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培训机构贷款学费

本文目录

在校学生被教育机构诱导贷款,频陷培训贷风波的海尔消金、湖北消金要为此买单吗?

作者:曾仰琳

“最快学习1个多月就能接单了。”

“接一个单子就1000元,每个月学费都有了,自己还有剩下的。”

“学完一个月就可以接一些漫画的线勾图,勾线很简单,就像我们小时候描字帖一样。“

以兼职为诱饵、诱导在校学生隐瞒身份办理贷款,“培训贷”陷阱卷土重来。

近日,多名在校学生向界面新闻记者反映,一家名为成都轻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轻备教育”)的培训机构以可以提供兼职为由,吸引在校学生报名学习插画、原画课程,并申请网络贷款偿还学费。当学生发现课程质量不符合预期,想申请退学退费时,机构老师却以各种理由拖延,导致学生面临消费金融公司催收,被起诉、甚至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局面。

为轻备教育提供贷款的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湖北消费金融”),也因为“培训贷”频频被学生投诉而见诸网络。

监管明确规定,金融机构要严格贷前资质审核,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这两家持牌消金公司是否需要为此买单?“培训贷”业务该如何规范发展?

被“兼职还学费”话术诱导,在校生隐瞒身份申请“培训贷”

2021年12月,在读高三学生小红在网上看到了培训机构轻备教育的一则宣传视频,其中宣称“学原画三天快速获取第一笔收入”,原本就对绘画感兴趣的小红,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填写了个人资料,随后该机构员工通过微信联系上小红。

“最快1个多月就能接单。”轻备教育一位老师告诉小红。

在试听了一堂直播课后,小红抱着“用兼职还学费”的想法,支付了200元定金抢占了优惠名额,并报了学费为10480元的“全能班”。

据小红提供的聊天截图,一位声氪教育(轻备教育旗下子公司)员工,在得知小红还在上学的情况下,引导其隐瞒学生身份办理“学费分期”,并声称,“跟大学里面助学贷款差不多”、“免额分期跟兼职只针对非学生”。

图片:小红与声氪教育(轻备教育旗下子公司)的员工的聊天截图。

无独有偶,2021年8月,大三学生小米同样因为想学插画进行兼职而关注到轻备教育的课程。在小米提供的聊天截图中,轻备教育员工表示,“咱们同学来学习原画,都是为了接单赚钱,如果连每个月学费都赚不上的话,谁愿意来学习原画?”

图片:小米与轻备教育员工的聊天截图。

同时,该名员工还向小米发送了多张学员“成功接单”的聊天截图,金额从750元到4000元不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被诱导学生给界面新闻记者提供的与轻备员工的聊天对话中,同样的“成功接单”截图反复出现。

图片:轻备教育员工给学生提供的“成功接单”聊天截图。

在轻备教育员工的劝说下,小米办理了所谓的“助学分期”,并按要求在工作一栏填写了“无业”。该名员工称,“这个助学分期可以理解为大学生一次性偿还不了学费,国家资助的助学金贷款一样的道理。”

在轻备教育学员自发建立的维权群里,大部分在校学生诉说着相同的遭遇。在学生们提供的聊天截图中,轻备教育的老师往往以“成人助学通道”、“国家助学贷款”的话术来包装“培训贷”,继而让学生扫描员工提供的二维码,在第三方借贷平台完成了贷款,涉及平台包括海尔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等,贷款金额从6780元到16000元不等。

然而,学生们在交完学费后正式开始上课才了解到,轻备教育提供的录播课程多为理论课程,直播课程也无法学到有用的技能。学生们联系机构退费,被告知学习协议中规定,退学需要在协议生效后7日内,机构还会扣除30%的违约金和相关费用。

“我说我不学了,问他们能不能退款、解除合约,他们说不能,只能去上课。”小红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报名后第三天她就要求退课退费,但轻备教育的员工不同意,甚至不回信息。

今年1月至今,小红一直收到海尔消费金融的催收电话。7月,小红被短信告知因贷款长期逾期,海尔消费金融近期即将正式整理材料进入诉讼流程,让她做好应诉准备。目前,不少同学同样面临被电话催收的困境。

图片:小红被短信告知将被起诉。

界面新闻记者多次致电轻备教育官网电话和该公司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登记的电话,均未接通,向该公司邮箱发送了采访函,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回复。

据一位学员提供的与离职轻备员工的通话录音透露,轻备教育目前线上业务已经停办,停办原因一来是线上业务不好招生,成本太大,二是线上退课率太高,整体盈利达不到预期。

在校生轻易通过贷款审核,海尔、湖北消金为何频陷“培训贷”风波?

为什么在校学生可以轻而易举通过贷款审核,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

界面新闻记者通过扫描教育培训机构员工发给学生的某贷款平台二维码,发现在注册上述平台时仅需输入手机号、短信验证码,打勾“我已阅读《用户注册服务协议》《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披露信息》”,即可进入完成注册进入贷款申请页面。

在扫描另一家贷款平台的二维码进行注册时,填写完手机号、短信验证码后,就跳转至上传身份证,整个注册过程中没有出现《用户注册服务协议》等协议。

从小红给界面新闻记者提供的申请贷款短信截图来看,在海尔消费金融从申请注册到贷款通过,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图片:小红提供的贷款签约过程的截图。

小红也向界面新闻记者坦言,注册过程并没有仔细看合同,申请贷款时也是按照教育培训机构员工所说的,勾选“非学生承诺函”,并在工作经历中填写“无业”,同时,申请时不需要提供学历证明。在消费金融公司第二天电话回访中,小红也按照此前填写的信息进行回复。

对于在校大学生互联网贷款的业务,监管有明确规定。

2021年3月,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同时,《通知》规定,要严格贷前资质审核,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综合评估大学生征信、收入、税务等信息,全面了解信用状况,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通过电话等合理方式确认第二还款来源身份的真实性,获取具备还款能力的第二还款来源(父母、监护人或其他管理人等)表示同意其贷款行为并愿意代为还款的书面担保材料,严格把控大学生信贷资质。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如果上述情况为事实,轻备教育涉嫌为获取自身利益,诱导在校大学生办理消费金融产品。

“在监管已经明令禁止对在校学生放贷的前提下,如果已知是在校大学生身份,就属于违反相关的管理规定。更多的责任在于消费金融公司,作为监管发布条例主要的监管对象,消费金融公司没有做到充分审核就大额放贷,明显未落实相应监管要求。而学生明知是造假,也予以配合,本身就是放弃自身权益的表现。”王蓬博表示。

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亚提出,在这个事件中,培训机构存在诱导、欺诈的行为,消费金融公司也存在风险把控不力的问题。如果培训机构构成欺诈,则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如果仅涉嫌虚假宣传,则可能需要承担行政监管部门的行政责任;另外培训机构存在诱导欺诈学生签署合同,签署合同后未按约定履行合同的情形,也需要从民事角度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消费金融公司没有严格审查借款人实际情况、合作机构的风险把控上也存在问题,则可能受到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轻备教育存在不当营销宣传、诱使学员借贷行为的嫌疑。而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在借贷行为之前充分尊重申请人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提前向用户展示合同内容,在风控过程中也应当调查申请人的真实意愿,但从贷款过程来看,机构既违反了贷款业务基本的审查流程,在尽职审查中的义务有所缺失,也纵容了场景方的不当营销,对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值得关注的是,此事件中涉及的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两个平台,已不止一次陷入给在校学生发放贷款的“培训贷”风波中。

今年3月,界面新闻记者曾报道,大学生在求职时被面试机构诱导,在海尔消费金融办理了培训贷款。

另据多家媒体报道,湖北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多次因“培训贷”纠纷被在校学生投诉,涉及多家培训机构。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涉及在校学生的贷款的投诉,合计超过500条。

天眼查信息显示,海尔消费金融成立于2014年12月,法定代表人为李占国,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其股东包括海尔集团公司、北京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具建材广场有限公司、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逸荣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天同赛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30%、25%、19%、16%和10%。

湖北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4月,法定代表人为周楠,注册资本金9.4亿元,其前三大股东为湖北银行、新疆特易数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新疆特易数科”)和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31.91%、24.47%和12.77%,其余股东包括TCL集团、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商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10.64%、10.64%、4.79%和4.79%。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消费金融第二大股东新疆特易数科于2020年5月获批入股,在获批前一个月,其唯一的大股东由玖富数科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玖富数科”)变更为北京利荣兴商贸有限公司(下称“利荣兴”)。从股权结构来看,玖富数科与利荣兴并无直接关联,但利荣兴的另一家全资子公司(北京联云智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任一帆,同时也是玖富数科的法定代表人。

业绩数据显示,2021年,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净利润分别为1.91亿元和0.9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3%和481.3%。

对于“培训贷”风险,今年4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2年第1号预警提到,有培训机构以提供兼职工作为由,诱导学生接受课程培训,并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填写不真实信息办理“培训贷”。学生通过贷款缴纳学费后,无法学到有价值的课程和专业技能,更无法获得前期承诺的兼职岗位,却因为退费难而背上了沉重的贷款债务。而在监管处罚方面,目前已有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因学生贷款管理不规范、线上个人贷款业务偿债能力审查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违规行为,遭到监管部门通报和处罚。

多填一道信息多流失一批客户,“培训贷”业务该如何规范发展?

“哪怕让用户多填一个信息,都会产生客户流失率。”面对频发的“培训贷”风波,消费金融公司也有自己的“苦衷”。

一位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目前,在验证学生身份上,消费金融公司最大的难题在于无法获取学信网的数据。加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监管对于数据要求日趋严格,因此,目前针对18至23岁的用户,行业常见的做法都是设置“非学生承诺函”的选项,并通过电话回访二次确认用户信息,以此来避免给在校学生发放贷款。

对于为何不设置强制阅读合同的选项,以及要求用户上传学历证明的问题,该人士坦言,如果在用户申请贷款产品时多加一道程序,比如让用户上传学历的证明材料,或强制阅读完合同再打勾,或是要求用户阅读完合同后像签署保险合同一样抄写“本人已阅读合同条款”等,都会流失一定的客户。

“从外界来看可能只是在产品设计时多加了一个动作,但对于机构来说,哪怕让用户多填一个信息,都会产生客户流失率,尤其如果是让用户抄写已阅读合同的字样,估计可能流失至少10%的客户。”上述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只能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给用户好的体验,在用户体验、获客和合规三个方面取得一个平衡。

另外,界面新闻记者从多位消费金融人士处了解到,虽然经监管批准可以给在校学生发放贷款,但是由于落实第二还款源操作较为困难,目前业内尚无公司推出相关的消费金融产品。

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为规避“校园贷”风险,会选择“一刀切”的策略,即不给23岁以下的用户发放贷款。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部分18岁至23岁的已工作的用户确实也存在消费金融的需求,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在无法通过学信网获知用户是否为学生的前提下,会选择让这类用户在申请贷款时勾选“非学生承诺函”。

“最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消费金融公司存在利润压力,因此在吸收用户上不遗余力,表面上完成了监管要求,实际上并没有重视相关监管规定。浅层次的原因在于确认机制问题,很容易被上游导流平台造假,技术风控能力欠缺。”王蓬博称。

对于规范“培训贷”业务的发展,王蓬博建议,消费金融公司还是要把合规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予以重视,完善相关的风控管理机制。

针对消费金融公司,李亚建议,应当优化与培训机构的合作方式,加强对机构的审核和贷后管理。不仅要审核借款人,更要监控培训机构经营财务动态,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应对,以降低因培训机构跑路给消费者造成的资金损失。

针对监管部门,李亚进一步指出,建议从两个方面去规范,一方面是业务监管,严防虚假宣传、诱导贷款,杜绝陷阱条款、霸王合同;另一方面是资金监管,规范培训机构的收费范围、要求培训机构缴纳风险保证金或预付款的三方存管,降低培训机构卷款跑路风险。另外,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好衔接,联合执法,不能出现“踢皮球”的现象。

苏筱芮则建议,消费金融公司应确认客户申请意愿的真实性,比如参照银行机构使用的“双录”流程,确认客户是否接受产品的属性及规则等,相关资料作为合规工作的重要构成进行留存。另外,金融部门监管和培训机构的监管部门,应加大处罚通报力度,增加消费金融公司、培训机构的违法违规成本。

目前,在轻备教育报名课程并贷款的学生们陷入退费难、无力还款而被催收和起诉的困境。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王蓬博认为,消费金融公司存在审核的责任,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尽量配合监管核查,耐心和消费者协商,也可考虑适当放宽相应的还款条件。

李亚提出,首先,消费金融公司要严格贷前资质审核,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规范对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放贷行为。第二,要加强贷后管理,确保借贷资金流向符合贷款合同规定;最后,妥善处理逾期贷款,规范催收管理,严禁任何干扰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暴力催收行为,不得非法曝光、泄漏学生个人信息。

对于给在校学生发放贷款、与轻备教育合作情况、未来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消费者权益等问题,界面新闻记者发送采访函至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截至发稿,均未收到回复。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的小红、小米均系化名)

来源:证券时报网

揭秘演员培训机构:学员贷款交万元学费 毕业没戏拍

员培训机构:学员贷款交万元学费毕业没戏拍

搜狐娱乐专稿(Ehi/文)

前不久,钱泳辰发布艾辰事件造谣者公开道歉的视频,再次就爆料者文中提到的“鼓动学生陪酒、献身导演”等内容予以澄清,闹得沸沸扬扬的“艾辰影视培训机构诈骗”事件似乎告一段落。

不过,在网友看不见的地方,依然有一群人还在挣扎。

他们曾被“明星导师一对一”“毕业包分配”“月薪一万起”等承诺击中,有人贷款交了上万元的学费,幻想成为明星,有人学完表演学化妆,期待被分配。

最终他们都聚集在了同一个群里,有着同一个目标——退费。

艾辰事件像个引子,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了这类培训机构上,它们以演员培训为名,收取高昂的费用,宣传时不乏“包分配”“优秀的会签约”等诱人的承诺,还会邀请一些知名演员为自己的机构打CALL,但实际上,很多承诺并不会写进合同中,所谓的毕业即就业,大多是毕业就失业。

“贷款圆梦”

当“吕一老公钱泳辰被曝骗学费”一事登上热搜时,曾在某影视培训机构学习过的小璐,再次将自己“受骗”的经历发布在了微博上。

大概在六年前,小璐萌生了当演员的想法,原本她对该机构28800元(一个月理论,三个月进组实习)的高昂学费有些顾虑,但看到该机构的另一个合伙人,也是自己喜欢的一位女演员转发的招生简章之后,她打消了顾虑。

简章中显示,“明星导师现场教学、大牌导演定期上门挑选演员、学员有机会参加自制影视剧拍摄、终身免费进修、100%分配进组拍戏”。

诱人的承诺吸引着小璐,辞掉了北京的工作来到横店,在招生老师的帮助下下载了贷款软件,用借来的钱缴纳了上万的学费,开启了自己的“演员梦”之旅,这也恰恰是她梦碎的开始。

“说好的包食宿,去了之后却让我们交800元的食宿费,问就是每期活动不同,毕业汇报演出的戏服都是学员们AA制租的。”

小璐气愤地说,“招生简章上承诺100%分配进组拍戏,实际上,签约或进组拍戏的只是个别人,大部分学员都没有戏拍,等不到分配的学员被安排进组当群演,有的回炉重学,实在分配不了的,就在学员身上找问题,说他们胖、个子矮、普通话不好等等。”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学员小睫身上,她交了68800元一年的学费,只学了三个月就选择了休学,原因很简单,她感觉自己“上当了”。

说好的明星导师一对一教学,“明星确实来了,但只是把大家叫在一起看了看节目,点评两句就结束了”。

说每个月有几十个剧组上门挑选演员,“剧组来了也是走过场,当面告诉我们说选上了,录完宣传视频,就没了下文”。

所谓的终身免费进修,“就是跟着新学员再学理论课,反正耽误的是你的时间,没人给你发工资,也解决不了你进组拍戏的问题”。

招生的时候,老师说“学满毛发钩织直接推荐进剧组工作,工资10000起”!

“在校学习第11个月开始带薪学习,月薪1万元起”、“毕业后可留校发展,年薪10万起”、“免费享有公司合伙人资质,创业发展,年薪百万”。

现实却是,学员毕业即失业,与机构的退费纠纷不断。

“我报了68800的教师班,签合同的时候,说有整整三页纸的东西要学习,但实际上学了四个月,只学了第一页的一点点,一开始承诺的毕业立马进组实战,毕业工资15000起步,也根本就没有。”某机构学员木木说。

在一个70多人的群里,最多的一个人交了108000元的学费,最少的人,也有3000元的损失。

“先骗人家去表演班,又骗人家去化妆班,说给双证,让人家当顶梁柱,那人损失108000,只给退回来19000元。”

“我交了68800,在办公室熬了四天四夜,给我退了4万。”

“录宣传视频的时候,临时叫来所有人,包括一楼推广部的员工,每个人发个钩针,在那里表演一片繁华,实际上那时候化妆班只有我一个学员。”

“夸大宣传”

事实上,宣传与现实不符,如果细究的话,一切早有迹象。

“艾辰”钱泳辰曾在自己的视频中透露,艾辰培养了一千多位演员,参与了一两千部作品的拍摄,还制作拍摄了《校花的超级保镖之无极诀》《窃盗》《四大才子》等作品。

具体是哪一千多位演员,哪一两千部作品,并没有官方信息展示,真实性存疑。

钱泳辰具体罗列出来的三部作品,搜索后不难发现,基本上都是他、他老婆吕一,以及他们的明星教师刘锡明主演,豆瓣无评分,知之者甚少。

在艾辰官方微博中,他们宣称自己的学员片约不断,参与演出的作品分别有《总裁的身体我说了算》《狂野小农民》《驱魔天师》《梅江》《千金丫鬟》等微短剧和院线电影,这跟钱泳辰曾在视频中宣称的——《长歌行》《千古玦尘》《镜·双城》《梦华录》等大剧组都曾来艾辰选角的描述相去甚远。

学员沙华在扔进去几万块钱之后,直言看清了培训机构的真面目,“当时我去某机构参观,他们给我看他们出品的一部电影,说是投资了几千万,但没上映,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扔了这么多钱也不心疼吗?因为他们可以拿这个作品去宣传,吸引更多不懂的学员,一个学员几万块,一年上千名学员,不小的收入。”

搜狐娱乐曾向一家培训机构咨询,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的“明星资源”如数家珍,说“某国家一级演员、某中国话剧金狮奖得主都来给学员做点评老师”、“某学员已签约,成为了蓝盈盈的同事”、“有学员毕业一天就有3000元”。

另一方面,针对演员演过最好的角色是什么?学习时间最长的学员是多长?今年招生是什么情况等,均以“我们很少去统计”含混过去。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另一家演员培训机构上,他们的宣传手册上写着,学费1个月12800元到6个月的188800元,明星导师有韩栋、乔振宇等,但当询问这些明星导师一周能来上几次课时,对方却表示,明星导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如果在横店,才会来上课。

某机构名誉校长曾在直播时表示,学员们毕业后,他们机构会帮忙分配,帮忙对接剧组,但在招生老师这里,却又变成了“安排也要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来定”。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宣传的承诺会写进合同中吗?一切都是未知数,唯一明码标价的就是高昂的学费。

明星光环下的“阴影”

对于此类演员培训机构遭遇的口碑危机,在横店已经多年的特约演员铭哥一点都不觉得意外。

“好多年前他们口碑就不好。”铭哥直言不讳地说,“身边也有朋友上当,交了钱跟学的东西完全不成正比,横店的人都知道他们不靠谱,但他们宣传力度很大,全国招生,专门吸引那种对横店完全不了解的小白。”

铭哥表示,演员培训机构可以招收学生,但他们收取的费用要对得起他们能带来的价值。

“不少学生给我说过,他们一般都是先把学生忽悠过去交钱,本来说交5000元可以给一个角色,当你交完钱后,话就不一样了,会说你认为你现在的情况不学习可以吗?你认为你现在能演一个角色吗?借机收取后面的费用。”

铭哥说,“最可恨的是,来横店这边想当演员的大多是女孩子,本来就没什么钱,还让贷款缴学费,一毛钱没赚,先背一屁股债。”

相比上述的私人机构,最让铭哥这样的老横漂心寒的是,横店一些官方机构也开始办演员培训班。

“一个月的课程收6000多元的学费,宣传结业即就业,还说毕业直接能够进入特约复试。”

演员江明说,“老横店人都知道,做满三个月群演就有机会考特约,这本来是一件很公平的事,如今却成了他们变相宣传的手段,很多新人可能觉得这是个机会,毕竟群演一天才120元的报酬,当上特约,片酬300元起,但真正考上特约你会发现,一个月可能都接不到一场戏,一个特约群里四五百人,一个角色两三百人同时竞争,本身横店的人员已经饱和了。”

江明透露,横店以前也有演员培训课程,“但那是为了提升群演的修养,免费授课”。

曾也是横漂的江明,深知横漂的不易,受朋友之邀,一起做了一个公益的演员培训活动,每个来参加的群演,每晚只需要缴纳2元的杂费。

“许多新来的人没有经验,以为自己会唱歌,会演小品,就能像王宝强一样当上大明星。”

江明说,“他们来上我的课,如果真没天赋,我也会劝他们,不一定要当演员,可以向幕后其它工种发展,如果都不合适,那他们最多损失一点房租,对他们的人生不会有太大打击,那些机构动辄上万块的学费,却做不到自己的承诺,人家肯定承受不了。”

江明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横店开演员培训机构的人,主要借助两点东西,一个是社会效应,一个是名人效应。

艾辰有钱泳辰、吕一等明星坐镇,加上他们经常邀请圈内好友来当点评嘉宾,看起来阵容强大。

在横梦圆招生的时候,名誉校长韩承羽也拉来了白鹿、张佳宁、谭松韵、关晓彤、李嘉琦(原名辣目洋子)、吴谨言、钟楚曦、颖儿、隋俊波、郭涛、吴刚、释小龙、保剑锋、聂远等十几位知名演员为他的机构录VCR打CALL,这对于想进娱乐圈的小白来说,是极大的吸引力。

只是不知道,这些怀抱梦想而来的年轻人,在经历几个月学习之后,到底有几个人能成为“他们”?

针对网上“诈骗”的争议,某机构招生老师曾直言,她们机构培养的都是腰部、专职演员,不是明星,“如果你抱着我交了四万多块钱,就要成为一个大明星,就要年入多少万的想法,那我觉得就本末倒置了。”

可是,一开始给这些学员造梦的,不就是他们这些机构吗?

纠纷不断、投诉频繁……“培训贷”乱象亟待整治

中国商报(记者杨宏生)“尚未入职先被贷、还没上班先背债”——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培训贷”骗局,进而引发频繁的纠纷与投诉。今年以来,多地公安、法院等部门纷纷通过公开发布相关文章的形式提醒大学生警惕“培训贷”陷阱。专家表示,一些机构违规提供“培训贷”与稳就业等背道而驰,亟须依法重拳整治。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2年第1号预警,提醒大学生警惕“培训贷”骗局。(图为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截图)

培训机构诱导贷款

“我是被洗脑贷款的。”日前,19岁的李婵(化名)向中国商报记者反映,前段时间,她和好朋友一起找工作,却在四川成都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遭遇了“培训贷”骗局。李婵回忆道,“当时,感觉这家培训机构很正规,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态度很好很热情,一直在跟我们聊天,甚至让人觉得不贷款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结果,在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下,李婵和好朋友分别贷款1.48万元。李婵提供的《个人借款合同》显示,甲方(借款人)为李婵,乙方(贷款人)为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消费金融),支付方式为受托支付,收款方正是上述培训机构。

“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就签了合同。”前不久,李婵在某消费者服务平台反映了自己的遭遇。记者在该平台搜索关键词“培训贷”发现,共有12764条相关结果,其中,有关海尔消费金融的投诉达数百条。

今年7月7日,有消费者在上述平台发起集体投诉,反映广州某培训机构“在网上发布免费培训、高薪就业等虚假信息诱导他人进行贷款学习。”有消费者参与集体投诉后反映,“诱骗以非学生身份进行贷款,培训机构以分期付款名义套路我在海尔消费金融贷款。海尔消费金融未经查询便以非在校生而予以审查通过,本人还是在校学生,没有工作,无经济实力偿还贷款。本来我是没打算参加培训的,但现在正是暑假,想在暑假提升一下自己。我在公众号上看到了他们的课程,还有老师的二维码,老师诱导我买了课程,还是分期付款。”截至8月6日,上述消费者反映,“现在培训机构的老师,发消息不回,打电话也不接。”

8月6日,还有消费者在上述平台反映,自己被诱导贷款,因海尔消费金融“放款中”所以无法撤销。“申请时没有回访电话,海尔消费金融直接通过了贷款。今天竟然将贷款放款至第三方培训机构,请海尔消费金融立刻取消我的贷款。本人是学生,没有工作,没有能力进行偿还,请海尔消费金融立刻取消本人的贷款。”

需要注意的是,有消费者在7月14日投诉称,某培训机构工作人员诱导在校高二学生提供虚假身份信息从海尔消费金融贷款。7月18日,该消费者补充投诉称,自己在7月15日拨打海尔消费金融客服电话进行投诉,对方让其关注微信公众号,并提供能证明学生身份信息的凭证。该消费者称,“当时发出至今过去4天,海尔消费金融方面无任何回应。”

就贷款申请人资质等问题,中国商报记者咨询了海尔消费金融在线客服,其答复是:“申请人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大陆居民(港澳台除外),年龄在18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无不良信用记录与严重负面信息,且有收入来源。具体申请结果,请以审批结果为准。”

多地提醒警惕陷阱

今年4月27日,湖南省怀化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与技术侦察支队发布了题为《最新骗局“培训贷”,多名大学生已中招》的提醒文章。该文章称,有些“培训贷”公司为了逃避执法部门的打击,往往会办理一些资质要求不高的申请,甚至开连锁培训机构。当吸引一定数量的求职者“入套”后,这些公司就会以经营困难等各种理由“卷款跑路”,以逃避责任。

4月29日,山东省烟台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发布题为《最新骗局:警惕“培训贷”!》的文章揭露了“培训贷”的常见套路:虚假培训机构和网络贷款机构进行合作,冒充招聘公司在招聘网站上发布大量虚假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到公司贷款培训。很多求职大学生在“高薪待遇”“前途光明”“无需工作经验”等虚假信息的诱惑下,很难拒绝眼前的“大好工作”,于是未经详细了解便匆忙地签订相应合同。

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一些地方法院近期发布了求职“避坑”指南,提醒警惕“培训贷”等。如,今年7月4日,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总结了一份求职“避坑”指南,提醒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要增强防范意识,不轻易参加打着赚钱为幌子的培训班,不轻易在陌生网页和平台上转账汇款、办理贷款。

今年4月15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2年第1号预警,提醒大学生警惕“培训贷”骗局。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表示,有培训机构以提供兼职工作为由,诱导学生接受课程培训,并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填写不真实信息办理“培训贷”。学生通过贷款缴纳学费后,不但无法学到有价值的课程和专业技能,更无法获得前期承诺的兼职岗位,最终却因退费难问题而背上了沉重的贷款债务。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醒,不要轻易添加自称“老师”的陌生人的微信,不要轻易参加打着兼职赚钱幌子的培训班,更不要轻易在陌生网页及平台上转账汇款、办理贷款。

亟待依法加强监管

为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去年3月,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管理。放贷机构外包合作机构要加强获客筛选,不得采用虚假、引人误解或者诱导性宣传等不正当方式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借贷,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或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分析表示,“培训贷”涉及资金方与场景方,需要分别进行规范。从资金方角度来说,需要持牌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金融营销宣传内控制度并加强对业务合作方的行为监督,金融监管可据此开出罚单;对于场景方,亦需审查场景方基本资质,例如,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具有基本的办学许可证,无证无照培训机构应由教育部门取缔。

北京市新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子君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尽管相关部门出台了政策严管消费贷款,但一些地方的培训机构依然我行我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法规不完善。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记者注意到,针对“培训贷”,一些地方正在积极立法。比如,《河南省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第十四条规定,培训机构不得强制、诱导学员使用消费贷款,不得捆绑贷款、金融等产品或者服务。该征求意见稿明确,对于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广告,骗取钱财的培训机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广州市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九条规定,培训机构不得强制、诱导学员或其监护人使用消费贷款支付培训费,培训服务不得捆绑贷款、金融等产品或服务。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违规向培训机构学员发放消费贷款的行为应由相应的金融监管部门依法查处。

此外,“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大培训贷治理力度,筑牢监管防火墙,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吴子君表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