现岛上的孕妇生产有困难,她就专门离岛进修学习,开始为岛上的产妇们接生。

“第一次帮人家接生很紧张,医院接生医生护士那么多人,岛上只有我一个,我就自己跟自己加油。”

从中专毕业回到岛上,到2001年国家叫停家庭接生,十多年的时间,王锦萍在岛上共迎接了200多个新生儿,无一出现问题。

与家人多年分离想的时候听听声音也是好的

1993年,按照政策,王锦萍的母亲和弟弟妹妹的户口都随同她在镇上工作的父亲调往了福清市的海口镇。王锦萍也因此面临着是否和家人一起离岛进城的选择。

“这边很辛苦,有时候会想别干了。但这岛上有很多老人,老人家依赖我就像依赖自己的孩子一样,我走了他们怎么办?”

1994年,王锦萍的大儿子离开吉钓岛进城读书,按照当地习惯,孩子离岛进城读书都要妈妈一同进城陪读。但王锦萍舍不得离开吉钓岛,就把孩子托付给了在城里的母亲和弟弟妹妹。

2002年,王锦萍的小儿子也要离岛进城读书了,由于一直觉得亏欠孩子们,这一次,王锦萍下决心离开吉钓岛,陪小儿子进城读书。

“我跟一位来看病的老人说我要陪小儿子去读书了,老人说你去了我们没有医生了,这么多老人不是等死吗?听到他这么一说,我眼泪都流出来了。”

老人的这句话,让王锦萍打消了离岛的念头。她为儿子办理了寄宿,再次把儿子托付给城里的父母和弟弟妹妹。王锦萍的丈夫也常年在外,小儿子离岛后,一大家子里只剩王锦萍一人还生活在岛上。

“晚上10点多就没什么事了,会跟孩子打个电话,听到声音也是好的。有时候实在想,就打开电视,分散点注意力,孩子们长大了都说理解我,但我有时候也会觉得我这母亲做得……”

“有人问你的工资有多少?你说多少就多少”

时代在发生着变化,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离岛外出谋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留守吉钓岛的,大多都是老人和孩子。84岁的林道康是吉钓岛人,患有尘肺病,平时无人照看,王锦萍定期过来给他做检查、抓药治疗。

“他们的病我很了解,该吃什么药,对什么药过敏。他们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吃什么药过敏。”

岛上居民很多不识字,每次给他们抓药的时候,王锦萍都会在药瓶上做好标记,提醒居民按剂量服药。

“在药瓶上画横线,一横就是一次,两横就两次。”

对于林大爷这样的病人,王锦萍只收取很少的费用,或者干脆不收费。这也是她为什么凡事都要亲力亲为,从不花钱雇人的原因。虽然吉钓岛上的诊所隶属于当地的卫生系统,但王锦萍并没有固定的工资,她只能靠坐诊赚取微薄的收入。

“有的人很不理解,觉得你在这儿图什么?你一个人在这儿过这样的生活,国家给你的工资应该很高,不然你怎么撑得住?我不解释。有的人过来问你每个月工资有多少,有没有五六千?我说你说多少就多少。”

身体受伤挪到病人家看病退休后继续留在岛上

医生不是铁打的,也有头疼脑热的时候,也有遭遇意外的时刻。这时候,王锦萍只能依靠自己。

有一次,她在出诊的路上摔断了肋骨,在她的伤还没痊愈时,就有老人的孩子找过来,说自己的母亲生病很严重了,无法下地,无法进食,让王锦萍去输个液。王锦萍忍着疼痛,一瘸一拐,挪到了这位老人家。

“老人家很内疚,你自己都这样了,还过来给我挂吊瓶。我就安慰她,挂完慢慢挪回来,第二天再慢慢挪过去,继续帮她挂。”

如今,王锦萍已经57岁了,也到了退休的年纪,他的儿子、女儿都已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他们希望王锦萍能回城里跟他们一起住,共享天伦之乐。但王锦萍还是选择留在岛上。只有每年春节的时候,全家人才会在福清市团聚几天。

“大年初一过去,初二就回来。不放心岛上的老人,我生怕他们深更半夜出什么状况,没地方找医生。我很少出去旅游,出去了也记挂岛上的老人,还不如不去。”

“如果身体允许,我会继续留在岛上,为村民服务。”

大年初一 | 今天,为啥要给压岁钱?

今天

大年初一

虎年来了!

小编先给大家拜个年

祝愿大家在虎年里

生龙活虎、虎跃龙腾、如虎添翼!

拜年的形式多种多样

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

一是叩拜

孩子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

要行叩首大礼

二是躬身作揖

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

俗称“吉拜”

三是抱拳拱手

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当然,这些形式如今已不常用

我们更熟悉的拜年方式

是微信、电话

和表情包

不过变化中也有不变

比如这项大家喜闻乐见的“优良”传统

压岁钱

毕竟俗话说得好:

爆竹声中一岁除,没有红包不幸福

春风送暖入屠苏,红包给我就知足

身无彩凤双飞翼,不给红包就生气

万水千山总是情,给个红包行不行?

压岁钱,又叫“压祟钱”

传说用它可以压住邪祟

保证晚辈平安度过新的一年

传统压岁钱

必须由家中最年长者给予

因为他们生活经验更多

压祟的力度更大

压岁钱始于汉代

是特别铸造的“厌胜钱”

只用来佩戴和玩耍,不能流通

唐代宫廷内开始给真正的钱

但是立春日才给,并非春节

宋代该习俗传入民间

到了明清

终于成为了春节的“标配”

作为中国传统年俗文化中

独有的一种“仪式”

“压岁钱”传递出亲长爱幼、团圆祝福的寓意

既增进了几代人之间的感情

也融洽了过年的喜乐氛围

当然还有

有效提升大家的演技水平

对于压岁钱

我们的态度一直很明确

想要是一定的

但客气是必须的

“假装拒绝压岁钱”

是一年一度的演技大考

要在“拿着拿着……”和“不要不要……”之间

把握住最佳平衡:

说“不要”的语气要铿锵

面部表情要真诚

摆手拒绝的姿势要坚决

但撑开口袋的动作要明显

这一番博弈的要点在于

半推半就

欲拒还迎

疯狂暗示

关于压岁钱

不得不说

小时候的我们真是太好“骗”了

最经典的套路当然是

“压岁钱爸妈帮你收着”

可是就这样被收了十几年

到现在也没搞明白到底收哪去了

也有稍微走心一些的爸妈

“来来来,把钱给我

我给你变个魔术

哎?你看,钱变没有了吧”

还有欺负我们数学不好的

“我用两张换你一张好不好?”

结果100块换了两张10块

小时候拿压岁钱

总是钱还没捂热就要上交了

如今长大了

年终奖还没捂热又要发出去了

其实说到底

压岁钱的真意

是爱

钱不在多少

心意最重要

新春大吉!

祝福我们自己!

也祝福每一个

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

你收(发)了多少压岁钱?

留言说说~~

来源: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东北人半年在建设海南?背后是这个原因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新京报智库研究员王春蕊

每年的10月30日,都有近千名东北人乘着“海南越冬专列”,从哈尔滨出发,前往目的地海南省三亚市。

在这8天的“慢旅行”中,他们将沿途经过辽宁、河北、安徽、湖南、江西、广西等省份,一路南下,在抵达湛江后,乘船横渡琼州海峡,再乘坐火车到达目的地三亚市。

据不完全统计,海南省常住人口有940万左右,而东北人就占100万左右。在海南的大街、商场、医院、学校里,都能看到东北人的身影,甚至可能打个出租车,都会听见耳熟的东北乡音。

为什么每年会有那么多东北人去海南?东北为什么留不住人?

东北人上世纪90年代就已流行到海南

其实,东北人,南下海南,在上世纪90年代末时就已经流行。

众所周知,重工业、国有经济一直是东北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上世纪90年代末之后,由于我国工业产能过剩,开启了经济转型之路,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服务业和新型经济。

东北由于长期依赖粗放经济增长模式,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远远落后于南方城市,重工业企业的经营效益日益低迷,导致东北“下岗潮”来袭。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比如,齐齐哈尔赫赫有名的一厂、二厂有大量工人下岗,不少人从事开出租车等工作。

而那时的海南正是服务业发展的萌芽时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支撑。

许多东北人凭借经验和技能,很快就在海南找到了新工作,做起了纺织工人、物流运输员等工作。

海南自然环境好,旅游业也快速发展。这些东北人迅速找到了商机,带动越来越多东北人在海南开餐馆、旅店,成为个体老板。他们抓住了海南服务业、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机遇。

1998年,海南房地产市场低迷,许多在海南的东北人拿着自己买断工龄的钱,在海南购买了房产。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东北人处理了海南97.6%的积压房。

年轻人离开东北谋发展海南成老人养老首选地

90年代东北人到海南的故事,只是东北人口流失的一个写照。现在,依然有不少东北年轻人离开家乡,去了海南、广东等地的南方城市发展。

大量年轻人流出东北,老人就不必待在东北照顾小孩家人,而气候温暖的海南就成了东北老人养老首选。

这几年,东北面临着人口不断流失的困局。

据不完全统计,东北三省总人口数量由2015年的10947万人,下降到2019年10793万人,呈现连续下滑趋势。

表1:东北三省2015至2019年的总人口规模(单位:万人)

东北人口流失的背后是东北的实体产业不景气。

这也是东北产业结构所致。机械、装备制造、重化工业一直都是东北的支柱产业。

但由于东北产业结构单一,过于依赖这些传统产业,当市场受到冲击时,就只剩下钢铁、化工这样的基础型产业,没有新的核心产业支撑东北经济,导致东北经济低迷不振。

产业发展不好,经济乏力,没有就业机会,又怎能吸引人才,导致东北年轻劳动力一直处于外流趋势。

这是大量东北老人赴海南养老生活的深层次原因。

海南除了温暖的气候,优良的自然环境,还拥有发达的医疗健康产业,这让东北老年人对海南情有独钟。

近几年东北老龄化趋势越发明显。从2015年至2019年,东北三省总人口数量不断下降,而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却连年攀升,从1257万人增至1596.73万人,累计增加339.73万人。

表2:东北三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情况(单位:万人)

2019年,辽、吉、黑的68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分别达到16.2%、13.93%和13.8%,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可见,东北老龄化明显提速,年轻劳动力相对不足。

人口政策+产业发展双管齐下方能吸引劳动力回流

对于东北来说,振兴经济,当务之急要解决人口流失问题。

目前,东北三省都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都明确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黑龙江提出,积极应对人口问题。建立健全拴心留人政策体系,留住适龄劳动资源,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

吉林提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建立域外人才引进常态化工作机制,创新引进和使用“候鸟型”人才,打造东北亚地区科技人才汇聚高地;

辽宁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生育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有效引导域外人口流入,遏制人口总量下降态势。

其实,近几年东北三省在人才政策方面也不甘落后。比如沈阳、大连两市对符合年龄条件的中专学历以上人员凭身份证、毕业证或资格证,即可办理落户;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提出了“龙江学者”和“龙江英才”的特殊人才政策。

其实,对于东北三省来说,人才政策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要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这就需要有产业,有更多有潜力的企业,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否则,如果用人机制和管理模式仍比较守旧,产业不振,人才还是留不住。

因此,东北三省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借助自身优势,培养新型经济增长动力。

同时,扶持更多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只有企业有活力了,产业有增长了,才会吸引更多人才回流,又会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编辑:柯锐实习生:余丹校对:王心

投稿、合作、联系我们:fi@xji.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