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小木鱼贷款

本文目录

这些人就回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未来PPP还能不能搞?

经济观察网记者杜涛五年过去PPP,经历了高潮经历了衰落调整,有些人甚至退出了PPP行业。

PP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从2014年年初开始推动,利用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经历五年发展之后,进入2019年下半年,有人认为PPP在复苏,有人认为PPP在夯底,也有人准备离开,说看不到希望。

那么PPP到底怎么样了?未来的前途如何?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经济观察网记者就这些问题,提给了数名PPP圈内的专家与监管层人士,包含大学教授、中介咨询、社会资本、金融机构与监管层人士。通过他们的判断来观察未来中国PPP的发展趋势。

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

大岳咨询董事长金永祥:从2018年元旦到2019年的一季度末,每个季度市场推出的PPP项目都在下降。今年二季度项目数与与一季度持平,现在看,PPP已经见底,并开始恢复性回升了。

现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甚至今年的情况比去年压力还要大,今年的政府加大了专项债和债券的发行力度,但很明显问题也非常多,可能接下来会暴露出来。PPP作为经过几十年考验的一种投融资模式,已经变成了经济政策,接下来在支撑经济发展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经过五六年的高速发展,很多PPP项目已经从选择社会资本阶段进入到了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做的工作会发生变化,为保驾护航,保证这些项目顺利并实施产生效果将非常重要。

小木鱼(化名):自己看法:从当前情况看,PPP遭遇不少瓶颈,前期工作周期长,手续繁琐,部门规范性文件不一致,个别项目无所适从。尤其是专项债发行以来,对PPP有挤出效应,专项债更易操作,风险更小,利率更低,地方政府更倾向于专项债。从个人角度讲,PPP更适用于某些专项债领域,既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老百姓更好的服务需求、专业人干专业事的需要,更是盘活存量的需要。PPP会回归本质,规范有序推进。

未来,PPP更符合国家实际,尤其是第二个回归民间资本,国家推动的决心和信心不会变,从我们这看,会成熟一个推动一个,推动一个示范一片。

南方某地财政部门的PPP管理人士:现在PPP整个市场回归政策,以前太热,踩刹车。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提质增效的角度,PPP都有很强大的生存空间,只不过对于缺钱的地方,空间更大,对于财政空间充足的地方,更看重效率。

年鉴(化名):推广PPP,对于促进民间投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好好总结经验,规范运作、行稳致远。当下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一是规范好项目流程,做好与发改投资规【2019】1098号文的衔接。二是解决入库难问题。企业感觉财政的库比较难入,需要防止在一些地方异化为行政审批。三是推动项目融资。真正做到看项目本身,不依靠社会资本作为股东方的增信。

薛涛(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目前看毕竟各项法规已趋于稳定,当前局面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也就是说规模很难恢复到从前,但是还会一直有一定的金额和数量的释放,但大部分fi类型(也可以说是工程类)可能是建筑类央企或者平台公司(三峡、省市平台)的主要玩家。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融资受阻,大量地方政府目前选择推动平台转型来完成这方面的需求。因此也到来一些运营类项目注入平台公司。

清华大学PPP中心主任助理刘世坚:还可以推动,也应该继续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在新兴和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内的合作必不可少,不能因为某种特定政策的波动而彻底抛弃PPP这个理念。在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目前仍然需要抵制推到一切重建一个美丽新世界的诱惑。

武汉大学PPP中心主任刘穷志:PPP项目是递减的。无论是数量还是投资额,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无论是分领域还是总体,也无论是哪个地区,都应该是这样。PPP以私人部门替代部分公共部门,以公私合作提供公共服务模式替代公共部门独家提供公共服务模式,沿着市场深化改革的方向而产生,也必将沿着市场化改革方向而前行。PPP与市场化同生死,只要改革开放的大门是敞开的,而且越开越大,PPP前景必将愈发光明。

一家国有大行的从业人士:从金融机构来看,PPP现在贷款上来说比较稳定,是比较重要的品种,资管很难。险资投PPP或者ABS方面会是一个趋势。PPP肯定继续推进,关键现在很难上量,只能作为地方政府融资的补充。

北方某城市的PPP管理人士:PPP模式将长期存在在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平缓,以后在很长期间不会出现1617年那种野蛮生长的情况,在特定的政策鼓励下有可能在特定领域有较大增长。推动方向一是存量项目,目标化债。二是全面推进领域垃圾和污水处理。三是有一定稳定收入来源的项目。四是幸福产业及生态环境领域,需要长期投入的项目?解决难题一是上层建筑,条例可以确定法律地位。二是绩效管理体系。完善有利于政府监管的同时也在合同层面明确付费依据,明确政府履约条件。三是完善退出机制。将社会资本分类管理,尤其对于财务投资人降低退出要求。四是打通融资渠道。

某银行的PPP管理人士:PPP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以目前国家经济情况,PPP本该在对冲经济下行和引入社会资本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尽管PPP陷入冰点,但现在也没有一个更好更明确的替代模式,所以对于我们而言,有合规且风险可控的PPP项目还是会尽力去做。

P圈资深人士:行业是相对平稳状态,到后面几个季度,随着经济走势,会有一个小幅回暖。特别是大型基建,还是会有提升。肯定继续向下推,是解决我们现在投融资的很好的模式,并且能够运营和体制增效的模式,但是不是全部,还有其他的模式,比如直接发债。

对于未来该怎么做,对于众多行业人士,都认为政策稳定,预期稳定才是正确的方向。

金永祥:从全行业来讲,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PPP政策的稳定性。前一段时间PPP政策不稳定既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浪费,影响了效果的实现,又打击了有关各方的积极性和对PPP的信心。另外一个是相关的问题,怎么样恢复有关各方对的信心很重要,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应该表明态度积极引导。

南方某地财政部门的PPP管理人士:解决预期的问题,政策方面预期。大家要行成共识,各个参与方,对于其提质增效方面要有清醒的人士。

薛涛:也就是说会在四五年内僵持在当前局面,因为的顶层规则不够适用中国国情。

刘世坚:首先是政策。目前的政策性门槛既多又高还很严厉,市场被压缩得比较厉害。从短期看,这方面的政策调整应该会比较困难,因为金融风险防控和地方债化解的压力一直都在。地方上可以拿出来做PPP,而且还能顺利入库的项目很少。

其次是融资。在“入库难”和“穿透原则”的双重挤压之下,PPP项目融资环境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项目面临融资不能到位的风险。

再次是履约。自2014、2015年启动的PPP项目,陆续已经进入运营期,政府方付费的压力陡增。各地政府能否如约付费,是PPP项目可持续运转的关键所在。

刘穷志:尽快出台PPP条例,完善相关制度。这是推进PPP的根基,稳定大家的预期;还有一些制度需要完善,比如物有所值定量评价制度。(2)将10%提升至15%。当年10%的制度设计原因有二,一是经验不足,是为试验;二是制度不规范,是为防范风险;现在提升至15%,这因为两个情况基本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在经济下行时期,包含在PPP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拉动经济具有最大的乘数效应。(3)国务院应该对推进PPP负总责,或者指定负总责的部门。

一家国有大行的从业人士:现在政策不够稳定,政策来回变化,金融机构会选择保守的方式推动PPP,金融机构需要稳定清晰持续的政策环境。

某银行的PPP管理人士:第一、市场信心缺失。受政策调整影响,很多前期做的PPP项目,要么需要费大力气整改,要么根本就无法推动。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信心和热情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第二、政策需要更明确。PPP都已经推动五年了,但上位法依然缺失,建议尽快推动PPP条例出台。关于合规PPP是否属于隐性债务,除财政部以外的其他相关部委也应予以明确。第三、10%红线约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因此大都需要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付费补充,但目前很多地方都已接近10%红线,建议综合考虑对冲经济下行需要和PPP的长期性透明性,给予适度的放松。

年鉴(化名):行情不太好、推动下去各方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踌躇不前,但鉴于PPP的重大意义,还是有必要积极稳妥地推。

P圈资深人士:最大的制约,并不是技术上的,是政策的延续性,PPP这几年经历的主要问题是政策的不断调整,影响了PPP市场的信心,造成了各方参与的信心不足。

房贷选择的精算法

21世纪经济学第一定律:通货是永恒膨胀的,市场是没有边界的。贷款选择的精算法贷款应该如何选择,贷20年还是30年。

等额本息还是等额本金。

数学上可以严格证明存在最优解:30年等额本息。

举个例子,贷款是应该20年好还是30年好。

等额本息好还是等额本金好。

光这个问题就可以吵上几十年。

更有甚者,目前的银行一线工作人员体会是:“等额本金”好。

很多客户知道了等额本金之后,哭晕在沙发上。纷纷拉着信贷员的手说,原来还有这样的好东西,你为什么不介绍给我。

甚至还有粪青怒而发文,等额本金更优异,银行为什么故意不介绍给客户,是不是想多赚利息。

至于贷款20年好,还是30年好,则讨论得各有千秋。

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要看你拿了钱去做投资,投资收益超过5.175%,则30年好。否则应该越短越好”。

这快成了理论结语,以及主流“共识”了。甚至一些比较大卡的财经杂志,类如《理财周刊》,也会引用如此的说法。

当然,还有一些非主流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女性。

“银行贷款最不划算了。它是倒过来算的。先还利息,后还本金。所以贷款短的话,前几年全部都是先还利息”。

更脑残的是,这样的言论居然还十分普及。包括一些高等教育的所谓白领丽人。

二)最优解

我们来看二个情况。

C1,你每月月供4000元。

C2,你每月月供3000元。但可以选择性加供1000元。

利率都是一样的。请问这二个情况孰优。

答案至为明显。C2绝对优。方案明显胜出。

因为这相当于你多了一个选择权,多了一个Oi。

C2当你在还月供的那一刻,你可以选则是还3000,还是还4000。

如果在还款的当月,利率十分之高。譬如正值新股发行,又或者有好的投资项目。那你就还3000。把剩下的1000拿去做投资。

如果当月投资回报一般,那你就还4000。最坏的情况也就和C1打平。

这是怎样一个模型呢。这就是20年月供,和30年月供的模型。以一笔9折贷款,700000元为例;

20年月供,每月4687.63元

30年月供,每月3832.97元。二者相差854.66元。

因为在中国,是存在“提前还款”制度的。而且提前还款,通常是没有罚息的(一年之后)。

所以最优的策略是,你永远应该选30年期贷款。然后不停地提前还款。

哪怕你想好还款能力很强,这笔贷款七八年内就会还清的。你也不要选八年。

而是应该选30年,然后不停地提前还款。

因为银行和你签的协议,相当于一份D。约定了你每月必须得还4000。这是一种约束。

还不如约束每月还3000,而我有多还的自由。

这样,哪怕遇到职场风险也不怕。安全系数更是大大增强。

最后说明一下。这个策略会有一点点小小的费用。以每半年提前还贷一次而计,大约在20元左右。

三)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

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哪个更划算。

当然是等额本息更划算。

理由呢。如前所述。30年期贷款比20年期更划算,因为你可以拿着3000元月供,还有1000元的选择权。而不是银行逼死你的每月“必需”得还4000。

如果有更好的投资机会。甚至万一你失去工作。

“收益性,安全性”,都是等额本息更佳。这是绝对优。不存在争辩的余地。

“30年期等额本息”是所有贷款中最优的选择。这是绝对优,不存在争辩的余地。

四)定量计算

知道了“30年期等额本息”是所有贷款中的最优选择。我们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地告诉你,划算多少。差百分之几。

在这里,我们选择的贴现率是15%。不要问我为什么。关于货币经济学的解释,会另外专启文章。你只要记住这个结论就可以了。

另外要注意的是,这个贴现率和前三章无关。无论15%还是12%还是8%,“30年期等额本息”都是最优解。

以一笔9折,70万元贷款为例:

其中,基础是“30年期等额本息”,每月还款3833元。

然后旁边是另外五种按揭模式的月供,以及他们与3833元的差额。

对账这一系列的差额,以NPV(15%/12,J10:J371)代入,就可以得出他们的贴现值。

答案十分清晰,相对于“等额本息”而言,“等额本金”大概贵了5.6%

你贷款100万元的等额本息,和贷款94.4万元等额本金,效果是一样的。

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异!

另外几种贷款模式,于此类似,“30年期等额本息”是最划算的。如果他贷100万元,则;

相当于以30年期等额本金贷款94.4万元

相当于以20年期等额本息贷款92.4万元

相当于以20年期等额本金贷款88.1万元

相当于以10年期等额本息贷款77.0万元

相当于以10年期等额本金贷款75.0万元

不懂计算亏一生。很多人仅仅在“贷款方式”选择上面,就轻易地亏掉了数十万元。

或许有人会问。你这个15%的贴现率也太高了。做什么样的投资,才能达到如此回报呢。

很简单。因为差异还是较小,每月仅数百数千元。所以简单的“烤鸭烧鹅大法”即可。

你每天晚上回家,路过老广东菜馆。对,就那家卤香四溢的广东菜馆,你多带一只烧鹅回家。当作加餐。

你不用做什么投资。你就纯消费,每天多加一餐,每餐多加一道菜。

你的人生就赚回来了。每一分钱都更有意义。

就象有的哲人说的,“人生真正的财富只有二种,陪伴孩子的时间和你花出去的钱”。

高澜股份“宫斗”疑云:反对高价收购 老董事遭“逼退”

高澜股份在公告中披露,此次收购东莞硅翔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完全现金进行。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探访发现,在员工眼里,这起“买卖”并非“老板卖掉公司”,而是“公司要上市了”。

夫妻店都可能兵戎相向,合伙人反目自然也是资本市场最为常见的戏码。

就像李国庆被俞渝“请”出当当网一样,近日,A股市场也有一家公司的“开山元老”,遭遇昔日合作伙伴“清理”。

导火索的引爆,源于一场疑点重重的收购。

9月29日,高澜股份召开股东大会,其拟现金购买东莞市硅翔绝缘材料有限公司(简称“东莞硅翔”)51%股权并与交易对手签订相关资产购买协议的议案,遭到了董事吴文伟及监事陈德忠的反对。

更为诡异的是,这一尴尬局面出现的下一交易日。

10月8日,高澜股份便马不停蹄地连发四份公告,合计持有公司3%以上股东唐洪、关胜利、梁清利提请将董事吴文伟更换为唐洪,将公司监事陈德忠更换为陈惠军。

这场剑拔弩张的“斗争”,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争议标的东莞硅翔调查

吴文伟投出反对票的原因是,东莞硅翔经营风险偏大,资产评估估价偏高,产品前景不明,技术含量较低,已经出现大量坏账,标的资产还曾经存在注册资本未缴足、股权代持、同业竞争、关联公司占用标的公司资金、重大业务合同主要条款缺失、违反社保劳动法规等多项不合规风险等。

种种线索都指向这家东莞的传统制造企业。

10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前往了漩涡中心——东莞长安镇沙头社区木鱼路57号,这是收购标的东莞硅翔主要经营场所。

公开资料显示,东莞硅翔成立于2008年5月,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加热散热、防火隔热材料、柔性电路板等,主要产品包括PTC加热器、FPC柔性电路板、集成母排、防火隔热棉、缓冲垫等。

9月29日,高澜股份拟以2.04亿元收购东莞硅翔51%的股权,东莞硅翔整体估值为4亿元。但截至本次交易资产评估基准日2019年6月30日,东莞硅翔经审计的净资产仅为0.97亿元,评估值为3.91亿元,评估增值率303.51%。

那么,东莞硅翔值这么高的价格吗?

偌大的黑色招牌上“硅翔工业园”五个烫金大字非常显眼,探访当天,园区内随处可见车辆和人员出入,员工正在正常办公,园区前还有两名工作人员摆着桌子进行普工招聘。

园外张贴的宣传册指出,园区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公司现有人数800多人,但根据启信宝数据显示,2018年东莞硅翔缴纳社保的人数仅为206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园区内合计有7栋楼,其中四栋用于生产经营和办公,每栋楼的生产车间各有分工,在厂房外不远处建有三栋员工宿舍,宿舍前还设置了篮球场。

据公司员工介绍,公司经营、生产场所全为租赁用地。

两万平米的园区,就是东莞硅翔所有的生产经营场所,与长安镇遍布的工厂比起来,东莞硅翔的规模不算小,但也绝对称不上大。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2016年,为扩大经营业务,东莞硅翔与惠捷科技合作成立MES电子智能工厂,主要用于生产FPC/PCBA/CCS等柔性电路板和集成母排等。

不过,公司员工向本报记者透露,该工厂目前还在建设当中,并未正式投产。

吴文伟认为,东莞硅翔所处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处于国家补贴政策退坡汽车厂家产销急剧下降的不利市场环境,公司产品的市场前景不容乐观,其主营产品加热膜、隔热棉等市场容量不大,技术含量不高,公司技术力量偏弱,难以形成持续的盈利能力。

不过,在东莞硅翔员工看来,公司的产品颇具竞争力,“看上去很简单,但是有很多产业构成”,在价格、品质上具有优势,公司产线都是自有,另外还单独设有实验室,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定制方案,客户群稳定。

据其介绍,公司实用新型专利有23项,发明专利十几个,还有一些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当中。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宇通客车等新能源汽车龙头公司均是公司的服务客户。

被卷入猛狮科技危局

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东莞硅翔的财务数据却不容乐观。

资产评估报告显示,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东莞硅翔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29亿元、1.6亿元、1.94亿元、1.1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65.26万元、3161.82万元、2588.44万元、1686.46万元。

其中,2018年东莞硅翔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20.47%、-18.13%,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同时,公司现金流状况也不容乐观,报告期内,东莞硅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932.12万元、-1439.36万元、-4503.5万元、-5776.25万元,净流出幅度不断扩大。

整体来看,三年半时间里,东莞硅翔净利润合计仅8701.98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合计为-1.08亿元,两者相背离。

此外,东莞硅翔的坏账问题也非常严重,截至报告期末,东莞硅翔应收账款账面值高达1.56亿元,占期末标的总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达63.4%、70.9%。

但东莞硅翔计提坏账准备仅1270.8万元。

其中,东莞硅翔对河南国能电池有限公司计提坏账准备335.63万元(100%计提)、常熟华兴创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计提158.22万元(36.36%计提比例)、对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计提坏账准备18.34万元(计提比例为100%)。

但与东莞硅翔发生买卖合同纠纷的并不止于此。启信宝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东莞硅翔还曾与上海保佳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斐翔供应链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发生买卖合同纠纷,其中,上海保佳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已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近日,东莞硅翔又被卷入了猛狮科技的“危局”当中。

根据本报记者了解,2019年6月,东莞硅翔告猛狮科技及其子公司福建猛狮新能源科技等一案正式开庭。

截至目前,猛狮科技已经资不抵债,净资产为负值。

老臣子投出反对票

这场质疑背后,高澜股份的管理层“纷争”若隐若现。

此次投出反对票的董事吴伟文和监事陈德忠都是高澜股份的老臣,其中吴伟文为高澜股份现第二大股东,还曾是高澜股份实际控制人之一及原总经理。

2001年,李琦、唐洪、吴文伟三人共同成立了高澜水技术有限公司,这是高澜股份的前身,三人在高澜股份的上市过程中,作为一致行动人共同控制着公司。

但今年2月,高澜股份却突发公告称《一致行动协议》到期后不再续签,三名高管李琦、吴文伟、唐洪三人解除了《一致行动协议》,高澜股份再无实际行动人。而李琦则凭借19.89%的持股比例稳居大股东宝座。

此外,从2005年开始,吴文伟就一直担任高澜股份总经理一职,但今年3月,高澜股份又发布公告称,因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对公司总经理职务进行调整,由公司董事长李琦兼任公司总经理职务,吴文伟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职务,但仍担任公司董事。

今年6月起,高澜股份开始筹划收购东莞硅翔,早已被“扫出”管理层的吴文伟投出了“坚定的反对票”。

在吴文伟看来,东莞硅翔资产质量不佳,且短期内无法与上市公司产生有效协同效果。同时,他还指出,东莞硅翔的三次扩建均未完成环保验收手续,经营场所无权属证书,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存在重大风险。

“标的公司曾经存在注册资本未缴足、股权代持、同业竞争、关联公司占用标的公司资金、重大业务合同主要条款缺失、违反社保劳动法规等多项不合规风险,同时公司不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治理薄弱,公司控股股东合规意识不足,其承诺的可信度低,交易对方的履约能力偏弱,对上市公司利益带来难以避免的风险。”吴文伟指出。

10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以投资者身份致电高澜股份证券部,询问吴文伟的“反对票”是否与公司管理层“内斗”有关,接线人员矢口否认,表示反对票属于董事对该事件的个人意见。

现金收购或为规避监管

高澜股份在公告中披露,此次收购东莞硅翔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完全现金进行。

尽管高澜股份是否有进一步收购东莞硅翔49%股权的计划还不得而知,但公司在资金方面的筹备却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

上文提到,东莞硅翔51%的股份作价2.04亿元,但高澜股份却两次以收购东莞硅翔为由,拟合计募资4亿元。

在9月30日披露的《关于向银行申请并购贷款的公告》中,高澜股份表示,拟向银行申请不超过人民币1.3亿元的并购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三年,用于收购东莞硅翔股权所支付的部分对价。

而在《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高澜股份又拟通过可转债募集资金不超过2.8亿元,其中2.04亿元用于支付此次收购的对价,0.7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两次合计拟募资金额合计4.1亿元,远超过交易交割,与东莞硅翔整体估值相当。

针对这一问题,10月11日,高澜股份证券部人士回应称,如果公司可转债成功发行,将会以此次募集的资金替换银行贷款,并不是为了整体收购东莞硅翔。

该人士还表示,公司如果未来有进一步收购东莞硅翔的计划,会再进行相关的披露。

高澜股份的另一举动似乎也透露出其“规避”重大资产重组的意图。

根据公告内容显示,高澜股份购买东莞硅翔51%股份所花费的2.04亿资金中,将会有60%的资金(约1.22亿元)会放置在“共管账户”中,经过上市公司同意,共管账户的资金可以用于严若红等人(东莞硅翔股东)以协议转让、大宗交易、竞价交易等方式购买高澜股份股票、认购高澜股份可转债或借款给东莞硅翔等。

同时,严若红还承诺,在购买高澜股份股票的三年内,不会出售其股票。

如果以10月11日高澜股份12.37元的收盘价计算,共管账户的资金可购买东莞硅翔986.26万股,占高澜股份总股本的5.30%,略高于高澜股份第四大股东的持股数。

值得注意的是,高澜股份现有股东还在马不停蹄地减持。

9月23日,高澜股份第四大股东广州海汇成长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简称“广州海汇”)将其持有的934.43万股(占比5.02%股份)全部转让给深圳建信华讯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转让价格为10.863元/股,较当日12.75元的收盘价折价14.8%。

同时,今年以来,公司第二大股东吴文伟和第三大股东高荣荣均多次减持。

(责任编辑:张倩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