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小额贷款资料泄露

本文目录

使用IP代理工具或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近日,微博、知乎、小红书等平台先后发布公告称,在用户个人资料页面及评论区展示发帖所在地IP属地。当用户留言评论后,会缀有“来自哪里”的显示。目前,国内IP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IP显示到国家,用户无法关闭该功能。

为规避平台新要求,有人盯上了IP代理,通过代理工具改变IP属地,相关灰色产业也浮出水面。那么,IP代理灰色生意到底怎么做?用户随意更改IP属地是否存在风险。

现状

求购IP代理工具的人多了

网络平台上线IP显示功能后,部分以代购、海外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博主频频“翻车”。某平台旅游博主“小雪梨在日本”,此前的个人介绍是“在日本常年定居,一个90后的老阿姨”,然而在IP显示后,属地却为辽宁省,随后该博主迅速更改了昵称和简介。此外,一些以分享各地本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博主,被发现IP属地均为同一地市,也被人质疑背后为营销公司统一注册运营。

一家互联网广告公司负责人王驰说,内容与博主实际所在地出现“人号分离”的现象在业内是公开的秘密,一些所谓“海外博主”以代购、推广产品为营利手段,需要打造人在国外的“人设”,IP属地显示让这些人“现了原形”。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很多博主或其背后的营销公司而言,显示IP属地后,并非没有“办法”。有人盯上了IP代理的新方式,通过代理工具改变IP属地,这一方法近期在业内开始“流行”,相关灰色产业也浮出水面。

IP代理的原理,就是在前面这个过程中“插”一步:用户先把发布信息的请求发到一个代理服务器,再由服务器转发到站方。

在电商平台以“IP代理”“动态IP”等关键词搜索发现,有大量商家在提供IP代理服务。有的卖家店铺宝贝销量超过400件,国外IP代理的月付费用为10元至20多元不等。

在QQ搜索相关群组加入后,一个名为“动态IP交流”的群里,有人发布寻求代理的消息“求动态国外IP,有效率90以上的”,而群管理员则表示,可提供代理IP,地区多达32个,IP数量达上万条。这位管理员还在群内表示,“近一个月来,求购IP代理工具的数量明显多了。”

“IP代理本是一种重要的安全防护工具,具有加快访问速度、保护隐私信息、提高下载速度、充当防火墙等功能。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很容易被违法犯罪者用于隐匿犯罪行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新型犯罪研究中心教授刘为军曾指出,自互联网平台IP地址属地显示功能上线以来,一些用户出于各种原因考虑,也开始想方设法更改自己的IP属地,导致付费IP代理服务火爆起来。

风险

随意更改IP暗藏多重风险

调查发现,随意更改IP潜藏多重风险。有的买家遭到隐私泄露、财产损失;一些卖家如果没有授权、没有资质就从事这种业务,则涉嫌非法经营,更有不法分子隐藏真实IP地址,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在一个QQ群中,名为“不甚”的网友表示,他使用IP代理时,曾浏览过支付宝、银行账户等涉及个人财产信息的网站。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身份信息等泄露,不仅收到试图开通小额贷款的信息,还发现手机号被人挪用注册软件。还有网友表示,有卖家以提供“IP代理”为名,诱导用户点击第三方链接,导致用户被骗6000多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使用代理IP工具时,很可能会使自己的浏览记录、账号密码、个人信息,包括电商平台上的交易信息等泄露,造成个人信息安全隐患。

而这种手段一旦被某些不良商家掌握,就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大财产损失,最常见的就是打着真实海外代购名义贩卖假货的“伪海外博主”。业内人士称,利用虚假IP可伪造真实地址的功能,不少打着“海外代购”等旗号贩卖假货、A货的博主有了可乘之机,这类行为无疑涉嫌欺骗消费者。对于很多博主或其背后的营销公司而言,显示IP属地后,有人通过代理工具改变IP属地,这一方法近期在业内开始“流行”。

某互联网运营平台从业者说,自网络平台上线显示IP属地功能后,一些“假代购”博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只能谋求虚假的IP地址,这也导致近期关于IP代理的相关灰色产业链迅速“发展壮大”。

在看到使用虚假IP的诸多“便利”后,不少违法犯罪分子也打起了它的主意。2021年1月,云南公安侦破一起利用网络设备获取电信运营商动态IP资源、为不法分子提供动态IP代理,从而进行非法牟利的网络黑产案件。犯罪嫌疑人违规从事虚拟公共互联网代理访问服务和宽带转租业务,明知这种行为会被不法人员用于实施违法犯罪,但仍放任不管。经核实,涉及国内多起涉赌、涉诈案件线索均指向该公司提供的IP资源。

整治

建立协作机制规范IP代理

非法IP代理在全国范围内正被严厉打击。今年1月,公安部在“净网2021”专项行动工作成效发布会上表示,已会同有关部门摸排核查相关服务企业82家,关停非法宽带上网线路1.3万余条、宽带上网账号5000余个,有效整治违法违规经营电信业务、接入使用网络的乱象。

业内人士表示,随意更改IP属地看似简单,却存在非法窃取用户隐私、涉嫌欺诈、扰乱网络秩序等风险。应推进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提高部门协作力度,形成多部门联合查处机制。

刘为军认为,变更IP地址属地行为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围绕产业链开展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和生态治理。对于通过网络实施违法犯罪的不法分子,需要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对于出于各种目的不愿公开IP地址属地的网红博主、海外代购等账号,应出台专门规范,引导其诚信经营,防止其为商业利益而非法使用IP代理服务,从而压缩IP代理服务的市场空间。

“更改IP属地,制造‘伪现场’,实际上是篡改了相关信息和数据,如果有主观犯罪的动机和故意,并利用这种手段进行违法犯罪行为,就要根据具体行为进行处罚。”刘俊海说,利用代理IP进行犯罪,制售代理的商家也可能成“帮助犯”,情形严重的同样要承担刑事责任。他建议,主管部门可研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IP代理的应用,进一步明确这一业务的目的、用途等。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互联网平台应加大对“非法IP代理”这种“畸形”生意的整治力度,尽到审核、监管义务。网络平台不仅可以直接对其采取相关措施,还可以对其信用减分,在平台相应的信用体系上降低等级,限制权益。针对一些频频更改IP属地或由于虚假变更IP属地被举报的营利性账号,设立“黑名单”机制,及时对外发布并管控处理。

综合经济参考报、工人日报、中国新闻网

三亚:大学女生欠网络贷款平台7万元 信息泄露疑被骗

视频截图

原标题:三亚:大学女生欠贷7万!信息泄露疑被骗

小琪是三亚一名在校大学生,这些天她吃不下睡不着,因为她欠了网络贷款平台7万元。然而,小琪称,这些欠款并不是她花的,这是怎么回事?

在三亚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记者见到了该校大二在读生小琪。小琪向记者展示了以她真实信息注册的,分期乐、优分期、花无缺大学贷、名校贷、趣店等10多个分期贷款平台软件。而经小琪统计,她目前一共欠这些分期贷款平台7万余元。一个在校的大学生,怎么会欠下这名多钱呢?小琪称,这10多个贷款软件,她仅用过当中一款名为分期乐的软件贷过款。并且,自己仅仅是欠了1800块钱。

小琪口中的他,是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小霍,今年6月初,两人结识。之后,小霍称,能帮小琪保护在分期乐的个人信息。这让小琪深信不疑,之后,小霍告知小琪,要保护分期乐信息,必须要以个人名义办了张银行借计卡。

然而,从七月中旬起,分期乐、优分期、花无缺大学贷、名校贷、趣店等10多个贷款平台软件,开始纷纷给小琪的手机发来了催款信息。小琪这才意识到,小霍使用了自己的信息注册这些贷款平台的软件,而这些软件把贷款转入的,正是小霍要求自己新开的借记卡上,而由于当时借记卡所留的手机号码是小霍的,所以,小琪根本没有收到任何贷款信息。之后,小琪赶紧到银行打印交易流水单。果然,多笔从分期贷款平台软件打来的贷款,全被小霍取走或刷卡消费了。小琪明白过来,小霍借用了自己的身份信息,从贷款平台套钱。知道上当后,小琪要求小霍还清欠款。

虽然电话中,小霍默认贷款确实是被自己花了,但是,直到9月开学,小霍也没有出现,电话也联系不上。随后小琪来到小霍所在的三亚城市职业学院,想找小霍还钱。

小琪的人信息被这个小霍轻易的获取,且现在还让小琪欠下了这么多贷款。那么,这个小霍到底去了哪呢?小琪又该怎么办呢?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这个小霍还不只用小琪一个人的名义贷款消费。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叶老师表示,小霍在他们学校内,也同样获取了两名同学的信息,通过贷款平台贷了款。而记者也联系了这两名学生,但他们对此并不愿多说。而小琪还告诉记者,他还曾将小霍介绍给跟她同寝室的两名室友认识,两名室友也被这个小霍套取了个人信息。

小琪说,因为听信了小霍的说法,想让自己的贷款信息尽快消除掉,所以,才向两个室友借用了信息给小霍。谁想,现在却连累了她们。记者还了解到,小琪的两个室友小丹和小容加起来,一共被这个小霍套取了5万元的贷款。

随后,在记者的建议下,大家选择向辖区的派出所报警。

警方虽然已经受理了报案,但还需要进行调查。那么,现在小琪的欠款又该怎么办?她的两名室友小丹和小容每天都会收到贷款平台发来的催款信息。这着实让这个三个女孩陷入了深渊。无奈之下,小琪选择向家人坦白了此事。

一开始,三个女孩根本不敢跟家里人提及此事。而是想跟信贷平台沟通,并称自己受骗了,希望这些贷款平台能够延缓他们的还款期限。但信贷平台的客服人员则表示,他们只负责催款,其它的与他们无关。

听到这,三个人有些无奈。而小琪表示,小丹和小容欠的的五万块钱,是因为帮助自己。所以,这些钱,必须由她来还。随后,她用父母给的新学期的3000元生活费,给小容和小丹还掉了第一个月的逾款。

现在小琪的想法是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钱,可是12万元的欠款,对于她一个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迫于每个月借贷平台的分期追款,小琪选择了向电话里,小琪的父母也很无奈。而在和家人商量后,他们决定,先等待公安机关的调查,并寻求法律的帮助。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前段时间,一个网络平台提供对女大学生的裸聊放款,借款的女大学生用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替代借条,当发生不能还款的情况时,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与借贷人亲属联系为手段,逼迫借贷人还款。而在绝大多数高校内,都能看到到处贴满的网络贷款广告。当事人小琪说,在他们学校,也有不少同学都在用像分期乐、优分期等网络借贷软件。因为这些平台注册验证简单,且最高的借贷可达2万多元,还可以分期还款,这对大学生来说充满诱惑。但诱惑背后,却是更多的无奈和痛苦。

河南21岁大学生小郑利用自己班长的威信和接触同学资料的便利,前后借用、冒用28名同学的身份信息,同时在10多个网络分期小额贷款平台进行贷款,借新债还久债,最后欠下58.95万元,今年3月份,承受不住校园网贷的偿还压力,从青岛的一座高楼上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还有不少网络平台提供对女大学生的裸聊放款,借款的女大学生用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替代借条,当发生不能还款的情况时,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与借贷人亲属联系为手段,逼迫还款。经济学专家表示,网络借贷,其本质就是民间借贷的网络版。但由于监管存在盲区,一些不法的贷款平台,利息远高于国家的相关规定。

而根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底,全国P2P借贷平台共有4810家,其中正常运营的有2748家,存在问题的平台累计达2061家。其中5月份新增问题平台达到200家。这200个问题平台中,失联平台、跑路平台占多数,达到123家,这也说明网络借贷行业违法违规问题仍很严重。

类似的,我们今年7月份报道的陵水建筑工人老陈,因为小儿子网贷成瘾而想放弃家庭一事,相信很多观众还记忆犹新。老陈的小儿子在小凡上大学期间,迷上了网络赌球,不仅花光了老陈寄回去的两万块钱生活费,又通过网络借贷的方式借了十万多块钱的外债。因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老陈和儿子小凡的手机上,经常会收到这些网贷软件公司发来的催债信息,有的甚至隐含威胁意味,这让老陈一家心力憔悴。无奈之下,向安徽老家的公安机关报案的同时,老陈给小凡办理了退学,带着小凡一块儿打工,努力偿还债务。经济学专家表示,网络借贷,其本质就是民间借贷的网络版。但由于监管存在盲区,一些不法的贷款平台,利息远高于国家的相关规定。

而往往有时候,这些麻烦,可能以生命作为代价。河南21岁大学生小郑利用自己班长的威信和接触同学资料的便利,前后借用、冒用28名同学的身份信息,同时在10多个网络分期小额贷款平台进行贷款,借新债还久债,最后欠下58.95万元,今年3月份,承受不住校园网贷的偿还压力,从一座高楼上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根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底,全国P2P借贷平台共有4810家,其中正常运营的有2748家,存在问题的平台累计达2061家,当中失联平台、跑路平台占多数,这也说明网络借贷行业违法违规问题仍很严重。经济学专家建议表示,大学生尽量不使用网络借贷,如果大学生不得不通过网络借贷,一定要仔细了解这些借贷公司的利息计算方法,量力而行。此外,还要查阅最高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直播海南》供海南在线专稿,已由海南在线编辑。其它网站如转载,须经《直播海南》及海南在线同意,并注明来源。

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的?

移动支付、人脸识别等互联网新技术正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但同时,这样的场景或许你并不陌生:

你刚在手机聊天软件里和朋友提到想去某个城市看一看或是想买个什么物品,相关的旅游平台或电商平台便能精准地开始给你推送相关链接。

你的车险还有两个月到期,各大保险公司的广告纷纷来了。

接到陌生电话,对方能准确说出你的姓名甚至住址,结果竟然是个推销电话。

当然,还有更严重的如电信诈骗和冒用他人身份证信息逃税、贷款等不法行为。

……

最高检曾发布过多起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

比如,个别机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便利,窃取每月更新的新生婴儿信息,出售给他人;

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职务之便,查询系统内公民个人信息,并通过微信向他人出售;

雇佣他人通过拨打从网上购买的学生个人信息上的家长联系电话,冒充“学校教务处”、“教育局”工作人员,以获取国家教育补贴款为由,诱骗学生家长持银行卡到ATM机上转账给自己,从中获取钱财等。

……

每一件都令人不寒而栗!

谁在泄露我们的信息?

360安全研究员俞奎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个人信息往往是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泄露出去的。

其中,主动泄露的渠道可能是在互联网上分享出行的火车票、身份证照片等;在钓鱼网站、恶意应用中填写个人身份信息、银行账户信息等;连接钓鱼WIFI导致信息被窃取等。

被动泄露的渠道可能是企业被黑客攻击造成企业存储的用户信息发生泄露,或者企业人员泄露客户信息等。

尤其是,现在APP、小程序等各种新应用、新服务层出不穷,随之也出现了移动应用质量参差不齐、破解篡改现象普遍、分销渠道混乱等问题,很多企业以此牟利。

对于这背后的乱象,众诚智库总裁杨帆向经济日报记者透露说:

一是应用开发门槛较低。与传统软件行业几十甚至上百人团队以年为周期开发一款软件相比,移动应用软件通常只需几人以天为周期便可开发完成投入市场产生利润,因此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和个人开发者涌入市场。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每年入市的未经第三方权威部门进行安全检测的应用软件就达上万款,因此安全问题频出。

二是正版应用软件被大量破解或篡改。在技术层面,基于安卓平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简单,容易实现逆向破解,且安卓平台未强制要求安全签名认证,破解或篡改后夹带恶意代码的软件也能正常安装。在市场层面,因为绝大多数国内网民普遍更接受“免费模式”,不愿为正版应用软件付费。因此,大量移动互联网公司便以破解热门正版软件、发布“免费版”、“越狱版”、“通关版”应用加入广告获取利润;部分公司为了扩大利润空间甚至发布夹带病毒木马、广告吸费、后门遥控、隐私窃取等恶意代码的第三方版本应用,严重危害用户权益。

三是应用软件的下载渠道较为混乱。目前市场上超过半数的安卓应用具有可疑行为,部分下载渠道甚至依靠恶意应用为生,市场中带有恶意广告插件的软件或游戏竟然达到50%以上,这类渠道客观上成为了恶意软件传播的温床。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疫控制期间,各大线下商户为了推进相关工作会对顾客进行身份信息的登记,更是给一些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北大科技园创新研究院产业研究分析师李朕说。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有企业费时费力去收集个人信息,自然是因为这些个人信息可以获利。

我们的信息能用来干什么?

简单来说,这里有一条黑色产业链,可以分为两大类——

从商业行为看,获取个人信息多用于用户偏好分析从而进行精准投放的商业化行为,也有的用于身份校验或者信用校验等;

从网络诈骗角度来看,获取个人信息主要是为了实施精准诈骗,骗取用户的资金。

杨帆进一步介绍说,具体来看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盗取通讯录、邮件、照片、账户信息等个人隐私,主要用于个人信息买卖等活动;通过间谍软件、钓鱼诈骗等行为,进行小额资金盗刷;造成频繁死机、删除资料、损坏芯片等系统破坏问题;推送垃圾内容、涉黄涉非等信息,以此牟利;进行舆情收集、远程监听等非法活动。

事实上,买方和卖方相互勾结,“这其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黑色产业链,通过对个人信息的售卖、利用,以达到广告推广、电信诈骗等目的。”李朕说。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支付的盛行,个人信息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促使了黑灰产业的滋生。

据俞奎介绍,上游负责收集、窃取、整理个人信息。诈骗团伙需要借助个人信息实施诈骗,因此其处于黑灰产的上游。

中游负责个人信息买卖。信息经上游输出后会通过黑灰产论坛、暗网等渠道进行流转,最终成为诈骗团伙手中的物料。

下游则进行精准犯罪获利或实现其他灰色收益,利用这些信息实施冒充公检法、领导、客服退款等精准诈骗,骗取用户的资金。

回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个人信息泄露会造成哪些危害?

李朕表示,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最轻的危害是个人信息暴露于公众之中,可能流转到更多的广告推销方手中,用户会不定时收到各种无用的推广信息轰炸;

其次,受害人账户可能会被仿制,进行不法活动,从而本身受到牵连;

最严重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个人信息的暴露会产生不明债务、受到网络威胁和网络诈骗、个人账号被封锁等,造成个人财产的损失。

“目前智能终端已从单纯的手机衍生到车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式设备等,现在工业互联网中已经出现大量的工业APP,某些信息泄漏严重的还会威胁到工业生产安全。”杨帆说。

不过,大家也不要太担心,由于近年来相关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信息安全的防控力度,工信部于2011年12月就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监测与处置机制》。随着5G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安全已是2020年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同时,由于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以及社会对移动端安全重要性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不少基于移动端的安全产品,而且进行相关产品研发的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这类企业已经不下数十家,我国移动安全方面的发展还是非常快的。

更重要的是,随着对个人用户信息安全教育的不断深化,大家今后在分享个人信息时也会更加注意!相信未来,在各方合力之下,个人信息将处于一个更安全的环境中,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将逐渐减少,网络安全也将更加完善。(经济日报记者黄鑫)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