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小米贷款审核

本文目录

小米消费金融“被贷款”之谜

因“没有申请过贷款,征信报告上却莫名新增贷款记录”,首家由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的持牌消金机构小米消费金融,近日引发不少消费者和舆论的关注。对于消费者反映的情况,记者6月20日向小米消费金融采访求证,并邀请了多位用户对小米消费金融旗下贷款产品进行了亲测,虽未在征信报告上无故新增贷款记录,但贷款过程中的一键授权操作,仍引发争议。

没有贷款却在征信报告新增记录

“我从来没有贷过款,不知道为什么就上了征信记录!”近两日,一位来自湖南的消费者李华(化名)告诉记者,近期在中国银行查到的一份个人征信报告让他大跌眼镜。

李华表示,自己并未在小米旗下任何金融A上进行过借款,且名下银行卡也从未有该笔贷款金额转入,征信报告却显示小米消费金融曾于2021年11月13日发放44425元个人消费贷款,于2024年11月12日到期,截至2022年4月,余额为0。

“这笔贷款至今还显示在贷款记录中,这样其他贷款机构也会感觉我的个人负债比较高,很影响我的个人信贷。”李华直言,对于为何征信报告会有这样一项“无中生有”的贷款,他至今百思不得其解,曾多次拨打小米官方客服询问,但电话却无人接听。

对于李华反映的问题,记者向小米消费金融采访求证,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应。

不过,记者注意到,李华这一情况并非孤例,例如在黑猫投诉等平台还有多位消费者也反映遇到了类似情况,其中就有人讲述于6月4日通过工商银行查询征信,同样发现在贷款明细中显示小米消费金融曾于2022年3月9日向其发放20900元其他个人消费贷款,截至2022年4月,余额为0。该人士称,经多次自查,其未通过小米消费金融进行借款,且当月所有名下银行卡流水未发现有此笔金额转入。

为何未曾贷款却上了贷款征信记录?究竟是何原因导致?虽然小米未对此给出回应,但北京商报记者多方尝试寻找答案。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未申请贷款却有相关记录,可能是消费者点击了某授权按钮。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也指出,消费者可能是在其他平台申请过,授权的时候一键授权了其他消费金融机构,这一商业模式主要体现在助贷或联合贷模式中。

记者以自身为例亲测查看了个人征信报告,报告仅在查询记录中显示小米消费金融有过贷款审批查询,并未发现在贷款一栏中有所记录。

在后续调查中,李华表示,在进行一系列交涉后,小米消费金融已经给出解决方案。“新增贷款主要因为联合贷,他们说是给别的贷款平台做的授信额度,要撤销这个贷款记录只要把账号注销就行了,我给他们发个邮件,他们直接帮我操作。”不过,对于何时注册的这一贷款账户,李华依然表示并不知情。

贷款申请过程一键授权惹争议

除了前述李华反映的联合贷问题外,记者亲测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费解操作。

例如,记者在天星金融申请贷款时,页面明确显示贷款机构为小米消费金融,但贷款申请过程中,却需一键授权至小米消费金融合作金融机构,其中包括中银消费金融、华夏银行、中邮消费金融等,所需授权资料包括个人信息、征信授权书、客户知情确认书、个人电子签名签署授权书。以中银消费金融个人征信信息查询及使用授权书为例,其中提到该授权用途主要为审核贷款申请以及对已发放个人信贷进行贷款风险管理等。

紧接着,记者在点击同意一揽子协议完成信息审核后,页面再次提示由小米消费金融提供本次借款服务。记者需要进一步点击同意小米消费金融委托扣款授权书以及小米消费金融个人消费性借款协议。从协议来看,记者此次贷款年化利率为21.6%。

为避免偶然性,记者另外还邀请了多位用户进行实测,但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已告知贷款机构为小米消费金融,但在贷款过程中碰到了一键授权操作,获取授权的机构包括光大银行、苏银消费金融等,贷款年化利率分别为18%、23.976%。

既然页面已告知由小米消费金融贷款,且最终审核贷款机构同样为该机构,那贷款过程中将用户贷款信息一键授权至合作机构主要为何?此举设置是否合理?对于这一操作,北京商报记者向小米消费金融采访,但未获得回应。

不过,记者从小米消费金融前述合作机构处了解到,这一贷款授权主要是出于联合贷操作考虑,一般出资比例按照70%和30%分配。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贷款申请过程中的一键授权,往往会发生在一些助贷或联合贷平台的协议中,因为最终的贷款机构是哪家可能具有不确定性,但此类做法容易形成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今年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的风险提示明确提醒,一些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在开展相关业务或合作业务时,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不到位,比如以默认同意、概括授权等方式获取授权,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因此,在具体个人信息授权过程中,需要以合规为前提,比如明确提醒,细化授权内容,或者进行单独授权等,给予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于百程说道。

“另据《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个人信息控制者开展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一键授权多家机构征信授权书属于信息收集过度,属于不合理不合规操作。”李亚直言道。

业内认为,当前对信贷资金来源监管穿透是大方向,不少互联网巨头已在整改过程中落实品牌隔离,通过资金来源区分自营、联合贷和助贷业务,明确信贷权责。

“正常来说,应该是该笔业务需要哪家金融机构出资放款,再授权给哪家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说道。

连续两年盈利

小米消费金融于2020年5月底开业,注册资本15亿元,是首家由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根据其官方披露,小米消费金融的愿景是做一家科技驱动型的消费金融公司,旗下包括大额消费贷款产品“星享贷”、小额线上消费贷款产品“随星借”,以及购物分期产品“星易购”,对应年化利率均在24%以内。

另据披露,小米消费金融也是目前少有的开业后连续两年盈利的消费金融公司,截至2021年末,公司总资产63.16亿元,净资产15.05亿元,实现净利润368万元。

不过,置身持牌消金行业来看,小米消费金融年度业绩并不占优。

近一年来,在减费让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背景下,监管对于借贷市场也作出了诸多规范和要求,推动贷款利率的下行。金天指出,可以看到各家机构在定价上,除了由其客群选择策略决定外,还受到资金成本、获客成本、风险定价能力等因素制约,如果其成本端比较刚性,那么在客户端的定价就难以压降,这在同业普遍降息的市场环境下,可能客观上造成其目标客群趋于次级、资产质量有所滑坡的问题,这需要小米消费金融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苏筱芮则指出,从行业整体来看,小米消费金融并非老牌消金选手,在消费金融行业马太效应日益加剧的当下,多家消费金融公司采取客群上浮战略,对优质客户的争夺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后来者跻身头部的难度较大。

对于后续发展策略,北京商报记者同样向小米消费金融采访,但未获得回应。苏筱芮建议,后续展业上机构还需多方加强,例如在个人征信方面,需要遵循监管关于“断直连”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需要认真倾听消费者反馈的相关问题,建立健全客户沟通机制,不断提升客户服务及体验水平。(来源:北京商报金融调查小组)

小米手机装了信息审查功能?德国BSI终于还其清白

今日消息,德国联邦信息安全办公室(BSI)向小米公司发出通知,确认没有证据表明小米手机存在“审查”功能。

去年9月,一份出自立陶宛的“产品调查报告”声称,在欧洲销售的小米旗舰手机具有内置检测和审查功能,能够检测一些敏感字眼。同时强调该功能已在欧盟关闭,但是可被远端启用,并且将相关数据以加密形式发送至位于新加坡的服务器,可能违反欧洲境内的数据使用法规。

据悉,这份报告分析了三种智能手机机型。它们分别华为P405G、小米Mi10T5G和一加OP8T5G。

立陶宛网络安全中心NKSC对小米手机提出了最严重的指控,称在小米手机上发现了3个所谓“潜在风险”。

与此同时,立陶宛国防部副部长鼓动该国民众不要购买新的中国手机,并尽快处理掉已经购买的手机。并且,立陶宛还与其他欧盟国家和美国官员分享了这份报告。

对于立陶宛的指控,小米反驳称,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限制或阻止用户的任何个人行为,例如搜索、通话、浏览网页或使用第三方通信软件。

在进一步的说明中,小米表示这份报告实际上是广告管理软件的运作情况,该软件会以受限能力进行管理小米自有A(例如小米影片、小米流览器等)推送到手机上的付费广告,避免使用者受到令人不快的内容影响。

小米方面还强调,“不会审查用户的通信信息”、“充分尊重和保护所有用户的合法权利”,并补充称,小米手机符合《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不仅在所有资料取用均事先获得用户同意,同时也符合欧盟及其成员国在地法规要求。

而在立陶宛发布报告后,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出动了。德国联邦信息安全办公室(BSI)对小米手机进行了三个半月的跟进调查。

历时数月的技术检查,现在德国BSI得出结论: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情况,也不需要进一步调查或采取其他措施。针对前述报告,通知特别指出:“BSI无法侦测到原报告提及的过滤列表的传输行为。”

对此,小米发言人表示,很高兴BSI证实了小米遵守欧盟和各国的数据隐私和安全法律。并称“小米一贯重视客户的隐私和安全,并且承诺以透明、负责的方式来运营业务,今后也将欢迎用户、监管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与小米开展交流。”

最终,立陶宛这场闹剧以德国BSI称无证据表明小米手机有“审查”功能收场,一场风波总算就此平息。网友则调侃称,建议小米手机退出立陶宛市场,让他们“无机可用”。

这句玩笑的背后,其实也证明了小米手机热销立陶宛市场。

不仅是立陶宛市场,目前小米手机在整个欧洲市场也占据领先地位。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欧洲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小米超越苹果首次达到第二,西欧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迅猛,市场份额稳居第三。

二季度,小米更进一步,根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小米二季度以出货1270万部手机、25.3%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越三星位居欧洲第一,出货同比增长67.1%。

▷2021年第二季度欧洲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

根据C的数据,2021年三季度欧洲智能手机市场中,小米份额排名第二,是欧洲销量最高的中国手机企业。其中,在立陶宛、白俄罗斯、波兰等国,小米出货量位居第一。

此前,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曾公开表示,小米集团要“死磕”中国市场,并坚定不移的走全球化道路,小米目标的是在未来几年在欧洲市场占有率排到第一位。

得益于海外市场的突飞猛进,小米才能迅速地成为全球排名第三的手机品牌。

也可能是“树大招风”,小米遭遇类似立陶宛指控的事件也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2021年年初,小米就被美国方面认定为“中国军方公司”。经过一番博弈,最终在2021年5月25日解除认定。

对于此类事件,小米给出的态度一直是——注重隐私安全、欢迎监督。可谓“身正不怕影子斜”。

而大家也不禁担忧,下一个会被针对的国产手机品牌会是谁呢?

小米随星借被曝用户信息仍未“断直连”贷款实际利率远高于合同利率

小米随星借亟需明确贷款行为界限

《中国科技投资》杨永洁

今年7月,央行征信管理局向网络平台下发通知,要求网络平台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而小米随星借贷款用户提供的《助贷/联合贷授权分享协议》显示,平台将个人信息直接分享给第三方金融机构。分析人士表示,助贷机构分享信息给金融机构,存在平台非法或过度获取数据及权属不清晰等风险,“断直连”旨在让持牌征信机构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提供数据业务。

除此之外,有用户向记者表示,其在小米随星借贷款的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存在较大出入,且高于监管规定利率。针对小米随星借存在的诸多问题,记者致函其母公司天星数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星数科”),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仍未“断直连”?

小米随星借,原为“小米贷款”,现为天星金融旗下信贷服务。2014年,小米钱包A上线,与小米金融A一起为用户提供支付、信贷、保险、理财、互助等个人金融服务。2019年9月,小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米数科”)成立,2020年10月,小米数科更名为天星数科,小米金融A更新为天星金融A。

天星数科官网显示,其产品及服务包括产业金融、金融科技、信贷、财富、保险以及钱包等六项。其中,信贷为小米随星借,分为随星借快贷、随星借优贷、随星借小微贷以及小米分期。在贷款模式方面,小米随星借目前主要采用联合贷及助贷模式。

*小米随星借分类,截图自天星数科官网

然而,根据近期监管要求,小米随星借需完成与金融机构“断直连”。7月7日,央行征信管理局向网络平台下发通知,要求网络平台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具体来看,按照个人征信业务整改工作要求,平台方在开展引流、助贷、联合贷等业务合作中,不得将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平台内产生的信息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

但记者获悉,小米随星借仍存在此类问题。用户王玉(化名)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表示,其于今年10月在天星金融APP小米随星借“快贷”进行贷款,总额为9000元,年化利率为23.4%,分12期等额本息还款。

王玉提供的贷款合同显示,贷款人为陕西长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银消金”),王玉所贷金额均为长银消金提供,该业务即为助贷业务。

*小米随星借贷款合同及助贷联合贷分享协议,王玉提供

据王玉的《助贷/联合贷授权分享协议》显示,在用户选择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时,第三方金融机构需完成实名验证、风控审核等步骤,用户阅读此协议即表示同意天星金融将个人信息分享给长银消金。

贵州数据宝产品研究院院长李可顺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表示,助贷机构通过分享用户信息给金融机构,以获取数据交易及助贷佣金服务,存在助贷机构为扩大业务能力、非法或过度获取用户数据以维持其数据效果的风险;而金融机构通过助贷机构采购或无偿获取数据,导致数据权属不清晰。

李可顺进一步指出,“断直连”旨在让持牌征信机构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提供数据业务,亦是为了扫清非法数据交易和共享业务。

针对如何采取措施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问题,百行征信研究中心研究员叶征告诉《中国科技投资》记者,“断直连”方案将由市场化征信机构向金融机构提供信用信息服务,保护个人信息和信用评分等征信相关信息,化信息垄断为信息共享。叶征补充道,市场化征信机构“断直连”服务方案拟达成个人信息及信用评分信息等由征信机构进行统一管理、保存和查询,互联网助贷平台或金融机构通过征信机构统一进行上报和查询来实现,防止“数据-网络效应-金融业务”的闭环效应产生垄断,同时兼顾平台与金融机构现有存量业务的平稳过渡。

贷款利率超出合同约定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多位用户在小米星随星借的贷款中发现前后利率不符及偏高的问题。用户王东(化名)于今年5月在小米随星借贷款3000元,分12期等额本息还款,合同显示年化利率为6.5%,放款方为黑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黑河农商行”),担保方亦为黑河农商行。

*王东贷款情况

然而,王东每期需还款288.05元,实际年化利率为27%,与贷款合同不符。以最近一期为例,用户还款金额为288.05元,其中本金为241.57元,利息为10.66元,担保费为35.82元。

刘丽(化名)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表示,自己此前在小米随星借的“小米分期”贷款7000元,分12期等额还款,每期需还款699.74元。彼时刘丽并未在意合同利率情况,之后偶然间发现合同年化利率竟高达35%。

刘丽在黑猫投诉进行申诉,小米随星借回复道,“关于您所述情况,已对接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核查,后续会有工作人员联系您”,但截至发稿,刘丽表示并未接到任何回电。

*刘丽贷款合同

北京语言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麒鉴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表示,2021年3月31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3号公告,指出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存款类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为贷款业务提供广告或展示平台的互联网平台等,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

与此同时,上述公告进一步明确了贷款机构贷款利率的计算方式。麒鉴补充道,“贷款成本则包括利息及与贷款直接相关的各类费用,所谓的征信查询费、第三方服务费、担保费以及各种手续费等都包括在贷款成本里,都将计算到年化贷款利率中。”小米随星借在部分贷款中显示的贷款年化利率却与实际存在差距。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人民法院应严格依法规制高利贷,对金融机构的利率上限给出了年化24%的规定。若借款人以贷款人同时主张的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和其他费用过高,显著背离实际损失为由,请求对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予以调减的,应予支持。

此前,央行上海分行印发《关于做好配合打击惩治“套路贷”加大消费金融业务创新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规范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严控资金流向各类“助贷平台”,并对已爆出问题的信贷业务严格落实整改要求。

麒鉴表示,银保监会要求银行在业务合规和风险控制上承担贷款的完全责任,而不能将贷款的合规和风险控制放任给助贷机构。某银行市场分析师指出,商业银行需要严格把关合作的金融科技公司相关资质,并明确合作双方的业务边界、风险与法律分担机制。因此,小米随星借应审慎经营以符合商业银行贷款合作资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