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优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
8月中下旬,各银行半年报披露在即。从已经公布的数据看,主要商业银行持续加大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等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增添了动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显示,截至6月末,20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中普惠小微、制造业、基建、房地产贷款分别约占全部贷款余额的一成、一成、两成、两成半。业内人士认为,央行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支持了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信贷结构明显改善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和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推动,我国信贷结构呈现出“普惠小微稳步提升、制造业筑底企稳、基建高位缓落、房地产冲高趋降”的变化特征,特别是2019年以来信贷结构明显改善。
具体来看,普惠小微贷款持续发力,助企惠民成效显著。2022年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是2018年末的2.7倍,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提升至10.6%;普惠小微授信主体达5239万户,是2018年末的2.9倍。
“普惠小微贷款取得的成果显著,一方面是央行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定向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向符合相关条件并提出申请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这些支持政策进一步优化了信贷投放,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受政策支持地方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也得到一定缓解。”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教授刘晓蕾认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极大地提升了金融部门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一般来说,小微企业没有抵押品,也没有非常好的信用记录等传统风控需要的数据。但在科技赋能下,金融机构能够使用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等完善贷款所需的贷前风控,以及贷后收款等服务。
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此前在银保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面对经济下行和疫情反复的双重压力,中信银行聚焦普惠、小微这一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主动靠前发力。今年一季度完成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监管要求全年增量计划的80%,金融精准帮扶贷款、涉农贷款监管考核提前达标,加大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
近年来,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通过一揽子政策措施和监管考核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小微支持力度,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长效机制,也发挥了促进信贷结构优化的精准导向作用。银保监会法规部主任綦相表示,下一步,一方面要扩大信贷增量,继续抓好“两增”考核。做好月度监测,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完成全年普惠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保持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快速增长势头。另一方面要稳住信贷存量,主要跟踪监测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执行情况,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抓好政策落实,合理运用续贷、贷款展期、调整还款计划等方式为市场主体办理贷款延期,努力做到“应延尽延”。
针对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督促金融机构健全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做好资金保障和渠道建设、推动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建立小微金融服务长效机制,应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从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品服务、考核激励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金融机构基层组织和一线员工是小微金融服务的关键一环。金融机构内部应进一步明确小微信贷业务职责边界并优化执行流程,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容错纠错和尽职免责机制。
此外,金融管理部门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的支持力度,制造业贷款比重逐步触底回升。“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这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在各方努力下,制造业贷款比重从2010年17%趋势性下行至2020年9%的势头得到遏制,2022年6月末回升至9.4%。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自2020年6月以来持续保持20%以上的高增速,贷款总量增长和期限结构优化同步推进,有力支持了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筑底企稳,由2020年低点的26.3%回升至2022年6月末的29%。
以中信银行为例,截至2022年6月末,中信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3788.8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67.38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1195.19亿元,增幅达到46.08%,较同期全行一般对公贷款增幅高出20.8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563.9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36.75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915.16亿元,增幅达到141.05%;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制造业密集区域的制造业贷款增量都较为可观。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从信贷供给角度看,人民银行不断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适配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积极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
《报告》显示,继续发挥再贷款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作用,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投放,扶贫再贷款按照现行规定进行展期,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引导10个省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运用好再贷款等工具增加对区域内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等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6月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为5404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为13997亿元,扶贫再贷款余额为1656亿元,再贴现余额为6145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卜永祥表示,央行特别重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激励作用,以支农支小再贷款为抓手,一方面是量增加的比较多,另一方面就是支农支小再贷款,其利率是非常优惠的,包括再贴现。除此以外,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努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以农业银行为例,针对农民推出的“惠农贷”申贷用贷还贷全部走线上,农民通过农行手机银行就能实现自动提款还款,随借随还、循环使用。截至6月末,惠农贷余额达7081亿元,较年初增加1634亿元,增速达30%。针对农村缺少有效抵质押物的痛点,农行把农民的履约能力、经营状况、信用信誉作为评判放贷的主要依据,大大拓宽了贷款覆盖面和支持领域,今年新投放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超过60%,存量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已超过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并行实施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二季度,人民银行通过两个工具分别向相关金融机构发放资金441亿元、148亿元,合计589亿元。两个工具实施以来,人民银行累计发放资金1827亿元、357亿元,合计2184亿元。
“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所支持领域体现出了碳减排效应的主要特点,一方面涉及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关注工业领域的节能降碳。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范围还可根据行业发展或政策需要进行调整倾斜,增强碳减排工具的政策灵活性,提升资金对各阶段‘双碳’工作的针对性支持。未来,碳减排支持工具仍有较大扩面空间,其发放对象有望延伸至大型城商行、农商行。”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认为。
此外,金融管理部门持续丰富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出台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三项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增加民航应急贷款,激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精准支持重点领域。
总的来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同时建立了“金融机构独立放贷、台账管理,人民银行事后报销、总量限额,相关部门明确用途、随机抽查”的工作机制,联通了金融机构贷款和央行再贷款“两本账”,通过提供低成本再贷款或激励资金的方式设立激励相容机制,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
重视稳总量优结构
展望未来,信贷增长将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相适应,更加重视总量稳、结构优。
随着城镇化进程边际趋缓和房地产向长周期趋势演变,过去量级较大的基建贷款和房地产贷款需求减弱,而普惠小微、高技术制造业等贷款体量仍相对较小,加上直接融资呈上升趋势,信贷增速在新旧动能转换和融资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回落,但这是适配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反映,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仍将保持基本匹配。
“为适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离不开信贷结构的优化与金融服务的升级,未来信贷投放需把握好传统驱动力和新兴结构性潜能间的关系,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并为新兴增长点的培育争取时间。”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此过程中,要通过结构性政策工具的“聚焦重点、有进有退”实现正向激励和精准滴灌,并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同发力满足微观主体多元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需求,为高技术制造业、科技创新等新动能提供支持,实现总量稳、结构优,信贷增速长期可能有所回落,但金融总体支持力度不减。
从中长期看,绿色投资、“两新一重”等新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信贷增长提供支撑,加上信贷资源继续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金融对实体经济新增长点的支持质量和适配性将稳步提升。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我国绿色转型投资需求将超100万亿元,“十四五”期间新基建投资额预计超10万亿元,未来一段时间二者年均投资合计可能达5万亿元。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把握好传统驱动力和新兴结构性潜能间的关系,“破立并举、慢破快立”,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为新兴增长点的培育争取时间;另一方面,要抓紧有利时间窗口“立”,引导信贷资源更多投入实体经济转型重点领域,挖掘绿色投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高技术制造业、科技创新等结构性潜能,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经济日报记者王宝会)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有关方面应继续拓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深度和广度,须持续创新相关金融产品,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应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搭建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此外,还要进一步激发农村资源要素,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农村的广袤天地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再创新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达43.21万亿元,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8.8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48%。这反映出我国银行业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力度逐年加大,并取得一定成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和服务的覆盖率也得到持续提升。
也须清醒认识到,虽然涉农贷款余额近年来持续增长,但涉农金融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短板,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底子薄、体制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环境有待强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下一步,有关方面应继续拓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须持续创新相关金融产品。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小额信用贷款、涉农产业带动贷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政策性保险、政府性融资担保为主体的涉农金融产品体系,此前还创新推出扶贫再贷款、易地扶贫搬迁专项金融债券等金融产品,有力支持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在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力度还可以更大些。
其次,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一直以来,“三农”领域直接融资能力不足,银行信贷投入仍是其获得融资的主要渠道。在证券市场上,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脱贫地区实施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和再融资,但由于风险相对较高,投资人谨慎埋单,涉农企业在证券市场获得的直接融资规模较小。另外,在债券市场上,由地方政府发行的涉农专项债券、涉农企业发行的乡村振兴票据也存在较多约束,市场规模不大。特别是不少项目由于自身盈利能力差,加大了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的难度。因此,下一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拓宽“三农”融资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最后,应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搭建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必须解决好信用和风险这两个重大问题。在金融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进一步保障金融供给、提高服务质量的一个关键。如果农村、农民的增信问题解决不好,就很难突破目前传统金融的业务框架和风控逻辑。相关部门要推动涉农信用信息共享,推动完善涉农主体增信机制,同时,防范涉农领域的信用风险,既不能授信不足,也不能过度授信。另外,在建立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时,要增强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解决困扰农村领域发展的诸多问题也不会一蹴而就。要引导金融资源持续向“三农”倾斜,满足乡村振兴的融资需求,还要进一步激发农村资源要素,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农村的广袤天地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陆敏)
来源:经济日报
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三部曲”
闻喜县薛店镇沟渠头村被认定为山西美丽休闲乡村(资料图片)。
金秋时节,广袤田野丰收在望,美丽乡村风景如画。这背后,离不开普惠金融政策的支撑赋能。
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今年以来,我省银行机构下沉金融资源,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着力提升乡村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便利性,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的同时,使现代金融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谱写了一支支令人击节叫好的兴村富民新乐曲。
(曲牌名)满庭芳——创建“零不良样板村”
闻喜县薛店镇沟渠头村以种植中药材闻名,是全县最大的中药材特色产业村。该村还有一个更值得炫耀的身份——运城市首家信用示范村。
2021年,该村被人行运城市中心支行确定为“零不良样板村”。得益于信用创建工程和人行再贷款精准滴灌的合力支持,该村信用户已累计获得贷款1880万元,98户中药材种植经销户享受到利率优惠的扶贫再贷款资金733万元。目前,全村95%以上的土地种植远志、黄芩和柴胡等中药材,年药材经销量约1800吨,销售收入达6700万元,每亩年均纯收入可达3500元左右,产业优势十分突出。
今年以来,人行运城市中心支行重点开展了“零不良样板村”创建推广工作。在推进过程中,该行着力突出守信受益的信用建设理念,明确规定:作为最高等级的信用村——“零不良样板村”,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等方面均享受差异化优惠政策,可以优先获得人行支农再贷款支持。
今年6月,临猗县卓逸村被确定为“零不良样板村”。按照相关政策,全体信用户均可享受贷款利率下浮20%、额度提高50%的政策优惠。目前,该村农户授信率达70%,授信金额2220万元,用信率53.33%,贷款余额1400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的万宝果品合作社在支农再贷款优惠资金的扶持下,建成了3条果品清洗分拣、打蜡、包装生产线,有效提升了产能,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截至6月末,运城市共建成“零不良样板村”52个。以此为依托,运用“再贷款+信用户”普惠金融模式向全市14466户发放贷款22.29亿元,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52个“零不良样板村”涵盖了党建标杆村、治理示范村、特色产业村、发展壮大村等各类特色村集体。随着“零不良样板村”的推广,运城市逐步形成了非信用村、信用村、信用示范村、零不良样板村的分级管理模式,广大村民的还贷意识提高了,全市农村信用体系创建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曲牌名)端正好——乡村零售业添底气
大同市新荣区古店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该村村委会正致力于打造充满活力、和谐平安的古店。这与大同农商行“发展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理念不谋而合。
“目前,好多村民正准备发展新的致富项目,就愁启动资金了。”近日,该行工作组刚到古店村,一位村干部就开门见山地说。村民李四清前几天在村布告栏里看到“利率低、放款快”的宣传后,对村干部说:“我计划开个超市,去过好几家银行和小贷公司,不是贷款数额少,就是需要抵押物,有时表格都填好了,到最后也是白忙活。”
工作组立刻到老李家里调查,又与其他村民沟通,了解到老李一直勤勤恳恳,为人正直,邻里和睦。工作组与村委会对老李进行了综合测评打分,确定符合贷款资格,并设定贷款额度为6万元。
3天后,老李的“同福授信卡”上收到了第一笔开超市贷款。老李高兴地向周围的村民宣传,不少村民随后也联系到工作组申请授信贷款。
想扩建超市门面的村民王新文,如愿获得了5万元贷款。小王与妻子经营的小超市,每年纯收入大约有20万元。“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有了资金,我们还能做得更大更强,我们哪里也不去了,就守在这了。”小王信心满满地说。
乡村振兴需要这样有干劲的年轻人,金融支持增添了他们发展的底气。乡村零售店便利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增加了乡村的烟火气息。
(曲牌名)喜春来——“国债下乡”拓宽富民路
“太好了,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国债啦!”8月10日,在陵川县六泉乡冶头村举行的晋城市国债下乡服务暨国债流动服务队启动仪式现场,该村一位苏姓村民顺利抢到1万元储蓄国债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晋城市首笔依托驻村工作队售卖的电子国债。
8月10日是今年第五、六期储蓄国债(电子式)首发日。陵川县5家国债承销机构都成立了国债流动服务队,并举行授旗仪式,有序对接辖内11个乡镇。各国债流动服务队走村入户,下沉服务重心,延伸服务半径,开展购债需求调查、购债意向登记,指导农村投资者注册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开通国债账户,面对面强化宣传服务,手把手教会购债流程,切实推动国债下乡扩点增面、提质增效。
当日,晋城市销售储蓄国债572笔、金额12127.49万元。其中,乡镇网点销售国债148笔、金额2941.03万元,占同期国债销售额的24.25%,国债下乡销售再创新高。
今年以来,人行晋城市中心支行以驻村工作队为抓手,打通国债下乡“最后一公里”,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增添了新途径。人行驻村工作队将国债下乡融入日常帮扶工作中,辐射带动其他单位驻村工作队一起参与,形成了“国债知识宣传+购债业务指导+到期兑付跟进”的国债惠民服务体系,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国债下乡经验。
“购买国债不仅收益可观,还安全可靠。”该行工作人员在做好国债宣传的同时,还向村民介绍理财产品的信用等级、收益性、安全性等知识,引导村民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国债,自觉抵制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高风险投资行为,远离电信诈骗和高息诱惑,切实增强了村民的安全理财意识,进一步扩大了国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本报记者吴登明马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