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壹财道贷款

本文目录

“印公馆”没有网签,“中盈”“绿地”谁负责

刘大姐反映,几年前她买了一套公寓,说是第二年才可以网签,不过这一天她还没有等到。

视频:网签不成房子还出问题,“绿地”“中盈”谁来负责?

刘大姐以前住在杭州丁桥,她说,儿子结婚后,她打算换套房子住到儿子家附近。2019年,她看到杭州华家池印公馆在宣传公寓产品。

刘大姐提供了一张说是当时贴在售楼处门口的公告,主要内容是:杭州中盈瑞信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这个绿地商业中心项目2幢3-16层、3幢4-21层的整体购置单位,中盈资本可以使用杭州绿地华家池项目销售中心开展相关工作。落款是绿地控股集团杭州东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刘大姐说,当时她看中了3幢6楼的一套公寓。

刘大姐:“六十一点几个平米的,是f结构的,等于说是商住两用的,因为方便嘛,孙子这里读书照顾方便点。”

刘大姐提供了一份华家池印公馆置业计划书,她说当时没有签购房合同,这份计划书是和售楼处的工作人员签的。上面写着,优惠后总价二百五十万元,一次性付款;又手写了几行字:大致意思是双方约定,二百五十万的房款要分成四笔支付,依次为2019年9月18好支付十万元,2019年10月20号前支付25万,2020年4月30号前支付50万,最后一百六十五万要在2020年12月份支付。计划书上没有盖章,也没有公司名称。

前三笔钱刘大姐都按时支付,收据显示前两次收款方是浙江壹财购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第三次是浙江云拍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刘大姐说,之前约定2020年10月份会和开发商网签合同,后来听说房子出问题了,第四笔钱也一直没有支付。

刘大姐:“说我们的房子都被冻结了,不给我们网签了,问开发商情况,他们就说去问第三方去,我们官司打赢了。”

现场还有一位购房者表示,他们的房款都是打给中盈公司的,他们是看到了绿地的那份公告,才信任中盈的。

购房者:“绿地和中盈解除合同了,没有出具公告,我们所有的广大消费者,陆陆续续都在交钱的。”

杭州绿地商业中心印公馆售楼处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是绿地工作人员,不方便接受采访,会有专门的媒体对接人回应此事。刘大姐说,中盈在这里也有个售楼处。记者找了过去,写的是印公馆公寓营销中心。工作人员帮忙联系上了项目负责人丹经理。她表示,产权一直属于绿地,两家公司存在纠纷。

杭州中盈瑞信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丹经理:“没法交付不是我们的问题,是绿地的问题,我们跟绿地有诉讼,它的错层是没有经过审批的,所有的审批都是4.2米高的写字楼,它做成了一个错层,它就是一个违章建筑,2号楼3号楼是的,本来我们也交了一个多亿,去做代理销售。”

因为2幢和3幢还没有交付,记者不方便上去查看。丹经理表示,刘大姐的钱确实付给中盈,但他们只是代理销售。

杭州中盈瑞信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丹经理:“就是因为产权没有给我们,它就是属于代理关系,那你绿地必须承担责任,你可以后来追究中盈的责任,但是你必须先把业主这边处理掉。”

后来记者收到了开发商杭州东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文字回复,大致意思是中盈公司逾期支付购房款,双方的整体购置协议已于2020年2月份解除,中盈公司应当支付违约金,中盈违建的主张不成立。在之前的协议中已经明确中盈公司不得以东城公司代理人名义转让房源,购房者和中盈之间的纠纷应自行解决,与东城公司无关。刘大姐表示接下来她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著名哲学家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色是管住自己管好自己

问:2016年12月20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主办的“汉语盘点2016”年度字词揭晓,“规”当选年度国内字。在现场看到,这个“规”字是您泼墨题写的。您怎么看“规”字当选为2016年的年度国内字?

楼宇烈:汉字,我觉得是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创造,也是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没有发生中断的重要因素。尽管中国历史上,文字在变化,语音多种多样,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但通过共同的汉字,大家都可以进行交流。所以,汉字是一个非常珍贵的人类文化产物。汉字的保护、传承、发扬,是当前弘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常用汉字是2500到3000个,如果把每个常用汉字的含义都讲一讲,中华文化就会让大家惊叹不已了。

“规”是中国传统汉字中很重要的一个字。“规”本来是圆的意思。《楚辞·离骚》中说:“圆曰规,方曰矩。”规是圆,矩是方,没有方圆就不能成事,也就是说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规矩、遵循一定的规律。《韩非子·解老》里讲“万物莫不有规矩”,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有其准则法度。所以这个“规”字,当选为年度国内字很好,说明大家现在越来越意识到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遵守一定的规矩,这是做好事情、做好人的一个基本要求。

问: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语境下,“规矩”有着怎样的内涵?

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规矩,但这个规矩、规则不是僵化的,它是因时因地而异的,这就引申出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中道”或者说“中庸”。

“中道”“中庸”的“中”其实就是一个标准、就是规和矩,古语叫“中规中矩”。中国人把代表“规矩”的这个“中”看得非常重要。《中庸》里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是天下之根本啊!尧传给舜有四个字“允执厥中”,“厥”就是“其”,“允执厥中”就是要诚恳地秉执其中正之道。舜传给禹又加了十二个字,变成十六个字,叫做“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也称为“十六字心传”。宋代的儒家把这个看作是中国道统传承的心法、心传。由此可见,“中”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根本的理念,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这个“中”,掌握规矩。

但是这个“中”、这个规矩不是僵化的、教条的,它一定要根据时间、环境、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这个“中”前面可以加一个“时”字,称为“时中”,要与时偕行。这个“时”并不单单指时间,我们传统的“时”有空间的概念包含在内,包括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另外,“中”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中”离不开两端,指的是两端之“中”。所以,看问题不能只看一面,既要看到这面,也要看到那面;另外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不能偏这面,也不能偏那面,否则会失去平衡,所以做什么事情既要掌握标准也要恰如其分。

问:在这种语境下,怎么去理解“规矩”约束人的作用?

楼宇烈:规矩是限制人的,但又不是限制人的,所以孔子说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等到他七十岁的时候,他再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这个规矩了。规矩可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也可以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自律,一个是他律,一个是自律。规矩应该是内外两个方面都有,但中国文化更强调自律,自律是第一,他律是其次,不能倒过来。

楼宇烈接受专访

“对信仰背后的文化内涵认同越深刻,我们的价值取向和信仰信念就越坚定、越执着”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此前,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您怎么理解这种文化的力量?我们的信仰信念又如何根植于文化之中?

楼宇烈:文化是根本的东西。人类正是在进化发展过程中,通过一步一步文明的发展、文化的积淀,才有今天人类的样子。我们如果把这些文化都抛弃掉了,那我们岂不是回到野蛮了吗?

其实各种竞争的背后是文化的竞争。什么样的文化能够让大家更加明白做人的道理、遵守做人的原则,这种文化就能够战胜其它文化。这一点,从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但他们最终都尊重、接受并融入中华文化。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有着深刻的生存发展智慧。

信仰是支撑人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力量,没有一种信仰的支撑,人很难生存、发展。但人的信仰又是多种多样的。追求高尚的理想、精神、境界是一种信仰,拜金主义、拜物教也是一种信仰;以义为利、舍生取义是一种信仰,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也是一种信仰。所以,信仰有各种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境界。因而,信仰的选择非常重要,你是选择把义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利放在第一位?这种选择的背后充满着文化的张力。也就是说,选择什么样的信仰是根植于我们的文化积淀中的。假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观念有着非常深的认同和自觉的追求,那么自然而然你会选择先义后利。所以,对信仰背后的文化内涵认同越深刻,我们的价值取向和信仰信念就越坚定、越执着。

“‘觉悟’这个词虽然是觉打头,但是它还有行的内涵,有觉有行,既明白了、又践行了,才是真正的觉悟”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还强调,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矛盾,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靠的就是觉悟。觉悟了,觉悟高了,就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觉悟”是怎么理解的?

楼宇烈:觉悟是你自己认识到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就叫有觉悟。如果一切都让别人告诉你该怎么做,那就没有觉悟。因此,觉悟是自己的觉悟,任何人都替代不了,最终要靠你自己。近代学者黄侃曾经说:“自物理而来者,尽人可通;自心理而来者,终属难通。”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对“下学”和“上达”有一个区分。“下学”人伦日用,指学习日常生活中间的一些道理;“上达”是上到心里面,从内心去体悟。对于“下学”是可以言传的,“上达”则必须你自己去体会。觉悟就是这种“上达”。

另一点,觉悟不仅仅是明白了事理、想通了,而且还要能够自觉地按照这个事理去做。所以,“觉悟”这个词虽然是觉打头,但它还有行的内涵,有觉有行,既明白了、又践行了,才是真正的觉悟,否则只是形式上的觉悟。佛教里面讲“开悟”和“证悟”。“开悟”就是我明白了这个,“证悟”就是去践行,证实你这个悟是对的还是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学习有这样的次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开始要广泛地学,学了以后还要追问,去寻根究底,继而仔细地去思考它,然后你分析清楚了、明辨了,明辨了就是一种觉悟,但那够吗?不够,必须去实践。所以,把明辨和笃行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觉悟。

另一方面,觉悟了也就代表你看得透彻了,也就能行得彻底、行得坚决。一知半解,没有觉悟,反映在行动上就会要么犹豫不决,要么偏离方向。

楼宇烈接受专访

“自己约束自己形成自觉,进而由自觉上升到自律,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的核心内涵”

问:这几年,您出版了多部著作谈中国文化,比如《中国的品格》《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等。在书中您认为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能否跟我们讲讲您是怎么做出这种判断的?中国文化的一些核心特点是什么?

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在其久远博大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它最重要和最鲜明的特征。

中国文化中没有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国家庭、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强调人的道德的自我提升和完善。所以,明道正谊、节制物欲、完善自我人格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文精神,就是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一种精神,既要保持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又要尊重大自然总的规律。所以,通俗地说,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色,就是管住自己、管好自己。

一方面,人为万物之灵,人为贵。《尚书·泰誓》里讲:“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在天地万物中间是最重要的。人的重要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他参与到天地万物的生长发展过程中。在中国文化中,人虽是天地所生万物之一,但是可以和天地并列为三。《荀子·天论》中讲:“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里的“参”字就是“叁(三)”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以其能治天时地财而用之,因而与天地并列为三。人在天地万物中处于什么位置呢?《礼记·礼运》中讲:“人者,天地之心也。”我们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了:人是天地的心。就像人的心支配了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天地之心的人也“支配”了天地万物,所以,人有一种很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

但另一方面,人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这种支配能力,正确地认识人在天地万物中的位置。所以,《周易·贲卦·彖传》中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什么叫做“文明以止”?“文明以止”就是用礼义教化让我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应该止于何处。也就是说,你要认识到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位置。因为人是天地之心,所以人心一动就会让整个天地发生变化。那么,你就要控制住自己,约束住自己,不该做的不能做,不该改变的不能改变,不能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这就叫“文明以止”,这就是人文精神。所以,人文精神并不是把人夸大得无所不能、无所不为,而是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认识到人本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又认识到人处于天地之间的位置,然后自己约束自己形成自觉,进而由自觉上升到自律,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的核心内涵。

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方面强调人不能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而要做人自己,保持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强调人也不能狂妄自大,不要去做天地万物的主宰,反而要虚心地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顺应自然。

楼宇烈接受专访

“中国文化中的文字、图画都不只是描述一个现象、讲述一个事情,它们背后都是在讲一些根本的人生道理”

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首要的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您用“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来概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根源性典籍,并且认为这些根源性典籍是我们把握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必读书。但这些典籍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都比较“艰深”。结合您自身的治学和教学经历,能否给我们讲一讲今天怎么来阅读文化经典?

楼宇烈:我当年提出的这些根源性的典籍都是中国文化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著作。可以说,至少从汉代以后,一直到清代末,我们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标准都离不开这些根源性的典籍,我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讲的。但现在来讲,要现在的人读这些东西,特别是通读这些东西,确实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我们一个是可以从一些更“小”更“轻”的典籍来入门,读一些典籍的摘编、节选;另一个是不能求快,欲速则不达。

除了经史,你也可以通过我们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歌赋等来了解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因为中华文化的传统是文以载道的,包括书法、绘画也是这样。中国文化中的文字、图画都不只是描述一个现象、讲述一个事情,它们背后都是在讲一些根本的人生道理。比如我经常给中小学老师推荐看三篇古文。一篇是唐代柳宗元写的《种树郭橐驼传》。这篇文章讲有一个驼背姓郭的老人叫郭橐驼,他种树特别厉害,种的树都能活,都能结丰硕的果实,所以大家都去问他是什么道理。他就讲,顺其自然啊,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埋好了土,浇好了水,种好了以后,就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自由生长。第二篇文章是王阳明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这是王阳明写给刘伯颂等人的儿童教育大纲。他在里面讲,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喜欢玩,所以你不能够强迫他坐在那儿让他背东西,你得通过游戏让他们在欢欣鼓舞中学到东西,“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要不然孩子们就会把学校看成监狱,把老师看成敌人。第三篇文章是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这篇文章讲,现在的人都以病梅为美,把梅树的枝条都给它捆起来,扭扭曲曲的认为是美。龚自珍说最自然的才是最美的,所以他就自己花钱建了一个馆,把别人称之为病梅的梅树都买来种到里面,然后把它枝条上捆绑的东西拆掉,让梅树自然生长。这三篇古文背后其实都讲述了很深刻的道理,启示我们教育教学要因材施教,让孩子们顺其天性,有多样性的发展。

问:您曾经说:“读书是快乐的事情,是生命的一部分。”关于读书,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楼宇烈:读书不在于读多少,更不在于背多少,《礼记·学记》里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光记住了一些知识、知道怎么样,不能够当人家的老师。学问并不是你能够记住多少东西,而是你能够理解知识背后传达的一些思想、一些根本的为人之道,所谓“得意忘言”,中国文化强调这个东西。

另外我们不能读死书,要多读活书。活书就是我们生活的这本书,我们社会的这本书。我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读书是重要的,但如果你读了书以后不能够理解它的意义,不能够从这里跳出来,让知识给你捆住了,那你的困惑会更多。做人也是这样,并不是读书了就知道做人了,不读书就不知道做人。一个人如果没有太多的文化,不认识多少字,也没有读过几本书,但如果他知道做人就应该讲诚信、有敬畏,那就很好了。朱熹讲:“凡人所以立身行已,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如果一个人读了一肚子的书,但是既做不到诚信,也做不到敬畏,那我看他这个书就白读了。黄侃也讲过一句话:“所谓博学者,谓明白事理多,非记事多也。”读书,我觉得重要的是要明事理。明了事理,在此基础上,你再去多读一点书,探究更多的人生、自然,这样也会更有意义、更有心得。

楼宇烈先生书房

问:您很早就与昆曲结缘。2003年,您还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您是怎么和昆曲、古琴等结缘的?为什么说应该懂点中国传统艺术?

楼宇烈: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仅是用来让大家赏心悦目、满足感官需求的,我们所有的文化艺术,包括体育在内,都是用来修身养性、提高我们自我认识、提升我们做人品质的。中国文化强调“以道统艺,由艺臻道”,借由艺术上通下达,实现对日常琐事的超越,并最终实现自我精神的提升。艺术的东西它最富有感染性,它的感染力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对于艺术,我们应该非常重视。而且中国文化中间有丰富的艺术和非常好的艺术,能充分让人感受到人的这种伟大、人的这种高雅的品性。所以,艺术对于人的心性修养非常重要,而且能够让人们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丰富的含义和内在的精神。

问:您比较看重哪些传统艺术?

楼宇烈:琴曲书画,当然棋也是一个,但我更看重的是琴曲书画。

这个曲是指戏曲,不光是昆曲,其它的曲也可以,比如说京剧、河南梆子、河北梆子、陕西秦腔等,都属于曲,乐教的一种。中国古代讲究乐教,乐教跟礼教是并行的。

戏曲的源头跟我们的诗词歌赋相连,内容很丰富,把文学、音乐、歌唱、舞蹈综合在一起,发展而来才形成戏曲。很多戏曲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告诉观众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中国古代有很多老百姓不识字,也没机会念书,他们很多人就是通过看戏、说书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过去把说书、唱戏称之为“高台教化”,就是说这也是一种教育人的方式,往往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化民成俗。所以,不要以为只有读书才是教育,这些东西都是教育。

昆曲是百戏之祖。昆曲很雅的,它的文学性很强。《牡丹亭》是昆曲里面一个经典的作品,当然汤显祖的《牡丹亭》并非为昆曲而写,昆曲的形成比它要晚。《牡丹亭》里面最出名的就是杜丽娘的《游园》片段。我可以现场给大家唱几句,感受一下其中的味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父母传给我最重要的精神品质就是规规矩矩做人,凭自己的能力去存活”

问:《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您说:“中国传统的生命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小家到大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整体。”家国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情怀,修齐治平、正心修身是中国人的价值追求。中国把“国”叫做“国家”,国和家不可分离。您怎么理解中国人的这种家国情怀?怎么看待家风家教?

楼宇烈:中国文化强调由己及人、由近及远。首先你得在家庭里面倾听、尊重你的父母,爱护你的子女,这样你才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这种思维由近及远地推出去,最终从家庭推到普通百姓身上,推到天地万物上。所以《孟子》里面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宋代的哲学家张载也讲“民胞物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所有的民都跟我是一母所生,所有的物都跟我是同类,都是天地所生,都要关怀。因此,中国人由近及远地认为家国是可以推爱的,家国是同构的、一体的,所以有非常浓厚的家国天下的情怀。

也正因为中国人有非常浓厚的家国天下的情怀,所以,家风家教非常重要。在小的家庭里面,父母的影响很直接、也很深远。家教发展起来会变成一个家族的传统,大家都这样去做,就会影响整个族人。后来,我们学校兴起了,有了传统的书院、有了现在的学校,其实书院、学校也是一个“家”。在书院里面学生就把书院当成家,以师长为父母,书院里面师生的关系就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样,所以书院的教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家教。进一步讲,一个团体是一个家,一个乡里是一个家,一个区域是一个家,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家。所以我们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我觉得家风家教现在既要从每个小家抓起,更要重视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体的家风。整个社会的风气好了,小家也会好,所以整个“大家”的家风更重要。就像孟德斯鸠认为的那样:一个有良好习俗的社会,他的法律是简单的。有德治礼序以后,法的空间就会变小,法的作用也才会真正发挥出来。

问:回忆自己家里的家风家教,您觉得父母传给您最重要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楼宇烈:要做一个正直的人。父母传给我最重要的精神品质就是规规矩矩做人,凭自己的能力去存活。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也是这样的。

生活方面要向下看,在基本生活条件上过得去就可以,不义之财绝对不能取。做人方面要往上看,要不断地向上,追求心灵的高尚。

“后来我才悟到哲学就是生活,哲学离不开生活,所以我曾经说要把我们的哲学变成人间哲学”

问:谈起哲学好多人第一印象是“高大上”,觉得很“神秘”“高不可攀”,跟人生离得很远。能否跟我们讲讲您当初是怎么进入哲学大门的?就您跟哲学“亲密接触”的这几十年来,有什么样的思考和体会?

楼宇烈:我当初是高考结束后,第一志愿报的哲学专业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那时候,我对探索人生、探索自然界都很有兴趣,后来我看到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所以就选了哲学专业。进了北大哲学系以后,也没有让我失望,虽然学的哲学专业属于文科,但我们也可以学到很丰富的理科内容。记得我们大一的时候每个星期都有一场自然科学最前沿成果的学术报告,请的都是当时一流的教授。

后来我才悟到哲学就是生活,哲学离不开生活,所以我曾经说要把我们的哲学变成人间哲学,不要把它变成高高在上的东西。哲学里面有一个核心的课题就是研究人的思维方式。哲学告诉我们怎么来认识这个世界:可以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也可以用亦此亦彼的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可以把世界分成一部分一部分来认识,也可以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可以说世界从理论上来讲是永恒不变的、统一的,也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的,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为什么说哲学是一种智慧学呢?智慧不是僵死的,智慧是动态的。我上大学的时候培根有句话影响特别大:“知识就是力量。”我后来才明白,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力量。因为知识是凝固的、静止的,而智慧是变动的,智慧是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才是力量。如果你学了一大堆的知识不知道怎么运用,那哪会有力量?正因为哲学的这种“智慧”特性,所以哲学又叫智慧学、爱智学。英文“哲学”一词hih源自古希腊文“hihi”,是由“爱”(hii)和“智慧”(hi)组合演化而来,本意就是“爱智慧”或“对智慧的追求”。

所以不要把哲学看成是非常抽象、非常空洞,只是理论上讨论来讨论去的东西。在中国传统哲学语境里,形而上、形而下是结合在一起的,“下学”和“上达”要在一起,光有“上达”没有“下学”不行,坐而论道也要起而行之;光有“下学”不能“上达”也不行,要通过哲学思考开启你的智慧,获得感悟、体悟。

“反腐败既要治标也要治本,要通过正心修身培养人的自觉和自律”

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既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在治本这一方面,从正心修身、涵养文化的角度,对于当前的反腐,您有怎样的思考和建议?

楼宇烈:反腐败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本在哪里?本就是出现这些腐败现象根源的地方。而这个根源,我理解就在于我们失去了人的自觉、自律。《黄帝内经》里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本就是要在未发病前就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到已经发病了才去治。这句话大家比较熟悉,但是大家更应当知道的是荀子讲的一句话:“君子治治,非治乱也。”什么叫“治”?什么叫“乱”?荀子讲符合礼义、有秩序就叫“治”,“乱”就是违背礼义、没有秩序。于是人们就进一步问了,难道有乱就不治吗?他说不是,不是就乱而治乱,而是“去乱而被之以治”,也就是我们把乱去掉了以后,要把正面的东西给它树立起来,把礼义的这层东西给它建立起来。所以既要打掉消极的东西,更要树立正面的东西。反腐不光要去掉乱,乱是要去掉的,但去掉以后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把正面的东西树立起来。因此,反腐败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通过正心修身,培养人的自觉和自律。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当前的标本兼治是非常有意义、有用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自觉和自律,非常重视正心修身。我们前面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人文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人的自觉和自律。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向内”而不是“向外”,强调任何事情都要反求诸己、反躬自问。中国文化认为,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提高自身。《大学》里面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中国文化又是一种“修身文化”。而这种修身文化又告诉我们,人是可以管住自己的,而且可以很好地管住自己。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担当文化、责任文化、义务文化,讲究奉献人生。做官是担当、奉献的,不是谋权、谋利的。有一个很典型的人物,就是苏东坡。尽管他的仕途不是那么顺畅,苏东坡被贬了多少次,贬到黄州、惠州、儋州……可是你看,尽管这样,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担当,他在杭州留下了苏堤,在儋州把海南的整个文化力量凝聚在一起,推动了当地文教事业的发展。所以,担当是历代官员教育中一个很核心的东西,要有担当,而且能担当、会担当。

问:请您给我们网站的读者题写一句或一段寄语。

楼宇烈:我给自己取了个堂号,叫“三不堂”。这里面的“三不”是我对自己的一个要求、一个勉励,也分享给大家共勉:“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不苟为,做什么事情都要恰如其分,不要为了显名得利就去做不该做的事情;不刻意,也就是要顺其自然;不执着,就是一切随缘。(采访整理兰琳宗摄影胡思远)

楼宇烈先生手书:万物莫不有规矩

楼宇烈简介

楼宇烈,浙江省嵊州市人,1934年生,1960年自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主要论著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国的品格》《王弼集校释》等,主编或参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文明史》《东方哲学概论》等。

采访札记:

致力于体悟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儒雅君子

他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冯友兰、任继愈、张岱年等国学大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已近60年,桃李芬芳;他长期从事中国哲学、佛教方面的学术研究,做了大量的典籍整理工作,惠及众多后学;他是中华文化真诚的倡导者、实践者,活跃于各种文化活动、国学讲座中,不知疲倦。他,就是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

初春的北京,寒冬未去,暖意已来,楼老家中的水仙正吐芬芳。他的家并不大,却书香满溢。即便不甚宽敞的客厅,四周也垒满了各式的书籍。书架上,还摆放着不少和夫人、孩子的合影,不难看出他对家的眷恋。

年逾八旬的楼老,身着藏蓝色的中式对襟上装,神情淡然,亲切随和,行谊尽是儒家风范,言谈尽显哲人智慧。

近三个小时的访谈中,楼老出入古今,纵论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旁征博引,详解儒释道的文化浸润,将自己多年的思考和感悟娓娓道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楼老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人的自觉和自律”。

“中国哲学最后都落实到如何为人”,他说,中华文化是修身文化,历来强调反求诸己,管住自己、管好自己,做一个君子。“君子是对一个人品格的描述,怎样做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主题。”

谈及文化自信,楼老希望国人要有文化主体意识,对传统文化要了解、认同、尊重。“只有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自信,别人才能尊重你。”他呼吁保护汉字,“汉字是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创造,也是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没有发生中断的重要因素”。每个汉字背后都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楼老说:“我们常用汉字是2500到3000个,如果把每个常用汉字的含义都讲一讲,中华文化就会让大家惊叹不已了。”

楼老提倡躬耕践履,既要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可以说,从未停止弘扬传统文化的脚步。他每学期在北大开设两门课程,还带着十几位博士研究生。此外,他经常奔波各地,授课讲学,出席各类学术会议和文化活动……

对传统艺术十分推崇的他,也雅好各类艺术。由艺臻道,体悟人生,是他的人文理想。他担任了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的所长以及北京大学近十家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的指导老师,每周固定抽出时间领着大家唱昆曲、弹古琴、品茶道……采访间隙,楼老即兴给我们演唱了昆曲《牡丹亭》中的一个经典片段,细腻婉转,余韵悠扬,令人深深沉醉。

楼老说,传播传统文化,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这或许和楼老的品性有关——他性情优雅,宁静自在,从容淡定。但更因为他知道,深厚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拂去烦闷焦躁和急功近利,静下心来,仔细体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绵延不断的知行合一中让中华文化火源不绝,薪火相传。

这就是楼老,一生致力于体悟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儒雅君子。(兰琳宗)

补壹刀:今天,发灾难财的现形了

来源:补壹刀

执笔/花叨叨

疫情还没过去,有人大发灾难财已经盆满钵满。

最近,美欧疫情再次刷新纪录。

美国方面,单日新增病例数再次突破10万例,而上一次达到这一高点,是近6个月之前的2月9日。

欧洲也一样,德尔塔毒株导致其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屡创新高,并且成为全球首个累计病例超过5000万的地区。

与之相应的,是对疫苗的急迫需求。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主要的疫苗供应商——辉瑞和莫德纳,坐地涨价。

据一位接近谈判的欧盟官员说,涨价的原因是订购量增加了。

这的确很讽刺,但它是真的。

有人说药企也要投入大量资金搞研发,但辉瑞和莫德纳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福布斯网站的一篇文章质问说,在大流行的时候提高疫苗价格,难道不是有点像在火灾期间提高水价吗?

是,就是提高水价了,但谁让你失火了呢?

这样的逻辑,很资本主义。

01

传染性极强的德尔塔毒株,在多个地区带来新一轮的疫情暴发。

就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考虑给民众施打第三针疫苗加强防护作用的时候,曾经承诺要在疫苗上尽全力“帮助世界”的美国,其最主要的两种疫苗坐地涨价。

辉瑞和莫德纳在欧洲双双提价。

英国《金融时报》披露说,在最新的欧盟供应合同中,辉瑞将其新冠疫苗的价格提高了超过25%,从一剂15.5欧元涨价到19.5欧元,而莫德纳则是涨价超过10%,从22.55美元涨价到25.5美元。

它们对美国政府也不手软,该敲的竹杠照样敲。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日前向辉瑞增购了2亿剂新冠疫苗。据辉瑞公司透露,这批采购的单价约为24美元,而此前的价格是19.5美元。

辉瑞方面的解释是,新的价格考虑了“生产、包装和交付新配方疫苗所需的额外投资”,还有“以较小的包装尺寸交付疫苗等所增加的成本”等等。

但真正原因很可能并非如此。

最直接的原因是竞争对手的失势。

三期试验数据显示,阿斯利康和强生的疫苗在有效率上略弱,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传出与一些血栓事件有关联,这在相当程度上打击了它们的市场。

“目前欧洲正在艰难应对供应中断和民众对其他几种疫苗副作用的担忧。”

所以自然而然地,辉瑞和莫德纳成为欧洲市场的主选疫苗。而在美国,它们的垄断地位无人能撼动。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近期德尔塔毒株的肆虐。多国疫情再次严重反弹,为涨价加上了临门一脚。

因为疫情的反弹,在美欧,近期接种疫苗的人数都有所突破。

所以,加大对疫苗的采购势在必行。

一般来说,买得越多价格通常会越便宜。

但在美国,团购价可能更高。

当然,发财的机会来了,也不能太不要脸。

比如辉瑞,它就在全球采取了分级定价的方式——中等收入国家可以用发达国家一半的价格购买疫苗,而低收入国家可以成本价购买。

但实际情况是,辉瑞的绝大部分疫苗流向了发达地区,多个低收入国家放弃购买辉瑞疫苗——买不起,也买不到。

刊登在福布斯网站上的一篇文章讽刺说:

现在提高疫苗价格有点像对一个穷困潦倒、饥肠辘辘的朋友说:“嘿,你还记得我给你做的奶酪通心粉晚餐吗?但你能付我更多的钱吗?”

02

也许有人说,制药企业的研发成本相当巨大,亏本买卖不是长久之计。

此话不假。

但对于辉瑞和莫德纳来说,这显然不是是什么亏本买卖。

比如辉瑞,它本来就已经借助疫情大发横财。今年5月《纽约时报》就曾报道,仅在今年头三个月,新冠疫苗就为辉瑞带来了35亿美元的收入。在第二季度,在新冠疫苗销售的助力下,辉瑞公司的全部销售额几乎翻了一番。

7月28日,辉瑞再次上调其新冠疫苗在2021年的销量,预计全年可带来335亿美元的收入。

而就在两个月前,辉瑞对其全年新冠疫苗营收的预期还是260亿美元。

疫情一反弹,收入立刻就增加了近1/3。

另有一家科学数据分析公司Aifii则预估,明年RNA疫苗生产商与其他对手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辉瑞的新冠疫苗销售额可达560亿美元,而莫德纳可达300亿美元。

但是疫情火烧屁股了,厂商要涨价能有什么办法呢?

欧盟官员就表示,欧盟委员会和欧盟各国政府已同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以确保欧洲的供应。

尽管这样的涨价其实毫无道理。

有美媒表示,辉瑞和莫德纳为研发疫苗投入了大量资金不假,但它们并不是唯一为这一技术发展做出贡献的公司。对RNA疫苗的技术研究在多个实验室进行了多年,而且政府也为这类研究提供了大量资金。

所以,辉瑞和莫德纳怎么能说是自己创造了这些疫苗呢?

更何况,“辉瑞和莫德纳很可能已经收回了成本”。

然而诡异的是,美国政府对此似乎视而不见。

哦,市场经济。

但别忘了,就在半个多月前,美国官员还在恶毒抹黑中国通过“新冠疫苗获取机制”(COVAX)“卖”疫苗——尽管这样的指控毫无根据。

当时,拜登政府的国际开发署(USAID)负责人说,“在人们迫切需要的时候”,中国方面竟然在“卖”疫苗,而不是免费向世界提供疫苗,这是“相当令人震惊和可怕的事情”。

03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是中国人。

还记得2020年初疫情在中国暴发时,一度口罩奇缺的经历吗?

疫情来得陡然,人们想尽办法四处求购口罩。

当时,一些商家趁机涨价。比如原本15元一只的N95口罩,被提价到48元,原销售价格17.8元/袋的医用护理口罩,一下子涨到32元/袋,等等。

但很快,这些商家无一例外遭到50万元以上的重罚。

此外还有个别商家趁着商品紧缺,提高菜价,也被迅速处理。

总体而言,中国在应对疫情的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商品价格的巨大波动,也没有任何人趁机大发横财。

新冠的治疗,是免费的;疫苗施打,也是免费的;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依然是免费的。

而反观美国,则是完全不一样的景象。

在疫情初期,各国都遇到口罩荒,美国也并不例外。当时,一盒50个的三层耳挂式口罩,过去只需要4美元,却一度被炒到45美元,价格翻涨11倍左右。

而疫情造成的物价急剧上涨,在美国则一直延续到现在,从食品到建材,从汽油到卫生纸。

有报道称,过去100美元可以买到的食品,现在需要支付130到150美元。美国超市从业者也不得不囤积冷冻肉、糖和其他基本食品,来应对接下来的价格持续攀升,确保自己有足够利润。

而这些,都是“合理合法”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辉瑞和莫德纳在疫情反弹严重之际提高价格,以“成本”之名大发国难财,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也许不是辉瑞或者莫德纳的道德问题,也不是美国政府的监管缺失问题,它更可能是资本主义体系性问题的一个表现。

给疫苗涨价的确喂饱了资本家们,却会让穷人更难以获得疫苗——而他们往往生活在更密集、病毒传播更容易的地方。

所以,涨价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疫情的暴发。

但是对于美国这些巨头药企来说,在巨大的利润面前,一点点人命又算什么呢?

很难想象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不,这是不可能在中国发生的。

隔着一个大洋,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幸好,我们有疫苗。

幸好,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