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挤占私企贷款这件事,光靠金融业自身无力解决
房地产又遭央行"点名"!挤占过多信贷资源,明确严控房地产贷款投放,房企融资更是四面楚歌,楼市要凉?
分析|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出炉,有哪些银行需要压降?
国企挤占私企贷款这件事,光靠金融业自身无力解决
◆金融业占GDP的比较大,是不是好事?应该怎么样?这个问题我想讨论比例本身和统计是讨论不出来的,这个时候需要拓展到更大的背景下,比如什么样的金融环境?什么样的市场结构?
◆最终国企的“非理性”投资实际上转化为银行的“非理性”投资。未来如果要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这些“非理性”问题,恐怕要实现银行的彻底的市场化和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性。但做到银行市场化和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性,是不是银行就自然会向私营企业倾斜?未必。
◆由底层的制度问题衍生出来的经济现象纷繁复杂,常常混在一起难看出根本。比如联系到近期经济回落大家广泛讨论的国进民退一事,这个是现象,但是本质不一定是银行不支持民营企业,本质可能是国有企业在经济回落的时候它无法同比例退出。
——CF40青年论坛会员、太平洋寿险资产管理中心研究与配置部综合策略分析高级经理秦勇
从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快速上升
看中国经济结构矛盾
文秦勇
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引发不少讨论,它的现实背景就是2015年股票市场牛市的时候,金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8.4%,这个比重已经高过一些发达国家,但与此同时带来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金融是波动的,有上涨的时候,就有下跌的时候,所以有人提出对金融业GDP应该进行风险调整。
但我想有两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一个就是从统计学的角度看金融业的核算,金融业的核算到底有没有问题,如果是核算问题,造成我国金融业占比代表的含意不同,那这种比较意义就不大。会计角度,根据计算我国与美国的核算的确有一定差异,调整后,中国金融业占比会小幅下降。
另一个就是金融业占GDP的比较大,是不是好事?应该怎么样?这个问题我想讨论比例本身和统计是讨论不出来的,这个时候需要拓展到更大的背景下,比如什么样的金融环境,市场化还是非市场化?什么样的市场结构,直接融资为主,还是间接融资为主?
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德国和我国有一点相似,德国也有不少国有银行,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做到了竞争中性,即使如此也受到来自欧盟的压力。从这个方面衍生出来的问题,因为国有银行为主,利差不是来自市场化的定价,是不是我们的利差太大导致了金融业较高的占比?这又有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我们利差比一些发达国家高,但是并不是最高的,事实上美国大企业都通过直接融资,小企业通过银行,根据市场机制,利差要高于中国;第二很多人提到了中国的银行可能在做一些明显不“理性”的投资,这些不理性的投资为什么会发生?进行“非理性”投资的大多是国有企业,因此这里包含了另一个问题,国有企业挤占了私营企业的贷款。
国有企业进行“非理性”投资,我理解有几个原因:
第一,国有的属性,只不过是国有实体,还是国有金融的差别,左口袋和右口袋的问题,这种风险和收益共担的现象就是权责模糊的后果。
第二,经济结构决定了目前国有经济占据的行业和领域本身是经济的主体,风险较低,从另一方面来讲是银行的“理性”选择。
第三,国有企业承担了很多非经济目标,虽然国有企业有很大的垄断优势,但可能仍然无法弥补它的低效,因此作为另一种补偿,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这是不是有一定合理性?
第四,国有企业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国家政策的落实者,比如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到目前为止我们积极财政主要是基建投入,减税才刚刚提上日程),但是市场的角度大型的公共投资是无法很快落实的,这样积极的财政效果就会打折扣,因此实际操作中,银行也作为这种积极财政的实施者,自然会大力倾向于国有企业,这样一方面贷款能力抑制了银行向民营企业的贷款规模,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为争取有限的贷款资源,一定意义上有抬高利差的内生动力。
所有这些“非理性”行为的根源,并不是金融业本身能够解决的问题,当然更不能成为金融业的功劳了,当下有不少声音为国有企业辩护,就是认为他们承担了社会责任,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庞氏效应长远来看最终是价值毁灭的。
总结一下,最终国企的“非理性”投资实际上转化为银行的“非理性”投资了,过去我们银行的“非理性”投资是通过一次性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统一去处理,就是所谓的坏帐处置,未来如果要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这些“非理性”问题,恐怕要实现银行的彻底的市场化和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性。
做到银行市场化和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性,是不是银行就自然会向私营企业倾斜?
我们认为未必。
现在大家讲私营企业贡献的税收和就业比重大,因此要大力发展私营企业,我觉得这都没有错,但是在竞争中性的前提下,私营企业并不必然的比国有企业符合银行的风险偏好,不可否认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的风险补偿肯定是要大的,从银行的角度付出的金融服务的回报成本比是低的,利差可能还是较高。
由底层的制度问题衍生出来的经济现象纷繁复杂,常常混在一起难看出根本。比如联系到近期经济回落大家广泛讨论的国进民退一事,这个是现象,但是本质不一定是银行不支持民营企业,本质可能是国有企业在经济回落的时候它无法同比例退出,如果在市场化体制下,我们可能就不用去讨论这个问题,这是个竞争的问题,淘汰的机制。
最后,金融业的波动必然导致它GDP占比的波动,但是波动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如果对所有波动进行风险调整的话,那么经济就会变成“死亡心律”。
具体的说,首先,我认为金融行业是实体经济的映射,有什么样的实体经济就有什么样的金融体系,当然这也和金融体系的设计有很大关系,其中最重要的直接融资的发达程度,可能决定了银行和权益市场的规模,但是这不改变本质,我们的实体经济显著的房地产化和金融化,决定了金融行业的波动和一些资产价格密切相关,这种波动在2015年的时候表现的十分突出,究其原因,如果一国的金融行业所代表的实体经济越单一,以房地产和影子银行为主,那么随着房地产和影子银行的繁荣与膨胀金融业对GDP贡献就一定上升很快,对称的当房地产波动向下和影子银行收缩,金融业的贡献也会急遽萎缩,放大了经济本身的波动。
其次,金融业对GDP的贡献要不要风险调整,我认为GDP是不需要风险调整的,本来经济就是波动的,GDP就是这种波动的真实写照,如果人为的熨平这种波动,人们对风险将会茫然不知。从银行锦上添花的本性来看,任何经济体中的银行业都是放大经济波动的,金融业较GDP的比重本身也代表了很丰富的信息量。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非营利性金融专业智库平台,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与交流。
CF40旗下有四十人和新金融两大实体型智库系列,分别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此外,CF40与国家开发银行、清华大学、丝路基金、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共同发起成立了“丝路规划研究中心”。
CF40每年召开双周圆桌会议、金融四十人年会、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等百余场闭门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近30项,出版周报、月报、要报、《新金融评论》以及经济、金融类专著共计100余册,受到决策层领导重视和经济金融界人士高度评价。
房地产又遭央行"点名"!挤占过多信贷资源,明确严控房地产贷款投放,房企融资更是四面楚歌,楼市要凉?
房地产调控全面升级,房企融资环境也遭遇四面楚歌,下半年楼市大概率要凉?
继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提“房住不炒”,并首提“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后,金融领域也有所行动。7月31日,据央行官网消息,央行7月29日在京召开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座谈会,分析当前信贷结构形势,总结交流经验做法,部署推进下一阶段工作。
会议认为,近年来金融系统加快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银行业信贷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特别是在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但房地产行业占用信贷资源依然较多,对小微企业、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企业等领域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
本次会议“点名”房地产行业占用了较多的信贷资源,旨在引导银行充分认识信贷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转变传统信贷路径依赖,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投放。并明确对房地产信贷领域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保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适度增长,严禁消费贷款违规用于购房;
2、加强对银行理财、委托贷款等渠道流入房地产的资金管理;
3、加强对存在高杠杆经营的大型房企的融资行为的监管和风险提示,合理管控企业有息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
这是继监管部门加强房地产信托业务调控、房企海外发债收紧后,再次出手收紧规范房地产融资。缺少了金融输血的房地产,下半年的前景又将如何?
人民日报发布评论称,无论重申“房住不炒”,还是首提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中,尤显可贵,更传递出鲜明信号:炒房,此路不通,炒房客早该凉凉;而那些图谋撕开调控口子的机构,也别幻想靠房地产刺激经济!
“吸血”信贷资源,新增储蓄资源一半投入到房地产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空话,银行调整信贷的调整便是应有之义,过去“垒大户”、房地产或“僵尸企业”等挤占过多信贷资源的沉疴到不得不动刀的时刻。
会议“点名”房地产行业占用了较多的信贷资源,那么,房地产究竟对信贷资源的“吸血”能力有多大?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今年6月曾在公开场合指出,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的住户部门杠杆率急速攀升,相当大比例的居民家庭负债率达到难以持续的水平。更严重的是,新增储蓄资源一半左右投入到房地产领域。房地产业过度融资,不仅挤占其他产业信贷资源,也容易助长房地产的投资投机行为,使其泡沫化问题更趋严重。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称,2017年以来的广义信贷增量部分半数来自广义政府活动(包括地方融资平台),超过三成来自居民贷款(主体部分是住房抵押贷款),而来自企业的不足两成。
也就是说,近年来,房地产、城投公司等挤占了制造业等实体企业的信贷资源,加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企业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乏力,在新增信贷中的占比出现萎缩。
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紧迫,央行提四要求
会议要求,各类银行要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充分认识信贷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动提高政治站位,从宏观审慎角度审视经营思想、经营策略,重塑和培养经营能力,转变传统信贷路径依赖,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投放,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优化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落实有扶有控差异化信贷政策。合理安排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根据科创企业、高技术制造业轻资产特征,培养行业分析和风险评估能力,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能力。
提高制造业贷款的占比,尤其是根据科创企业、高技术制造业轻资产特征创新金融产品,是契合当前宏观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这也正是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前段时间所说的“金融体系需要更加适配”的重要内涵。
二是要继续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注重提升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力,改善信贷资源配置、信贷风险评估、信贷政策、激励考核、金融科技手段运用和尽职免责等,着力构建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愿贷、敢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
为改善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央行同日公告称,决定增加支小再贷款额度500亿元,重点支持中小银行扩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服务基层、服务实体且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民营银行,借用支小再贷款后能够增加小微、民营企业信贷投放的,可向当地央行分支行申请支小再贷款。
据悉,本次增加额度后,全国支小再贷款额度为3695亿元。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支小再贷款余额为2267亿元,同比增加1323亿元,创历史新高。
三是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认真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保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适度增长,严禁消费贷款违规用于购房,加强对银行理财、委托贷款等渠道流入房地产的资金管理。加强对存在高杠杆经营的大型房企的融资行为的监管和风险提示,合理管控企业有息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
四是要加大对现代服务业、乡村振兴、金融扶贫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房企上半年海外发债井喷,下半年却将四面楚歌
继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提“房住不炒”,并首提“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后,央行此番队房地产信贷的表态,无疑为近期不断升级的房地产调控力度再添一码。
现在回想,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6月中旬所说的“必须正视一些地方房地产金融化问题”、“历史证明,凡是过度依赖房地产实现和维持经济繁荣的国家,最终都要付出沉重代价”,就是高层释放的加强房地产融资调控的信号。6月底,市场传出银保监会约谈个别信托公司进行窗口指导,要求严控房地产信托业务。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7月6日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近期部分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速过快、增量过大的信托公司,近日银保监会开展了约谈警示。要求这些信托公司增强大局意识,严格落实“房住不炒”的总要求,严格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现行房地产信托监管要求。要求提高风险管控水平,确保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与自身资本实力、资产管理水平、风险防控能力相匹配。要求控制业务增速,将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量和增速控制在合理水平。
广东一从事房地产融资人士7月初曾对券商中国记者透露,在房地产领域,实际上不仅是房地产信托融资在收紧,部分房企的其它融资渠道如公开市场融资、银行信贷等也在收紧。
不仅是境内融资全方位收紧,房企境外融资也被上“紧箍咒”。国家发改委7月12日发文明确,房企发行外债只能用于借新还旧,且置换的境外债务只能是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债务。
不少分析指出,今年一季度部分城市出现楼市小阳春,部分城市土地拍卖再现“地王”,以及上半年房企争相海外发债融资等,或是引发高层担忧并再度加码楼市调控的主要原因。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中旬,境内房企海外发债净融资额(抛去再融资部分)达268亿美元,创下近六年来新高。今年上半年房地产美元债发行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主要集中在一季度,上半年净增量达375亿美元,同比增幅127%。
“今年上半年房企海外发债势头很猛,几乎占了中国企业上半年海外发债总规模的半壁江山。直到7月以来,也有不少房企在海外发债。”一外资投行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不过,今年房企海外发债并非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只是去年海外发债环境不乐观,才显得今年形势比较好。实际上,在降息周期中,新兴市场美元债都比较受到国际投资者的追捧,今年上半年房企海外发债成本整体呈下降趋势,对房企来说,是较好的海外发债窗口。
各种房地产收紧政策密集出台
7月以来,各种房地产收紧政策密集出台,除监管部门收紧房企融资外,仅最近一周时间内,就有苏州、洛阳、呼和浩特、大连、合肥等多个城市接连加码楼市调控,还有开封取消限售被叫停。
据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统计,7月单月房地产调控已经超过40次,继续维持高位。
“2019年楼市调控从一季度的宽松为主,到4月份的政治局会议再提房住不炒,二季度开始到7月份,各地房地产政策内容以收紧为主。最近的7月份,各种收紧政策频繁出现,其中主要是整顿乱象为主。”张大伟说,从发布调控政策的城市看,主要以房价上涨明显城市为主,这种城市基本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房价在最近依然处于高位,体现了“稳预期、稳地价、稳房价”依然是政策的主要内容。
不少分析指出,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态看,即便经济出现了一定下行压力,但政府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情况也较难出现。房地产调控思路仍是房住不炒,短期不会放松一二线调控政策。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称,预计针对房企融资的监管不会放松,继续收紧的概率更大,在“因城施策”的框架下,迫于财政收支压力,一些城市可能变相放松,但放开的步子不会太大。
实际上,作为周期性行业,房地产即便没有近期政府加码调控的密集政策出台,今明两年也将大概率处在行业景气度下行区间。
“房地产在广义信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将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属性有所压平,但房地产仍属周期性行业,今后两年房地产行业处于下行周期,2019年商品房销售大概率负增长。”张斌称。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h
Ti: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
分析|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出炉,有哪些银行需要压降?
澎湃新闻记者叶映荷
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下称《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
《通知》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及机构类型,分档对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进行管理,并综合考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规模发展、房地产系统性金融风险表现等因素,适时调整适用机构覆盖范围、分档设置、管理要求和相关指标的统计口径。
“房住不炒”与“支持实体经济”
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指的是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中资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其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及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应满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管理要求,即不得高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相应上限,开发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参照执行。
复星集团高级研究经理王若辰表示,下半年以来,房地产金融政策明显收紧,逐步建立完善的规范体系。对于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此前已经有对总量控制的要求,本次政策进一步细化,有更明确的指导意义,意在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规模、居民杠杆率水平,促进市场平稳发展,和“三条红线”的意图是类似的。
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通知》的出台有三个层面的考虑:
第一,落实房住不炒,建立房地产长效的机制,限制银行信贷资金的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影响全国的金融资源配置。
第二,从长远看有助于控制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限制集中度,也是降低未来房地产市场波动可能给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造成的系统性风险。
第三,从限制的角度,希望资金能够流入到实体企业,更多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所以在实际执行实施标准的时候,《通知》对不同银行采取了差异化的标准。要求大型银行的比重高一点,下面的银行依次随着规模的递减,房地产贷款和个人按揭的占比上限,都是依次下降的。这可能主要是因为越小的银行,客户越小。所以对这些小银行来讲,房地产的贷款限额设得更低,有助于促进这些银行把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实体,也就是小微企业。”曾刚说。
根据《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分为5档:第一档为中资大型银行,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第二档为中资中型银行,包括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第三档为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包括第二档中的城市商业银行之外的城商行、民营银行、大中城市和城区农合机构;第四档为县域农合机构;第五档为村镇银行。
五个档次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分别为:40%、32.5%,27.5%、20%,22.5%、17.5%,17.5%、12.5%,12.5%、7.5%。
五档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近段时间来,市场对加强房地产金融管理有一定预期。此次制度实行分类分层的差别化管理,赋予各地一定的调整空间,并设置了较长过渡期,一方面表明加强管理和调整的方向是明确的,但也会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给目前不达标的机构以充分的整改的空间和时间,有助于保持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对于银行来说,可以降低银行对房地产业务的依赖性,更多的支持实体经济。不同类型的银行主体有不同的风险承受和处置能力,因此不同层次的贷款比例分层也是很有必要的。”王若辰说。
王若辰认为,从《通知》看,贷款业务出现向大银行集中的趋势,这本身和大银行的风控和资源优势也有关,具体要对比之前不同银行的贷款占比。
“存量调整不会太大”,“增量会受影响”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在答记者问上表示,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董希淼指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是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出台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推动房地产金融与实体经济平衡发展,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他认为,加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符合近年来“房住不炒”的房地产调控主基调,更有助于推动金融资源进一步进入小微企业、制造业、绿色发展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金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避免房地产业“虹吸效应”,挤占过多的信贷资源。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从国际上看,房地产贷款占比过高,或在一定时期占比上升过快,既不利于房地产市场自身发展,也会给金融体系造成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房地产贷款余额(含个人住房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在29%左右,但部分银行机构占比过高、远超出平均水平。为了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特别是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金融、小微企业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不仅及时也非常必要,有利于优化信贷结构,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金融体系安全平稳运行。
根据国盛证券研究所对各家银行房地产相关贷款占比的数据整理,从房地产贷款合计占比看,在第一档中,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占比为41.72%和50.01%,需要压降1.7%和10%;第二档中,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均有超出,分别需要压降6.8%、0.6%、1.2%和7.8%;第三档中,杭州银行、成都银行、郑州银行、青岛银行、青农银行需要压降2.7%、13.3%、10.5%、9.3%、7.7%。
各家银行房地产相关贷款占比情况来源:国盛证券研究所
从数据看,档次越后,需要压降的比例越多。
“总体上来讲,我个人觉得,存量调整这块超标,应该影响不会太大。”曾刚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他认为,第一档的商业银行应该影响较小,调整压力也不大,“可能都不需要调整”,因为总贷款规模不断增长,分母增长,分子即便不动,明年可能指标自降低然。第二类股份制银行和大的城商行如果超的不多,调整压力也不大。但如果超的多,可能就需要相应的一些调整。
从增长角度,曾刚则认为《通知》对银行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已经超标和快达到上限的银行。
他表示,因为过去几年房地产贷款的增量,尤其是个人贷按揭贷款增速远远超过银行的平均贷款增速的,所以占比持续上升。《通知》出台后意味着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个人按揭贷款增速远远超过这个平均贷款增速,因为这样很快就会超标。
“那对已经超标的或者已经快达到上限的银行,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已经超标了,有可能需要未来的增速低于平均贷款增速的才可以实现达标的调整。未来,房地产贷款的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以及这个房地产贷款本身这种增长速度,尤其是个人按揭增速会显著下降,”曾刚说,“这样意味着银行新增贷款投放格局可能在2021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可能更多的资金要投到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当中去。”
责任编辑:郑景昕
校对:刘威