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存贷款差

本文目录

银行赚钱越来越难:存款22万亿,贷出去18万亿,钱都跑哪去了?

大家好,我是蓝白。

10月份的LPR公布了,没有任何变化,1年期还是3.65%,5年期还是4.3%。

没降息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比如,今年LPR已经在1月、5月、8月连降三次了,不管是消费贷、经营贷,还是房贷,现在的利率,让前几年贷款的人看到直流口水。

就算年前还会降,也不会这么激进。

比如,换房退税,降公积金利率,降房价持续下跌城市的商贷利率,最近我看不少城市已经执行3.7%了。

这些政策,10月刚出来,需要看看效果再说。

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被大家忽视了:

银行这个生意,没以前那么赚钱了。

咱们来捋一捋。

银行靠什么赚钱的呢?

息差。

银行本质上就是个钱进钱出的中介。

像央行借给它的钱,MLF,再贷款之类的,居民的活期和定期存款,都是它的负债。

而放出去的各种贷款,持有的债券、同业的投资,就是它的资产。

今年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资产端,银行要让利实体,顾全大局,LPR又不断下降,收益当然会下降。

负债端呢,今年大家都越来越爱存钱,还都爱存定期。

结果就是:

负债成本没降,资产收益一直在降。

有个指标,叫“净息差”。

这个指标,从2015年末的2.54%,下降到今年二季度的1.94%,降了60,创出了2010年以来的新低。

最先感受到寒意的,当然是员工。

36家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支付给职工的工资,降了5.9亿,同比降了1.5%。

某上市银行零售条线员工,业绩不达标,原来绩效奖金每个月预发5%,现在调整为3%。

有银行负责人说:

“其实不能叫降薪,更多是工资结构优化”。

所以,从银行的利益出发,我们就能解释两个现象:

1,为什么不降息?

每个月LPR,都是有报价行参与的,他们没动力,没意愿,继续压缩资产端的利润。

2,9月15号,六大行,也就是工农中建交,还有邮储,同一时间集体发公告,降存款利率,也就是降自己的负债成本。

像3个月、6个月、1年、2年、5年的定存,降了10个基点,3年期降得最多,达到了15个基点。

以上,说的是LPR与存款利率变化背后,银行目前的处境。

看存款和贷款数据,更有意思。

1,前三个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7万亿,同比多增6.16万亿。

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3.21万亿元。

也就是说,9个月时间,中国人存了13万亿。

这个数字,不管放到哪一年,哪个国家,都是惊人的。

2021年同期,新增居民存款是8.49万亿。

2020年是9.95万亿。

2019年是8.53万亿。

2018年,只有5.64万亿。

看这一组数字,最近几年,存款欲望是一直在上升的。

10月份,央行还发了50城、2万户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达到了58.1%。

这种情况下,居民的存款和贷款之差,又创出了新高,已经连续8个月上升了。

这么多钱,都存到哪了呢?

上半年,上市银行活期与定期存款,分别增加3.3万亿和10.3万亿。

其中,定期存款多增了4.3万亿,贡献了上半年存款93%的多增规模。

不爱存活期,爱存定期,说明什么?

光大证券王一峰解释了两个原因:

1)今年这形势,钱不愿意花,又无处可投。

那意味着货币的“贮藏性需求”提升。

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配置,自然更倾向于安全性与经济性兼具的定期类存款。

2)还有一种可能,贷款利率降得太猛,跟定存的利率倒挂了,那就会出现资金空转。

曾经有家上市公司,有34亿元的理财,1个多亿的现金,却要向银行申请8亿元的授信。

交易所问询,人家也说了实话:

理财收益4.2%以上,贷款成本只有3.2%,还有50%的贴息。

左手贷,右手存,啥也不用干,躺那就能赚钱,这可能也是存款定期化的原因之一。

不管基于什么目的,存款,是出于“自保”。

可再这么存下去,银行也受不了,那只能降存款利率了,这也是出于自保。

没有谁对没错,只有权衡利弊。

2,我们再看看贷款。

前几天,还是六大行同时发公告,巴拉巴拉说了一通,内容都差不多,强调自己对实体经济的贡献有哪些,鼓劲的意思很明显。

银行怎么才能证明,自己在努力支持经济呢?

标准很简单:看谁贷得多。

或者说,看谁对小微企业、制造业、科创、基建贷的钱多。

央视的统计,六大行前三季度共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9.53万亿。

如果统计所有贷款,前三季度增加了18万亿。

这个数字,不管放到哪一年,也是惊人的。

2021年同期,是16.7万亿。

在2020年,只有10.8万亿。

这说明,存款暴增的同时,银行也在想方设法把钱贷出去。

这么多钱,跑哪去了呢?

很大一块都给基建了。

基建强不强,看央企日子过得好不好。

六大家建筑央企,前9个月,累计新签合同总额达到了5.46万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97%。

光中国建筑这一家,今年就签了2.7万亿的订单。

电建的订单额增速最高,将近50%。

最近刚中标了成都到眉山市域铁路的总包,就这一个项目,中标额就达到了106亿。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数据,一个月时间,挖掘机就卖了21187台。

日子过得越好,锦上添花的事越多。

不只是银行上赶着送钱,资本市场也会敞开大门。

10月20号,证监会负责人说:

对涉房企业,在确保股市融资不投向房地产业务的前提下,允许存在少量涉房业务但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在A股市场融资。

有两个条件:

1)控股子公司涉房的,最近一年一期房地产业务收入、利润占企业当期相应指标的比例,不超过10%;

2)参股子公司涉房的,最近一年涉房的投资收益占利润的比例不超过10%。

这样一来,纯纯的开发商,肯定是没戏了。

哪些公司既涉足房地产,业务占比又低呢?

那肯定是建筑类的央国企。

这些公司,或多或少都有涉房的业务,比例还都不高。

加上他们中标的项目,都是垫资建设,像高速高铁之类的项目,回报周期特别长,对资金的需求又特别大。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公司,今年一直很受追捧。

不缺订单,又不缺钱,土木老哥们虽然过得苦,至少不用担心失业。

除了基建之外的其他领域,不是银行不想贷,而是贷款需求不够。

我看了21世纪的一份调研。

分支行的行长们,今年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加班加点开会,放假也不停贷,支行一把手带着“信贷小分队”,想办法放贷,去工厂、去城投公司、去售楼处,蹲点二手房签约中心。

有一个大行的分行行长说:“贴息贷款是任务,赚不赚钱,反而是次要的”。

“可即便接近零成本,企业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对未来预期不确定”。

还有就是,个人房贷让他们很头疼。

利率降了,愿意贷的人,反而没有还的多。

不患寡而患不均,房贷利率降得太猛,非但没有激起人们买房的欲望,没有延缓存款暴增的趋势。

反而,让前些年6%接盘的人,心态失衡,省吃俭用也得把贷款还掉。

我们做个总结:

一,存款22万亿背后,是大家觉得,存定期比存活期强,拿着现金比负债强。

不是说手里没钱,而是无处可去。

二,贷款18万亿背后,是基建,制造业狂飙,房贷业务不好做,那就把钱使劲往需要的地方贷。

不是说大家不愿意背上房贷,而是房地产这个大块头没需求了。

所以大家看,居民拼命存,银行使劲贷,存贷双双暴增的背后,货币的流转,从未像今年这样剧烈。

与其说是博弈,倒不如说,是银行、居民、企业基于各自立场的理智抉择。

经济学家伍戈最近一篇报告说:

不确定性,似乎正在“惩罚”微观主体的扩张行为。

这两年,企业越扩张,越亏损。

居民的消费贷、房贷逾期率,都飙到了高位。

这样的“负向激励”机制,当然会让利率、首付、消费券这些刺激的效力打折。

不过,我想表达的是:

存定期、提前还贷的前提,是手里得有钱。

是这笔钱扔出去三五年也无所谓,填上房贷的坑,也不会影响一家人的吃喝。

选择保守生活态度的人,只是不想办厂、做生意、买房子而已。

要说他们手里没钱,我是不信的。

昨天我看到一组数字:

1,瑞士钟表业联合会周四说,瑞士手表出口9月份飙升19%,上个月出口额升至22亿瑞士法郎(22亿美元),是有史以来表现最好的月份之一,使2022年势将成为该行业的纪录之年。

2,爱马仕发布了三季度财报,收入同比增长32.5%至31亿欧元,爱马仕铂金包所在的皮具和马具部门,收入上涨21%至13.05亿欧元,主要得益于大中华区的强劲反弹和消费者持续的需求。

奢侈品的繁荣,与存款暴增,看起来并不违和。

或许,这两个群体,本身就是一类人。

想办法把那些买劳力士和爱马仕的钱,花到房子、厂房、机床、门店上,迫在眉睫。

存量房贷利率能不能降下来?

(一)概况

国庆节前,国家再次出台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新政,套房商业贷款个别城市最低到3.7%。

新政前首套房最低商业贷款利率为4.1%,之前买房的业主都很难过,他们的房贷利率都在5.5%以上,同样的贷款,等额本息还一百万三十年,如果以前的贷款利率是5.5%,相比现在的贷款利率4.1%,他们每年要多支付1万多元的利息。

更可悲的是,如果使用公积金贷款,最低贷款利率为3.1%,低于商业贷款利率4.1%。

这是什么概念?以同样的100万贷款为例,如果30年本息相等,两者利息差20多万元。所以存量房贷的业主特别希望国家能出台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的政策。

(二)需要消费

受疫情影响,这两年很多人的工资收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是还贷的钱不能少一分钱。如果能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会减轻业主的还款负担。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突出,但消费需要钱。如果存量房贷贷款的利率下降,人们每月获得更多的钱,他们可能多一些消费。

国内有存量房贷利率下降的先例。2008年10月,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央行宣布新增和存量房贷都可以打7折,首付比例调整为20%,给很多购房者带来了实惠。

(三)现在银行为什么不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点是在政策的影响下,国家现在需要老楼市的增量用户,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新用户。如果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一种可能是置换新房的人减少,甚至增加提前还贷潮,这显然不利于救市。还有一种可能是大家都认为利率下调了,目前经济大环境,投资风险高,选择买房还是可以的,当越来越多的人这么想的时候,就违背了“房住不炒”的总基调。

第二点是银行希望保持利润。由于个人房贷期限长,最长可达30年,风险低,一直是银行公认的优质资产。现在不仅贷款少了,还出现了提前还贷潮。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六大国有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合计26.9万亿元,较2022年初仅增加4479.6亿元,去年同期增加1.3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不到去年的一半,与此同时,存款还在增加。数据显示,仅2022年上半年,我国居民存款就增加了10万亿元,比2021年末增长10%。

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存贷款的利息差。当贷款人减少,还款人数和存款人数增加时,银行肯定不愿意降低存量房贷利率。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银行不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不仅符合商法也符合政策要求。当然,存量房贷利率的下降也需要顶层设计,避免过度刺激,毕竟“住而不炒”是当前的总基调,真正的目的是刺激消费,稳定楼市,让经济越来越好。

信贷季节性波动再现,趋势更值得关注——2022年10月金融数据点评

信贷季节性波动再现,趋势更值得关注——2022年10月金融数据点评-20221111

1、信贷季节性波动大于往年,使得信贷小月影响较往年更甚

10月社融再现“过山车”,社融少增略超市场预期,从结构上看主要是受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融资缩量拖累。

政府债券融资规模较低,主因2022年专项债发行节奏前置,同时10月5000亿结转结余专项债发行规模不及预期,国债净融资较少所致。

而信贷的缩量,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信贷小月季节性因素,10月是传统信贷小月,历史上多次出现10月信贷大幅减少的情况。同时,疫情扰动使得该波动放大。10月疫情再度多点散发,对经济活动特别是居民端产生了较大干扰,拖累融资需求。社融存量增速录得10.3%,前值10.6%,环比下滑0.3%。宽信用进程较为波折。

2、虽然2022年信贷季节性波动非常突出,更值得关注的是信贷的趋势

首先,2022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和宽信用政策脉冲影响,信贷呈现出非常强的季节性波动特征,即季末(3、6、9月)远高于往年同期,而次月(4、7、10月)大幅回落,低于往年同期。因此仅关注单月数据,并放大单个月数据的意义,可能会导致偏误,更值得关注的是金融数据的趋势。我们对信贷数据进行3个月的滚动求和处理来看最近三个月的金融数据状况,减少数据的波动,剔除季节性规律的干扰。通过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可以发现,即使信贷波动大于往年,3个月合计值整体上高于往年同期。

其次,企业端和居民端信贷持续分化,企业端延续融资韧性,居民端依然低迷。

得益于各类准财政工具发力,企业中长贷亮眼,录的有记录以来的同期最高值。目前6000亿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8000亿信贷额度调整、2000亿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PSL等准财政工具是推动宽信用的主要手段,在各类准财政工具的发力下,企业中长贷录得4623亿,同比多增2433亿,虽然环比有较大降幅,但为有社融记录以来10月的最高值。

而居民户融资延续低迷,拖累票据冲量高增。与企业端融资亮眼不同,居民户新增短贷与中长贷均大幅回落,分别少增938亿和3889亿。10月居民存款与贷款之差再创新高,已连续9个月攀升,指向受疫情影响,消费和地产需求意愿依然较为低迷,居民融资意愿不足,储蓄意愿依然较强。

3、M1和M2均有所回落

10月M1录的5.8%,环比下降0.6%,地产持续低迷和疫情多发影响了居民和企业对高流动性资金的需求。M2录得11.8%,环比下降0.3%,一方面受高基数影响,一方面因为10月是财政支出小月,财政性存款多增1.14万亿所致。

4、宽信用节奏大概率将延续,居民户融资修复需更多政策支持

总体而言,信贷季节性波动再现,波动大于往年,使得信贷小月拖累较往年更甚,“银十”成色略有不足。但从信贷趋势来看,3个月合计值整体上高于往年同期。同时,企业端和居民端融资延续分化,企业端受多种准财政工具支撑,依然保持较高景气度;而居民户则受疫情扰动和地产低迷影响,融资意愿持续低迷。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宽信用进程虽然有波折,但是节奏大概率将延续。目前多项政策工具发力,保障基建和制造业等领域中长期贷款的融资需求,除目前已有的宽信用政策外,央行再度重启PSL,目前已经连续两月正增,旨在支持政策性银行加大对特定领域的融资支持,巩固前期资金对信贷的撬动作用。同时,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延期扩容,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融资,企业中长期贷款持续改善的趋势有望延续。但居民部门的融资修复可能需要更多的政策发力支持以提振居民消费和地产融资需求。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后续信贷将延续向好趋势,社融也有望进一步微升。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疫情扩散超预期。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