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贷款公司更名为融渝科技 业务变更为信息咨询服务
【CNMO新闻】12月29日,CNMO在企查查APP上发现,重庆市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为“重庆融渝科技有限公司”;此外,公司经营范围从“在重庆市主城九区内开展各项贷款票据贴现、资产转让业务。在除重庆市主城区外的全国范围内开展以上业务仅限于通过互联网方式线上开展。”变更为“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
据CNMO了解,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注册资本4.5亿美元,法定代表人为洪锋,由小米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最终受益人为雷军。官网信息显示,小米贷款是面向小米用户的纯信用、无抵押贷款产品,在小米金融对用户行为综合评估后明确相应的贷款额度,单笔贷款额度最低为100元,最高为用户的可用额度。
小米贷款公司更名为融渝科技
小米贷款公司更名为融渝科技
小米贷款公司更名为融渝科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小米手机等产品在市面上的优秀口碑略有不同的是,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表现似乎并不那么令人满意。早些时候,该公司甚至被传出现过暴力催收债款的情况。不过随着国家相关法规的推进以及监管部门的发力,这种情况也很快消失。
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小米消费金融收监管罚单
记者冯赛琪
编辑
9月19日,重庆银保监局对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小米消费金融”)开出一张50万元的罚单,并对一名相关责任人作出警告。
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主要违法违规事实(案由)为贷后管理不到位,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重庆银保监局对小米消费金融罚款50万元,并对相关责任人艾浩进行警告。
2020年5月,小米消费金融获开业批复,注册资本15亿元,为全国第26家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据小米消费金融官网介绍,目前产品矩阵包括现金分期、消费分期、循环贷等形态。
天眼查显示,小米消费金融第一大股东为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控股50%,第二大股东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控股30%,另外三位股东是重庆金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大顺电器(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金冠捷莱五金机电市场有限公司。
2022年2月,小米消费金融完成了首单银团贷款募集,募集到6.8亿银团贷款。5月,小米消费金融正式获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8月30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披露2022年二季报,提到了联营企业小米消费金融的业绩情况。截至报告期末,小米消费金融总资产96.61亿元,净资产14.12亿元;上半年净亏损9319.6万元,同比扩大了43%,2021年全年净利润368万元。
小米消费金融的法定代表人为小米集团副总裁洪锋,总裁为季春江。
洪锋目前还是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此前,他还担任小米集团核心企业之一天星数科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但近日,该公司发生人事变更,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由洪锋变更为小米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CFO)林世伟。
林世伟曾在2021年第四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原天星数科旗下主打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随星借”由小米小贷公司变为小米消费金融运营。
8月9日,重庆银保监局了核准季春江的小米消费金融总裁任职资格。今年3月,小米集团联合创始人王川退出小米消费金融的董事职位,季春江首次担任董事。
据小米集团2022年二季度财报,互联网服务分部收入69.7亿元,同比减少0.9%,主要是由于金融科技业务收入减少,惟部分被电视增值服务及游戏业务收入增加所抵销。
小米消金因消费贷挪用被罚 年内已有22家金融机构被罚超两千万
财联社9月22日讯(实习记者哈力克)近日,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列简称:小米消金)因贷后管理不到位,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受到监管部门处罚。
近两年来,与消费贷款被挪用、违规流入其他领域有关的处罚仍有不少。据财联社记者粗略统计,今年截至9月22日,有22家金融机构因上述案由被罚,金额达到2261万元,分别占去年的54%、75%。其中,与2021年不同,今年开始有消费金融机构因上述原因被监管部门处罚,3家消金机构共领250万元罚单。
零壹智库高级分析师王若曦表示,由于消费贷期限短、风险小,需求旺盛,因此部分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对消费类贷款的用途审核、监督并不严格。在审慎监管框架内合规发展下,机构须加强稳健创新寻找第二增长点。
年内22家金融机构因消费贷款管理不到位被罚,金额超两千万
近日,重庆银保监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因贷后管理不到位,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小米消金被罚款50万元,对艾浩处以警告。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消金是全国第26家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截至2022年6月末,该公司总资产达96.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2.96%;净利润亏损0.93亿元,同比下跌43.08%。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金融机构因“消费贷款被挪用”“消费贷款违规流入”等案由被罚情况仍然常见。
据财联社记者粗略统计,2021年(以罚单公布时间为准,下同)因上述理由被处罚(包括只是案由之一,下同)的金融机构数量达到41家,被罚金额达到3028万元。今年截至9月22日,有22家金融机构因上述案由被罚,金额达到2261万元,分别占去年的54%、75%。
其中,2022年5月监管部门对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行的处罚金额最多,达到536万元,罚没金额合计672万元。该机构主要违法违规事实还包括授信管控严重不审慎、违规办理未竣工商业用房按揭贷款等。
王若曦表示,从2021年至今的处罚情况看,行业个人消费贷款被挪用现象比较频繁,监管部门针对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用途监管持续升级。
罚单信息显示,消费贷款被挪用、流入的领域主要包括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多数被用于购房、炒股。
一业内人士称,消费贷款违规流向的领域一般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接近,其贷后管理不到位是机构业务管理的一大顽疾,也是监管密切关注的方向。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消费贷期限短、风险小,需求旺盛,因此部分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对消费类贷款的用途审核、监督并不严格。究其本源,还是需要机构在贷前严格实施贷前调查,在信贷审核流程中对于贷后管理确立可执行的标准尺度,提升风控水平,加强内控管理。”王若曦说。
消费贷罚单出现消金公司身影
财联社记者发现,与2021年不同,今年开始有消费金融机构因“消费贷款被挪用”“消费贷款违规流入”等问题被监管部门处罚,3家消金机构共领250万元罚单。
具体来看,除了小米消金,2022年1月,陕西长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因个人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等问题,被监管部门给予16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5月,湖南长银五八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因个人消费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被罚款40万元。
“消费金融公司要注重风控能力,如果被给予重大行政处罚,会对公司评级造成不良影响。”上述业内人士说。
《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显示,对于发生重大案件、存在严重财务造假、被给予重大行政处罚或监管强制措施的,应区别情形确定是否采取评级下调措施,且监管评级结果应不高于3级。监管评级为3级的消费金融公司,表明存在的问题较多或较为严重,整体风险管控能力较弱。
近两年来,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得到提振。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1年底,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增至30家,贷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达到7106亿元,同比增长44.2%;资产总额达到7530亿元,同比增长43.5%。
“随着消金公司业务规模扩大,有关消费贷处罚趋势如何还需更多观察。但确定的是,监管是趋严的,消费金融行业迎来了合规发展期,在审慎监管框架内合规发展下,机构须加强稳健创新寻找第二增长点。”王若曦说
本文源自财联社记者哈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