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我过贷款公司

本文目录

谁在鼎力支持中国制造?12家股份行制造业贷款PK

来源零壹财经

作者任芳慧、李薇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7月11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于进一步推动银行业完善制造业金融服务,更好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工作要求。

按照银行机构类型来看,全国性股份行作为业界“领头羊”,在金融创新和支持实体经济方面保持优势地位。鉴于此,零壹智库系统梳理了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制造业贷款经营数据,涵盖了贷款余额、贷款占比、不良率等多维度指标,客观展现股份制银行在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本文研究发现,兴业银行、浦发银行高度支持制造业发展,不仅制造业贷款余额及其占比居股份行前列,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也能维持在较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渤海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达到10.52%,位列股份行第二,并且2021年制造业贷款占比增幅达到1.67个百分点,位居第一,可见对于制造业的高度重视。

一、12家股份行PK:兴业银行规模领先,广发、华夏银行不良率居高

鉴于目前尚未披露2022年上半年制造业贷款相关数据,本文统一选取2021年末信贷指标对比。从信贷投放规模来看,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余额,呈现出两极分化严重的发展格局。

1.制造业贷款余额:兴业银行规模大,浙商银行增速最高

基于12家股份行2021年报披露的业绩数据,选取制造业贷款余额及其增速两项指标进行纵向对比。

表1:2020-2021年我国12家股份制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与增速(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银行财报,零壹智库

从贷款余额来看,截至2021年末,有两家股份行的制造业贷款余额超过4000亿元,其中兴业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余额最高,达4377.16亿元;浦发银行排在第二位,制造业贷款余额为4339.36亿元。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紧随其后,制造业贷款余额超过3000亿元。此外,恒丰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余额相对较低,仅为530.18亿元,排在末位。

从贷款增速来看,10家股份行制造业贷款余额2021年同比增加。其中,浙商银行的制造业贷款增长最高,较2020年末相比增长28.11%;其次是渤海银行和广发银行,分别增长27.92%和21.59%。然而,恒丰银行和华夏银行的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速则呈现为下降,较上年末分别下降18.02%和0.79%。

2.制造业不良率:广发银行和华夏银行均超5%,平安、浙商降幅最大

从不良率来看,制造业仍是银行不良贷款“重灾区”,近两年在资产质量方面也在持续改善。截至2021年末,10家股份行制造业贷款不良率均实现下降(由于光大银行、恒丰银行未披露本行2021年制造业不良率,统计时未包括在内)。

表2:2020-2021年我国10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制造业贷款不良率(单位:%)

资料来源:上市银行财报,零壹智库

整体来看,上述10家股份制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其中,广发银行和华夏银行制造业不良率最高,均为5.14%,其余8家股份行制造业不良率均低于5%。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不良率较低,分别为1.57%、0.78%。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两年我国股份制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下降效果显著。降幅最明显的是平安银行,较上年末下降2.59个百分点。此外,浙商银行的制造业不良贷款率排在第三位,相对处于高位,但不良率降幅显著,下降2.04个百分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风控水平的提升,进而驱动着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下降。

二、精准扶持范本:制造业贷款占比增幅最高,渤海银行展现科技赋能

从制造业贷款占比来看,可以明确看出各家股份行对于制造业的重视程度。截至2021年末,12家股份行的制造业贷款占比均在5%以上,2家股份行制造业贷款占比超过10%,其中浙商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最高,为12.96%;渤海银行占比位列第二,为10.52%;而平安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相对偏低,仅有5.13%,排在最末位,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表3:2020-2021年我国12家股份制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与增速(单位:%)

资料来源:上市银行财报,零壹智库

值得一提的是,同2020年末相比,8家股份行的制造业贷款占比上升。其中,渤海银行增幅最大,制造业贷款占比增加1.67个百分点。浙商银行紧随其后,占比增加1.59个百分点。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恒丰银行4家的制造业贷款占比有所下降,其中恒丰银行降幅最大,制造业贷款占比下降3.47个百分点。

渤海银行曾对外表示,2021年着力加强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企业的金融支持,主动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和金融产品体系,围绕制造业新型产业链和创新链,不断推动制造业企业信贷规模增长。从上述数据来看,渤海银行在支持制造业方面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在具体实践方面,2022年以来,渤海银行大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托科技赋能实体经济。

4月末,渤海银行与天津市知识产权局、天津市河东区政府,围绕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点,助力天津“制造业立市”战略,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战略合作,以助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支撑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知产”变“资产”。

5月末,为贯彻落实杭州市“雏鹰计划”,布局新能源高端电池材料领域,渤海银行杭州分行成功为一家钴业公司发放3亿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民营制造业企业注入能量。

渤海银行在该行年报中表示,将积极贯彻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虚向实”的政策要求,坚持将信贷资源优先投向新型制造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国民经济基础、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通过精准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用力方向,积极构建“渤观约取,海润万物”的生态银行模式,做“最佳体验的现代财资管家”。

三、经营挑战典型:光大银行贷款增速放缓,浙商银行不良率连续居高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然而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制造业贷款逾期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商业银行在此领域的信贷投放更为谨慎。纵览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零壹智库发现,光大银行与浙商银行的制造业贷款处于同业机构中位,但贷款增速放缓、不良率走高问题比较明显。

下面将详细展现两家股份制银行的制造业贷款情况,期盼从中诊断的难题,能够为同业机构带来借鉴,避免陷入同样的问题。

1.光大银行:贷款增速跌落至5.62%,总贷款占比不足二成

回顾光大银行近五年的财报,从制造业贷款和垫款金额来看,制造业贷款投放在总量上稳步回升。在贷款增速上,2021年光大银行同比增长了5.62%,相比前三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对比同业,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和广发银行,2021年制造业贷款投放分别同比增长28.11%、27.92%和21.59%,光大银行制造业贷款投放增速处于较低水平。

图1:光大银行2017-2021年制造业贷款总额变化(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光大银行财报,零壹智库

2017年至2021年,光大银行制造业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连续下降,从2017年的20.44%下降到2021年的18.49%。5年间,这一占比下降了1.95个百分点。整体来看,该行制造业贷款占比在2020年实现微幅增长,上升至18.91%,但明显低于2017年。比较各行业贷款占比发现,光大银行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贷款占比,近年来有所提升,因此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

零壹智库注意到,为了扭转下滑态势,光大银行在2022年上半年开辟“绿色通道”、推出“红星计划”、给予利率优惠等举措,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截至2022年5月末,光大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超3700亿元,较年初增速超14%。在国家政策引领下,该行对于制造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也在逐步提升。

图2:光大银行2017-2021年制造业贷款占比变化(单位:%)

资料来源:光大银行财报,零壹智库

2.浙商银行:制造业贷款五年不良率持续攀升,峰值超过6%

翻阅近五年浙商银行的财报,制造业不良贷款率从2017年的2.97%一路上涨,到达2020年的6.01%,在2021年首次下降到3.97%,降幅达到2.04个百分点。但对比同业,浙商银行在2021年的制造业不良贷款率仍排在第三位。

在不良率增长幅度上,尽管浙商银行在2020年之后呈现微幅下降态势。然而,在过去的五年之间,浙商银行制造业不良率明显偏高,可见在制造业贷款资产质量管理上存在着明显的短板。

图3:浙商银行2017-2021年制造业不良贷款率变化(单位:%)

资料来源:浙商银行财报,零壹智库

此外,在2021年10月25日,浙商银行发布《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公司2021年半年报有关信息披露事项的监管工作函的回复公告》回应称,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以及逾期贷款近年来有所上升,主要是历史存量客户的风险暴露和加快出清,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中的公司客户出现一些不良及逾期贷款所致。

具体来看,浙商银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截至2021年末,制造业贷款余额1744.73亿元,批发和零售业贷款余额1273.56亿元,两个行业贷款余额合计3018.29亿元,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22.40%。两大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合计85.68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41.46%。

对此,浙商银行表示,下阶段该行将持续优化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信用风险管控,着力不良贷款的降旧控新,继续加大对存量不良贷款的化解力度,提高处置成效。

四、高质量发展之路:多重政策红利,引导银行业发展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与新冠疫情态势,众多制造业企业被倒逼推进技术革新,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在此过程中,离不开信贷资金的支持,并且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较长。因此,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表现为中长期融资需求,现有的金融产品难以匹配企业融资需求。

尤其是2022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反复、工厂停工等难题,大量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面临生死挑战。零壹智库梳理发现,监管部门自2021年起,陆续出台政策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政策说明如下:

表4:2021-2022年监管部门出台的制造业支持政策

资料来源:网络公开资料,零壹智库

从上述政策指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具体条款来看,今后银行业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重点关注下述薄弱环节:

第一,金融支持体系与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匹配度不够。众多制造业企业面临融资困境,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期限大多为中长期,银行业贷款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政策资源主要倾斜于高新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支持相对不足,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为新兴产业与先进技术提供重要市场。

第三,制造业企业人力、研发成本负担较重。税收、监管等配套制度和服务,有待加强。

展望未来,金融机构将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中长期信用贷款比重,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全国性股份行,更需注重制造业贷款占比与增速的稳健运营,同时借助金融科技,使信贷资产质量处于可控范围内。

E.

收缩在华信贷业务,时隔三个多月后花旗再度解散一家贷款公司

记者冯赛琪

编辑

花旗集团在重庆的一家贷款公司申请解散,将信贷资产转让给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近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了关于重庆北碚花旗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碚花旗贷款”)解散的批复公告。

重庆银保监局表示,已经收悉《重庆北碚花旗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关于提请解散公司的请示》及说明解释材料。重庆银保监局同意北碚花旗贷款解散,并要求北碚花旗贷款自收到批复之日起,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向两江银保监分局缴回金融许可证,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清算及注销公司等法律手续。

天眼查数据显示,北碚花旗贷款于2011年成立,注册资金为3880万元,花旗银行海外投资公司持股100%,是花旗集团在国内成立的第四家贷款公司。

自2008年开始,花旗在中国布局信贷公司,力图打造“花旗信贷”的市场品牌。

花旗集团旗下的花旗银行海外投资公司,在中国先后投资设立四家贷款公司,开创了外资银行在华设立贷款公司的先河。

2008年12月,湖北荆州公安花旗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是花旗集团在华设立的首家贷款公司。此后至2011年,花旗银行海外投资公司又投资设立了湖北咸宁赤壁花旗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大连瓦房店花旗贷款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北碚花旗贷款有限责任公司。

据了解,贷款公司的服务对象有着明显“小而微”的特征,加之近年来国内小贷公司的迅速发展、消费金融的崛起以及普惠金融在村镇地区的大力推行,大大抢占了贷款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并且,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也出现“水土不服”问题。

实际上,此次解散北培花旗贷款,距离花旗上次解散在华贷款公司也只过去了三个多月的时间。

今年4月份,花旗集团已经解散了一家贷款公司。4月1日,大连银保监局官网披露了关于大连瓦房店花旗贷款有限责任公司解散的批复,表示同意大连瓦房店花旗贷款有限责任公司解散。

目前,花旗集团只剩湖北的两家贷款公司仍然坚挺。

这两家贷款公司审批通过时,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时任董事长欧兆伦曾表示,公安县和赤壁市的农业发展迅速,经济增长强劲,有着大量的信贷需求。新成立的贷款公司将向客户提供抵押及无抵押贷款,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

事实上,花旗集团收缩在华个人业务的态度早就有迹可循。

2021年4月,花旗中国发布公告:因全球总部业务调整,花旗中国将退出包括财富管理、信用卡、个人信贷在内的个人银行业务。这意味着花旗集团在中国的个人业务将全面收缩。

此外,花旗宣布自2022年6月17日起,用户将无法通过花旗全球速汇通服务向美国花旗银行账户进行转账或接受来自美国花旗银行账户的汇款。自6月26日起,花旗银行(中国)将全面停止提供全球速汇通服务,同时用户的收款人名单中全球速汇通收款人信息将被自动移除。

可以预见的是,花旗集团收缩个人业务的步伐不会停下。目前来看,不仅是在中国,其在韩国、澳大利亚等13个市场也面临着个人业务的调整,“虽然其他13个市场都有优秀的业务,但我们没有竞争所需的规模。”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范洁恩曾表示。

财报显示,花旗集团2021财年全年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219.52亿美元,同比增长98.71%,营业收入为718.84亿美元,同比下降3.25%。公司四季度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31.73亿美元,同比下降31.5%,营业收入为170.17亿美元,同比下降3.14%。

财政贴息贷款释放数千亿市场需求 受益A股上市公司TOP10榜单出炉

德邦证券的调研结果显示,此次贴息贷款采购需求中,价值量较大的影像设备、内窥镜占据主要的意向需求。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梳理了33家A股医疗设备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往年业绩、市场地位、市场占有率等,归纳出将会从财政贴息贷款政策中受益主要企业。

具体名单如下:

财政贴息贷款受益A股企业排名TOP10

在影响行业发展的众多因素当中,资金端的影响是最为直接且最为显著的,引入财政贴息贷款支持医疗设备更新改造,是医疗新基建拉动设备行业增长的重要一环。

从补贴金额来看,补贴总额约1.7万亿,其中涉及医疗设备更新贴息全国规模有望达数千亿。目前各省市积极响应政策,已开始执行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需求的调查工作,截止今年10月11日公开数据,各省市已落地贴息金额约191.55亿元。

而在国产替代的行业发展趋势下,产品性能领先、品牌口碑力强的业内头部影像设备、内窥镜国产企业有望率先迎来采购契机。

影像设备

医学影像设备主要包括CT、MR、XR(含DSA)、PET/CT、PET/MR、超声等。

资料来源:灼识咨询,fiv,MkMk,德邦研究所整理

从产业链结构看,相关企业主要涉及上游元器件、零件供应商,包括万东医疗、奕瑞科技、康众医疗等;中游医学影像设备生产商与经销商,如超声、CT、核磁、PET-CT等器械厂家,包括联影医疗、祥生医疗、开立医疗、迈瑞医疗等。

资料来源:各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整理

据各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及hi数据显示,按照申万行业划分的33家医疗设备上市公司中,共有7家主营业务涉及医疗影像及其相关产品,联影医疗、迈瑞医疗、奕瑞科技在医疗影像领域的收入排名位居前三,分别为66.24亿元、54.26亿元、11.26亿元。

其中,联影医疗主打高端市场,目前已累计向市场推出80余款产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统(M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射线成像系统(XR)、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等。

近年来,伴随国产医疗设备整体研发水平的进步,产品核心技术被逐步攻克、国产替代等政策的支持,进口垄断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包括联影医疗在内的部分国产企业已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市场份额看,联影医疗产品在国内新增设备市场份额领先,2020年国内新增市场中,联影医疗MR、CT、PET/CT、PET/MR及DR市场份额均名列前茅,多项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西门子、飞利浦等国际巨头企业,位居第一,有望在医疗设备市场增长以及国产替代过程中获得较大增长动力。

资料来源:联影医疗招股书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整理.

迈瑞医疗销售的产品全面覆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业务领域,公司产品已在大型公立医院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尤其在疫情后的补短板、医院改扩建以及战略储备项目中具备较大竞争优势。据迈瑞医疗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曾在多个省级及以上大型政采招标项目中频频中标。因而在医疗新基建带动的医疗设备市场扩容中,迈瑞医疗有望从中获取较大受益。

奕瑞科技是一家以全产业链技术发展趋势为导向、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的数字化X线探测器生产商,主要从事数字化X线探测器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掌握全部主要核心技术的数字化X线探测器生产商之一。

据悉,奕瑞科技在国内细分市场中始终排名第一,并在全球市场中形成局部领先地位。数字化X线探测器作为医学影像设备核心零部件,其细分市场在医疗影像设备放量过程中必然会随之增长,奕瑞科技则有望从中获得较大增长动能。

内窥镜

我国内窥镜企业起步晚,市场份额较低,且企业体量较小,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我国国产内窥镜性能逐步比肩进口,同时价格优势显著,在医疗新基建、国产替代的时代背景下,行业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国产内镜优质企业包括开立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开立医疗是国产医用内窥镜领域的领先企业,所产内窥镜系列包括HD350、HD400、HD500、HD550、SV-M2K30、SV-M4K30等,全面覆盖软镜高、中、低端市场和硬镜市场。

其中,开立医疗的HD550凭借其业内领先的光电复合染色成像(VIST)技术和聚谱成像(SFI)技术、多光谱LED冷光源技术以及良好的镜体操控性,上市后即实现大幅增长,产品性能和质量得到国内外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

澳华内镜是全球知名的医用内镜及相关耗材生产制造企业。近十年来,澳华通过自主研发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在国内医用软镜领域拥有最完善的产品线,产品已覆盖消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急诊科、麻醉科、ICU等多个临床科室。

澳华旗下产品AQ-200创新性地搭载激光传输和无线充电技术,实现1080P高速传输和CBIP分光染色技术,减少临床触电风险,提高患者安全系数,对标国外同类产品实现差异化的竞争。

资料来源:澳华内镜招股书

海泰新光同样是国内内窥镜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核心产品荧光内窥镜系列被国际主流医疗器械品牌美国史赛克所采用,应用于其在全球推出的首款高清荧光腹腔镜(“荧光+白光”两用腹腔镜)整机系统,成为该设备中核心部件的唯一设计及生产供应商。

据三家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在内窥镜领域,开立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分别实现营收4.28亿元、3.47亿元、2.28亿元,相比2020年同期分别增长39.03%、31.90%、12.57。

资料来源:各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整理

此外,腾景科技、联合光电业务涉及光学元件产品,可应用于内窥镜的成像模组中,有望在内窥镜市场增长中获得一定收益。

本文源自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