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大学生贷款一万的app

本文目录

只需报个手机型号,就能秒贷款?!

“无需提供个人征信”“仅需提供某品牌手机参数”“放款快速”……看起来简单的贷款步骤,背后却暗藏“套路”

男子贷款200元3天未还

手机被远程锁死,被威胁还款

今年8月初,被害人吴先生在某网络论坛看到一则提供小额贷款广告,手头拮据的吴先生当即按照广告中的联系方式找到了客服。

客服向吴先生确认,贷款无需抵押、不看征信,但需要提供自用手机的详细参数,放贷额度根据手机回购价值进行评估。吴先生按客服要求提供了自己手机的信息和登录账号,并下载安装了一款名为“聚宝盆”的“贷款软件”。很快,他就收到了客服从微信转来的200元贷款。

按照手机回购价值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借款人能贷到的额度并不会很高,利息却高得吓人,“估值4000元的手机,贷款的额度是800元,犯罪嫌疑人提前收取50%的相关费用,借款人实际拿到手的金额只有400元。但是3天以后需要偿还的金额是800元,如果逾期,每天还将承受100元的逾期费用。”

3天后,约定的偿还期限已到,吴先生没有按期还款,结果发现手机已不能正常使用。吴先生设法联系客服,对方表示,因未按时还款,已将吴先生的手机“锁死”,并开始以“辱骂、威胁”等方式催促吴先生还款。吴先生随后报警求助。

犯罪团伙利用技术手段实施犯罪

受害人以在校学生等低收入群体为主

经查,该团伙在互联网上以“某品牌手机贷”的名义,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吸引客户,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手机控制权,然后以锁死手机、威胁辱骂等“软暴力”方式逼迫借款人偿还高息贷款。

犯罪嫌疑人委托相应的技术人员开发了这款名为“聚宝盆”的手机软件,该软件表面伪装成一个贷款软件,但实质上它是犯罪嫌疑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信息、能够在后台远程控制手机的一个软件。一旦借款人安装了这个软件,借款人在放贷人面前就是透明的。

用苹果ID就能借钱?

小心信息泄露

说到以“非接触”方式进行的网络非法放贷案件,另有一种名为“ID贷”的产品也很典型。只要拥有一部苹果手机,就能够实现无抵押贷款。它专门针对使用苹果手机、急需用钱的用户,在宣传上也会巧妙地套用“手机回收”等名头。

△来源:视觉中国

所谓“无抵押”,也不是平白无故就能放贷,实际上要抵押的物品就是客户的苹果手机ID。业内人士表示,苹果手机一旦绑定了他人的ID,A的安装、卸载会受到控制,通信情况一览无余,同步到iC的照片还会被泄露。

警方提示

有贷款需要的民众务必通过正规网贷平台贷款,切勿轻信网络论坛、社交媒体中的广告,尤其要远离那些所谓“无需抵押、不看征信”的贷款;在网贷过程中,要重视个人信息保护,不下载安装对方发来的、来历不明的手机软件;如遭遇“软暴力”催收、高额利息,一定要第一时间固定相关证据并报警,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来源:潍坊网警

“注销校园贷?!”这种骗局专盯年轻人......

“零门槛、无抵押、无利息

专为学生打造,秒到账······”

这些字眼都出现在一个

为大学生量身定制的陷阱

“校园贷”

什么是“校园贷”

“校园贷”就是在校学生通过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贷款金融机构和平台在网上申请获得信用贷款的方式。有些广告词还写得特别励志,“用你明天的钱来完成今天的梦想”,钱贷着贷着,“今天的梦想就被明天的钱带走了”!

真实案例

01

淮安朱某接一个电商客服电话,对方称其在平台注册用的是学生信息,现在国家银监会规范校园贷管理,要求登录中国银监.网址关闭绑定的金融产品,朱某按对方要求登录,后网址客服表示其有一违规贷款,需取出微粒贷里的额度钱,并转入安全账户就可以注销微粒贷,朱某在转账15万元后发现被骗,报警求助。

02

苏州石某接一陌生电话,对方显示“某某科技”及官方头像,对方称其在平台注册信息有学校记录,现在国家严查学生贷款,需要在中国银行APP及小额花钱APP上贷款,用贷款时填写的信息顶掉原来的信息,证明其不是学生,石某按对方要求转了三笔钱,共计被骗107485元。

诈骗手法

“注销校园贷”诈骗手法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针对有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有贷款记录的,诈骗人声称“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需要配合注销账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

二是针对无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无贷款记录的,诈骗人则称“你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了网贷账号,需要配合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由于诈骗人能够准确说出对方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学校名称,甚至消费记录等隐私信息,容易让学生放松警惕。

有的诈骗人还主动将自己的身份证件、工牌等信息向学生展示以获取信任,导致学生最终将从网贷平台提现的借款全部转入骗子提供的名为“清查账户”,实为诈骗人的个人账户。实际上并没有所谓“注销校园贷”操作,个人征信信息也无法人为修改,只要大学生借款后能够按时还清贷款,就不会影响到个人征信。

网警提醒

谨记征信记录无法人为修改或注销。征信记录是每个人使用信用卡、贷款等情况的记录,如您对征信记录存有异议,一定要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渠道进行咨询,不要相信互联网平台所谓注销征信记录的各类骗术。

不添加陌生QQ和微信。正规信贷服务机构不会让客服人员通过QQ、微信方式与客户单独联系,更不存在客服人员主动为客户注销账户、注销征信记录等行为。

不存在银保监会认证的对接账户。中国银保监会不存在认证对接账户,所有“认证对接账户”都是骗术,不轻信、不转账、不汇款。

谨慎使用屏幕共享功能。一旦开启屏幕共享,个人信息完全泄露给了对方,你的每一步操作,骗子都将了如指掌。

来源:江苏网警编辑:程欣

校审:曹克核发:林家华

16元体验项目变万元“分期贷”“痘医生”被指诱导消费者网贷

小容已使用的套盒内产品(红圈标注),商家表示产品不全会影响第二次销售。(记者/廖智勇摄)

株洲晚报讯(融媒体记者/廖智勇)近日,市民小容致电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投诉:我通过抖音下单美容机构“痘医生”的16.8元体验项目,到店后经他们“忽悠”订购了价值12000元的“分期贷”项目,每月要偿还600元本金、200元利息。事后,小容找该机构退订却被工作人员推诿,希望有关部门能介入调查。

消费者办理了网贷却不自知

7月中旬,小容来到位于天元区奥园广场二楼的“痘医生”美容机构,享受16.8元体验项目。她说,当时一名店员用仪器帮她做了脸部检查,声称检测结果显示她的皮肤很糟糕,需要马上调理养护,并向她推荐了12000元的套餐项目。

小容月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该套餐费用超出她的消费能力,一开始她没有打算订购,可店员表示,费用支付方式比较灵活,既可以选择一次性支付12000元,也可以按月消费,每月只需支付800元。该套餐包含两套价值3980元的专业面部修复套盒,订购后不限次数到店接受面部护理服务。

在店员的推介下,小容动心了,决定订购。“我当时理解的按月消费就是办月卡,下一个月是否续卡费由我自己掌握。”她说。

店员随即拿出服务协议让小容签字,并让她在一个名为“即分期”的手机A上完成身份信息认证。小容说,当时看到认证需要人脸识别,还要口头诵读“同意书”,心中有所警觉,质疑对方为自己办理了网络贷款。

对方解释称,“即分期”平台是“痘医生”所有服务项目的指定收款平台,小容并未办理网络贷款,之所以需要完成相关认证程序,只是为了通过平台审批,确认她有消费能力。

然而,10月底“即分期”客服联系小容,表示她已逾期7天未还款,并产生90多元滞纳金。经详细咨询她才得知,自己当时在“痘医生”门店办理的就是网络贷款,所谓的“按月消费”是分期还款,包含600元本金和200元利息。

小容随即前往“痘医生”门店维权,可对方态度强硬,声称她签了服务协议,又完成了相关认证程序,对网贷情况知情,并且她订购套餐后,店员已为她拆开了两套产品的包装,如果退订将影响二次销售。如果小容执意退订,需支付产品费用及违约金,共计10960元。

记者调查小容的情况不是个例

10月27日上午,记者陪同小容来到“痘医生”门店,门店负责人詹先生表示,鉴于小容收入情况可免除违约金,但她必须支付总价为7960元的产品费用。

“我只享受了一次服务,却要支付近8000元,相当于我3个多月的收入。”小容十分委屈,她认为,既然对方以自己的身份办理了网络贷款,可“即分期”平台却将相关款项直接支付给“痘医生”门店账户,这种方式很不合理。

记者查询发现,小容的情况不是个例,今年以来,通过12345热线平台投诉株洲“痘医生”的消费投诉多达37条,其中22条反映该店诱导贷款消费。

记者采访了几名有类似情况的消费者,他们订购的套餐价格在6000元至14000元区间。消费者们表示,对方推销套餐时只字不提贷款相关字眼,如果退订,便以影响第二次销售为由,要求支付产品费用和违约金。值得注意的是,致电12345热线投诉相关问题的市民普遍在18至25岁之间。

百度搜索“痘医生”关键字,显示近两年来,多家媒体报道各地“痘医生”门店高额网贷消费事件,相关事件中的受害者以学生居多。据某商业查询平台统计,涉事贷款平台“即分期”的风险项中,“自身风险”一栏为16条,“周边风险”2981条,该平台同样因涉嫌诱导大学生网贷受到各地媒体关注。

最新进展消费者靠借款才偿还本月网贷

记者将此事反映到天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泰山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表示,已经通过多个渠道接到多起相关投诉,但因为消费者均无法提供诱导消费的证据,市场监管部门只能介入协调。

11月22日,记者再次联系了小容。她表示,因疫情影响,11月份她没有收入,靠亲戚借款才偿还了本月网贷,这笔消费贷款已将她压得透不过气来。

律师说法消费者可以集中向公安机关报案

那么小容和涉及此事的消费者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呢?记者咨询了湖南法健律师事务所杨纲律师。

杨律师称,央视“今日说法”栏目也曾播出过与小容的遭遇类似的案例。从单一事件角度来看,小容的遭遇属于民事消费纠纷,但结合本市业已存在多起同一手段同一性质消费投诉且指向同一商家的情况,“痘医生”的行为可能涉嫌诈骗。建议小容可以联合其他涉及此事消费者集中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依法调查后处理。

【来源:株洲新闻网_热点】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