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成都大额贷款公司

本文目录

泸州银行起诉“老赖”追索2000多万,预期信用损失大幅增长98%

近日,泸州银行因票据纠纷将三家公司诉至法庭,申请执行标的合计约2202万。据了解,其中两家公司隶属于“融创系”。

泸州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是泸州老窖,在酒饮行业内名列前茅,该行作为“白酒系”银行受到市场关注。

近来泸州银行高管频频变动,前任行长请辞后,不到四个月内该行又有3位原副行长接连辞任。今年11月,泸州银行委任了新一届行长、副行长及其他高管层。

作为港股最小上市银行,泸州银行业绩喜忧参半。2022年前三季度,该行营收、净利双增,不过,预期信用损失大幅增加98.15%。同时,资产质量有所下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85%,拨备覆盖率下降。

此外,泸州银行贷款行业集中度和大额贷款占比均较高。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前十大不良贷款规模与关注贷款余额,占相应指标总额的比重分别达68.75%、85.83%,面临一定信用风险。

状告“融创系”等三家公司

泸州银行成立于1997年9月,为泸州市属国有企业,主要股东有泸州老窖集团、四川省佳乐企业集团、泸州市财政局等,2018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是西部地区地级市中首家上市银行。

据泸州银行披露,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系该行内资股第一大股东,持股占比14.37%。泸州老窖集团的上市公司——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位列该行第十大内资股股东,持股占比1.60%。可以说,泸州银行是名副其实的“白酒系”银行。

背靠头部白酒企业的泸州银行,却频频与房地产企业发生纠纷。

企查查显示,泸州银行与成都融创文旅城投资有限公司、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存在两宗票据纠纷案件,立案日期为今年12月9日,最新案件进程为首次执行。

泸州银行申请对三家公司分别执行标的7340850元,合计约2202.26万元。其中,成都融创文旅城投资有限公司与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融创系,此前均已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

鉴于两家“融创系”公司已沦为“老赖”,泸州银行相应款项能否顺利执行还需打个问号。此外,该行较为频繁的高管变动值得关注。

泸州银行11月10日公告,该行于当日委任刘仕荣为行长,任期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第八届董事会任期届满之日止。

同时,该行委任袁世泓、薛晓芹、吴极、胡嘉及杨冰为副行长;韩刚为副行长及首席信息官;明洋为副行长及董事会秘书(联席公司秘书);艾勇为行长助理;李燕为内部审计部总经理;王兰为会计财务部总经理。

至此,泸州银行形成了“一正七副”的架构。据了解,该行新任行长系在前任行长请辞后通过内部公开选任。2021年6月,泸州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接获行长徐先忠书面辞呈,徐先忠因个人原因辞去行长等职务。资料显示,徐先忠在泸州银行担任行长一职接近10年。

前任行长请辞后不久,泸州银行又有三位原副行长接连辞任,时间跨度不足四个月。

2021年11月,泸州银行发布的公告显示,副行长夏义伦因个人年龄、身体及内部岗位变动原因辞任;童强因个人职业发展原因辞去副行长职务;2022年2月,该行再发公告表示,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成安华因个人身体健康原因辞去相关职务。

预期信用损失增幅98.15%

或受管理层动荡等因素影响,泸州银行近年来经营业绩表现不太稳定。

2022年前三季度,泸州银行营收、净利实现同比双增,营业收入由2021年同期的27.11亿元增至34.80亿元,增幅28.35%;净利润为8.9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8.56亿元增长4.14%。

据梳理,泸州银行近几年相应指标有所波动。2019年至2020年,该行均呈现增收不增利的状况,直至2021年净利润才止跌回升。

此外,虽然泸州银行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净利齐增,但该行预期信用损失大幅增加,由6.64亿元扩大至13.15亿元,同比增加98.15%。而预期信用损失作为营业支出的主要部分之一,若高增长态势延续,该行净利润可能因此承压。

东方金诚对泸州银行出具的“2022年二级资本债券(第一期)信用评级报告”显示:泸州银行营业支出以业务管理费和预期信用减值损失为主。近年来,该行处于扩张阶段,人工成本和业务费用均快速增长。另外,受信贷资产快速扩张带来的不良贷款规模增加,该行增加预期信用减值损失计提规模。营业费用大幅增长和预期信用损失计提规模的增加使该行盈利水平表现一般。

与经营效益回升不同,泸州银行的资产质量存在下行压力。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泸州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的1.42%上升0.43个百分点至1.85%,高于商业银行1.66%的平均不良率。同时,拨备覆盖率为222.83%,较年初的262.49%下降39.66个百分点。

此外,泸州银行贷款行业集中度和大额贷款占比均较高,面临一定信用风险。

泸州银行贷款主要投放于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截至2022年6月末,该行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房地产业贷款占贷款总额合计占比63.09%。此外,该行重要客户事业部和成都分行大额贷款投放力度较大,导致其大额贷款占比较高,前十大贷款余额合计81.66亿元。

截至同报告期末,泸州银行前十大不良贷款规模为8.17亿元,占不良贷款余额的比重为68.75%,涉及制造业、房地产、建筑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等行业企业。上述贷款客户大部分由于行业不景气或者自身经营不善导致生产停滞或处于资金链断裂状态。

此外,受疫情影响短期经营承压,资金链紧张或是贷款展期、有负面舆情等,泸州银行今年上半年末前十大关注贷款余额合计为12.24亿元,占关注类贷款总额比重达85.83%,部分关注类贷款存在一定下迁风险。

泸州银行与“融创系”等三家公司的票据纠纷案件后续走向如何?作者将进一步保持关注。

“大额存单一出来就抢没了”,曾经的揽储利器却降温明显│资管新规满月调查①

每经记者:李玉雯张祎潘婷肖世清

2022年伊始,资管新规在结束三年多的过渡期后正式落地,在打破刚兑的要求下,理财产品不再“兜底保本”,这也意味着过去保本保息的银行理财从此退出市场。

如今,资管新规正式实施满月,银行理财的营销布局有哪些调整?市场反响如何?广大低风险偏好的人群在投资选择上又有何变化?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了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多家银行网点,实地调查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市场以及消费者选择的种种变化。

“不保本,但之前没出现过亏损”

理财经理更强调低风险产品的稳健性

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注意到,咨询理财产品时已不再有保本保收益的承诺,理财经理也会主动告知,现在没有保本的理财产品。不过在措辞上,理财经理会更加强调一些低风险产品的稳健性。当记者询问是否保本时,“不保本,但之前没出现过亏损”、“这个产品的风险等级是稳健型低风险”等类似的说法频频出现。

“我不知道您了不了解净值理财,现在资管新规实行之后,产品都是净值化的管理了。”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咨询理财业务时,成都地区招商银行某网点的理财经理着重介绍并强调了资管新规下的理财业务变化。

“资管新规以后,最大的变化就是银行不兜底,不能承诺保本保息。”这位理财经理表示,资管新规实施之后,银行理财发生了很大变化,产品都是实行净值化管理,非保本、非保息,最后以实际收益为准。

他还介绍,资管新规还带来的另一个大变化,就是银行不能自发理财产品了,得由银行自己成立的理财子公司发行理财产品,由银行代销。

这位理财经理表示,净值化管理后,银行理财的管理方式比较像基金,每天、每周都能看到自己购买的产品是正收益还是负收益,“现在很多客户特别是老年客户,很喜欢买定期存款产品,因为他们也去各个银行问过,确实了解到理财就是非保本的,所以理财产品稍微买得少一点了。”

而在产品推荐方面,从记者观察来看,理财经理推荐产品主要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投资时间这两个要素。

一方面,若客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经理会推荐股票型基金,多位理财经理表示,今年股票行情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是较好的配置时间点。

另一方面,如果客户希望兼顾安全稳健与收益,理财经理推荐产品时则会考虑资金投资时间。

如果只是一年左右,理财经理会推荐固收类基金、债券型基金,收益方面“行情好大概7~8个点,去年比较差,大概3~4个点”;

如果时间较长,在5年及以上,理财经理多是推荐两全保险或是年金险等银保产品,这类产品期限比较多的是5年,基本放满5年的年化收益都在4.5%左右,“可以把它当成定期存款来存”,多位理财经理如此表示,并建议将基金和储蓄型保险搭配投资,从而获得更高收益。

“每期的额度都是抢完了的”

三年期大额存单掀起抢购热潮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理财产品不再承诺保本保收益后,出于安全稳健的考虑,大额存单在当下显得颇为抢手。

以上海地区为例,目前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多在3.25%~3.35%左右,如果可以给到更高的利率,也同时会有更高额度等要求。

例如,建设银行上海地区某支行的大厅内摆放着一块写有存款利率的小黑板,可以看到大额存单会比同期的普通定期存款利率高0.1个百分点。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三年期大额存单50万起可上浮至3.35%。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李玉雯摄

交通银行某支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目前该行大额存单30万起存,一年期利率2.28%,两年期2.9%,三年期3.5%,但三年期大额存单目前无法在手机银行上直接购买,需要网点上报审批额度后,客户才能在网点购买。

“三年期的利率比较高,不一定有额度的。”这位理财经理告诉记者,“之前有50万起给到3.55%的利率,但这笔资金需要是客户从其他银行转进来的,而且额度也很紧张,现在应该没了。”

记者从上海银行某支行了解到,该行三年期大额存单年化利率也能到3.5%。“但是很难买到,基本一出来就没了,有些客户收到短信后来问,也都是买不到的。”该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类似的抢手现象同样出现在成都地区。记者从光大银行某网点的理财经理处了解到,目前该网点年化利率为3.55%的三年期大额存单较为热销。

据其介绍,这段时间配置大额存单的客户比较多,“基本上每期的额度都是抢完了的。”这位理财经理表示,大额存单受到青睐背后,主要与利率下行趋势下的提前锁利以及产品保本保收益有关,“就算以后利息越来越低,但它已经提前锁定了收益。另外,大额存单纳入存款保险保障制度,相对说是最稳妥的。”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祎摄

在中国银行某网点,理财经理也告诉记者,目前存定期的客户比较多,因为他们觉得定期属于存款,比较安全,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客户,更倾向于存定期。

低风险偏好客户对于保本的需求,也让大额存单成为理财经理重点推荐的产品。

在北京丰台区一家国有大行营业网点内,记者注意到,大厅内出现理财产品相关宣传信息。当记者询问工作人员有无在售的保本理财产品时,对方回应称:“理财不能承诺保本,如果想要选择保本收益的产品,可以了解一下大额存单。”

记者询问该大额存单利率情况时,对方表示:“基本是较央行的基准利率上浮60个BP左右,例如,1年期大额存单,20万起存,利率为2.1%。”

丰台区另一家国有大行网点的工作人员也对记者表示:“没有理财保本这个说法,理财产品不承诺保本。”他同时告诉记者,如果想要风险低收益可观,可以选择大额存单,1年期20万起存,利率2.15%;30万起存,利率2.35%。

“不建议做结构性存款,收益太低不如存定期”

曾经的揽储利器降温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一度火爆且被视为银行“揽储利器”的结构性存款如今却降温明显。

记者走访上海地区的银行网点时,某国有大行的理财经理坦言,“不建议做结构性存款,收益太低还不如存定期”。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款挂钩日元汇率的结构性存款,期限90天,年化利率0.8%~1.7%。

“不可能做到1.7%的,现在结构性存款的收益基本就是比最低档高那么一点点。买这个还不如直接存定期,定期90天年化利率1.6%都比它高。”这位理财经理补充说道。

另一国有大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资管新规落地后,该行结构性存款基本不做了,“之前会把它作为保本型理财,现在不做了”。

从央行数据也可以看出,结构性存款规模在持续压降。自2020年4月末,中资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突破12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点后,其规模便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到2021年12月末已降至5.08万亿元。

具体来看,2021年12月末与2020年4月末相比,中资大型银行的单位结构性存款下降43%,个人结构性存款下降75%;中资中小型银行的单位结构性存款下降60%,个人结构性存款下降47%。

据记者了解,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银行保本理财产品逐步整改压缩,一时间结构性存款被视为保本理财的替代而受到追捧,规模快速增长。不过由于套利空间的存在,部分企业获取低成本贷款后,投资结构性存款进行套利,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于是,监管出手严格管控结构性存款,并窗口指导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

此外,财务上会计科目的变更也一定程度地降低了企业配置结构性存款的意愿。根据财政部此前通知,企业应将持有的结构性存款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而之前企业一般将结构性存款计入“货币资金”科目。这一变更会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流动性资金数目的减少,进而降低企业配置结构性存款的意愿,带动单位结构性存款下滑。

不过,记者在走访中也了解到,尽管结构性存款整体呈现“量价齐跌”趋势,但并不意味着这一产品就无人问津。

上述成都地区光大银行网点的理财经理表示,一些做短期的客户,也会选择购买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保本,门槛低、期限短,但收益会是一个动态的调整,不承诺保息。”

记者现场了解到,该网点正在销售的一款结构性存款,其中,人民币存款起点金额均为1万元,期限分别为14天、3个月、6个月,对应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是1.1%~3.2%、1.5%~3.25%、1.75%~3.25%。另外,美元存款起点金额为2000美元,期限6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为0.5%~0.9%。

“才开卖没两天,就已售罄”

短期优质理财产品备受青睐

在成都地区某城商行网点内,记者看到一张海报上重点展示了数款理财产品,既有可每日申购的T+0活期理财,也有期限从6个月到3年不等的理财产品。

其中,一款期限为6个月的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3.6%~4%;一款1年期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4.4%~4.9%;另一款1年以上的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4%~6%。

据介绍,这几款产品风险等级都是二级,不过业绩比较基准为4.4%~4.9%的一年期产品需要30万起投。

“一定要跟您讲清楚,自从今年1月1日全国全面实行净值化管理后,银行不再对理财产品做任何收益承诺,也不会私底下把收益补上。”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咨询时,该网点理财经理强调,目前记者所看到的业绩比较基准并不是预期收益,而是按照产品过去的业绩表现计算的参考值,会存在波动风险,并不代表最终收益。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祎摄

普益标准发布的《2021年四季度财富管理市场报告》中指出,随着过渡期结束和净值化转型接近尾声,银行理财市场中的长期限产品占比提升,因为根据监管要求,净值化运作的理财产品应做到资金端和资产端的期限匹配,因此拉长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可以实现“以期限换收益”。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一变化也已传导至产品销售终端。

在成都地区某股份行一网点,记者向理财经理提出想购买期限短一点的理财产品,理财经理在查询后称,有一款产品相对稳健、业绩比较基准较高的6个月期限产品较为热销,才开卖没两天,就已经售罄,目前较为优质的只有1年期的,“固收打底,90%是固收,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是4.08%。”

这位理财经理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之后,现在中长期产品偏多一些,短期的产品相对少一些。

类似地,记者注意到,前述成都地区的光大银行网点在重点推荐该行旗下理财子公司的数款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从7天最低持有到18个月不等。理财经理表示,60天、90天、180天,这三款期限的产品相对比较好卖一些,买的人会多一些。

产品资料显示,上述理财经理所称的三款受到投资者青睐的理财产品均为1万元起购,对应的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3.45%~4.25%,3.45%~4.25%、3.50%~4.30%。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祎摄

在售理财产品固收类占比超9成

如前文所提及,资管新规带来的一大变化是,商业银行要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据统计,目前已有2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

记者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截至2月8日上午10时,各银行机构和理财子公司新发理财产品(即在售产品)486款。

从发行机构类别来看,其中,银行理财子公司新发理财产品106款,农商行新发理财产品185款,城商行新发理财产品180款,股份制银行11款,国有银行3款。农商行是理财产品发行大户,占比38.06%。

从投资性质来看,新发混合类理财产品19款,其余新发理财产品均为固定收益类,占比高达96.09%。

截至2月8日上午10时,各银行机构和理财子公司存续理财产品31425款。

从发行机构类别来看,其中,银行理财子公司存续理财产品8256款,农商行存续理财产品7831款,外资银行存续理财产品1817款,城商行存续理财产品10959款,股份制银行存续理财产品1468款,国有银行存续理财产品1094款。这也意味着,过去城商行为理财产品主要发行方,占比约35%;银行理财子公司存续理财产品量占比约26%。

对比在售理财产品和存续理财产品,农商行、城商行、理财子公司是目前理财产品的主要发行方。

值得一提的是,理财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差距较大,有理财产品募集期未满提前售罄,也有新发产品因未达到募集成立条件而募集失败。

去年11月3日,兴银理财万利宝聚利2021年第16期净值型理财产品因“最终募集规模无法达到计划初始募集规模”而募集失败。同月8日,兴银理财公告称,兴银理财指数新动力3号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净值型理财产品,根据实际募集情况,该产品的最终募集规模无法达到最低成立规模。

记者注意到,兴银理财指数新动力1号、2号成立于去年下半年,属于市场为数不多的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截至2022年1月26日,1号单位份额净值为0.98538,2号为1.01519。

不过,也有理财产品募集期未满提前结束募集,或者太过火爆而售罄。记者注意到,与目前在售的理财产品趋势类似,卖得好的理财产品大部分属于固收类。

2022年1月19日,建信理财“睿鑫固收类封闭式2022-197(惠民鑫)”开售,为北向通理财产品,1元起购,业绩比较基准4.8%,封闭721天。记者注意到,截至1月22日,该产品已经售罄。

此外,建信理财“睿鑫固收类封闭式2022-194(惠民鑫)”也于1月19日开售,北相通理财产品,1元起购,封闭356天,业绩比较基准4.15%,截至1月22日,该产品已经售罄。

此外,去年12月6日,招银理财“颐养睿远稳健五年封闭1号”正式开售,1元起购,单一投资者投资上限300万元,业绩比较基准为5.8%-8%。限“持有试点地区身份证”的客户可以购买。

该产品为固定收益类R2中低风险,固收资产投资比例不低于80%,权益资产投资比例不超过20%。产品开售仅10天就结束募集。截至2022年1月21日,该产品净值为1.0053。

记者:李玉雯张祎潘婷肖世清

编辑:廖丹

视觉:刘阳

排版:廖丹马原

每日经济新闻

什么信号?成都路桥大股东原班人马接连离职 实控人董事席位也不要了

2018年8月,被誉为“四川达州帮帮主”的刘峙宏高价拿下了成都路桥(002628)控制权,这也让刘峙宏在A股市场名声大噪。经营四年后,刘峙宏开始打“退堂鼓”。8月2日,成都路桥披露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向荣以及董事刘峙宏提交了辞职申请。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一个月前成都路桥副董事长孙旭军也刚离职。正、副董事长接连辞职,实控人刘峙宏也放弃了董事席位,这一系列举动引发成都路桥投资者猜想不断。

值得一提的是,向荣、孙旭军也一并辞去了成都路桥董事职务,这也意味着仅逾一个多月,上市公司三个董事席位空缺。经对比,目前刘峙宏方控制的董事职位只剩两席。“有新主要来”“刘峙宏要撤退”等言论也不断出现在成都路桥股吧中。从目前境况来看,无论成都路桥还是刘峙宏,状况均不理想,上市公司最终走向何方,记者也将持续关注。

正、副董事长先后辞职

副董事长孙旭军离职刚一个月,董事长向荣也不干了。

8月2日,成都路桥披露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于近日收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向荣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向荣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召集人、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和公司总经理职务,辞去上述职务后,向荣将不再担任公司及下属子公司任何职务。

截至公告披露日,向荣持有成都路桥股票42万股股份,约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0.06%。

据了解,向荣在2021年5月7日开始担任成都路桥董事长一职,由于原董事长刘峙宏辞职,向荣“接棒”董事长职位。履历显示,向荣生于1970年1月,本科学历。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成都路桥副董事长孙旭军也刚离职不久。今年6月29日,成都路桥披露公告称,孙旭军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副董事长、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及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职务,辞去上述职务后,孙旭军将不再担任公司及下属子公司任何职务。

截至公告披露日,孙旭军持有成都路桥股票71.25万股股份,约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0.09%。

正、副董事长先后离职,实控人刘峙宏的董事席位也不要了。8月2日,成都路桥同时披露公告显示,刘峙宏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职务,辞去上述职务后,刘峙宏将不再担任公司及下属子公司任何职务。

截至今年7月30日,刘峙宏通过四川宏义嘉华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义嘉华”,成都路桥控股股东)控制上市公司23.37%的股份。

实控人董事阵营仅剩两席

需要指出的是,正、副董事长辞职的同时也相应辞去了董事职位,这也意味着仅一个月成都路桥三个董事席位出现空缺,实控人董事阵营仅剩两席。

据成都路桥2021年年报,公司共有9个董事席位,其中向荣、孙旭军、刘峙宏、刘其福、熊鹰、徐基伟6人是董事,李天霞、姚永妥、薛小强3人为独立董事。

回溯成都路桥历史公告,2018年8月,上市公司原实控人郑渝力及其一致行动人四川省道诚力实业投资有限向宏义嘉华转让了大额股份,之后,宏义嘉华成为成都路桥控股股东,成都路桥实际控制人由郑渝力变更刘峙宏。伴随着刘峙宏入主,成都路桥董事会也出现“洗牌”,而向荣、孙旭军、刘峙宏、刘其福、熊鹰等5人均是在彼时进驻了上市公司董事会,也被视为刘峙宏方人物。

徐基伟则是成都路桥老员工,履历显示,徐基伟生于1962年9月,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成都路桥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伴随着向荣、孙旭军、刘峙宏三人相继撤出董事阵营,刘峙宏能控制的董事席位也仅剩刘其福、熊鹰。据了解,刘其福、熊鹰还是宏义嘉华的一致行动人。

上海汉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宋一欣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董事席位对于实控人而言至关重要,这直接决定了实控人在上市公司关键决策上的话语权,也是实控人能控制公司的一大保障。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亦表达了同样观点,王智斌同时指出,按照规定,上市公司董事席位不能低于5席。

成都路桥也在8月2日表示,公司目前董事会成员人数未低于法定最低人数,不会影响公司董事会的正常运作及公司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行,公司将尽快按照法定程序完成补选董事、聘任总经理等工作。

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成都路桥董秘办公室进行采访,对方工作人员表示“一切以公司公告为准”。

未来走向何方

随着大股东原班人马的接连离职,成都路桥未来走向也成为了公司投资者热议焦点。

8月2日,“有新主要来”“刘峙宏要撤退”等言论出现在成都路桥股吧当中。经济学家宋清辉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实控人方相关人员不断从上市公司处离职,并且放弃部分董事席位,这难免会让公司投资者产生一些猜想。“不过,最终走向还是要看上市公司方面,也有可能是实控人有新的安排。”宋清辉如是说。

就成都路桥当下境况来看并不乐观。业绩方面,公司上半年净利预亏。据成都路桥披露的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实现归属净利润亏损2400万-4000万元,同比由盈转亏。

另外,今年7月20日,成都路桥还披露了一则部分贷款逾期公告。

据了解,成都路桥于2020年11月申请由四川金鼎产融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金鼎”)委托遂宁银行成都分行向公司发放委托贷款,贷款本金3亿元,期限不超过2022年9月16日,贷款的主要用途为补充流动资金。

而在7月19日,成都路桥收到四川金鼎的贷款提前到期通知书,四川金鼎以该笔贷款保证人和公司法定代表人涉及被执行信息且金额较大为由,认为保证人已丧失或部分丧失保证能力,宣布上述3亿元贷款于2022年7月1日全部提前到期。截至公告披露日,成都路桥已归还贷款本金8500万元,逾期贷款本金2.15亿元,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比例约为7.23%。

此外,成都路桥控股股东宏义嘉华境况也不乐观,宏义发展于7月13日向锦江区法院申请对宏义嘉华进行破产重整,不过之后撤回。

宏义嘉华目前还在减持期,今年4月7日,成都路桥披露称,公司控股股东宏义嘉华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138.1万股股份,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5%。

二级市场方面,成都路桥8月2日收跌4.28%,股价报3.58元/股,总市值为27.11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马换换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