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恒昌贷款逾期了怎么办

本文目录

恒昌规模缩减80%,三方财富行业陨落,谁来收割150万亿市场?

文黎曼

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包括P2P行业,正在缓慢退出历史舞台。

回溯过去,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以下简称财富管理公司)曾承载着历史使命,并满足了一定的市场需求。

但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以代销为主的财富管理公司,其模式具有原罪,终将凋零。

行业似乎完成了历史使命,开始逐步退场。

行业陨落,但市场仍在,需求仍在,因此,新的玩家和正规军摩拳擦掌,再次入场。

在这个号称拥有150万亿规模的巨大市场,每一次的变迁和换血,都意味着新的机会……

01行业退潮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靠着P2P起家的财富管理公司恒昌,“正在大裁员”。

“恒昌已从鼎盛时期的五万多人,裁员至如今的一万多人,今年还要继续裁员到两千多人。”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作为业内知名企业,恒昌与冠群、信和、银谷三家,并称为“京城四大线下财富管理公司”。

近两年来,其他三家都曾被曝出陷入暴雷或逾期困境,只有恒昌还在继续运营。

但剩下的恒昌,日子似乎也过得颇为艰难。

“恒昌持续裁员,主要是因为P2P业务在不断缩减。”一位恒昌员工透露,这两年行业震荡,公司受到很大影响。

“催回率和前几个月相比,一直在下降。”一位恒昌的催收员工表示。

另外,监管也出台了新规,要求网贷公司禁止线下运营。

因此,知情人士表示:“为了拥抱监管,恒昌必须撤掉线下门店,这必然要大量裁员。”

今年3月,位于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的恒昌分公司,也在当地政府发布的“非法集资风险提示函”中,被列入风险提示名单。

政策收紧,行业波动,财富管理公司就如惊涛骇浪中颠簸的小船,生死难测。

自2018年起,财富管理公司就开始出现大规模裁员和倒闭。

到了今年,更是风急雨骤。

3月,“中国版黑石”中信资本34亿私募产品深陷兑付危机。

4月,媒体曝出恒天财富“岁兰千里资管计划”延期兑付。

7月初,诺亚旗下歌斐资产踩雷34亿元。

7月中旬,先锋系旗下“网信理财”产品逾期,涉及资金120亿元。

仅仅在7月一个月内,行业就新增38家“暴雷”机构、5个“暴雷”产品。

行业曾经的佼佼者,纷纷走到了悬崖边,一个个神话就此破灭……

02大起大落

财富管理公司,曾经光鲜亮丽地走上历史的舞台,甚至承载着历史使命。

中国的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实际上是在2004年真正诞生的。

这一年,银行理财刚刚出现,当时还只有少部分人完成了财富积累,有了财富管理的需求。

此后,中国的富裕阶层越发壮大,加上通货膨胀,中国的财富管理需求,开始井喷式爆发。

财富管理行业也开始发展,银行、证券、基金等多种金融机构陆续登上历史舞台。

此时,市场出现了信息不对称。

当时的监管要求是,各家只能卖自家的产品。

但是各家的产品特点又不太相同,比如,银行的产品稳,但收益低;基金的产品风险高,但收益也高。

而投资的原则是,不应该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用户必须通晓各种理财知识,才能去各家机构采购鸡蛋,满足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当市场出现信息不对称之时,巨大的商机就出现了。

于是,市场环境催生了财富管理公司。

它们相当于一个个中介服务机构,自己去找一些产品,然后按照客户的需求,向其推荐相应的产品。

第一批入场者,是来自花旗等外资银行的金融家。

紧接着,是敏锐的中国金融精英。

他们从银行用高薪挖走理财员工,从外国已成型的公司中吸收管理经验。他们白手起家,狼性发展,让自己的公司迅速崛起为财富管理行业的黑马。

“大量的银行客户都被挖走了。”行业资深从业者黄德江记得,最巅峰的时候,理财经理成交一单,能赚五六百万。

行业的人都不会忘记2010年——这一年,财富管理公司真正走上了历史舞台。

2010年11月10日,诺亚财富董事长汪静波在纽交所敲钟。“叮”的一声之后,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第一股诞生,行业的黄金大门訇然中开。

这一年,财管“金童”胡天翔,成立了钜派。

随后,善林、恒昌、银谷等财富管理公司,也踏上了掘金之路。

而这其中,还有一支财富管理行业的新军队:P2P。作为这个行业的一袭浪花,它们也融入了整个历史大潮。

早期的财富管理行业,呈现出的是爆炸式增长,中国压抑了太久、太多的理财需求,在这一年得以释放。

但在炫目的聚光灯下,舞台周围隐藏的黑暗与危险,也开始弥漫……

财富管理公司最开始的核心模式,是代销信托。

“有人说,当时有四万亿的规模,都是通过财富管理公司代销出去的。”黄德江表示。

后来,财富管理公司的触手越伸越远,变成了“哪个佣金高,就销售哪个”。

甚至有很多大的资产方,收购或入股财富管理公司,将其视为核心的“融资通道”。

“自融”,几乎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

在财富管理公司丧失独立第三方的身份之后,一切都开始滑向难以逆转的深渊。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财富管理市场平静无事,看似欣欣向荣。

但当经济下滑的时候,风险就开始集中爆发。

在风险不可控之前,监管出手了。

2018年,资产新规颁布,明确要求打破刚性兑付。此举开始铲除市场毒瘤。

一个个脓疮被挤破。

“打破刚兑,就是一次对大型金融危机的提前分散释放。”从业者陈风称。

在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之前,监管的干预,让风险提前缓慢消弭。

而财富管理公司的一次次暴雷潮和倒闭潮,正是风险释放的反映。

“那批曾经一单能赚五六百万的人,已经被抓进了局子里。”陈风感慨。

在某种意义上,金融从业者的命运,也是经济环境的晴雨表:好的时候,风光无限;反过来时,首当其冲。

03前路漫漫

财富管理公司,似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它们会消失在历史的大潮之中吗?

最近,行业从业者陷入了无限迷茫。他们离开原来的公司,要么回到信托,要么回到银行,这几年的疯狂与激荡,仿佛是一场梦……

市场对这些财富管理公司,明显丧失了信心。

“财富管理公司正在不断地缩减规模。”一家海外资产配置公司的创始人称,现在它们的业绩下滑,已难以覆盖成本。

“我们的理财团队已经从之前的五十多人,缩减到现在的十几个人了。”某财富管理公司理财顾问李祥表示,动辄几百人的理财团队,以后或将不可能存在了。

第三方市场陨落,但市场需求还存在,谁来填补行业空白?

有人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将会进来,收割这个市场。

的确,今年银行理财子公司频频入场,这背后,可能是监管在对这个市场表明态度。

“财富管理市场的风险太大,只有银行有能力做好风控。”陈风认为,财富管理公司的底层资产是薄如蝉翼的劣质塑料布,它们也做不好风控。

他表示,即使银行模式很重,各部门牵绊,流程繁琐,效率较低,但是每一道关口都是一道枷锁。

“这些枷锁,让‘有毒’资产很难进入。就算资产变坏,银行也会做好风险隔离,绝不会一溃千里。”

另外,还有一批人,开始探寻财富管理市场的本质。

“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这个模式,是必然要消亡的。”一家金融科技平台的创始人透露,这个模式,具有原罪。

在美国,财富管理市场上存在大量执证上岗的理财咨询师。

他们和律师一样,都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他们不从理财产品方拿佣金,而是客户给他们付费。

两方的利益因此被捆绑,他们和客户是利益共同体。

“这样一来,客户的利益才能被放在最前面。”财富小满贯创始人李易阳表示。

多位行业从业者都表示,采用这种欧美的“付费咨询模式”,才能成为真正的财富管理公司。

但是这条道路,任重道远。

首先,在中国,对于财富管理行业的监管,主要是机构监管,对个人的监管和培训体系尚不健全。

在美国,所有的理财师必须持证上岗,他们要经历严格的考试,行业成熟,也足够自律。

而在中国,监管没有明确要求持证上岗,大部分财富管理公司毫无门槛要求,“只要懂销售,就可以来干”。

尽管很多人都看到了症结所在,也在不断呼吁,但从监管角度来考虑,要实现这一点,确实也没那么容易。

是管理几千家财富管理公司容易,还是管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理财师容易?

从监管难度上来说,两个量级差得太远。

其次,中国的投资者们,还没有形成付费咨询的习惯。

“因为知道理财师可以拿佣金,很多投资者甚至找理财师要回扣。”多位理财师透露。

这些投资者还没明白,免费的,反而是最贵的。

行业中也有不少公司,正在尝试“理财规划”模式。

“这个模式肯定代表着未来,尽管不好做,我们也要尝试。”财鱼管家的创始人韩冰称,他们已经推出了理财师付费咨询模式。

目前,已有430位用户,选择了他们的这一服务。

李易阳认为,即使目前的付费咨询模式还不成熟,要面对短期生存的压力,但还有其他的变现方式。

比如,对财商教育收费。

只是这个模式或许过于超前,要引爆行业,不知道要多久……

从诞生到陨落,中国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只用了短短16年。

和欧美发达国家走过的近百年历史相比,这个时间,还是太短了一些。

所以,行业的乱象与不成熟,也在情理之中。

如今,金融开始逐步进入严监管时代,财富管理市场也开始步入正轨。

这一次的大换血,也意味着机会丛生。

*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P2P的未来被封死,借的钱不用还?出借人的钱怎么办?

P2P的清退并不是从疫情开始的,而是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已经进行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这两年之内,我们先后见证了无数P2P业内巨头的突然垮掉。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个朋友曾经在团贷网工作了近3年的时间,突然的某天早上,正常上班打卡的他被告知公司被调查,已经不复存在了,惊愕的表情写满了团贷网公司所有员工的脸上。当然,后边得知,团贷网的老板杨军是想把资产变现,把财产转移向海外,被经侦察觉并抓捕。

P2P的垮掉其实并不出乎意料,快10年的野蛮发展,现在的P2P也许早就忘记了自己存在的初衷,已经成为了小额高息和暴力催收的代名词。只不过,有个穿着一个花花外衣的小子吸引了更多人仇恨的视线。这个小子便是网贷,并绝大多数人混淆以致误解的网贷。但网贷的绝大多数产品和资金其实都来自于P2P渠道,也就是说除了银行的放款渠道和某些线上高利贷向线上转移组成的714等高炮平台,网贷实际上就是P2P的线上模式。比方说宜信公司的“宜人贷”,恒昌公司的“恒易贷”,凡普金科的“钱站”等。这些都曾是或现在依然是业界的标杆,但若有一天,清退P2P的步子进一步迈大,难免这些标杆不会重蹈团贷网等的覆辙。所以在大环境下,想要投资P2P,还是要慎之又慎的。

那么P2P倒下了,借款人的贷款怎么办?既然是国家层面不支持的贷款模式,又各有各的违规甚至违法模式,是不是就说明这笔钱可以不还了呢?相信很多的贷款人都会有这种想法,但这种思维方式无疑是错误甚至危险的。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你在P2P平台上得到的贷款资金是从哪里来的?难道这笔资金是P2P老板自己掏的还是他们公司员工的钱呢?都不是,P2P只是一个平台而已,提供的服务也只是撮合交易。什么叫撮合交易,就是先找到需要贷款的个人或企业,把他的基本情况和资金缺口进行汇总和打包成一个理财项目,然后把这个项目挂在平台的网站上,再由平台的资金方也就是贷款的出借方对这个理财项目进行购买。我们会在一些P2P平台的理财端看到一些项目是满标或是未满标,其实就是因为出借人也是小额出资,一笔贷款资金可能来自于一个或几个不同的资金出借人。既然是理财项目,就必然是有风险的,那么风险何在?风险在于这笔资金不能按时归还。不能归还贷款的后果不是收不到利息和服务费用,而是出借人的本金受损。

其实,我们知道了资金的来源,也清楚了贷款损失最终的受害方。那么政府现在清退P2P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P2P涉及到超出国家规定的借款高额利率和无所不用其极的暴力催收。但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前端,也就是资金来源上。我们可以给这种理财行为一种恐怖的称呼-非法集资。

国家出手的现阶段任务是打击违法,但最终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的整体稳定。要维护社会的稳定,不只是要保护借款人的合法利益,也要维护出借人的合法利益。也就是要尽可能的保障出借人的资金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要清楚一点,只保护一方的利益实际上是对另一方利益的无限伤害。

现在不仅是要谨防平台在清退过程中的各种收割行为,还需要提防一部分“老赖”的“浑水摸鱼”和乱中取利。因为有些老赖盯准平台垮掉的末期,进行集中贷款,试图在平台倒闭后进行赖账,甚至还会组成联合群体对政府进行的继续清收贷款尾款的行为进行抵制。

但只要清楚了国家的最终目的,我们就应该清楚“借来的钱最终还是要还的”,进行各式各样的抵制都是无脑的行为。平台倒闭后,催收工作会由地方政府或公安部门来执行。这样,催收的方式必然会发生改变,以前可能是暴力催收,但现在可能是执法部门本能的采取法律手段,比如以前没有资格对接央行征信系统的平台现在可以对接了,不还款就要上报征信逾期。还不想还钱?那好吧,直接提起法院诉讼,再不想还,那没办法,只能是上报失信被执行人。坐不了高铁,乘不了飞机,子女上不了重点高中呗。但是国家必定是通情达理的,不会支持违法行为,也就是说违规的利息和费用应该是可以协商减免的,比方说把借款利率限定在合法的范围内,也算是给贷款人的一丝优惠。

贷款人的钱要还,那是不是说出借人的资金没有风险了呢?并不是,因为还要看平台的资金是否被平台挪用,如果资金已经被挪用并挥霍,那资金必然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另外一点,还要看最终有多少贷款人会按照约定还款。也就是说出借人的资金大概率还是要受损失的,至于受多大的损失,就要看国家清退平台后能够追回的资产多少咯。

所以奉劝各位,趋势如此,还是不要再贪心不足蛇吞象。任何理财都有风险,贪图高息的时候千万要看好本金。

网贷平台催你还钱,教你如何应对

“本人因疫情原因资金链断裂,已陷入重重困难,不是不还钱,现在也在储备,希望早点还上,可是招联好期贷暴力催收,爆通讯录,骚扰恐吓亲朋好友,群发个人隐私信息,请处理。”某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如此“伸冤”。

另一位用户更是声称“已经没法正常生活了”,“他们每天给我60多岁的父亲打骚扰电话,他有心脏病,刺激不得……”

国内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在上演一出逾期潮。在投诉平台上,5月份仅平安普惠就被投诉了3000多次。

收入下降还不上网贷的企业员工、做生意资金链断裂的老板、填不上网贷窟窿的大学生,最近陷入了一样的焦虑:网贷逾期了,每天的高额利息和花样繁多的暴力催收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曾经的网贷行业,低利率吸纳资金,高利率放贷,一转手赚个盆满钵满。疫情突袭,许多人数月没有工作、实体店迟迟无法复工、企业大范围降薪裁员……任何一件事都可能成为网贷逾期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银行放贷收紧、网贷行业整体收缩,拆了东墙补西墙的路也被堵上了。

降薪或失业导致借款人逾期,催收又影响到不少人的生活或工作,没有工作还款更难,而借贷平台担心大面积逾期带来资金危机,只能加大催收力度,矛盾更加激化……

网贷似如一条吞身之蛇,牵涉之人如进无物之阵,难以找到求生的出口。

当蜜糖变成砒霜

越是非常时期,往往越是风险集中暴发的时候。疫情之下,企业不能开工,现金流紧张,个人收入下降甚至失业,让一些原本就有一定规模负债的人雪上加霜。

奇飞从2017年就开始接触网贷,最初借钱是因为“2016年奉子成婚,2017年小孩出生后经常生病,钱不够花”,后来朋友介绍他用了网贷。

从最早的急用钱偶尔借,到后来利息太高被迫以贷养贷,拍拍贷、京东、支付宝,以及后来的714高炮他都借过,一度被暴力催收逼得走投无路。

好在2019年奇飞把所有的钱都还上了,但到了年底,要过年但手上又没钱,他又选择从支付宝借了3万,分12期还,每个月2500元。只是,没想到开年就遇上了疫情,身在武汉这样的疫情重灾区,奇飞2月、3月、4月整整三个月没开工,一分钱工资都没有。

“已经有两个月逾期了,这个月就是第三期了”,而他5月份刚开始复工,对方天天打电话来催收,奇飞只能一遍一遍好话解释:“下个月就发工资了,下个月还。”

还不上款的奇飞只是网贷大军中的一个典型,还有比他更惨的。

做生意的张默“都想死了算了”。最早他也是为孩子治病借了一些钱,自己花销用了一些,但都在可负担范围内。2019年,曾经在医院工作多年的他计划自己出来创业开个推拿理疗店。

开店,就要花钱。但他当时手上没有太多预算,所以从支付宝、京东、交通银行和平安信用卡等平台前前后后总共借了二十多万,才把店给开了起来。

“结果没干几个月就碰上疫情,现实给了我狠狠一巴掌。”疫情发生以来,基本没有生意,借款陆续都逾期了,眼看门店就要倒闭了,他只得1万元转让出去,来回亏了十几万。“被债务压的都想一死了之,要不是还有点牵挂放不下,我真的跳楼去了。”

据他描述,以前的工作单位已经被催收公司打过电话了,家人也被骚扰不胜其烦。交通银行曾要求他念一段话,大概内容是:“我,XXX,因名下信用卡逾期,自愿承担因逾期引发的所有后果。”

绝望中的张默,不愿意回答任何细节,只说“讲了也没什么用”。

“如果银行和这些平台能给我时间慢慢还钱,我能还得起,但是他们如果要起诉我或者逼得太紧让我崩断了神经,我也就顾不了什么牵挂或者别的什么了,但是我肯定会把这些经历写出来发到天涯、豆瓣上去的。”张默说。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借贷逾期纠纷竟然催生了一个新的市场:反催收。如今,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已经出现了“反催收联盟”。同类型数百个账号,几百万粉丝在上面用“领袖人物”支的招应对催收。

金融从业者、曾经的催收员、律师等纷纷带着专业知识给粉丝科普应对之策。在QQ上,无数个“逾期上岸交流群”里,逾期者抱团取暖,源源不断地交流反催收经验。

有压迫就有反抗,有需求就有市场。一边是哀鸿遍野,一边则应对有方。“一定要录音,拿证据投诉”、“金融机构是过度授信,要求停息挂账”、“给通讯录做防爆,没爆通讯录就好好谈,爆了通讯录干脆停机换号不要理”……

当风险集中暴露之际,曾经的蜜糖就变成了砒霜。金融平台曾经一手经营理财产品吸纳资金,另一手高利放贷,赚得盆满钵满。而疫情这样的系统性风险出现时,环环相扣的生态链就难以为继了。

这不,已经有金融平台以疫情造成逾期为由,也开始对购买理财产品的用户违约。4月,安徽的叶枫在步步盈公司推销员的劝说下购买了一款5万元、为期3个月的理财产品。刚买了3天,她就收到通知,步步盈要从P2P转型到小额信贷。

到了5月份,叶枫又被告知因公司转型及出现大面积逾期,所有理财用户的利息取消,仅归还本金,且分30个月归还。同意这个方案的理财者,公司会按照一定比例逐月返还资金,叶枫这样不接受返还方案的用户就被无限期搁置了。

逾期纠纷涌向投诉平台

上述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近几个月以来,在21-CN聚投诉和黑猫投诉上,金融借贷纠纷投诉量爆发式增长。其中,在21-CN聚投诉上,仅2020年5月,平安普惠就被投诉3043次,玖富也有2606次,点融网、京东金融、马上消费金融、闪银、捷信金融、拍拍贷等也都有1000多次投诉。

另外在黑猫投诉的黑榜上,恒昌利通、拍拍贷金融、小花钱包等居投诉月榜榜首。

但在对应的解决量排行榜上,解决最多的也仅有1300多次,大多数平台仅有几百次解决甚至没有出现在解决排名榜上。

简单分一下,被投诉的平台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种是各大银行,如中国光大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也有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业务,京东金融、美团金融、有钱花等都包括在内;还有一些是保险公司或银行旗下业务,如平安普惠是中国平安保险旗下的小贷公司,招联金融是招商银行与联通共同成立的消费金融平台;另外一类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是一些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如玖富、点融网、钱站、分期乐、拍拍贷等。

这些平台多是通过理财产品吸纳资金,再通过征信评估,以一定的利率出借资金,周转循坏,平台从中赚取利息差。

在投诉内容中,原因也分几类,一是利息问题,如强制砍头息、高额利息、逾期费。如一位匿名用户指责玖富万卡收费不合理,频繁催收——

“本人去年9月在玖富万卡借款33000,但其实是阴阳合同,合同上写的是44000多,每个月还款1512.28,36期总共要还54442.08,还有我不知道的400多的担保费,第二笔借款29800,但是有3000多的担保费,分3个月扣,也是我不知情的。因为前几个月疫情原因,没有工作,一时没有还上,第三方催收一天打3、4个电话,怂恿我去借钱还上,还打联系人电话,造成骚扰。”

二是暴力催收,如电话短信骚扰通讯录联系人、威胁恐吓——

“我们公司做出口产品,疫情影响工资大幅度缩水,用了闪银奇异也有几年了,从未逾期,现在没办法了,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希望能延期到月底,工资到账立马还款。这期间不要打电话了,公司不准上班时间经常接电话。”黑猫投诉用户“长不大的孩子要靠谱”几近恳求地说。

三是一些捆绑销售等不合理行为,如强制捆绑销售保险,扣除保费,无故收取管理费等。有不少用户反映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到平安普惠、玖富等强制收取保险费、管理费。

穿越网贷的黑暗森林

如今的现实情况是,不少人连续几个月收入突遭变故,生活陷入窘境,网贷无法如期还清,只能以贷养贷,窟窿越来愈大。

一旦贷款逾期,平台开始电话短信轰炸,威胁恐吓当事人及其亲朋好友。有的人因欠贷消息被催收人员找到公司,导致丢了工作,有人为赚快钱陷入网赌、博彩的深渊,也有人破罐子破摔成为老赖,干脆不管不问。而借贷平台收不回款,理财兑付受限,甚至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

这也将整个借贷链条拖入了恶性循坏,一场没有赢家的连环剧时时刻刻在上演。这像极了《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他人即地狱,自己要想生存,就必须开枪将其他生命击毙。

不少人质疑:“如果都失信了,征信还有何用?”

网贷纠纷何以在短期之内激化至此?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解释:“受疫情影响,个人与企业的现金流紧张,不管是出借人想要回笼资金,还是借款人想要延期还款、减少利息开支等,出借人、借款人与平台间以及出借人与借款人间的矛盾均将集中到网贷平台上。”

除此之外她还指出,网贷出清已是市场大势,出清需对存量业务等进行效率较高的集中处理,这也是投诉率提升的原因之一。

“疫情下个人收入减少,违约率提升,但如果不催收,网贷平台资金压力大。这样的纠纷变多,后续还可能会引起部分网贷平台因资金链断裂跑路,也会导致监管机构加大力度查处相关暴力催收机构。”长期关注金融的律师马军也提到。

那么在这些纠纷中,平台的哪些行为是不合规的,而哪些又是借款人应当履行的义务呢?

关于高利率,肖飒提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以不超过年利率24%为限。也即收取过高额逾期费用的,超额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而对于催收公司打电话、轮番骚扰亲朋好友的行为,她明确指出是违法的,涉嫌侵犯公民隐私权、名誉权。

“我国公民享有隐私权、个人信息权利。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严重者,可依据《治安处罚法》第142条的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也就是说,利息问题要看借款时的约定合同,不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按照合同执行,超过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即使借款人逾期,也可以不予偿还。但对于暴力催收,借款人保存录音、文字等证据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道理是这样,但大多数人确实逾期在先,平台合理的催收也可以理解。况且疫情属于不可抗力,不少实体行业获得了减免房租、延迟纳税优惠,也有银行推迟房贷还款时间。同理放到金融借贷领域,如果双方都没有恶意,适当留出协商处理的空间或许更为妥当。

肖飒也提到:“我国《民法总则》第180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对于受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影响而产生的民事纠纷,符合不可抗力法定要件的,应该适用对应规定妥善处理。”

但她也指出,不可抗力的运用,应一事一议,房贷、房租等很多延缓政策的出台不一定适用于网贷,而确实因疫情收入锐减或者还款有压力的,建议与平台、出借人就还款利息、延期还款等内容友好协商。

简而言之,对于逾期的网贷用户来说,若签订的是合理借款协议,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还款;遇到特殊情况还款困难的可以与平台积极协商延期还款;而如果遭受暴力催收,就要及时报警。

经此一事,借款人更应该注意,网贷高风险,入坑需谨慎,上岸后更要引以为戒。生存于风险社会,每个人都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量入为出,千里之堤都会溃于蚁穴,一个小窟窿可能会让四墙凋敝,最终越滚越大的债务雪球会将人拖入无底深渊。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