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拍贷净利大涨128%股价依然腰斩 会计准则送礼帮衬5.1亿
来源:投资时报
《投资时报》研究员宋希
一边是业绩回暖迹象如此的明显,一边是事关行业命运的不确定天气预报,还在不断地播放。那些中国已上市互金公司的主事者们,在眼睛和耳朵之间多少有些分裂。
2019年3月15日,拍拍贷(PPDF.N)发布了截至12月31日的2018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拍拍贷营收为人民币12.192亿元(约合1.773亿美元),同比增长33.7%;实现净利润人民币7.746亿元(约合1.127亿美元),而上年同期净亏损人民币5.071亿元。
仅仅是最后一个财季的突击冲刺吗?再看看整个2018年的成绩单:全年营收人民币42.876亿元(约合6.236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净利润人民币24.695亿元(约合3.592亿美元),与2017年的人民币10.829亿元相比——增长128%。
先不忙开香槟庆贺。事实上,这家过去一年总市值从未超过25.4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在业绩录得大幅上涨的同时,似乎又与古罗马人创造的蒙眼朱斯提提亚司法女神纠缠不清。据相关媒体不完全统计,过往一年针对股价、信披及高管部分行为,至少有五家美国律师事务所直接对拍拍贷启动集体诉讼,且多数集中在第二季度后。
拍拍贷方面此前特别强调,几起针对公司的诉讼案件到最后都不了了之。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美国资本市场的做空机制,机构可以通过做空股票从中获利;二是在美国,证券集体诉讼是较为普遍存在的商业诉讼模式,由于有可观的利益驱动,原告律师通常可以获得赔偿金额的一定比例作为律师费。
问题是,尽管针对赴美上市中国互金公司的真实估值水平始终存在不同见解,但并非每一家同行都会让习惯小时计费的美国律师愿意以“无偿代理”方式搏取诉讼成功后的超额收益。《投资时报》研究员同步注意到,截至美东时间3月22日,当天大跌7.62%至4美元/ADS的拍拍贷,较52周低点已有40.3%的升幅,但较期内高点仍下挫52.7%。
十字街头,投资者正在观望。
会计准则变化送上大礼
有一说一。从拍拍贷所公布的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数据可以看出,在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整体震荡之际,不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该公司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最大“功臣”非助贷业务莫属。数据显示,拍拍贷通过撮合机构资金合作伙伴促成的借款占借款发放总量的比例,已由2018年第三季度的14.3%提升到20.4%。而得益于机构融资的快速增长,2018年第四季度其借款撮合额亦由第三季度的148亿元增至176亿元,增长率为19.2%。
俗语云,“说好一门亲,好穿一身新装”,作为拍拍贷营收的主要来源,信贷撮合费收入与信贷服务费收入理所当然不断上涨。2018年该平台全年的信贷撮合费收入合计29.192亿元,较上一年小幅增长2.7%,而信贷服务费收入却较2017年同比大幅增长38.0%至9.228亿元。注意,其2018年向每一位借款人收取的平均交易费率为6.77%,而2017年该费率为6.5%,同比上浮0.27个百分点。
除了上述因素,让拍拍贷业绩面泛“桃红”的原因还包括会计准则的变化。无论是宜人贷(YRD.N)、趣店(QD.N)还是拍拍贷,上述头部公司2018财年的财报会计准则皆从ASC605更改为ASC606。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ASC606这一会计准则颇具“互联网思维”。特别对于用户、业绩高速增长的公司来说,若采用ASC605利润可能被低估,而采用新ASC606会计准则无疑会使财报产生化学反应。对于缓慢增长的公司来说,ASC605所呈现的利润数据则更为“耐看”。
拍拍贷在财报中对此并不讳言。该公司表示,业绩大涨主要是由于新收入确认准则ASC606的实施,受其影响增加收入约5.111亿元。
当然,中国成语中还有一句不太中听的话:泥沙俱下。数据显示,拍拍贷第四季度90天以上(即M3+)的逾期率为4.23%,较上一季的3.37%增长0.86个百分点。
诉讼不断美律所前赴后继
确实有理由感到欣喜。拍拍贷创始人、联席CEO张俊表示,尽管监管收紧、市场环境不稳定,但公司在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表现良好,净利润逐步增长”。
问题在于,那些官司怎说?
比如,2018年9月27日,美国两家律所ThRLwFi、ThShLwFi同日发布公告,宣布其将代表投资人启动对拍拍贷相关诉讼索赔。之后的11月27日,美律所ThLwOffifViW发布公告,宣布启动对拍拍贷的集体诉讼;仅隔两日,美律所LwOffifHwG.Sih与ThKiLwFi又在11月29日加入战团,各自宣布将对拍拍贷采取集体诉讼。
根据诺德保险经纪公司数据统计,公司赴美上市集体诉讼索赔10大主要原因包括:一,未能披露重大事实或不利事实;二,财报报告夸大叙述;三,拥有明显的内控缺陷;四,缺乏合理的正面陈述基础;五,不正当收购/兼并;六,IPOLi;七,贱价出售公司;八,挪用公司资金;九,售卖公司获得非法收益;十,环境问题。
根据上述原因,《投资时报》研究员通过分析美国律师事务所对拍拍贷的系列质控发现,其问题主要在于:拍拍贷布错误和/或具有误导性的声明,并且/或者未能披露有关重要信息,其中包括平台用户信用不良;不少用户以贷还贷从而公司营收虚高、违约率不断上升;公司所谓的快速增长数据与事实不符;违反政府规定向大学生提供贷款;公司面临政府监管或制裁的高风险,等等。
都是利率偏高惹的祸
拍拍贷系上海拍拍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旗下的P2P平台,主营网络借贷及金融信息服务。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6月,2017年11月10日,拍拍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截至2018年12月31日,该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超过8893万人,累计借款用户超过1440万人,累计出借用户达到约66.77万人,复借率由2017年的68.9%增至73.6%。
官网资料显示,该平台的平均借款年利率为10%,月利率为0.83%。问题就在这,拍拍贷因实际还款利率远超其承诺值被多位借款人投诉“误导借款人”。
据媒体报道显示,借款人耿先生于2018年5月在拍拍贷平台借款5000元,分9期还款,前3期应还款额为794.41元,后6期应还款额为661.08元,总共应还款额为6349.71元。一个并不复杂算术题——耿先生借款的实际利率为5.07%,年化利率达60.79%。
另一位借款人刘女士于2018年7月5日在拍拍贷借款(续借)20770元,如今已经还了12518.07元,但还款计划中却显示还有12483.46待还款项,加上166.11元的逾期手续费,年化利率:48.28%。
当然,拍拍贷的情况并非个例。早在2017年12月1日,国家层面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印发并实施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文称《通知》),禁止“砍头息”、“以贷养贷”、暴力催收、泄露个人信息等网贷乱象。2018年7月1日,北京市互联网金融协会针对行业内存在的“从借贷本金中先行扣除利息、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以及设定高额逾期利息、滞纳金、罚息”等涉及收取“砍头息”的现象下发风险提示函,再次点名网贷乱象。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9年3月18日,据聚投诉平台的用户投诉统计数据显示,拍拍贷总投诉量为6182件,解决量为1194件,总解决率仅为19.31%。
拍拍贷二季营收净利双降 涉嫌造假美两律所调查“双鬼”拍门
在赴美上市浪潮中,作为网贷平台的元老,拍拍贷(NYSE:PPDF)可谓实至名归。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想要玩转美国资本市场并不容易。
9月6日,其美国股东和消费者权益诉讼公司“S+SALwLLP”(下称S+S)对外宣布,将对拍拍贷是否违反美国证券法而展开调查。
据S+S称,调查的主要内容是评估拍拍贷此前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是否包含不实内容,或者隐瞒了有关拍拍贷商业行为、贷款利率或贷款质量等方面的信息。
受此消息影响,拍拍贷当日股价盘中应声大跌近10%,最终报收于6.22美元,下跌7.85%。而截至美东时间9月12日收市,其股价已来到5.97美元,较52周高点下挫59.2%。业内人士表示,拍拍贷被指涉嫌造假,或将面临美国证监会的处罚,股价下跌便源于此。
对此,拍拍贷官方对媒体回应称,拍拍贷合规经营,信息透明,不惧怕此类调查。
遭美两家律所调查
2007年成立于上海的拍拍贷,一直将自己定位于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截至2018年6月30日,其累计借款用户数为1240.9万人,累计投资用户数为61.37万人,累计注册用户数由2017年底的6541万人上升到7814.4万人。
2017年11月10日,该平台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据报道,拍拍贷是次IPO融资总额为2.7亿美元,其中包括公开发行股票融资2.2亿美元和向新鸿基私募融资5000万美元。当天,拍拍贷开盘价为13.3美元,总市值约40亿美元。
然而,上市之后其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当月月底股价便大幅下挫。拍拍贷方面表示,“主要是源于市场担心中国政府将加强对P2P贷款行业的监管力度,遏制重息等行为。”
之后的12月份其股价持续调整,上市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已接近腰斩。
“从拍拍贷的资历来看,其比后起之秀趣店(NYSE:QD)等确实更稳健一些,经历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所有起起伏伏。但是,该公司的上市时机确实不是太好,因为当时趣店上市正引发巨大的争议,网贷市场风声鹤唳,这个时期上市对于股价波动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拍拍贷上市后的表现,有业内人士如此告诉记者。
最新数据显示,拍拍贷与趣店的总市值基本一致,分别为17.95亿美元及17.29亿美元。
不过,这种“一个身位”的领先还能维持多久却难以预料。此次被美国律师事务所调查,对于拍拍贷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打击。根据过往判罚案例,如果确认上市公司被认定造假,将会面临罚金,严重的相关人员将被判刑。而如果遭到股东的集体诉讼,上市公司也将面对巨额赔偿。这势必会令其股价进一步承压。
据了解,S+SLLP是美国权威的律师事务所,总部设在康涅狄格州,在纽约市、俄亥俄州和加利福尼亚州设有办事处。此前,该公司主要代理的案件就是遭受上市公司欺诈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S+S之外,还有另外一家股东权益律师事务所RiALLP称其正在调查拍拍贷的某些高管和董事是否违反了与该公司2017年11月IPO有关的美国联邦证券法。
该律所官网公告中表示,调查将涉及拍拍贷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是否包含对拍拍贷商业行为、拍拍贷平台贷款利率或拍拍贷平台贷款质量的误导性陈述。
二季度营收净利双降
拍拍贷上市采用的是中概股常用的VIE结构,其于2012年6月在开曼群岛注册了一家PPDAIGI作为控股公司,并在香港注册PPDAI(HK)LIMITED子公司,用其控股国内架构。
拍拍贷股权架构显示,其在北京注册拍拍融信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把上海拍拍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作为拍拍融信的全资控股母公司。在股东方面,Wi显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拍拍贷最大股东为拍拍贷首席技术官顾少丰,持股比例为26.5%,;拍拍贷CEO张俊持股比例为5.8%;首席营销官胡宏辉持股比例为5.3%。
从过往资料可以看到,拍拍贷为上市也是作了很大努力和充足准备,上市之前完成了三轮融资:2012年10月,拍拍贷A轮融资获得红杉资本千万美元级别投资;2014年4月B轮融资,投资机构为光速安振中国创业投资、红杉资本及诺亚财富;2015年4月C轮融资,由联想控股旗下君联资本和海纳亚洲联合领投,VMSLIvFI、红杉资本等机构跟投。
然而,自上市后,令投资人和投资机构者着急的不只是股价问题,还有公司的经营情况。
今年8月22日,拍拍贷发布了2018年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拍拍贷二季度实现营收10.47亿元,同比下降1.69%;实现净利润6.08亿元,同比下降3.8%。
对于营收和净利双双下滑,拍拍贷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是由于该季度平均交易费率降低。
同时,在今年二季报中,拍拍贷宣布,8月21日公司董事会已经批准扩大现有的股份回购计划,使回购金额从6000万美元增加到1.2亿美元——这已相当于其公开市场融资额的54.5%。公司现有股份回购计划的期限亦由董事会批准延长12个月,连同之前已经授权的、剩余的2063万美元,拍拍贷从2018年8月21日12个月内预计回购股份总计价值将高达8063万美元。
对此,张俊表示,“我们的股份回购计划的增加表明了我们对股东价值的承诺。我们对我们的核心业务前景和我们在行业中抓住长期增长机会的能力保持信心。行业最近经历了许多重大变化。我们相信,完善的监管框架和行业整合将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行业领导者,我们拥有最悠久的运营历史、强大的专有技术和核心能力,我们对即将开始的P2P备案充满信心,并已为未来的增长做好准备。”
只是,鉴于目前的种种不利消息,拍拍贷能否如其所表示的那样无惧无畏,还有待市场检验。
(责任编辑:宫钰)
上市两年市值缩水近九成,拍拍贷为何仍不值得投资?
上市两年市值跌了近九成,从上市开始持有拍拍贷(PPDF.US)一直到现在的投资者不知是何心情?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拍拍贷近日公布了2019年Q3财报,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35%,连续两个季度收入增速放缓,股东净利润5.97亿元,同比下降7.9%,为今年首次出现利润负增长情况。受业绩影响,该公司股价当日暴跌达23.34%,次日持平,第三日续跌6.8%,目前趋势仍不容乐观。
实际上,拍拍贷的股价趋势很难看,从上市开始,股价就一直往下泻,当然期间有两次比较大的反弹,其中今年的2-5月份,期间反弹超过了一倍,无奈只是短暂性狂欢,之后股价趋势一路向下,到现在较反弹高点跌超六成。
目前拍拍贷的估值很低,很多投资者也许会存在犹豫,因为按估值看,有一定的获利机会,但如果按趋势来看,现在介入也有可能抄在山腰上,且该公司在业绩上谈到转型,也令投资者难以判断。该公司是否值得介入,我们需要实证一番。
经营数据不看好
拍拍贷是一家网贷公司,主要从事P2P的助贷业务,2019年以来,监管加严,三降政策出台后,行业纷纷加快谋化转型之路,主要方向有两个,一是财富管理,二是金融科技,该公司也不例外,不过相比于其他网贷公司,拍拍贷转型动作很张扬。
该公司大张旗鼓的喊转型,或为了让投资者印象更加深刻,对上市名称及股票代码进行了更改,将公司名称由“PPDAIGI”改为“FiViG”,并采用“信也科技”作为公司的双重外国名称,股票代码由“PPDF”更改为“FINV,并于11月29日生效。口号谁都可以喊,但要有成果拿出来才行。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拍拍贷的业绩波动比较大,从2018年Q1-Q3,季度收入增速持续下降,2018年Q3-2019年Q1,季度收入恢复性增长,但之后连续两个季度收入下滑,过山车式的业绩也使得投资者更加谨慎。
数据来源:拍拍贷官网披露数据处理
该公司业绩波动大,且盈利能力有下降的趋势,2019年Q3净利率为39.55%,同比大幅度下降20.41个百分点,相比于往季,也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该公司运营费用主要为服务费、销售费、行政费、研发费以及呆账准备金,从整体运营费率来看,波动不算太大,但从最近三个季度看,有走高的趋势。
研发费是拍拍贷2019年开始分出来的科目,以前是跟行政费用一起,分出来或是为了让投资者知道该公司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力度。从披露的数据看,2019年Q1-Q3,该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为6.02%、6.5%和7.15%,而2018年Q1-Q3该指标分别为7.81%、7.3%和7.3%。同比来看,该公司研发费用率反而下降了。
数据来源:拍拍贷官网披露数据处理
在用户数据上,截止2019年Q3,拍拍贷累计平台上的注册用户为1.02847亿个,如果按每个季度累计看,是处于上升的趋势,但如果按增量看,Q3的注册用户增量为382.5万个,同比下降了34.1%,且季度增量下滑趋势明显。该公司销售费用率同比略有下滑,但平均增量用户营销费用上升幅度较大。
增量注册用户也有可能是僵尸用户,不过从获得贷款的借款人数量看,拍拍贷Q3有353.7万个,占比累计注册用户3.44%,从往季看,占比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平台上平均贷款额今年Q3为3156元,同比减少了240元,从去年Q4到现在,处于下行趋势。
数据来源:拍拍贷官网披露数据处理
上文主要探讨拍拍贷的收入、费用、利润以及用户数据指标,尚不论转型方向,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该公司经营的状态并不是很好,收入波动大,净利率下滑幅度也较大,增量注册用户下降等,这些都是投资者不看好该公司的主要原因。
转型也遇监管问题
但“转型”,还是要说的,拍拍贷的转型最大的核心是将个人战场转移至机构战场,但本质还是助贷。
该公司在Q3报告中称,将计划终止个人借款人和个人投资者之间的在线信息中介业务,并扩大机构融资合作伙伴在该平台上的贷款额,从数据上,机构资金的贷款发放量在其占比达75.1%,比Q2增加了30.3个百分点。同时,该公司也称通过机构资金提供贷款的业务模式历史较短,公司的经营和未来增长可能会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在Q3该公司抹去了个人投资者累计数量一栏,不过从往季看,该公司的个人投资者累计数量增长缓慢,占比注册用户数量也处于下行状态。
数据来源:拍拍贷官网披露数据处理(占比为占注册用户数量)
同时,该公司并没有脱离行业监管的圈子,而是选择和机构合作模式,除了机构在平台上出借资金外,还有就是给机构卖理财产品,经营环境正在从网贷监管跨越到第三方理财监管。因为该公司机构合作业务刚起步,如果监管加严,对业绩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拍拍贷有点饥不择食,近日有媒体称拍拍贷旗下羚羊财富被业内曝出无基金代销牌照违规销售资管产品,羚羊财富于2019年9月份上线,并谈到羚羊财富官方称自上线以来,短短一个月时间,平台已完成近亿元的成交量。该公司无牌照却代销,无疑严重触犯资管新规的监管规定。
该公司选择合作的金融机构,更多的是民间的。根据监管要求,金融机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环节外包,不能异化为单纯的放贷资金提供方,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合作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逾期资产代偿、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等。部分银行等正规军可能不太愿意冒这个风险。
当然,该公司非常强调“金融科技”,通过金融科技的投入实现和金融机构更有效率的合作,但上文已经谈到该公司的研发费用率,今年三个季度和去年同比均是下降的,从这点上说,该公司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力度还是不足的。
避免踏入“雷区”
投资者可能会看到,拍拍贷的逾期率比较低,今年Q3,15-29天的逾期率为0.9%,30-59天的逾期率为1.5%,60-89天的逾期率为1.35%,90-119天的逾期率为1.31%,120-149天的逾期率1.17%,150-179天的逾期率为1.2%。从往季看,该公司的各项期间的逾期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图片来源:拍拍贷2019年Q3报告
从这点数据上看,拍拍贷风险控制还是蛮不错的,但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去看,去倾听市场的声音,而不是单单靠披露的报告。
智通财经APP通过聚投诉官网官网了解到,拍拍贷的名气并不好,按年度投诉量看,该公司排名第8,同比上升了36名,而投诉解决量排名79名,同比下降了58名,投诉解决率仅为16.46%。在聚投诉上,用户对拍拍贷投诉最多的为高利贷、暴力催收以及打骚扰电话等现象。
以下为聚投诉用户对拍拍贷投诉的相关截图:
图片来源:聚投诉官网
如若该公司利息高出了法律红线以及以暴力催收方式降低逾期率,很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法律问题。而且,这也将影响到该公司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该公司业绩可能存在较大的“雷区”。
综上看来,拍拍贷目前的估值虽然较低,转型也较为迅速,但投资者仍然非常谨慎,避免踏入业绩“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