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平安贷款打电话来

本文目录

最近时不时会收到贷款推销电话和短信,最多1天十几个,真心烦

这两年,其实时不时会收到一些贷款推销的电话和短信。

讲真的,自己之前干了多年的信贷工作,期间也会和一些机构有些许合作。

所以,刚开始还很客气的说,谢谢不需要。

心情好,也会打趣说是同业。

但是今年开始,颇有几分愈演愈烈的趋势,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到十几个电话。

其中的技术还不断迭代升级,开始穿插着高科技(机器人外呼),每天都在被混合双打。

估计不少朋友,应该都有类似的遭遇吧?

一、贷款“套路”背后的资源此类电话的话术基本都一样,自称某银行的客服或者客户经理,询问你是否有资金需求。

当然,这种直白的问法,属于十分初级的话术。

以我多年的被“骚扰”经验,还有比较“高级”的话术。

比如上手会直接称呼你的姓+总,比如黄总、万总之类的。

然后自称是之前联系过的银行客户经理,最近银行里有一些信贷优惠政策,问有没有兴趣了解下。

一下子拉进关系,又能筛选客户的贷款意愿。

其实这哥们,压根就不是银行的,之前也根本跟你没联系过。

你们2人之前唯一的联系,应该就是他拿到了你的信息。

A.名单

你和被骚扰用户信息其实有个标准的称呼,叫做电销名单。

电销名单背后,当前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链了。

“低级”的名单可能就是一个手机号,但“高级”的名单可不简单。

不仅可以包含你的名字,甚至性别、特征、来源等都有,有些还会有你的收入或历史贷款等信息。

B.机器人外呼+群发营销短信

人工外呼属于成本较高的一种,还有不少有“实力”的是采取广撒网钓鱼的方式。

机器人外呼+群发营销短信等就属于比较典型的,如果客户有意向再安排电销人员直接跟进。

但是,这玩意不是一般能干的,也是特别考验资源和“营销能力”的。

我以今天收到的营销短信举个例子。

1.短信签名(资源),直接冒充了“工商银行”等,要知道现在还能发这种的营销短信通道都是较贵的;

2.短信内容(营销能力),仔细看内容是不是没看到“贷款”2字,但是能一眼就看懂是贷款?!

单条营销短信的费用比普通验证码的费用))

放到机器人外呼上来说,对应的外呼系统、外呼的固定号码等都是属于额外“花钱”的资源,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配置的(成本也不少)。

当然,这些也只是“略贵”,但也不是说找不到。

二、银行会不会“推销”贷款?有朋友会好奇,那银行会不会“推销”贷款呢?

其实也会有,但是这个也是有阶段性的,且逻辑跟这种“骚扰模式”完全不同。

简单科普下~

国内银行最早1批大范围通过“电销”方式进行贷款营销应该还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的产品主要是无抵押信用贷款(现金)。

模式上,银行进行大范围的线上、线下定向的广告投放,用户看到广告后,如有贷款需求的可以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银行会及时安排当地的信贷专员(电销或信贷专员)跟进,协助用户办理贷款。

初始主要是外资银行在做,整体的产品和模式都是引入的香港、台湾的信用贷(薪资贷)。

基本模式跑通后,不少国内银行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初始是城商行,比如南京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等都开发了类似的产品..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平安系...先是银行放贷模式,然后结合了财险的履约险担保...再之后就是陆金所(网贷)...平安普惠(小贷)...真正把这套玩出花了。

不过,银行的“推销”,尤其是电销模式跟其余平台会有本质区别。

以当时外资银行的情况为例,早在十几年前,这种陌生电话(陌)就是被严厉禁止的。

使用行里的电话进行外呼(电销),必须有用户的明确授权。

否则属于严重违规,一旦被查到,重则直接开除。

而且这种情况,不仅是银行内部会查,监管也会时不时进行抽检。

当然,这个还有个小小的“例外”,就是信用卡的外呼电话。

肯定有朋友接到过类似的,电话的内容大致意思是告诉你有一笔信贷额度可以随时取现,问你要不要。

其中比较典型且做了好几年的,比如浦发、兴业、民生等信用卡中心,都有类似的产品也会有类似的操作。

这种理论上,其实你在办卡的时候,已经给予了授权(允许电销你)。

抛开信用卡的情况,理论上是不会有银行主动的推销贷款。

换句话说,在你未在银行登记贷款需求的情况下,99.99%声称银行的贷款推销电话都是假的。

三、产业的背后利益可能是原先的“贷款中介”的称呼比较“赤裸裸”,站用户角度上听,多少不像专业人士。

现在这块也有了优化,对应的操作从“包装”变成了“助贷”,对应的人从“中介”变成了“助贷”。

虽然,还干的是同样的事。

如果你上B站去看下,还能找到不少助贷的“教学视频”。

那为什么这个可以形成产业呢?

本质还是中间的“利益”。

这里要强调一点,绝大部分贷款(包含信用贷、抵押贷)的佣金奖励都不高(部分银行、消费金融、小贷公司的无抵押信用贷款除外)。

所以,所谓“助贷”的主要收入在于“中介费用”、“服务费用”等。

少的大概1-3%个点,多的甚至10%-30%都有的。

带着客户几个银行兜一圈,贷了100万出来,结果客户到手就只有70、80万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过,以上这种还算是“良心”的。

更狠的还有些,会诱导客户签署一些代扣协议,甚至直接欺骗客户贷款信息。

一是欺骗客户该笔资金是银行提前扣划的“贷款利息差”;二是向客户谎称扣走资金为“还款履约保证金”,欺骗客户正常还款几期后将予以退还;三是向客户谎称为预收取本笔的利息,欺骗客户仅需还款几个月后,即可不用归还这笔贷款。

《关于防范不良贷款中介新型套路的风险提示》-福建银保监局

再狠一点,伪装银行人员直接利用客户信息办理各种线上贷款。贷款下放后,删除所有贷款资料,慌造低息贷款,收取费用。

更有甚至,谎称银行有强硬关系。直接帮客户伪造材料,贷款过程中偷偷替换,向银行骗取贷款。直接让用户承担“骗贷”风险。如银行成功下款,则索要巨额中介费用。

往往这个操作,一单赚个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可以“吃”好几个月。

以上海为例,此类贷款中介这两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虽然抓了不少,但屡禁不止。

不少都采用了2地合作的方式。

电销中心建在异地(买了名单后,异地外呼),有意向后本地的“助贷人员”跟进。

甚至也有电销打出意向贷款客户后,基于客户资质再2次转卖或分发后按“助贷收益”收取费用的情况。

行行有“人才”,佩服。

四、闲聊几句10月10日,身为6大行之1的邮储,率先发布了《持续服务实体经济、提高经营质效的公告》的公告。披露了自己2022年前3季度的贷款规模增长。

随后,10月16日的时候,剩余的5大行也集体发布了公告。披露了相关的信贷数据,也都较同期又不小的增长。

其实,上次6大行组团的新闻就发生在不久前的9月份。但当时的内容是集体下调存款利率,降低资金成本。

银行多少是有一个“旱涝保收”的心态。

你说是不是?

每天打电话让你办理信用卡的电话或收到的贷款短信真的是银行吗?

“给你打电话或发短信让你办理信用卡或贷款的推销信息越来越多,就在今天上午,我就接到了三个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在电话中他们自称是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等的工作人员,但是却无法提供任何的相关信息证明他们的身份。”

但是,这些电话真的是银行工作人员打的吗?这些短信真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发的吗?他们又是如何知道我的私密信息的呢?这些问题一直都困扰着很多的年轻人,甚至于有很多时候整个通话过程中,这些自称银行工作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只有诱导和欺骗,甚至于还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在6月9日上午,河南的徐先生联系我们称,他接到了自称为中信银行信用卡推销人员的电话,在电话中对方告诉我称,还告诉我说,我的资质可以办理中信银行白金信用卡,而且还是免年费的那种,利率也比普通的信用卡底,这让我感觉到非常的惊讶。

因为我在前几年申请过几次信用卡,但是均遭到了银行的拒绝,而拒绝的原因是我的资质不足,当我们接到这样的一个电话之后,我觉得我申请信用卡的事非常的有机会,于是,我就在手机上下载了中信银行的APP客户端,更是在以前填写的资料中添加了刚刚进入这家非常有实力公司的信息,但是,就在今天上午我受到了中信银行的信息,信用卡申请依然没有通过。

这就让我感觉到非常的奇怪,因为我接到的电话是我的资质可以办理白金信用卡,但我真正申请的时候却连一张普通的信用卡都申请不过,这不是摆明的是虚假宣传吗?

值得一提的是南阳的刘小姐,她也是接到了自称为平安银行的客服电话,原本小白的她相信了这些给她打电话的人员,就按照对方的引导先是下载了一款名为“申请宝”的APP客户端后,对方又在电话中引导刘小姐注册。

但是,当刘小姐填写好所有的资料之后,对方却告诉她银行卡号填写错误被冻结了,需要缴纳20000元的解冻费,申请通过之后这20000元一并退回,这原本是非常简单的骗局,但是刘小姐却上当了,结果被骗走了20000元。

拒刘小姐表示,她一开始也是不相信这个电话的,但是,我在接到的电话中看到对方的电话号码下有着平安银行的LOGO和字样,我这才觉得这个电话或许是官方的号码,我才放心的进行操作的。

其实,不管是徐先生还是刘小姐,不管是徐先生因一个电话被骗取个人信息,还是南阳的刘小姐因为这种伪装官方电话客服被骗走20000元,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在电话中都拒绝向当事人提供身份信息,而他们之所以上当受骗是因为他们相信了这些电话是官方电话,但为什么他们会如此轻率的相信呢?

知名媒体人徐亮表示,其实,在最近这几年里,这些所谓的推销电话几乎都是通过互联网拨号软件拨打的,而这种拨打方式不仅成本比较低,甚至于在打电话的过程中还可以变音,更可怕的是,这些人开头利用互联网拨号软件肆意修改自己使用的号码,也可以伪装成官方客服的电话,因此,在很多人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被他们欺骗。

韶关一市民接到电话“被要求”隔离,为自证清白险落入“圈套”……

近期,

借疫情防控之名冒充“防疫人员”

和“公检法”工作人员的诈骗行为

在全国多地时有发生,

韶关乐昌一市民差点上当受骗。

11月16日下午,乐昌市民陈女士接到“00”开头自称“广州疫情防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境外电话,对方称陈女士曾前往广州高风险地区,要将她带走隔离,并将电话转接到所谓的“广州市公安局”。

电话转接后,陈女士坚称没有去过广州。对方称自己是“广州市公安局民警”,如果陈女士确实没有去过广州,可能是身份信息被泄露,想要自证清白就下载某会议APP,在全程“保密”的状态下“在线”接受询问情况并记录备案。

陈女士按要求下载安装了会议APP,通过视频看到穿“警服”的男子后便信以为真,按对方诱导开启了屏幕共享和手机勿扰模式,并关闭了接听电话和接收短信功能。对方告诉陈女士的身份信息被泄露,且用于非法洗钱涉嫌犯罪,已被“广州警方”列为了犯罪嫌疑人。

在陈女士惊魂未定之余,所谓的“杨警官”又立即将相应的“案件破获现场”“拘捕令”等虚假材料发给陈女士,陈女士看到更加胆战心惊,对方又让其联系“检察院工作人员”配合进一步调查。

好在陈女士平时有关注反诈骗宣传,反诈意识较高,冷静之后立即前往附近派出所核实情况。经民警的反诈知识科普,陈女士恍然大悟,为自己险些落入诈骗分子的圈套感到后怕。

不仅如此,

最近健康码、核酸证明的

新骗局也出现了,

已经有人上当!

警惕!警惕!再警惕!

以下多种“变异”类型请注意↓↓↓

套路1:谎称“领取居家隔离补贴”

诈骗分子冒充公司人事、财务部门或通过邮箱向公司员工群发邮件,称现根据国家政策发放工资补贴,需及时扫码登记领取,将被害人引流至“钓鱼网站”后将被害人的银行卡实施盗刷。

套路2:推销所谓“特效药”

不法分子假冒政府部门、药物研究(医疗)机构等,以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方式进行推销,谎称有防疫“特效药”,诱导受害者前往钓鱼链接购买,从而获取个人银行信息盗取银行余额。

套路3:谎称“密切接触者”

诈骗分子冒充防疫工作人员向受害者发送钓鱼链接短信,谎称受害人是新冠确诊人员的密切接触者,诱导受害者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随后再以近期大数据行程卡访问量过大,存在系统故障为由,索取短信验证码确认行程轨迹,进而骗取钱财。

套路4:谎称“快递被检测出阳性”

诈骗分子伪冒快递客服打电话,谎称你的快递检测出了新冠阳性,已被销毁,但可以申请理赔。

在你加了“客服”好友后,骗子向你发送虚假“官方网站”,并诱导填写个人支付信息,盗走你的资金。

此时,还有一个大坑在等着你跳入。骗子以你的支付信用不足、理赔渠道未开通、赔款无法到账等为由,诱导你进行贷款,将钱转至诈骗分子账户,骗取钱款。

套路5:谎称“线上排查”

诈骗分子伪装成“疫情防控中心”或“卫健委”工作人员,谎称进行线上排查,要求受害人提供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及验证码等相应信息,从而盗取受害者银行卡内资金。

套路6:假冒“核酸结果查询群”

诈骗分子通过不法渠道批量购买账号,伪装成“疫苗接种普查调查员”或“回访员”,以社区工作人员的名义添加好友,再将受害人拉群。

诈骗分子将受害人拉群后,会在群内发布刷单、赌博等违法违规信息,最终被做任务拿返利诱惑落入刷单诈骗。

套路7:谎称“快速出核酸检测结果”

聊天群里出现“快速出核酸检测结果”“加急最快半个小时”“家里也能做核酸检测”的信息,只要额外付费便能办到,都是骗钱的套路。

警方温馨提醒

请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和扫描一切可疑二维码,谨防误进钓鱼网站,泄露个人信息。

防疫工作人员不会索要银行卡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若有任何关于“流调”“健康码”异常等疑惑,请及时联系居委会、派出所寻求帮助。

当接到所谓“客服”来电,遇到包裹丢失赔付等问题,一定要登录官方购物网站查询相关信息,称可以退款或理赔的,十有九骗。

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进行办案,更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要求通话保密、配合调查、接受资金审查、需要转账或填写支付密码的,都是诈骗。如果你收到“00”或“+”开头的境外来电,请提高警惕,注意甄别。若无固定的海外关系需要经常联系的,可联系运营商屏蔽境外号码。

如果被骗,请保留证据,第一时间拨打96110电话报警。

来源:平安乐昌、中国新闻网、济南公安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