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随星借(原小米贷款)常见问题小贴士(三)
小米随星借(原小米贷款)是天星金融官方出品的一款高额、低息、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及分期产品。简单三步,即可享受天星金融为您提供的专属额度,随时解决燃眉之急。一次操作,就可使用天星金融体系内的0首付分期,更有不定期推出的全额免息购物让您畅享科技带来的乐趣。
如何进行贷款?
您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贷款:
【天星金融/钱包/小米贷款/随星借】A→【随星借】→【去借钱】→【填写借款页所需信息】→【等待放款】最快1分钟到账。
贷款前您需要通过以下步骤申请贷款额度:
【天星金融/钱包/小米贷款/随星借】A→【随星借】→【立即领取】→【填写身份证号码】→【填写手机号码】→【人脸识别】
如何更换随星借手机号码?
请先确认修改的是小米账号的安全手机号,还是银行卡绑定手机号。
修改银行卡绑定手机号:如果在银行柜台更新了银行卡的预留手机号码,请解绑该卡重新绑定即可。
解绑和绑定银行卡步骤如下:①解绑银行卡:打开【天星金融/钱包/小米贷款/随星借】A→【我的】→【银行卡】→【支付/贷款银行卡】→选择要解绑的银行卡→【取消绑定】;②绑定银行卡:打开【天星金融/钱包/小米贷款/随星借】A→【我的】→【银行卡】→【支付/贷款银行卡】→下方【添加银行卡】
如何查看贷款额度?
查看贷款额度的方法如下:1、打开【天星金融钱包】A→【首页】→【随星借】→可在额度卡片查看额度;2、打开【天星金融】A→【首页】→点击底部【随星借】→可在额度卡片查看额度;3、打开【小米随星借】A→【首页】→可在额度卡片查看额度;4、打开【小米贷款】A→【首页】→可在额度卡片查看额度。
小米称天星数科目前没分拆计划:2021年金融业务消费贷款余额下降
来源:金融虎APP作者:雄飞
昨日晚间,小米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第四季度总收入达到856亿元,同比增长21.4%;经调整净利润达到人民币45亿元,同比增长39.6%。2021年全年,小米集团总收入达到人民币3283亿元,同比增长33.5%;经调整净利润达到人民币220亿元,同比增长69.5%。其中,包括金融科技业务在内的互联网服务版块收入2021年全年达282亿元,同比增长18.8%,2021年第四季度收入达73亿元同比增长17.7%。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小米金融有没有分拆计划一事,小米副总裁兼CFO林世伟在随后的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小米金融已经更名为天星数科,目前没有分拆的计划,但会根据市场情况做出调整。
个人消费贷业务已由小米消金承接运营
林世伟称,天星数科主要关注零售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等方面的业务。零售金融方面,过去一年多以来,我们还是按照监管要求,进行了合规梳理,实现了合规基础上的平稳发展;供应链金融方面,我们为供应链行业提供更好的信用服务,这两个业务都一直在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2月,据媒体报道称,小米旗下金融科技业务天星数科正在缩减业务线,将原有900人团队缩减1/3,而原有7条业务线将只保留还在上升期的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主要条线。天星数科方面当时回应称,天星数科团队不存在缩减的情况,相关业务线本着‘聚焦主业、服务实体’的原则,在2021年第四季度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将相关业务线整合形成数字产业金融部和数字零售金融部。其中,数字零售金融部下设信贷科技业务部、综合业务部、支付业务部及国际业务部。在业务整合方面,原天星数科旗下主打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随星借”已经由小米小贷公司变为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运营。
据天星数科官网信息显示,其产品及服务包括产业金融、金融科技、小微金融(原为信贷“随星借”)、财富、保险以及钱包等六个类别。天星金融的财富为理财业务。提供产品包括券商理财、基金投资、保险理财以及黄金投资。支付服务包括交通卡、MiP、小米信用卡等等。
据金融虎APP此前了解,小米信贷业务随星借此前分为随星借快贷、随星借优待、随星借小微贷以及小米分期。目前,信贷的随星借已更名为小微金融,其主营产品也随之变更为顺业贷。据介绍,顺业贷前身为34,由重庆小米小贷向小米生态内的注册用户提供个人经营场景下的贷款服务(包括经营资金周转、店铺租金、店铺装修、物资采购等)。
去年10月15日,上海小米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发生系列工商变更,法人兼董事洪锋、董事雷军和林斌全部退出,由林世伟一人接任法人、总经理以及执行董事职务,同时,全资控股母公司由小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天星数科科技有限公司。天星数科注册资本23.14亿元,法人仍为洪锋并兼任董事,雷军为董事长,林斌为董事,刘德为监事。在股权链上,天星数科系小米商业保理(天津)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最终由小米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全资控股。
小米消费金融由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出资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金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大顺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等股东出资成立的全国性科技型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其中,小米出资7.5亿元,占比50%;重庆农商行出资4.5亿元,占比30%。据小米消费金融方面披露,其开业两年连续盈利。
小米金融业务整体消费贷款余额下降
按小米集团业务分类来看,2021年,小米全年智能手机收入达到人民币2,089亿元,同比增长37.2%;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90.3百万台,同比增长30.0%。2021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机收入达到人民币505亿元,同比增长18.4%;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4.1百万台,同比增长4.4%。2021年,I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达到人民币850亿元,同比增长26.1%;2021年第四季度,收入达到人民币251亿元,同比增长19.1%。
2021年全年,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人民币282亿元,同比增长18.8%。2021年第四季度,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人民币73亿元,同比增长17.7%;互联网毛利率创单季度历史新高,达到76.1%。其中,境外互联网业务2021年全年收入达到人民币50亿元,在整体互联网服务收入中占比达到17.8%;第四季度,境外互联网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16亿元,同比增长79.5%,在整体互联网服务收入中占比持续提升,达到21.5%。2021年,广告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181亿元,同比增速高达42.3%,主要得益于用户规模的持续扩大、高端手机占比提升以及商业化能力的增强。2021年第四季度,广告收入达到人民币49亿元,同比增长34.0%,主要得益于全球预装收入及海外收入的增长,此外效果及品牌广告收入在行业承压环境下仍稳健增长。2021年第四季度,游戏收入为人民币9亿元,同比增长9.5%。2021全年,游戏收入达到人民币40亿元,同比微降5.7%,主要由于上半年仍受到2020年第三季度商业条款调整对同比的影响,下半年业务恢复同比增长。
2021年,小米的境外市场收入达到人民币1,636亿元,同比增长33.7%,占总收入的49.8%。2021年第四季度,境外市场收入达到人民币416亿元,同比增长23.4%,占总收入的48.7%。
值得注意的是,财报披露,在销售成本方面,2021年全年,小米互联网服务分部销售成本由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91亿元减少19.7%至报告期的人民币73亿元,主要是由于金融业务整体消费贷款余额下降所致。互联网服务分部销售成本由2020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币20亿元减少10.8%至2021年第四季度的人民币17亿元,也是由于金融业务整体消费贷款余额下降所致。
第四季度,小米集团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人民币117亿元,指经营所得现金人民币120亿元减已付所得税人民币3亿元。经营所得现金主要是由于除所得税前利润人民币39亿元所致,经以下各项调整:预付及其他应收款项减少人民币46亿元及存货减少人民币43亿元。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指经营所得现金减已付所得税。经营所得现金主要包括除所得税前利润(经非现金项目及营运资金变动调整)。
第四季度,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人民币201亿元,主要是由于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短期投资净变动人民币93亿元、短期银行存款的净变动人民币72亿元和购买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长期投资人民币25亿元。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人民币6亿元,主要是由于购回股份付款人民币5亿元及租赁负债付款人民币4亿元,惟部分被借款增加人民币6亿元抵销。
小米在附注中指出,经营活动和融资活动现金净额:除(1)主要由金融科技业务产生的应收贷款及利息以及应收贷款减值拨备变动;(2)金融保理业务产生的贸易款项变动;(3)金融科技业务产生的受限制现金变动;及(4)天星银行业务产生的客户存款变动外,2021年第四季度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人民币120亿元,2021年第三季度的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人民币129亿元。除金融科技业务借款变动外,2021年第四季度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人民币22亿元,2021年第三季度的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人民币46亿元。
另值一提的是,关于备受关注的汽车业务,小米总裁王翔则表示,目前进展还是相对比较顺利,有些方面超预期,我们肯定会找到合适的时间提供更多详情,现在不方便透露更多。
投资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小米共投资超过390家公司,总账面价值人民币603亿元,同比增长25.7%。2021年,小米自处置投资录得税后净收益人民币33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小米集团总投资价值为人民币678亿元。
针对经营利润,包括其他利润总额出现下滑的问题。林世伟解释称,从IPO以来,调整后净利润最真实反映公司的运营情况。如果看公司去年全年投资组合的收益,还处于正值,也就是说我们在投资方面还是赚钱的。王翔补充称,真正和经营业绩相关的,还是调整后的净利润,而其他的数字主要同我们的投资组合的价值高低相关。总体来讲,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投资是非常非常成功的。
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2022年3月22日,董事会正式决议行使上述股份购回授权,以不定期按最高总额100亿港元于公开市场购回股份。
小米消金发放4万多贷款额度,用户称无法全部使用还被上征信
出品|WEMONEY研究室
文|林小林
近日,有用户向WEMONEY研究室反映,自己在查询征信时发现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米消费金融”)在2022年2月发放了近4万余元贷款。该用户表示,自己未从小米消费金融贷款,目前的借款总额也仅有两万元左右。
小米消费金融2020年正式开业,是经银保监会批准,由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出资人,成立的全国性型消费金融公司。
近期,小米消费金融进行了人事和业务的调整,小米联合创始人王川退出董事职位,新增季春江为董事。业务方面,将承接小米系天星数科消费信贷业务。WEMONEY研究室发现,目前天星数科的现金贷业务、小米分期(消费分期)业务均被并入小米消费金融。
01小米消费金融借贷利率24%
近期,黑龙江的孙女士准备购置新房,需要办理房贷,因此查询了自己的征信情况,却意外发现多出了一笔由小米消费金融发放的4万余元的贷款,征信记录显示,“2022年2月19日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发放的42142元其他个人消费贷款,2025年2月18日到期。截至2022年3月,余额4207。”孙女士大为震惊,她并没有在小米消费金融贷款,并且目前所有的总贷款额也仅两万元左右。
孙女士致电小米消费金融客服,客服表示这笔4万多的征信记录贷款并不是实际贷款金额,而是小米消费金融给孙女士的贷款额度。
据孙女士回忆,她曾在2022年2月19日从某网贷平台借款4000元。合同显示,资金方为小米消费金融,借贷利率为24%。正因为这笔借款,孙女士的征信报告才产生了4万多元的贷款记录,这笔记录也就是小米金融客服口中的贷款额度,而不是真实的贷款金额。
据了解,多家网络借贷平台与小米消费金融有合作。多位投诉人也表示,他们是从不同的网络借款平台借款,通过贷款合同发现资金方为小米消费金融。并且他们也遇到了与孙女士相同的情况,征信莫名多出一笔消费贷款,并且征信显示金融大于实际贷款金额。
孙女士认为,她并不知情小米消费金融发放的该笔贷款额度,也从未注册过或者使用过小米消费金融的任何产品。因为使用其他网贷产品而获取贷款额度,也应该在产品显著标明贷款来源。她疑虑,小米消费金融无缘无故多出的这笔记录否会影响到申请房贷。她要求小米消费金融去掉该消费记录。目前,对方未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
对此,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WEMONEY研究室,目前征信报告涉及到循环贷款会显示贷款额度和使用额度。一般来说,无法更改征信记录。
孙女士表示,目前其在网络借贷平台的贷款仅有1万多元,又没注册过小米消费金融的贷款产品,如何获得4万多的贷款额度?孙女士连同其他用户表示,无法理解小米消费金融仅给一个“贷款额度”的说法。
他们认为,自己是从网络借贷平台借款,在下款时平台也没有显著标明资金来源。而且,莫名多出笔数大额的贷款记录,而征信显示的贷款额度根本无法全部使用,他们怀疑小米消费金融虚假上报贷款额度,影响个人征信。
02小米分期业务被并入小米消费金融
用户的疑虑在于为何贷款产品没有直接注明资金方?对此,一家消费金融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监管要求助贷产品注明资金来源,但由于每家的产品设计不同,无法和信用卡一样做一个标准化的产品。
2021年11月,支付宝中的“借呗”启动品牌隔离,更名为“信用贷”,且明确提示由银行提供服务。蚂蚁集团回应称,由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则会在“信用贷”页面展示。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强化金融监管,预计后续其他互联网平台公司也会有类似的整改措施落地。
从上述投诉人的反馈中,小米消费金融在和各家平台合作时未显著注明资金方,导致用户误解,给用户带来了困扰。
小米消费金融开业仅两年,在产品设计和合作平台上仍有许多不足。在孙女士的贷款合同中可以看出,小米消费金融的贷款利率为24%。
按照民间借贷新规,借贷利率为LPR(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4倍,2022年1月一年期LPR已经下调至3.7%,即14.8%。按照此计算,小米消费金融的贷款利率远远高于新规。虽然小米消费金融不属于民间借贷机构,但利率下行是大势所趋。
此外,在业务层面,近期小米消费金融合并了小米旗下的信贷、电商分期业务。WEMONEY研究室发现该两项业务虽然已经接入小米消费金融,但未全面开放。
WEMONEY研究室以用户的身份注册了小米消费金融的随星借,但随星借并未给额度,仅向省呗、京东金条、豆豆钱等产品导流。WEMONEY研究室也注册了小米商城,同样未获得分期额度。
天星数科客服表示,现金贷和分期额度均由随星借评估给出,没有额度的用户可以通过在小米商城购买商品来获取,需要通过系统审核。
自2020年5月开业以来,不到两年时间,小米消费金融连续盈利。该公司人事方面迎来调整,小米联合创始人王川退出董事职位,新增季春江为董事。
随着小米消费金融承接天星数科消费信贷业务,其体量有望快速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